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沈庠《普定山寺》诗赏论 颜建华 (安顺学院学报编辑部,贵州安顺561000) 摘要:沈庠是明孝宗弘治年间任职贵州的一个官员,他的《普定山寺》一诗描绘了安顺圆通寺的多彩景致,是众多 讴歌圆通寺的诗作中较为著名的一首。圆通寺建于元至正十一年,明、清时经过多次重修 成为安顺城内最著名的寺庙, 有“黔境第一山”之誉。 关键词:沈庠;圆通寺;多彩景致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89(2009)02—0009一O2 On Shen Yiang S The Temple on the Puding Mountain YAN Jianhua ( e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Anshun College,Anshun 561000,China) Abstract:Shen Xiang was an official in Guizhou Province in the period of Emperor Hongzhi S reign of the Ming Dynasty.His poem The Temple on the Puding Mountaindescribed the colorful sights of Yuantong Temple.It is more famous than those that eulogize Yuantong Temple.Yuantong Temple was built in the eleventh year of the Ming Emperor Zhizheng’S reign,and Was rebuilt many times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Qing Dynasty.With the Puding Mountain honored as‘‘The Best Mountain in Guizhou”,the temple is the most famous in Anshun City. Key words:Shen Xiang;Yuantong Temple;colorful sight 沈庠,金陵人,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任贵州等处提刑按察副使,他与赵瓒合纂的《贵州图经新志》 刻印于弘治年间,该书是现存最早的贵州省志。在《贵州图经新志》中,作者收录了自己巡按普定卫时 所作的《普定山寺》一诗。民国时,任可澄等所编纂的《续修安顺府志》把沈庠的这首诗和其他几首与安 顺城有关的诗附录在《营建志》之下。其诗为: 禅关寂寂隐山腰,坐听松声海上潮。冲破晓烟常见鹤,噪残秋色不闻蜩。 游山诗客闲登塔,禁足幽僧不过桥。风景依稀犹在目,烟光云影路迢迢。 由于《贵州图经新志》和《续修安顺府志》均未点明普定山寺在何处,而明代纂修的几部《普定卫 志》又未曾保留下来,因而普定山寺的位置所在就成为令人费解之谜,于是竟有人以乃是指康熙三十八 年后逐渐建成规模的金钟山寺,然而此说毕竟与诗人所言的普定山寺归旨大相径庭。持此说者因赵浦 诗中的“禅关风景寂”与沈诗中的“禅关寂寂隐山腰”均有“禅关寂”之意,便误以为所写的“禅关”都是 一处。但赵浦诗中的“禅关”不是指金钟山寺,应指飞虹山寺。金钟山寺建在山顶,而沈诗中的“隐山 腰”已表明普定I_LI寺不等于后来的金钟山寺。那么,普定山寺究竟在何处呢?愚以为沈庠所写的普定 山寺就是当时闻名黔省的圆通寺。 明时贵州布政分司署位于圆通寺的西段南侧,沈庠出分司署,一路走来,远看圆通寺,寺院高阁仿佛 依凭着西秀山山腰,因而触发诗兴,便以此命题。《续修安顺府志》载,圆通寺门外匾额日“圆通古寺”, 背面题日“黔境第一山”,又钱塘人沈衡于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448)所作《圆通寺》一诗称圆通寺 收稿日期:2008—10—21 作者简介:颜建华(1957一),男,贵州安顺人,安顺学院教授、安顺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编,研究方向:六朝诗赋,地方文化, 地方史志。 ・9・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为“宝刹宏开第一禅”,可见圆通寺是普定卫的名寺,在黔省境内名号极响。圆通寺后的西秀山上之文 峰(即“塔”)干系普定卫士子的科名,其地位亦不轻。把一地的名山、名寺用本地的名称称谓,这是依古 人的习惯。沈庠用“普定山寺”代替“圆通寺”作为诗题,这是符合古人称谓常理的,并且又突出了圆通 寺在普定卫的重要性。再说,圆通寺本是明代来普定卫的官员们争相题咏的对象,弘治年间的进士何景 明《普定》诗所言“空窗临古寺,坐待微钟歇”中的“古寺”,即指圆通寺;万历时的诗人谢三秀直接把咏 圆通寺的诗题称为《普定圆通寺登飞翠阁二首》。因此,沈庠称圆通寺为普定山寺与这些诗人的题咏具 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普定山寺”,就是西秀山麓的圆通寺,这应当是毋庸置疑的。 这是一首写景诗,着重写寺院四周的景致。 诗的首联,先写远眺,再写坐听。出句的“禅关寂寂隐山腰”是从视觉的角度对普定山寺进行描写, 展现远视之景。“禅关寂寂”指禅院沉浸在宁静之中。“隐山腰”中的“隐”字,有“依据”、“依凭”的含 义,《楚辞・九章・悲回风》:“冯岜嵛以瞰雾兮,隐蚊山以清江”,《朱熹集注》说:“冯,据也;隐,依也。 如隐几之隐。”这里的“隐山腰”就与“隐蚊山”、“隐几”(背靠蚊山,靠着几案)之义相同,也就是背靠山 腰,让人体味到寺院的巍峨雄伟。这样写,当然不乏夸张的意味,但更侧重的是写实。明代的普定卫圆 通寺,据《续修安顺府志》所载,由明太祖朱元璋敕大臣刘基、沐英、康茂才等在元代所建的基础上进行 扩建,“造端宏大,殿宇巍峨”、“山门五问”、“正殿九楹”,说明寺院宏大高耸,鳞次栉比,堪称黔境名寺。 现今圆通寺观音阁(又称观音楼),仍给人与西秀山山腰高齐之感。沈庠巡按普定卫,乍见如此之宏伟 高大的名寺,故欣然以“隐山腰”描绘之。对句“坐听松声海上潮”。写寺中休憩,只听松涛声汹涌如海上 的浪潮。《续修安顺府志》又载圆通寺后多古柏,万历间贵阳诗人谢三秀咏圆通寺诗也写道:“松风众壑 响”,其诗所写的情景与沈诗一样。这是写耳闻,从听觉对寺院的环境进行描写,由阵阵松涛声,可以想 见松林的婀娜茂密。首联的两句诗,从大处落墨,写得大气包举,势态非凡。松涛的巨响更衬托出禅院 的静寂,禅院与山腰相齐突出了寺院的构造宏大,殿阁的高耸巍峨。 颔联两句紧承首联,从视觉、听觉进一步写景。出句“冲破晓烟常见鹤”是写仰视之景。“晓烟”,拂 晓时的烟霏,贯以“冲破”,状拟出了雾之浓、之厚。鹤出没于浓厚的雾中,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同时也 勾勒出鹤劲疾矫健的身姿,使画面出现了顿挫,并洋溢着诗人饱满的激情。对句“噪残秋色不闻蜩”颇 让人思索。“噪”字既可指鸟鸣,也可指蝉吟。由“噪残秋色”看,时已届深秋,诗人所绘的是衰秋晓景 图。“噪残”与“不闻蜩 看似矛盾,实则另有寓意。此时秋蜩(即“蝉”)渐衰,其声不响,而鹤的叫声高 亢宏亮,压倒蝉的低吟,故而“不闻蜩”。这是从听觉上写景,鹤的长鸣,蝉的低吟,增加了诗的动感,把 这幅深秋图点染得别具色彩。 颈联采用对比手法,一写游人,一写清修的僧人。从出句的“游山诗客闲登塔”看,普定山寺的邻近 处有塔,游览者随时可以登塔览景。圆通寺位于西秀山麓,寺后的西秀山顶有塔,据《续修安顺府志》所 载,游览者可由后殿之大悲阁(即“观音楼”),过小桥,登石磴,而上西秀山。由明胡拱辰《圆通寺》诗中 的“月明人倚塔边楼”句,可知游圆通寺之人常登山临塔。西秀山之塔建于元泰定三年(1325),为七级 浮屠。据《杨珍林年谱》载明代的西秀山塔:“累砖以成”。《续修安顺府志》又载明、清时对西秀山塔山 曾多次重修。现今所见之塔为清咸丰元年重修(见邵鸿儒《重修安郡文峰碑记》),有七级,为石塔,古人 以之培风水。按沈庠诗所言,游山诗客是先到寺,再登塔山。寺与塔为两处景观,一在山麓,一在山顶。 后来的金钟山寺,寺与塔同在山顶(塔在山顶之东侧),到寺后即可前往塔边的桂花亭。沈庠所写的普 定山寺与圆通寺周围的环境完全一样。对句“禁足幽僧不过桥”,写僧人安心于寺院内的清修,不越过 小桥上西秀山。此句顺承“游山诗客闲登塔”而来,因而这里的过桥既不是过南门大桥,也不是过东门 桥。“禁足”,禁止外出,指佛家僧尼坐禅静修,“幽僧”,僧人隐幽不外出。此句表明纵然西秀山就在寺 的后面,游客众多,但寺内僧人依然坐禅静修不为所动。诗人把描写的笔触收回到寺院上,以此照应诗 题。 尾联写离寺而去。