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经济体崛起及世界格局变动
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常务理事 谷源洋
【内容提要】 新兴经济体崛起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突出事件。国际金融危机并未阻挡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的势头,它们仍具有可持续增长的基
础。后金融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世界经济权力的天平正由传统发达经济体向新兴经济体倾斜。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及世界文化文明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
【关键词】 新兴经济体 后金融危机时代 世界格局变动
国际金融危机暂时阻断了世界经济持续
发展的进程,使世界经济陷入二战后最为严重的衰退。有人正在盘点,谁是这场全球危机中的赢家和输家。但实际上没有赢家,只有输家。对危机的最大受害者是谁这一问题,国际社会众说纷纭。大体有五种说法:一是危机重创了发达经济体。二是“极度贫困”国家成为危机的受害者。三是发展中国家是受到危机重创的群体。四是危机第一阶段,主要是危机发源地的发达国家遭受打击,造成经济下滑或衰退,失业增加,生活水平下降。而危机第二阶段,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国家正成为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对贫困国家的民众来说,危机带来的是生存问题。五是在危机中,美国受重伤,欧洲受轻伤,中国受内伤。也有人认为,这次危机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好危机”。
一、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同步震荡”,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多重冲击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投资者从发展中国家撤资。资金流向发达国家债券市场和欧洲美元市场。最贫困国家更难以获得发展援助资金。众多发展中国家银行陷入困
境,出现流动性不足,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增加。“金融重商主义”在危机中愈演愈烈。美国等发达国家政府运用各种办法,让接受政府援助的金融机构“面向内部”,从而使国际资本流量大幅减缓。在过去一年里,新兴经济体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减少35%,仅约为5339亿美元。流入发达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降幅高达52%,绝对额降至4413亿美元,少于新兴经济体。两者相加不足1万亿美元,远低于2007年的118万亿美元和2008年的114万亿美元。
第二,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各国经济不景气,消费需求不足,进口需求锐减,促使各国采取不同程度的市场保护主义。在过去一年里,美国和欧盟分别实施了46项和90项保护主义措施。从涉及领域看,从限制商品出口扩大到限制服务进口、劳工输入;从实施方式看,从经济措施扩展到法律和行政命令①。世贸组织预测,2009年全球贸易额收缩10%。经合组织预测,全球贸易量将下
①《中国证券报》:《社评:不要让贸易保护成为一场新危
机》,2009年5月21日。
—1—
《亚非纵横》2010年第1期
降131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量将急剧下降近12%。三者预测值均创下二战以来最大的降幅。
在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中,中国首当其冲成为最大受害者。在2009年9月美国匹兹堡20国集团峰会上,奥巴马把全球经济失衡与再平衡列为重点议题,重弹所谓“低估的人民币汇率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的老调。无独有偶,同年10月3日,七国集团财政部长与央行行长会议,亦将汇率问题作为讨论的重点,认为“人民币升值将有助于促进中国与全球经济实现更加平衡的增长”。贸易保护主义者总是拿人民币“开刀”。奥巴马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实施三年的惩罚性关税,标志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其背后意图仍然是通过美元贬值或逼迫人民币升值,来提高美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对美国以追求全球经济再平衡为名,行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之实的做法,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第三,国际金融危机中油价和粮价非理性上涨或下跌。遭受其打击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油价和粮价在2008年上半年疯狂上涨,致使70多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导致30多个国家爆发了社会民众抗议甚至暴乱活动。为此各国央行纷纷加息,以抑制通货膨胀。然而,2008年下半年发生逆转。阻止经济持续下滑成为各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降息成为各国货币政策的主流。然而,仍有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处于两位数。它们既要阻止经济迅速下滑,又要克服恶性通货膨胀,因而面临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两难选择。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果任由美元无节制地贬值下去,亦有可能重新触发世界石油危机和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指出:“尽管2009年全球谷物丰收,贫困国家的粮价仍居高不下。全球有31个国家缺粮。对它们
—2—
①
而言,粮食危机远未结束”。
第四,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地打击了股市和楼市。两市低迷使“财富效应”消失,加之外需锐减,企业亏损或倒闭,失业率直线上升,因而增加了发展中国家通过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难度。由于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的脆弱性,导致“超低利率”政策持续。低息环境使得所谓“热钱”通过各种途径涌入新兴经济体进行套利交易行为,推高了股价和楼价,形成了新的资产泡沫。然而,一旦发达经济体经济趋稳,为防止通货膨胀而采取加息行动时,就存在着“热钱”超常回流的可能,极易引发金融动荡或金融危机。
