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奈良法隆寺五重塔

来源:爱够旅游网
 姓名:李佳路 学号:1063465496 2015级 临床4班

奈良法隆寺五重塔

坐落在富士山附近,是日本风景图片里经常可以看到的古塔,它与飘舞的樱花或满山的枫叶组成一幅独特的风景!散发着着日本特有的古朴和优雅!法隆寺内的五重塔是日本最古老的塔。它出现在许多风景照上面,成了奈良的一个象征。日本的法隆寺自称是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公元7世纪,它由佛教僧侣建于曾是日本首都的奈良城附近。法隆寺分为东、西两院。从入口处起,西院通往中门。它的木柱上标注着公元670年。这是法隆寺遭大火后重建的日子。原先的柱子建于公元607年。让人为之惊讶的是,法隆寺的五重塔遭遇过很多次地震和强风的袭击,但从未倒塌,今天它依然保持着1300年前的风貌。五重塔的底层内部安放着被称作“塔本四面具”的塑像群,其中80尊塑像被列为日本的国宝。五重塔上的塔顶插有四把镰刀 一说镰刀是为了封住圣德太子怨灵而设,还有一种说法是祈求防止雷击。此外还传说如果看到镰刀向上为丰年,向下为荒年。

法隆寺五重塔建于公元607

年,其时在我国正处于隋代。寺内的金堂与五重塔也反映了我国这个时期的木结构宗教建筑的模式。五层寺塔的底层与上面的三层的平面有三间见方(底层10.84米),第五层为两间。塔内有一中心柱,由地平直贯宝塔顶。塔的总高度为32.45米,其中相轮等高约9米。各个层面的宽度不大,层高也小(底层柱子高只有3米多,二层柱高仅1.4米),但出檐很大(底层出4.2米),所以看上去它就象几层屋檐的重叠,越往上越小,给人一种轻忽飘逸的飞翔之势。俨如一只从天而降的大鹏鸟,它的翼翮还未来得及收起。

法隆寺中的五重塔类似楼阁式塔,但塔内没有楼板,平面呈方形是日本最古老的塔,属于中国南北朝时代的建筑风格。塔的特色是底层到顶层的房檐的递减率高,第五重顶层房檐的一边只有底层房檐的约一半左右。第一层内部东西南北四面各自安置著称作“塔本四面具”的塑造群像,其中80尊塑像为国宝。东面是“维摩经”中文殊菩萨与维摩居士问答的场面,北面是释迦涅槃,西面是分舍利、即印度诸国王分配释迦遗骨的场面、南面是弥勒之净土。

北面为释迦圆寂而悲伤的佛家弟子像尤为出名。塔内部严禁进入而且光线不足,塑像的鉴赏十分困难。五重塔内部也有壁画但剥落严重,现在别处保管为重要文物。

7世纪初所建的法隆寺五重塔即是现存日本最古的唐式木结构佛教建筑群之一。寺内其他建筑有金堂、中门、回廊和本图所欣赏的五重塔。该寺的布局、结构以及形式无不受到我国南北朝时期建筑的影响。如寺内的金堂与五重塔,分别坐落在中轴线的东西两侧。金堂原在北回廊之外,即藏经殿的后侧,此种布局在日本称作百济式。直到1949年那场大火以前,寺内所有建筑物都属早期的原物(虽在公元708年被火毁过),现有的已是重建的了。其余如藏经楼、传法堂、食堂和东院的梦殿,均为8世纪前半叶的遗物。这里所要鉴赏的五重塔已不复存在,但它的 形制基本上与今仍保留的奈良室生寺五重塔(8~9世纪建)、京都府醍醐寺五重塔(952年,总高36米,其中相轮高12.4米)等寺塔大体相同。

五重塔孤零零地建在一片茂密的林木之中,这在日本白凤、天平时代的寺塔中也属于十分奇特的一种,似乎让人感到这是一个异样的佛门世界。 佛教传入日本约在公元7世纪中叶,这时日本的社会还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在以后的两百年间,日本为求国家统一和巩固大豪族的封建等级制,便大量吸收中国的封建典章制度,包括文化和艺术。所以法隆寺及其五重塔已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早的物证。

