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卷第2期 缓州料技职业学院学报 福建省城市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 绩效分析 张宝英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摘 要】鉴于城市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福建“十二五”规划对未来城市化进程和经济 发展的重视,本文尝试探讨城市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绩效和协调发展的路径。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的 产物,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一种双向 的相互促进关系。它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质的改善状况,是经济结构优化的指标之一,是经济社会协调发 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城市化为主线,结合福建省省城市化发展实际,利用Eviews软件分析工具对城市化 于福建省区域经济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区域经济;绩效分析;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Performance Analysis on Urbanizational Level f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Fujian Province ZHANC Bao-ying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Fujian,350007) Abstract:Urbanization is a product of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result of social progress, and inevitable trend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contribute to each other.Level of urbanization is a main line in this paper,combined with the fact of development of Fujian Province urbanization and use of the Yearbook data and Eviews software as an analysis tool for empirical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Fujian Province urbanization.It has in—depth analy— sis of its problems.and targets are put forward for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urbanization;regional economy;performance analysis;Fujian Province 1引言 和社会活动的聚集体,也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引 擎。马克思认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 享乐和需求的集中 。”通过把有限的资源集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谬尔达尔认为由于集聚经 资本、济的存在,发达地区会同时产生扩散效应和回流效 中投入到基础设施完备、规模经济、发展潜力大和投 应…。而城市作为区域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区域经济 资效益明显的少数区域(一般选择城市地区),使主 【作者简介】张宝英(1987.2一),女,汉族,福建莆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和城市土地经济。 湿州料技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12月 导产业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大中城 增加1616万人、1462万人和728万人,增长8.9、4.4 市或地区,利用正外部效应得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取 的推进型产业,通过其吸引力及扩散力不断地增大 和0.68倍。1997—2008年的11年中,福建城市人口平 得发展,形成“增长极”。这种主导产业作为“增长极” 均每年递增4.8%[410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 的不断深化福建紧密结合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改革 自身的规模并对所在部门和地区发生支配影响,并 户籍管理制度,降低人城门槛,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 且使所在地区迅速壮大发展。郝寿义和安虎森也认 施建设和管理,发挥中心城镇对区域发展的积聚和 为,聚集性、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开放性,使得城市在 带头作用,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也使得福建省 区域经济中起到了核心和推动力的作用b 。笔者认 城市竞争力整体得到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 为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呈螺旋式发展,彼此 1月14日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 互相规制与推进,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城 市化水平的作用更是突出。 2福建省城市化现状分析 2.1福建城市化发展历程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省城市化水平 增长的速度明显加快,大致经历了缓慢增长、起步增 长、迅速增长等三个时期。下面,分别阐述如下: 2.1.1缓慢增长时期(1949—1978年) 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隔绝”的背景下,农村 基本上处在单一的经济结构状况、农村工业化水平 和效率低、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状态。此外,农村的 劳动力被束缚在农业上,加上严格户籍制度的问题, 人口流动困难,非农劳动力比例低,该时期城市人口 增长十分缓慢。改革前的近30年,福建城市化水平 一直徘徊在13.0%左右,每年增加的城市人口在5.5 万人左右,仅占全省平均每年增加人口的12.5%。 1978年,福建城市人口为336.11万人,占全省总人 口13.7%[ 。 2.1.2起步增长时期(1978—1997年) 伴随1978年改革开放的脚步,对农村的产业结 构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商品经济开始启动,三次产业 有了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打破“城乡隔绝”瓶颈,逐 步向城镇转移,扩充城市劳动力。乡镇企业的快速发 展,使农村逐步走上工业化,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 城市化又带动了城市人口的增加。1997年,福建城 镇人口为1070万人,占全省人口32.6%,比1978年 增加734万人,平均每年递增6.3%。1978至1997年 19年中,福建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8.6万人 。 2.1_3迅速增长时期(1997—201 1年) 2008年,福建城市人口为1798万人,占全省人 口比重为49.9%,分别比1950年、1978年和1997年 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福建城市竞争力全国排名 第六,而2011年,厦门、福州等6城市进人竞争力百 强榜。 2.2福建城市化问题剖析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 进程加快,其中2009年全省城镇化率51.4%,比1978 年提高37.7个百分点。