第五,作为美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代价,美元购买力下降将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自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推出了天量的金融救援计划和经济刺激计划。在金融和经济双重危机形势下,美国不可能增加税收,惟一的办法是增加美元货币供应量。自1913年美联储成立以来,由于滥发货币导致美元购买力大幅下降。到2008年底的95年时间内,美国物价上涨了20171倍。美元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带来的后果则是发展中国家持有的美元资产缩水。美元尚未到反转之时,短时间的上升改变不了美元继续疲软的基本态势。
第六,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主要新兴经济体“金砖四国”经济下滑和衰退。俄罗斯由于原油和天然气价格大幅下挫,经济增长率大大低于危机前8年年均增长7%的速度。2009年10月上旬,梅德韦杰夫总统在接受电视专访时承认,危机已给俄罗斯经济造成严重打击,2009年经济约收缩715%。据国际能源组织预测,2009年全球原油日消费量将比2008年减少
①路透社联合国2009年11月11日电。
《亚非纵横》2010年第1期
240万桶,约为8340万桶。价格下跌、产
16∶1。在2003-2007年间,发展中国家人均
量减少和投资意愿减弱,将影响产油国收入
和发展。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及美元贬值,大宗商品,尤其原料价格仍会走高。未来油价走势可能是短期震荡,中长期上涨。美国高盛公司认为,主要经济指标的改善使投资者对经济恢复增长信心增强。这将支持油价反弹至每桶70美元以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中东和中亚地区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9年海湾产油国经济增长率为017%,2010年有望实现512%的经济增长。
鉴于上述原因,俄罗斯不会因一段时期内油气价格下跌而“一獗不振”。“金砖四国”也不会像有人所说的由于俄罗斯和巴西的经济衰退而“崩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10月初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作为新兴经济体代表的“金砖四国”,中国经济在2009年和2010年将分别增长815%和910%;印度为514%和614%;巴西为-017%和315%;俄罗斯为-715%和115%。从最新数据来看,巴西和俄罗斯经济表现要好于预期。巴西中央银行发布的经济预测数字,把2009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从先前的0101%调升至0110%,并把2010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值从415%调升到418%。两组数据均高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值。俄罗斯财政部长库德林表示,只要油价处于每桶70-80美元的区间内,俄罗斯经济就可以实现增长。
二、在世界经济逆境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发展前景仍具有可持续性
第一,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08年发展和全球化:事实和数字》报告显示: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从1992年的80%降为2006年的7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从1990年的20∶1下降到2006年的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30%,而同期内以
七国集团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10%。这组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在经济总量上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人口基数增加的情况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鸿沟。这与20世纪80年代不同。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虽然高于发达国家,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却低于发达国家。到了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双双超出发达国家。这种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在21世纪前10年,特别是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拉动经济增长的私人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增速,都继续保持高于发达国家的势头①。
第二,在新兴经济体的带动下,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出口占世界出口份额的40%以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经常项目盈余。特别是贸易发展指数,即衡量一个国家将贸易盈余转变为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在南北国家之间的差距也正在缩小。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贸易和投资保护力度增强的形势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尽管也存在摩擦,但相互之间贸易和投资总体呈现激增趋势。
第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居民储蓄率高,特别是外汇储备已占世界外汇储备的75%,成为全球最大的“金库”。这导致
①
2006-2008年,全球私人消费增长率为210%、210%、
113%,发达国家为117%、116%、017%,而发展中国家为312%、315%、313%;全球固定资产增长率为115%、111%、016%,发达国家为019%、013%、-012%,而发展中国家为315%、318%、313%;发达国家出口和进口增长率为816%、1312%、612%和1018%、519%、710%,而发展中国家为717%、1314%、419%和1216%、311%、1119%。
—3—
《亚非纵横》2010年第1期
国际资本发生了双向流动。国际资本不仅由北向南流动,也由南向北流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兴经济体和中东产油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向美国和欧洲的大型金融机构提供了巨额资金,成为购买美国债券的主要力量。西方人士惊呼“世界进入了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时代”。
第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的增加,使南北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科技投入、创新能力、受教育水平都随之发生了看得见的新变化,其中包括研发支出逐步增长。高新技术产业正在这些国家兴起。它们组建的新兴跨国公司显露头角,并开始有所作为。英国《金融时报》和法国《论坛报》撰文指出,随着新兴经济体日趋繁荣,它们最大的联合企业已发展成为跨国公司。从印度到中国,从俄罗斯到巴西,越来越多的新兴跨国公司巨头正寻求从各自的行业中获取更多的利润。1998年在世界500强中,发展中国家的新兴跨国公司只有寥寥几家,而到2007年已有35家。它们在500强总市值中的份额,已从1998年的2%增至2007年的20%①。
