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巴师附小 饶迎春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学科专业素养,是语文教师学科知识水平、语言实践能力和文学鉴赏素养的综合体现,更是指导学生进行多元化、个性化文本解读,开展有效阅读、创造性阅读的关键。
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四大教育理念,在这四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难看出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提出了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现代教育,文本解读应是语文教学之根。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下,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凭籍自己的经验,当然也凭借教师提供的一些阅读规则,“去体味、体验文中情味或情感,去寻绎文本语言背后的特殊的意味、意蕴,最终得到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形成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新课程背景下,要让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地凸显语文学科的功能、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解读文本无疑成为阅读教学的根本之根本。但是,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因为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误解,出现了以下误区:
一、浮光掠影 不能深入玩味文本内涵,忽视文本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不能透过语言文字挖掘文本的意蕴。《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二、脱离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教师力图摆脱教材的束缚,超越文本。 电视、网络、图片、图书都走进了课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能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课程资源、搜集处理信息,充分体现了教师强烈的资源意识,并且教师能这样做,也是在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语文是学科课程,课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课本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那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成了空中楼阁。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显然是对新课改的误解,是放弃文本的课堂教学,因此,也谈不上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在文本解读基础上的。
三、角度单一 文本解读的方法匮乏,角度单一,不能运用最新的文学鉴赏方法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来审视文本丰富多彩的思想内蕴和艺术形式,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缺乏高度,不能很好引导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读得浅陋。
四、唯书是从 对教参、教辅材料上的结论性意见见步亦趋,没有用自己的生命化阅读去与文本深度对话,只进行简单照搬,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导致教学的组织性、指导性、实效性降低。
五、忽略文本内容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要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
和理解。”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过程中过于放松,学生对文本的每一理解教师都是以鼓励的态度支持,使文本内容的价值取向荡然无存。
六、忽略文本解读的整体原则 很多教师是这样认为的:实施新课程,关键是转变学习方式,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引导质疑解疑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于是课堂上都是教师提问的声音和学生回答的声音,还有一片鼓励声。语文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但是若引导不当,这种质疑、讨论、评价大多是零碎、偏颇、局部的。如: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那个字该怎么读,或是与课文关系不大的一些知识性问题,而真正花在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感悟、积累、表达等语文素质方面的工夫不多,真正让学生直接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不多。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影响学生语文整体把握能力的形成。
那怎样又快又准确地解读文本,并进一步提升我们解读文本的能力呢?
一、管窥文本背后的文化背景。曹明海、陈秀春在《语文教育文化学》中曾说:“语文教材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型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如果看不到它的文化内涵,不能充分挖掘它的文化意蕴,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教师应该站在文化的至高点,以文化的眼光管窥文本,透过文本的语言文字来审视文化背景。让文本的文化内涵得到酝酿,随着教学的深入与环节的推进,让学生在和谐的语文课堂上充分吸吮文化养分,在文化的浸润中获得生命的成长。
《燕子专列》中有一段描写小姑娘贝蒂的文字。解读这段文字时,可以通过对小姑娘“冻得通红、冻得僵硬、一点也不在乎”的描写的品读,透过文字意义感受到小贝蒂为拯救燕子所表现出的忘我境界以及对鸟类博大的爱。这样的解读,就能让原本一个生动的故事走向深层的情感内涵。凸显出文化的内涵,爱的主题、环保意识在文本的深层管窥下得到了渗透。
如在进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教学时,教师适时的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由于清朝政府的软弱、腐败无能才招致了外敌的肆无忌惮。更能激发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只有老师具有丰富的知识,才能真正解读文本,还文本以生命,还文本以本来面貌。
二、抓住文题 找准切入点。文本的题目往往与文本的内蕴有着内在的联系。从内涵丰富、聚焦性强的文题切入,由浅入深地解读文本,在与文题的对话中感悟文本,会使教学活动形成很强的凝聚力与较强的整体效果。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好文题资源,善于利用课题正确解读文本。抓住文题解读,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从语法的角度看,文题是一个偏正结构,其中心词是“工作”。由此我们不妨揣度一下,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一滴水见太阳——通过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想见周总理有多少个这样的“一夜”,做过多少像这样的“工作”,从而感受周总理那种“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崇高精神。因此,通篇课文的中心应该是“工作”,“工作”是课文的核心,也是我们进行文本解读的“圆心”,当然也是我们所有教学活动须臾不能偏离的“中心”。紧扣这一标题,抓住其中的中心词“工作”,我们也许就能洞察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对课文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层层深入 挖掘文本的创新点。
让言语激活文本的灵性 文本中的语言,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发现这些语言点,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或者情感体验,激活文本的灵性,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如《黄山奇石》中不同形状石头的描写就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
让人物显现文本的精彩 文本提供的形象不是视觉形象。而是通过语言的描述,结合学生的想象与生活经验产生的生活表象。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抓住文本中人或物的精彩描述,以此为文本的训练点,让文本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再现出来。如《给予树》安排采访金吉娅,就是一个文本的挖掘点。
让意境体悟文本的超越 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只要能抓住文本中的景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引发学生的想象或者思考,就能引领学生进入“景中情,情中景”的境界,使文本的意变得充实又完整,从而达到基于文本又超越了文本的教学境界。例如,《翠鸟》中翠鸟水面捉鱼的情景都可以引领学生进入景中情,让文本走向丰满与生动。
让情感宣泄文本的情怀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本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同时文本也是作者情感的载体,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但作者往往不是以直白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情感,而是通过语言文字含蓄表达。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隐含在文字背后的
思想与情感。这样,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建构了精神,让语言与精神在文本中同构共生。
四、教师解读文本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生活在双重世界中,一是学生生活;二是日常生活。解读文本时,应与学生前理解、前经验沟通起来,还应考虑与哪些经验相联系才有一定意义,这样语文教学导入才不会庸俗化,才会有厚度和深度。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其关键还是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深化对文本的解读。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抓住契机,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这诸多意思,可一言以蔽之:开卷有益。教师要想真正的解读文本,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文学素养,这样才能真正的驾驭教材。只有深入解读文本,多层次、立体化的解读文本,充分利用好教参、课外资源,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才能真正丰满课堂,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只要我们从人的生命本义出发,科学地解读,,就能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进程,让语文课堂洋溢生命的精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