据福建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0年人均GDP达 36508元/人,较上年增长了10.5%,处于工业化中期 阶段;三次产业结构得到有效的优化和升级,2010 年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例为9.5:5l-3:39.2'第 一产业比重呈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攀升 的良好格局。但福建省城市化过程中仍然呈现出了 一些问题。 城市化水平仍明显滞后于工业化,经济发展与 人口城市化的相互促进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这是中国独特工业化道路造成的。在20世纪70年代 末,工业化先行一步,经济超常发展,城市化建设严 重滞后,生产生活的城市化需求同城市格局和公共 设施供给关系日渐尖锐,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 极大阻碍。这种在农村经济基础上工业化启动城市 化的早期阶段,生产生活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闽南 地区极具典型性。按照城市化的“标准模式”,当人均 GDP达到1000美元时,城市化应为63.4%左右 】, 2010年福建省的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城市化 水平却只有51.4%,低了12个百分点,足以说明福建 省城市化是滞后于世界“标准”水平的。 城市化质量不高中心城市发育不足,小城镇数 量多、规模小,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福建省目前只 有一个特大城市(福州),两个大城市(厦门、泉州), 仅占全省城市总数的13%。由此可见,福建省85%以 上的城市为中小城市,城市化滞后的本质是大中城 第3卷第2期 缓州料技职业学院学报 市发展严重滞后。研究表明,城市规模达到25万以 上才会产生一定的规模效益。福建省的城市规模普 遍偏小,城市经济集聚能力和集聚效益偏弱,特别是 支柱产业作用不突出,产品竞争力差,城市通过产品 扩散、技术扩散等形式对周围地区所起的组织、协调 作用难以发挥,城市经济的辐射功能不强。 省内各地区的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差异较大, 城市化推进表现为一定的区域非均衡性,成为制约 福建省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自 古以来福建省人口及城市人口分布偏重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高于内地山区。其中,厦 门市的城市化水平最高,据厦门市调研统计资料显 示,2010年厦门翔安城市化率为73.9%[61。;其次是 福州市,据市统计局测算,2008年,福州市城市化水 平57.5%,高于全国城市化44.9%的水平,形成了以 经济特区厦门市和省会福州市为两极的人口聚集 平台。但在福建省较为发达的福州至厦门的经济带 上,出现人口城市化的凹陷谷,即莆田市的城市化 水平最低,2007年莆田全市现状城镇化水平达 46.1%。 3城市化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绩效的实 证分析 3.1 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同济大学赵民教授曾对1999年世界各国数据 构筑的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数据作了统计分析, 得出二者符合对数模型曲线关系 。而福建省内部的 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也是基 本符合这一对数曲线关系的(如下图1所示)。在20 世纪7O至8O年代,钱纳里 、周一星 等人都曾论证 了这一点。笔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 作用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如图2所示),即在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对城市化 发展水平的拉动效用不同;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达 到一定高度后,城市化水平将不再随人均GDP的进 一步增长而持续显著提高。将单位人均GDP的变动 对应的人口城市化率的变化(△城市化率/AGDP 即曲线上各点的斜率)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对城 市化的边际带动作用,则这种作用是递减的,于几何 图形则表现为曲线逐渐收敛,曲线上各点的斜率逐 渐变小。 26 X 图1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关系散点图 边 际 作 用 人均GDP 图2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化水平发生作用趋势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福建省统计年鉴 借鉴赵明教授的理论成果,城市化水平对人均 GDP的函数大致为: Y=b。+b。enX (1) 建立1978—2009年的城市化水平对人均GDP的 函数模型,对福建省1978—2009年的城市化率与人 均GDP进行相关分析,按Y=b。+h gnX+m (2)式 回归,Eviews软件输出结果为Y一0.1625+ 0.047*LOG(X) (3)。模型拟合度较高,在5%的 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都是显著的。 3.2城市化水平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系分析 城市化水平的实现与区域产业结构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斯科特从劳动过程的角度探讨了工业区 位过程与城市化的关系,他认为集聚经济导致了企 业通常选择城市作为载体E JoJ ̄首先,从城市化动力机 制来分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按照韦伯的 观点,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分工在空间 上的反应;其次,城市化也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合 理与优化。笔者以第二产业比重作为衡量工业化程 度的标准来分析福建省历年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程 度的关系。由图3知,除1952—1978年城市化曲折发 展,福建省的城市化水平逐渐增长,与工业化程度偏 差逐年变小,映射了福建省作为国家重点工业建设 基地的地位。总的来说,福建省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 疆州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12月 非常快,印证了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即工业化由 初期向中期迈进的时期,呈现出一种城市化速率高 于工业化速率的趋势。但若顾及第三产业,观察非农 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化水平的偏差值,则可发现城 市化水平明显严重滞后于非农产业发展。 +城市化水平 —・~非农就业人员比 重 此外,通过Eviews软件对福建省城市化率与第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回归分析,发现城市化 率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关系指数为一0.4258,呈 显著负相关;而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关系指数 图4城市化水平与非农就业人员比重关系 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 为0.3668,呈显著正相关;但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 的关系指数为1,正相关关系更为明显。 3_3城市化水平与区域就业结构的关系分析 就业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讲是依附于产业结构的 变化,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产业就业人口逐步从 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福建省目前非农就业 比率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差距不断扩大,其主要原因 有以下两方面: 收人分配差距呈扩大趋势。