第五,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动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全球现有209个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协定,区内贸易已占世界贸易额的50%。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经济全球化虽然受到削弱,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推动自贸区建设的势头不减。亚非拉三大洲都加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提出了新的区域经济合作倡议和设想。这部分抵消了来自发达经济体保护主义的不利影响。
从当前形势分析,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早于人们的预期,开始触底反弹。主要依据是恐慌指数(VIX波动率指数)已经下降,表明投资者对后市的恐慌程度开始降低;企业投资欲望开始增强,
—4—
银行开始改变惜贷政策;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持续回升;消费者信心开始回暖;首次申请失业人数开始下降;股市强劲反弹。上述六个判断触底的指标虽有所改善,但都只是初见端倪。目前仍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包括金融市场何时才能消除频频发生的债务危机和银行倒闭事件;劳动力市场何时才能与经济好转相伴而行;各国何时才能找到拉动经济内部增长的引擎,等等。上述情况说明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稳固,经济复苏力度尚较脆弱。世界经济只是起步迈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或“后金融危机时期”。2010年世界经济怎么走,各方面的看法不尽相同。多数机构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214%-21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增速为311%,发达国家约为113%。世界经济和发达经济体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到2002-2007年的增长水平。世界经济将在低速增长甚至是衰退轨道上持续滑行三年左右,呈现“U”型走势。
三、新兴经济体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尽管2009年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等主要新兴经济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收缩,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也出现了118%的负增长,独联体亦呈现经济下滑,然而,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经济增长率依然为正数。世界银行预测,2009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将增长211%。按市场汇率计算,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已占世界的30%以上。后金融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表现仍强于发达经济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511%。尤其是亚洲经济回升的势头将比世界任何其他地
①实际数据远远超过上述数据,仅中国就已有30多家。
《亚非纵横》2010年第1期
区都更加迅速和强劲。据亚洲开发银行预
测,2009年和2010年亚洲发展经济体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19%和614%,其中14个东亚发展经济体2009年和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12%和618%。英国《经济学家》预测,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济将呈现V型反转。未来五年内,它们的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7%-8%,复苏速度是全球各国平均速度的三倍以上。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认为,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鲜明特点是,主要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这些经济体已经开始崛起。随后而至的危机则更加快了崛起的步伐。后金融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主要新兴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预计2020年前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
在亚非拉三大洲中,亚洲率先涌现新兴经济体,形成了“新兴世界的中心”。二战后,百余个发展中国家作为一股新兴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标志着发展中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族经济,以逐步实现从不发达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过渡的战略目标。历史的现实表明:由于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二战后的每隔一二十年,几乎都涌现一些跳跃式发展的国家和地区。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台湾、韩国、香港和新加坡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继起飞成“龙”,并被国际社会誉为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80年代至90年代,马来西亚、泰国等“准新兴工业经济体”,甚至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都在加速经济发展,以争取早日成为新兴工业国。尤其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越南在80年代中,印度在90年代初开始的经济变革,促进了各自经济的腾飞,为东亚乃至亚洲的持续高速增长发挥了“拉动效应”。正如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渡边利夫教授所说,在东亚地区存