沈庠为贵州等处提刑按察副使,身负考核吏治和审理大案之重任,(下转第25页) ・10・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式”的;而anadiplosis所反映的是“甲——乙,乙——丙”的方式一环扣一环向前推进的“开放式”、“延伸 性”的循环,_】lJ‘p40”如钦定本《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第一、二段,The book of the generation ofJesus Christ,the son of David,the Son of Abraham;Abraham begat lsaac;and Isaac begat Jacob;and Jacob begat Ju— das and his brethrenI..…・蝉联式修辞手法的运用,把基督家族一代一代地延续突出得淋漓尽致。anti— metabole与anadiplosis颇像汉语中回环与顶真。l_1lJ‘p4O7 通过欣赏、理解和比较这些修辞格,模仿写出和它们类似的句子,我们的文学鉴赏和写作水平可以 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渊冲.毛泽东诗词与诗意画一一英汉对照[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2]达彩铃.Antimetabole:交叉配语法[J].科技英语学习,2004(11). [3]梁实秋.远东英汉大词典[z].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77. [4]王同亿.英汉辞海(上册)[z].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7. [5]林镶华.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6]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Cove,PhilipBabeock(Ed.)Webster"sthirdnewintemationaldie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z].Springifeld:Merriam—Web— ster,1993 [8]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9]英华大词典(修订第二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0]杜世洪.美国语言之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1]李亚丹,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研究简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黎昌抱.Palindrome:正读反读总相宜[J].科技英语学习,2004(3). [13]http://www.merriam—webster.corn/dictionary/anadiplosis. 责任编校韦建华 (上接第10页)在普定卫巡按完毕,由布政分司署到圆通寺览景后,又当返回省城,此时此刻,那迷人的 晚秋古寺晓景让他难以忘怀,寺院四周的自然风光仿佛还在他的眼帘浮现,因而诗人充满豪情地写道: “风景依稀犹在目,烟光云景路迢迢。”“依稀”即“仿佛”之义。出句既收束上文诗意,又抒写留连不舍 之情。对旬中的“烟光”指云霭雾气,“云影”指云的影像,“路迢迢”形容道路漫长。诗人绝早起程,到 寺休息,离寺时天色尚早,云雾未散,普定卫郊外还笼罩在烟霏云霭中。这里所写与颔联的“冲破晓烟 常见鹤”相照应,描绘出浓雾弥漫的世界,确实抓住了古安顺深秋时节的气候特征。 作为一首七律,诗歌的起、承、转、合环环相扣,中间两联的对仗也极为工整。全诗音调和谐流转,写 景亦能曲尽其妙。这是沈庠《普定山寺》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 责任编校石尚彬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