据福建省统计年鉴 的数据,福建省城乡居民的基尼系数从20世纪9O年 代的0.30:0.238上升到2008年的0.36:0.363反映出 了社会收人差距加大的总体状况。作为进入城市的农 村剩余劳动力,由于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局限,他 们主要从事的是城市最基层工作,获取相对较少的收 入,使得连带的非就业人口没有能力生活在城市。 由于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对农村流动人口的种种 限制,不能获取城市户口资格,就得不到城市提供的 各种社会保障待遇,在子女受教育、成年人职业选择 上都将受到限制或是需要付出更高的支出,这就加 大了农村流动就业人口和连带人口在城市的生活费 用,为支付这种因制度障碍造成的额外费用,也需要 更长时间的收人积累。 图3福建省若干年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比重 4加快福建省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 策思考 4.1 坚持比较优势战略和有限均衡战略,积极推进 城市群的发展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最高阶段的空间组织形 式。倪鹏飞把城市群定位为由在一定距离内可以频 繁进行商务活动的若干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城市 所组成的、高密度的、关联紧密的城市群体,规模等 级最高的中心城市对群内其他城市有较强的经济、 文化辐射和聚集作用阻 。针对福建省小城镇发展快、 数量多、规模小、聚集功能不强的特点,今后的城市 化发展战略应有所调整,走不均衡的城市化发展道 路。其次,应坚持比较优势战略,对于特点突出的中 小城市,如武夷山、晋江、石狮、福清、福安等,充分发 挥其独特优势,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增加城 市的容量。重点发展设区市和特点突出的中小城市, 如南平、三明、龙岩都是工业城市,有较好的产业基 础。 4.2积极推进第二、三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加快产 业高级化进程,提升区域竞争力 现代城市化过程就是第二、三产业集聚的过程。 波特认为,产业地理集中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本 因素。波特在1990年出版的《各国的竞争优势》一书 中将“竞争发展阶段”分为四个时期,并认为工业化 国家已经进入第二阶段n ,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市 场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物化为物质资本,分工和 专业化日益精湛。产业地理集中或产业集群形成了 一个持续、稳定、有不寻常的竞争优势的集合体,同 时也是城市枢纽经济高度集中的表现。因此,城市应 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跨国 公司数量猛增,跨国公司的资本向发展中国家输出, 第3卷第2期 缓朋斜1支职业学院学报 实现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国际扩散,全球性的金融 条件,强化劳动预备制度,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 网络出现,进一步刺激了城市中第三产业的发展。现 就业的职业培训和教育,积极推行非全日制工、季节 代条件下,整个社会的生产流通容量在加大,市场交 工、临时工以及弹性工作制度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 换的频率在加快。因此,企业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不 式 。 . 断提出新要求,应极力推进第二、第三产业集中连片 4.4加强各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实现强强联合与 发展,并加快产业高级化进程,来应对福建省省域经 扶持辅助,努力开拓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腹地 济的机遇和挑战。 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以扩内需、保增长 办“一地一市办不了而通过联合协作能够办成 通过加强各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实现城市或者区 4-3增加第二、三产业就业率,完善就业结构,提升 的实事”,是各类区域组织合作伙伴的共同愿望n 。 目前,在优化产业结构,大力促进产业升级的背 域的联合发展,有两个基本的努力方向:第一,共同 景下,我国就业重心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就 克服地方封闭弊端;第二,共同实现互补性发展,使 业人员产业分布趋向合理,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 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组合形成高水平的专业化 然比较突出。第一产业内部还存在着大量的富余劳 协作分工体系。其中,发挥整体区位优势共同发展国 动力,对社会就业形成新的巨大的压力。无论从就业 际化经济和加强港口——腹地的协同配合,是两个 弹性,还是产业与就业的相关度分析可以看出,第 被普遍重视的目标。例如,闽西南、赣东南、粤东经济 二、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和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潜力 区提出要发挥面对台湾、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共同 非常大,因此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加大教育培 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地带。此外,城市问的强强联合与 训力度,增强就业能力。完善市场就业制度,维护劳 扶持辅助,有助于形成区域整体形象和影响力,扩大 动力市场的秩序,形成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建设统 知名度和社会影响以争取更多重视和支持,改善区 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取消不合理的招工前置 域性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武友德,潘玉君.区域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福建省统计局.统计分析报告.人口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步入良性轨道——新中国六十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 系列分析报告之五『R].2009.8.21 【5]刘亭,等.浙江城市化水平滞后的三个维度验证[J1.城市化期刊,2009,5:57—59 [6】袁晓敏.以工业为主导,翔安五年内将打造“滨海型”新城[N].厦门商报,2011.3.11 [7】张颖,赵艮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J].城市规划r-- ̄],2003,4:13—18 [8】霍利斯・钱纳里、莫伊斯・塞尔昆著,李新华、徐公理、迟建平译.发展的型式:1950---1970.经济科学出版社 [n1.1988,121-130 [9]周一星.城市化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规律性探讨[J】.人口与经济,1982,1:28—33 [10]Allen J Scott.Metropolis:From the Division of Labor to Urban For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 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1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楼市:城市中国晴雨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21- ̄s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3】邱容机,王松良,朱朝枝,福建城市化现状、问题与统筹城乡发展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3(4):68—71 [14】张秀生.区域经济学[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