在着一种“结构转换连锁”机制。即使是日本经济不景气,也会出现替代日本的“主导国群”,带动“后进国”的经济增长,从而维持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活力。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则说,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支撑了亚洲的经济,即便是美国经济减速,亚洲也不会陷入经济衰退①。实践表明,在1997年至2007年的10年里,东亚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其经济增长速度居于世界前列。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愈益增大。从亚洲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看,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来自日本;80年代来自“四小龙”;而90年代以来,则是来自中国和印度。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涌现,使日本学者倡导的以日本为领头雁的“雁行模式”早已不复存在,并带动整个南方国家经济发展。
美国高盛集团全球经济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在21世纪初就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的经济发展,并在2003年发表了《与“金砖四国”一起梦想———2050年之路》研究报告,提出了“金砖四国”的概念。他指出,“金砖四国”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国际力量,其经济快速增长对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继“金砖四国”之后,高盛集团于2007年又提出了所谓“钻石十一
②
国”。在2004年至2007年4年间,“钻石十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519%,是欧洲国家平均增长率的两倍以上。日本“金砖四国”研究所于2007年也提出了一个新的专有名词“展望五国”,系指越南、印度
①《日本经济新闻》,2008年4月3日。
②菲律宾、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韩国、墨西哥、
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土耳其和越南。
—5—
《亚非纵横》2010年第1期
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庭。该研究所认为,这五个国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其经济将会有飞速的发展。根据该研究所的推算,从2005年至2050年,西方七国集团的经济规模以美元计算,与现在相比最多扩大到215倍。“金砖四国”将扩大到20倍。而“展望五国”可能扩大到28倍。这虽然只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和预期,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趋势。
“金砖四国”、“钻石十一国”和“展望五国”被国际社会冠以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和新兴工业国等称谓。世界银行早先认为,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只有10个,亦即亚洲的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拉美的巴西和墨西哥;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和南斯拉夫。美国商务部把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称之为新兴市场。它最初也只是把上述10个国家和地区认定为新兴市场,后来增加到24个。美国一直与新兴市场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政治和战略联系。
然而,何为新兴市场或新兴经济体,究竟有多少新兴市场或新兴经济体,现在尚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和准确数字。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新兴市场或新兴经济体现已遍布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东欧及中东等世界各个地区。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新兴市场、新兴工业国或新兴经济体,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六个条件:一是实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同国际社会的联系愈益紧密;二是奠定了工业发展基础,建立起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活动带,工业与贸易结成为纽带,并形成两者同步发展格局;三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升,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高收入水平,消费需求日趋旺
—6—
盛;四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局势保持稳定;五是天然资源或人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源素质及综合要素生产力日益提高;六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要素。
根据上面提到的六个标准衡量,目前全球大约有40多个国家可以成为新兴市场或新兴经济体,已经形成了“新兴经济群体”。“新兴经济群体”的崛起,它们可持续发展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发达国家出于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资源和环保需要,加强了南北“经济对话”的迫切性。“南方因素”在国际关系中显得愈益突出和重要。正如有的西方学者所说,西方殖民主义扩张时代,是一个“独自时代”,即单独一方说话算数的时代。而今天的世界,则是一个交流的时代,不同声音的交流,交流来自四面八方。完全可以预料,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各个领域和不同层次上的“南北对话”将更加频繁,世界经济和发达国家经济将会越来越依赖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
四、世界经济发展新态势导致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调整
法国《青年非洲》杂志指出,“危机就像一场风暴或者龙卷风,所到之处景象改变。而当危机结束时,我们将发现一个不同的世界,世界格局已然改变”。这次起源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美国形成了四大挑战,也导致了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一,对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地位的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将继续上升,对世界经济贡献率将继续增强,在世界经济份额中的比重将继续增加,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地区居民储蓄率高、外汇储备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创新能力趋强,因而对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地位提出了挑战。尽管奥巴马宣称“我们不能一直从中国借钱。借钱是要还利息的。我们
