焦虑型依恋的背后
导读:
焦虑型依恋的链接感的需求,就像是回避依恋的自我管理需求一样,不可或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正文:
前面我们剖析了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在恋爱模式下,一个步步靠近,一个步步抽离的有趣模式。在这种亲密关系的相处模式下,不难发现,相比于回避型依恋者十分渴求的自由独立,焦虑型依恋需要的很强的链接感。这个强链接感,正是焦虑型依恋者自我安全感的来源,只是这个安全感是需要通过这种强烈链接的方式,从外界(比如伴侣)身上获得。
类比回避依恋者于外界世界的三层关系:自我——城堡——外界,焦虑型依恋的三层关系应该是这三层关系:自我——强链接——外界。这种强链接的方式,就好比潜意识一样,焦虑型依恋者自身没有发觉它的存在。可是它对于焦虑型依恋者来以及他们的亲密关系来说,强链接感才是他们亲密关系中主导者,一个看不见的主导者。而这个主导者之所以能够在亲密关系,甚至于个体意识中获得全权的主导权,它的唯一武器就是回避依恋的主观体验,或者我们简单可以看作是焦虑依恋着的情绪。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强链接感,可以通过主导焦虑依恋者情绪,进而能够主导焦虑依恋者本身的行为意识以及亲密关系的相处模式?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返回到焦虑型依恋者在具体的亲密关系的互动模式,答案就一目了然了。
当焦虑型依恋者,在亲密关系中,发现伴侣有疏远自己,或者无视自己的情感诉求的时候,他们心头困惑不已的问题是:对方是否还爱着我?之所这个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这是对于他们下一步的行动来说,这是指导的依据。
在一个完全冷静独立的旁观者看来,我是否选择自己继续给予伴侣提供持续不断的爱的表示,其原因的根本动力在于,我自己是否爱对方。这个模式可以假借,父母对子女的爱的视角来解读。起码在有一段时期内,父母想从子女身上得到爱的反馈,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父母言传身教教会子女学会了爱的识别和反馈之后,子女才能提供给予父母爱的回应。那么,在此之前的阶段内,父母的持续不断的爱就需要保持单方面输出的状态。事实上,这也正是父母无私的爱称谓的来源,虽然这种爱从长线来看,还是可以获得回馈的。
首先,确认对方是否还爱着我?这段彼此以爱为基础的亲密关系是或否还存在?这个信号是谁发给焦虑型依恋者的?
基于安全型依恋者看来,没有明确的关系结束或者出现问题直接信息表达之外,安全型依恋者不会出现对于亲密关系本身的质疑,对于伴侣爱意的不确认。事实上,这也是保证安全型依恋者,对于亲密关系,处于一种安全状态的原因。可是显然,这种状态并不会存在回避或者焦虑依恋者身上。对于焦虑型依恋来说,最先促使他们开始信号识别的,是对方的行为,比如对方的距离疏远,情感回应的缺失等。假如对于回避依恋者来说,他们与外界出现彼此误读的原因是,外界关怀关爱的行为,经过他们翻译器之后,错误翻译成控制,自我选择权的丧失,进而产生抵触。那么这个误读反应,在焦虑依恋者身上,也同样存在。存在的表现就是在于,对于焦虑型依恋者来说,对方的由于其他外界原因(比如工作学习等),而造成表象上,对自己产生了行为疏离、情感无反馈的状态,会被焦虑型依恋的翻译器错误翻译为对方可能不爱我了。一旦这种翻译结果输入焦虑依恋者的思想意识之后,焦虑型依恋的特质,焦虑的情绪就会立马接管焦虑型依恋者全部意识和反应。焦虑
型依恋者,会通过反复确认、反复测试的方式,对这个信息进行求证或者反驳,在类似于自我辩论的结果没有出来之前,焦虑型依恋的机制就不会停止。而这场自我辩论赛,会让焦虑型依恋、伴侣、彼此的亲密关系,都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疲惫不堪。
能够支撑焦虑型依恋者在这场消耗巨大的自我辩论中一直坚持下去的,是情绪的大量消耗,而这种情绪的大量消耗,在主观体验上给人带来疲惫感的同时,在潜意识层面,会给人带来一种持续的、隐蔽的快感,这个才是能够保证这种看起来完全不计成本的行为,隐藏的动力来源。再进一步,这个类似于自我伤害的快感背后,是冰冷冷的控制感,能够保证在亲密关系中的控制感,这才是焦虑型依恋者,在这段看似伤害的自我行径中持续投入的根本原因。而这个深层次的根本原因,可能焦虑型依恋者,意识层面主观意识不到,但是在潜意识层面,我甚至看到这个控制感露出自己鬼魅的笑容。假如把这种情绪与个体的关系,借用宿主和借宿者来解读,这种行为甚至不惜以伤害宿主为代价,来实现借宿者的自我活跃。
好了,反观为什么回避型依恋者,为什么对于焦虑型依恋者,这种步步靠近的行为,产生莫名其妙的抵触情绪?原因也显而易见,在回避型依恋者的主观意识中,他们自己也许也不能明白这种乍看之下,是爱的测试或者体验,为什么令我我产生莫名抵触。可是,在回避型依恋者,潜意识中,自我认知的城堡显然早就识破了这种自我伤害伪装下的变相控制的行为,而对于回避型依恋者的自我认知就是基于自我控制的城堡来说,这种行为,绝对是无法接受的。于是,潜意识会直接绕过意识层面,发出抵触的情绪信号,行动上开始步步疏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