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利状况研究与分析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已经从市场活跃度延伸至专利申请量,根据调查可知,国家专利的数量、质量意味着创新力、经济竞争力的高低与实力,目前我国专利的主力军来自各大高等院校,随着我国对专利的重视与鼓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逐渐形成,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奠定基础。发展伴随问题,目前由于部分高校盲目追求专利申请量,在投融资及科技服务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造成专利质量粗糙、转化率低等现象,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研究。本文首先从我国高校专利现状分析入手,重点探讨专利转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完善高校专利研究与转化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力争为我国高校专利事业进步略尽绵力。
【关键词】高校专利;服务体系;问题;对策
引言
众所周知,高等院校承担着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尤对专利转化,将直接影响国家生产力,促使经济效益成倍增加,根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可知,高校专利转化就是指将高校专利技术通过研究实验转化成生产力,它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科研人员通过对新思路的研究形成开发阶段,其次针对开发阶段不断完善甚至通过二次开发提高技术成熟性,为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最后是将专利投放到生产建设中,借此以高新技术提高生产力提升经济效益。在我国专利的转化模式可以分为几种,比较突出的是,校企合作模式、专利技术孵化模式、中介服务模式、产学研合作模式。
一、我国高校专利研究现状
在我国高校资源是相对丰富的,根据数据显示可知,高校科研人员达70万人以上,重点实验室有120个,大部分科技研究、技术专利都出自高校,近年来为了实现我国在技术领域方面的进步,高校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大,知识产权战略不断强化,尤其在国家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后,全国各大高校均制定了相关激励政策,力争提高自身学术地位,为社会做贡献。科研专利的爆发点燃了我国政府对高校资源投入量的提升,随着竞争加剧,衍生了一系列问题,如高校为了抢夺资源提高专利数量,开始不计成本的进行专利申请,不注重应用价值,一些费时耗力但却没有实用意义的专利也加入到科技成果中,这就造成了资源浪费,对有价值的科学研究形成阻碍。
在我国专利转化相对有限,且不同高校之间专利转化对比后,可以发现明显差异,首先学科类型有偏重的高校专利转化有差别,在我国高校主要有综合大学、文科院校、理工院校、师范院校、医学院等不同类型,其中理工院校的专利申请量最多,其次是综合大学,由于院校间各有偏重,理工类容易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而做基础研究的大学不能直接与商业价值挂钩,因此专业转化也各不相同,甚至
出现明显差距;其次高校地域不同专利转化情况也不同,地域之间存在不同的经济形势,如北京地区的高校,由于受到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的熏陶感染,高校专利转化推动力较大,一些我国西部的高校,由于研究经费有限,且当地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就会影响专利的转化与应用。
二、高校专利转化不良的原因
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近十年中,一直不断刷新专利申请量,这与政府出台的激励与保护政策是分不开的,但同时大量数据显示,由于转化能力不够,转化与申请不协调,违背了专利的市场特性,这就要追溯到我国的体制发展与高校服务体系问题。
1.专利转化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国家政策的指导对高校专利的强化与刺激是有正面影响的,在一段时间内也的确影响了不少高校在专利方面形成良性循环发展,随着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一些法律政策已经稍显滞后,与我国科技形式不相符,也无法与国际流行制度平行,这就影响了法律体系对专利研究的推动。
首先专利归属是问题。专利归属明确会极大影响研究员对转化工作的积极性,在专利研发过程中,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研究员在智慧方面的投入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发明者对专利的应用价值与应用方式是把握最透彻的,他对转化工作的投入将对转化水平有直接影响。然而由于我国在专利方面的很多法律法规是借鉴西方国家的条款制定的,舶来品也有水土不服的一面,例如我国的专利归属通常是单位,发明人有署名权却没有处理权,再者由于国家为专利的研究发明提供了资金,因此高校无法自由处置知识产权,由于国家直接对知识产权进行资产管理,因此一些繁复的审批程序开始阻碍专利的转化与应用,也降低了发明者推动专利应用的热情。
其次专利转化利益分配有问题。目前我国立法机构已经对专利转化有了明确的奖励规定,且也对科技成果转让实施免税优惠政策,但由于针对专利转化的奖励范围小,形式有局限因此政策落实有困难,专利申请人的积极性也受到打击。例如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人应在专利转化与实施中得到报酬,但却对报酬的数额和比例没有作出规定,这就为高校与发明人之间造成分歧,影响研究员工作热情。
2.高校专利转化服务体系不配套
首先媒介短缺。专利转化不仅是企业、高校之间的合作,还需要政府和一些科研中介的介入,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业不断发展壮大,科技中介机构也开始遍地开花,目前从大城市蔓延开去,基本辐射到了各大高校,但由于他们的地位忽上忽下,难以在专利转化中起到关键作用,可以说链条连接不畅,导致中介机构形同虚设。现在我国只是对中介机构做了简单的限制规定,没有规范法律责任,更没有激励政策,因此问题存在是难免的。
其次高校管理水平有限。我国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立专利转化机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除此之外在高校中,懂法律懂科研的双料人才少,这也是专利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可见高校对专利意识的缺失以及不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人才管理方面的不足有直接关系。
三、提高高校专利转化机制的策略建议
1.建立健全高校专利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对经济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为了牢固创新体系,国家需要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促进更多高校专利的转化,为科研提供保障的同时,为高校树立目标致命方向。目前我们有一些法律法规,但这对高校专利的指导还是不够我们应重点界定专利权的归属,解决根本问题,促进专利转化的制度环境,促使发明人参与到知识产权的运用与实施过程中来,完善激励机制,推动专利的转化,再者要完善专利的利益分配机制,这主要体现发明人的主人翁地位,激发引导高校专利以市场为导向,在国家受益的同时,市 场受益,发明人受益。
2.提升高校专利转化服务能力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还不健全,中介机构也很难做到十全十美,这就需要我们校方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科技服务水平。首先高校要提高对专利转化的管理,这个管理基于对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整合,对内我们要把握自身优势,建立高校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专门为己提供服务,促进专利转化,对外扩招商业伙伴,尤其一些专利代理机构,有助于专利科学快速的转化;其次提高高校自身管理。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诸多大学中的办公室模式,将专利转化工作做得更专业更规范,将企业、中介及高校研究员集中在一组工作,形成专利服务的全面调整,促成产学研机制的有效运行,除此之外也要注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管理员就是领导与研究院的沟通点,管理员的业务能力直接关系高校的统筹规划与实施产权的落实,因此在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自身现有管理者的培养与提升,力争从根上完善专利的管理与转化,为创造更多的价值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有生.探索技术转移新模式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J].中国高校科技,2012.11.
[2]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2014)[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