《亚非纵横》2010年第1期
①
现在的做法是拿下一代的未来做抵押”。但按照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美
②
国现在处于“超越大众消费阶段”。在危机时期,美国民众的“财富效应”锐减,不得不节衣缩食,抑制消费,增加储蓄。而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储蓄率从来没有超过10%。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旦经济复苏,美国仍将改变不了“透支消费”的生活方式。现在已有美国经济学家发出警告说,美国必须从不可持续的“政府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个人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奥巴马也说,美国经济增长一直是“债务推动型”,使政府背上了创纪录的庞大预算赤字。美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模式应是“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然而,制造业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仅占13%在右。美国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还是要依靠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75%的消费需求。因此,美国仍难以摆脱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巨额外汇储备”及对产油国“石油美元”的依赖,以维持美国经济机器的正常运转。
第二,对美国治理全球能力的挑战。美国继续作为“世界警察”和“世界医生”的角色,以及维持在国际经济金融组织中的特权地位,已不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越来越多的国家敢于对美国说“不”,不服从美国“管教”,不接受美国推行的新自由主义,对美英“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提出了质疑。就连美国的盟友亦认为美国的模式“具有局限性”,“是不人道的”。法国总统萨科齐甚至指出:“超级大国”一词已过时。未来30年至40年内,世界将进入“相对大国”时代③。“不能再用20世纪的国际经济管理工具管理21世纪的经济。不能再
④
用过去的观念考虑今天世界的问题”。
第三,对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的挑战。60多年来,布雷顿森林体
系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一直由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所控制和垄断。发展中国家则处于无权和少权地位。这种状况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发展中国家一直要求改革现行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尤其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抨击以美国为主导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要求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给予发展中国家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的知情权、话语权和代表权。英国首相布朗2008年1月21日在印度说:“我们能够,也必须做出更多的努力,使全球性机构更具代表性”。“世界在变,游戏规则亦应改变”。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也明确表示,现在是改变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权比例的时候了。中国等一些新兴经济体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权将得到“公正和充分”的体现。他还强调,“发展中国家得到其应有的代表权不是由于别人要将代表权送给他们,而是他们所取得成就的应有体现”。“原有的秩序已经逝去,我们不应该浪费时间与眼泪来哀悼它。今天我们必须构筑新的秩序”。美国匹兹堡峰会20国集团领导人一致同意,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至少增加5%,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至少增加3%。国际金融体系和秩序的改革将是长期的、艰难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已有了良好的开端。
第四,对美元霸主特权的挑战。国际贸易计价和结算虽然仍以美元为主导,但美元
①奥巴马于2009年5日14日在新墨西哥卅市民会议上的讲
话。
②罗斯托把一个经济体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
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和超越大众消费阶段。
③萨科齐2008年1月18日在爱丽舍宫举行的外国驻法使节新年招待会上的讲话。
④萨科齐2008年9月25日在法国南方土伦集会上的讲话。
—7—
《亚非纵横》2010年第1期
并不稳定。多年来美国口头上强调“强势美元”,但实际上美元贬值时间比美元升值时间长得多。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元“非常规强势”趋势已随着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回暖、投资者恐慌情绪持续降低和对美元避险需求削弱而放缓。美元面临着从“强势”向“弱势”的转换。因此,美元作为世界贸易结算和储备货币的地位遭到“脱钩”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以非美元货币作为贸易往来计价和结算货币,并提出建立一种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多极世界不能建立在单一国际货币的基础上。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一枝独秀”的局面势将发生某些改变。全球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着“多元化的重组”。伊朗等产油国及巴西等发展中大国已开始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结构,减少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到2009年第二季度,美元在全球货币储备中的比重已经降至6218%,而欧元所占比重升至27%。当然,欧元在短期内仍难以替代美元,成为国际贸易和储备主导货币。