米兰公寓

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米兰公寓,米拉公寓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建筑师安东尼·高迪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怪异的造型而闻名于世,建筑物造型仿佛是一座被海水长期浸蚀又经风化布满孔洞的岩体,墙体本身也像波涛汹涌的海面,富有动感。米拉公寓的阳台栏杆由扭曲回绕的铁条和铁板构成,如同挂在岩体上的一簇簇杂乱的海草。米拉公寓的平面布置也不同一般,墙线曲折弯扭,房间的平面形状也几乎全是“离方遁圆”,没有一处是方正的矩形。

米拉公寓屋顶高低错落,而整栋建筑如波涛汹涌的海面,极富动感。屋顶阳台则类似高迪的另一个作品桂尔公园中似蛇般的长椅,有30个奇特的烟囱,2个通风口,与6个楼梯口,塔状的楼梯口形状最大,螺旋梯里面暗藏水塔。公寓内部的螺旋花纹的天花板,可以再上面看到各种各样的图像,宝库海草,泛起的泡沫,鲜花的花瓣,章鱼的触角,吊灯就像是海上漂浮的透明水木,还有灵动的窗户,就像摇曳的水泡一样,米拉公寓里没有两扇窗或者是两扇门是一样的,公寓里的曲线型的木门、木窗、还有符合人体尺度的金属把手、木桌子、木椅子等家具。建筑的力学设计的特点是‘它本身建筑物的重量完全由柱子来承受,不论是内墙外墙都没有承受建筑本身的重量,建筑物本身没有主墙’,所以内部可以随意隔间改建,建筑物不会塌下来,而且,可以设计出更宽大的窗户,保证每个房间的采光,尽显实用主义的功能。可以说米拉公寓处处显出与众不同,你可以认为不同就是它的风格。

高迪在建筑艺术探求开辟新道路,有后人评价米拉公寓是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维空间的建筑。也有人认为这是将伊斯兰建筑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结构相结合,采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探索其独特的塑性的建筑。但是这都是后人对此的艺术评价,在当时1910年,这座本来彰显米拉夫妇财富的象征的建筑一问世,就被巴塞罗那人戏谑为采石场。公众一开始看到次也是不知所措,喜欢结构的高迪将米拉公寓说为柱子是骨骼,石头是肌肉。由大石块构成的柱子高达7层,一直顶到屋顶的阁楼,高迪通过取出或添加石块,称心如意地造出了150 个大窗户和宽敞的阳台。外墙面是随心所欲设计的,有雕刻,有扭曲,也有连续的波动。这让人觉得这座建筑正随着它的节奏起伏,阳台的栏杆是由回收的废铁组成的,但这种扭曲感和随意性让我们看出来抽象艺术的萌芽,而高迪也称他的灵感都是源自自然这本大书,靠近我工作的那棵大树就是我的老师! 他设想这一建筑物以两个内院为轴心,一个内院是圆的,作为生活居住的枢纽和阳光的来源,另一个是椭圆的,两个内院之间是通风井,通风井设置了厨房和浴室的通风管,两个内院由一条地下通道连接,也就是通往停车场的入口。而在细节的设计上,高迪也是下了功夫,为了让这座建筑保持开放性,内外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界限,因此在主入口的大门上用了栅栏的结构。

高迪在装饰上花费的心血和在建筑上一样多,许多其亲自设计的家具和屋顶的凹凸纹饰,尽管米拉夫人不喜欢这种风格,但是其独特性在现在看来还是赞叹的,而在椭圆形内院里,有一条米拉夫妇独自享有的通道,一座悬空的扶梯,从二楼直通下来,而整个二楼都是米拉夫妇的房间,二楼以上是房客可以住的地方,每层被划分成4 个400平方米的客房,形状不一,但又有一面是朝向内院,另一面朝向大街的,由于没有承重墙,高迪可以随心所欲安排内部空间,隔墙可以改动,房间可以增加或减少,套间的格局也富于变化,让每一层与众不同,高迪对此曾说过:“如果以后这个建筑变成宾馆,我一点都不会感到惊讶,因为它可以很方便地改变内部格局和浴室数目”,高迪也为房客设计了一个新颖的升降电梯,在20世纪初已经是了不起的事情了,而紧急通道被安排在套间的尽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