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抓住宜昌振兴的第三次大机遇
作者:王 俊
来源:《决策与信息》2009年第02期
湖北省委、省政府把宜昌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提高到重要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和加大支持力度。宜昌市委、市政府敏锐地提出并号召全市人民充分认识和抓住这个宜昌振兴的第三次重大机遇,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宜昌人抢抓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建设两次重大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了两次大跨越。现在必须充分认识和抓住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这个第三次振兴的大机遇,实现新的跨越。
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宜昌人抓住葛洲坝工程兴建的机遇,实现了宜昌的第一次大振兴、大跨越。这20年间农业生产总增长了5倍多,工业总产值增长了近40倍;城区人口由17.2万迅速增加至44.5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5平方公里发展到32平方公里。东山大道、沿江大道、滨江公园等一批重点市政工程建成,完成了由小城市向中等城市的大跨越。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叶,宜昌人抓住三峡工程兴建的机遇,实现了宜昌的第二次大振兴、大跨越。短短10多年时间,GDP总量增长了近10倍,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跃居第二位;城市人口增长到80多万,建成区面积达到70多平方公里,实现了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大跨越。
现在,宜昌正面临着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加上三峡工程竣工的品牌效应放大的机遇,国外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等,宜昌人民通过进一步总结运用抢抓机遇的经验,再用5~10年左右的时间,城市总人口达到1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以上,综合经济实力等各个方面走在中西部同等城市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给宜昌振兴带来的第三次大机遇,与前两次大机遇比较,从起源、内涵到特征等都有许多不同之处。第一、二次重大机遇起源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在宜昌兴建所带来的对宜昌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其内涵主要是宜昌人在完成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这个政治任务为主的前提下,抢抓机遇,努力加快发展自己,使宜昌城市和经济发展与一流工程需要相适应,相协调,具有明显的伴生性、间接性、从属性特征。
第三次振兴大机遇起源于省委、省政府在实施全省“一主两副”(以武汉为中心,宜昌、襄樊为副中心)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其主要内涵是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推动宜昌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实力,扩大宜昌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力争走在中西部同等城市的发展前列。相对前两次大机遇,第三次大机遇的特征是更直接、更具体、更具号召力和影响力。所谓更直接主要体现在省委、省政府重视和支持的对象直接就是宜昌,宜昌的发展就是主题,不是搭借工程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跟随发展,而是直接增强和扩大宜昌自身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快发展;机遇也不是伴生性机遇,是直接给予宜昌的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遇。所谓更具体,不仅是省委、省政府对宜昌的要求更加具体,比如要求宜昌各方面都要走在全省市州的前列即要争第一,在中西部同类城市中要走在前面即要争前三名等,而且是省里对宜昌在政策、项目、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更加具体,力度更大;所谓更具号召力和影响力,一方面是因为省委、省政府对宜昌的发展重视和支持更直接、更具体,使宜昌广大干部群众更加受到鼓舞,更加增强信心,更加鼓足干劲。另一方面是省委、省政府加大力度支持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这个战略决策的实施,本身就使宜昌在国内外的形象更亮,影响更大,魅力更足,知名度更高。
但是,也应该看到,宜昌目前虽然在全省是走在了同等城市前面,但与沿海和中西部其他先进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比相差甚远,这些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15%以上,有的经济实力甚至超过省会中心城市。宜昌目前经济总量只占全省的5%左右。不到武汉的1/3,宜昌要建设成名符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任务光荣而艰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