上述对美国的“四个挑战”必然强烈地冲击美国支配下的世界,加速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变革。世界经济权力的天平正由传统发达经济体向新兴经济体倾斜。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大于和快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世界体系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沃勒斯坦指出,“二战之后,美国引领世界后30年,它的影响力开始下降。但它采取了措施以延缓其衰颓之势。接着新保守主义者上台,试图使美国重振雄风。但事实上却加速了衰落之势”。“美国开始认识到,它已经不再是无人敢与其争锋的霸权性力量了。它的霸权性力量正趋于倾颓”。从世界政治的视角看,世界依然在传统发达国家的控制之下。然而,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必然带来世
界政治格局的变动。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世界经济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和变动,必然带来世界文化格局的深刻改变。世界文化文明的多元化与多样化的趋势同样不可逆转。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美国面对的挑战及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以及它对现行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主导作用,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发展中国家依然呈现非均衡性发展,最不发达国家仍有48个,贫困人口高达819亿。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导致全球9000万人再度陷入赤贫困境,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如期实现的难度增大。发达国家仍通过各种途径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美国金融体系的“利润私人化、损失社会化、危机全球化”的弊端。在转嫁危机的同时,美国则要求迅速崛起的一些发展中大国,尤其是中国,在解决世界政治经济问题过程中承担所谓“更大的责任”。一些新兴经济体急于缩小与他国的差距,追求高速增长,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高速增长有可能被中断。在国际关系中,南北矛盾纷繁复杂,南南国家之间在一些问题上利益不同,有时也难以形成共同的声音。南北差距出现收缩趋势,但其差距依然巨大。这种差距不但是经济水平的差异,而且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阶段的差距。多数发展中国家要想晋升到较高发展阶段,尚须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世界格局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仍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 任 久)
—8—
《亚非纵横》2010年第1期
ABSTRACTS
TheRiseoftheEmergingEconomiesandtheChangeofthe
GlobalPattern
GuYuanyang
Theriseoftheemergingeconomiesisaprominentphenomenoninthecurrentglobaleconomicdevelopmentprocess1Theinternationalfinancialcrisiscouldnotchecksucharise,whichhasmadetheworldeconomicpowerscaletiltfromthetraditionaldevelopedeconomiestotheemergingeconomies1Thus,thetrendtowardsapoliticallymulti2polarworldandpluralizedworldcivilizationscanhardlybereversed.
TheDevelopmentPotentialofIndiaπsManufactureSectorisGreat
RenJia
SincetheIndiangovernmentintroducedthemanufacturesectordevelopmentstrategyin2004,Indiaπsmanufacturesectorhasundergonearapiddevelopmentneverseenbefore1Tocopewiththecurrentinternationalfinancialcrisis,theIndiangovernmenthastakenaseriesofmeasures1ThoughthegrowthofIndiaπsmanufacturesectorisslowingdown,itstillhasgreatpotentialsfordevelopmentanditsshareinIndiaπsnationaleconomywillcontinuetogrow1Nonetheless,theriseofIndiaπsmanufacturesectorwillundergoaprolongedprocess.TheImpactofUSDollarπsExchangeRateintheGlobal
FinancialMarket
TanYaling
TheefficiencyofUSdollarisderivedfromitsroleinstrategicplanning,whichreflectsthenationalinterestoftheUS1FacedwiththeUSproblemandthedollarfactor,weneedtomakemeticulousanalysis,carefuldemonstrationandcomprehensiveplanning1Asaresult,whenstudyingthedollarissue,wehavetolookatitfromabroaderperspectiveandwhenitcomestopolicyresponse,weneedtotakeacomprehensiveapproachandwithalongerview.
TaxCoordinationinChina2ASEANTradeLiberalization
LongZhaohui,SongRunsheng
SinceChinaandthetenmemberstatesofASEANsignedtheFrameworkAgreementon
ComprehensiveEconomicCooperationbetweenChinaandASEANin2002,taxcoordinationhasbecomeaneverimpendingissue1ThisarticlehasmadecomparisonsoftheindirecttaxationandindirecttaxationsystemsbetweenChinaandthetenmemberstatesofASEANandofferedsomepolicyrecommendationsontaxcoordination.
TheEconomicAlignmentinEastAsiaandtheIssueofTaiwanπsInvolvement
WangJianmin
Sincethebeginningofthe21century,theregionaleconomiccooperationinEastAsiahasgrown
—59—
s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