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新论

来源:爱够旅游网
第9卷第2期 2012年3月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Vo1.9,No.2 Mar.,2012 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新论 樊士德 (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1815) [摘要]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参与主体即教师与学生也出 现了新变化,这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换位思考教学法、批判与创新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 法、体系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兴趣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对改进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效果 可能会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等教育;西方经济学教学;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效果;研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F239.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750(2012)02—0100—05 一、引言:高等教育的新环境、新主体呼唤新方法 高等教育面临国际化的新形势,同时高等教育的受众和主体也有新的变化,不仅包括“90后”的 大学生受众,而且还包括越来越多的新的教育工作者与教师队伍(即“70后”、“80后”的加入),这些 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决定了西方经济学在教学方式与手段上都要有所创新。 很多学者认为经济学教学改革十分必要。刘志彪等认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学教学模 式经过多次更新,但由于其脱胎于苏联的教学设计思想,因此仍存在若干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或问 题¨ 。方福前指出,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两大偏向:一是夸大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性, 二是否认或不提及西方经济学中所蕴含的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仅仅将西方经济学作为一 种经济学原理和方法来对待。他认为要矫正这两大偏向,必须进行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革 。逄锦 聚从宏观层面指出了经济学教学所面临的挑战,认为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有待转变,高校结 构、学科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合理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需要进一步 深化等方面 。 也有一些学者在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探索。阮守武认为,像西方经 济学这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应该以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中心,教师应该侧重教会学生像经 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尤其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于泽认为,实验辅助教学是本科经济学教 学较为理想的选择 。唐国华认为,教师应通过比较教学法使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课程取得相 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 。 [收稿日期]2011—11—15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一般项目(2011JSJG210) [作者简介]樊士德(1979一),男,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讲师,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 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 ・l00・ 这些研究都为本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笔者主要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尝试提出西方经济学 课程教学几种可能的“新方法”,以期引发中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新探索。 二、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针对中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学教育宏观环境的新变化,面对教师与学生的新主体,如何设计、开发 与选择西方经济学教学上的新方法,是本部分的核心研究主题。笔者认为,“换位思考教学法”、“批 判式与创新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体系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兴趣式教学法”、“实 验教学法”等,抑或以上这一系列方法的综合运用可能构成西方经济学教学新方法的备选子集。 (一)换位思考教学法 在理论层面,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研究中有关换位思考法的分析较为鲜见;在实践教学层面,这 一方法也未得到广泛运用。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与同行听课,笔者发现,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 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该实现双向换位思考,寻求相互间的交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 师应主动将自身定位为学生,把握以下内容: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样的教方法,期望达到怎样的效 果。教学方法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的把握和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当老师从学生的 视角来开展教学时,一方面,更容易了解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对教学难点的解决与 根除功效更为显著,更容易了解学生为何“卡”在某个问题上,找到问题的症结。 例如,在微观经济学“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与总效应”的讲解过程中,如若教师能实现学生身份的 换位,就能把握学生在理解这组概念过程中的难点,这个难点在于对“补偿预算线”的来源和对替代 效应的理解,即一种商品价格发生变动会对消费者产生两种影响:其一,使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 其二,使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而我们界定替代效应时,却提及“在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 对于两种商品而言,其中某种商品价格变动,引起二者相对价格发生变动,进而导致消费者对于该商 品的需求量发生变动”,看似前后矛盾,而事实上,教学中的关键是让学生明白分析某自变量对因变 量影响时要剔除其他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由此,在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的界定中常常出现“在其他 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这一表述,这样也容易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严谨与作为一门“科学”的显性 特征。 (二)批判与创新式教学法 这里的批判与创新式教学法均是相对教学内容而言,而非方法本身的创新。这一方法如果运用 得当,将不仅使该部分内容取得较佳的传授效果,还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独立思考、创新 的热情。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O后”,是富有创意的一代,教师理应注重这一层面的培养与训练。 批判与创新式教学法对教师主体有相对较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更要求教 师对此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进而形成对原有内容的批判与创新。也恰恰因为这一要求较高,这个方法 在中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国内一些微观经济学教材往往倾向于将“需求”与“需求量”这一对基本概念相互混淆,进 而使学生产生极大误解。笔者曾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上复习微观经济学内容时,问及“影响需求的首 要因素”,95%以上的学生回答是价格,而且其理论根据均是来自于教材。 (三)研究式教学法 所谓研究式教学法,就是针对相关课程中的核心内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在对基础理论进行讲 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式的深入研究。研究式教学法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 兴趣与积极性,还有利于对课程重点与难点的把握。当然,这一方法的运用应根据差异化受众主体有 针对性地、适当地应用,比如综合性大学可以尝试将其作为主导性的教学方法,而普通财经高校和其 他一般性高校则可将其贯穿于重点章节和重要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之中。对重点和难点内容适当开展 .101. 研究式教学,不仅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或难度大,反而还能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使之掌握运用经济学 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方法,并能拓展其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视野,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 具体运用这一方法时,教师可以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他们时间允许、精力充分和能力较强的情况 下,要求他们个人单独完成,如若某些条件受限,可以采用分组开展、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 例如,教师讲解微观经济学的弹性理论时,可以布置学生在此基础上开展一些应用研究,如“如 何运用弹性理论看待叶圣陶的《多收三五斗》”,“运用弹性理论对超市日常与周末商品差异化定价进 行经济学分析”,等等。再如,在讲解宏观经济学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实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 对中国近年来采用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思考并形成若干小论文,如“2008金融危机爆发后中 国为何提出保8而不是保7.6抑或9呢”,“家电下乡政策的逻辑出发点、内在机制与效果”,等等。 (四)体系式教学法 截至目前,体系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中较为鲜见,然而通过近年来的教学 实践,笔者逐步认识到该方法的必要性。这里的“体系”指的是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 学)的课程体系,教师在讲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都应该注重其在整个西方经济 学知识体系中的坐标位置,即该知识点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如若能做到这一点,章与章之间、 节与节之间、具体的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与连贯自然是水到渠成。事实上,这一教学方法对教 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知识点和教学体系了然于心,否则就难以在 教学过程中真正贯彻体系式教学法。 在教学实践中,体系式教学①十分必要。如从对微观经济学整个体系的把握来看,教师可以分以 下几个步骤来引导学生把握整个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1)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全貌进行介绍以使 学生对之有个概览;(2)通过供求理论引出课程核心理论,即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之手”,尤其要强 调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并将价格理论作为课程体系的主线;(3)进入微观经济学的两大微观主体之 一(即居民或家庭的消费行为理论)的介绍;(4)从生产论、成本论开始介绍另一大微观主体——企 业的供给行为决策过程;(5)引导学生思考连接两大微观主体的纽带,这个纽带显然是市场(包括商 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6)围绕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四种市场类型展开对 市场行为的介绍;(7)在上述讲述的基础上可引入一般均衡研究方法,主要探讨在市场体系中是否存 在一般均衡,如若存在,是否存在经济效率,后一问题可引导学生进入福利经济学的学习范畴;(8)指 出市场不是万能的,由此引出对微观经济干预的介绍。 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教师可以主要以国民收入或总产出为分析框架展开教学:第一,从国民收 入的概念界定人手,介绍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第二,在国民收入内涵与核算基础上,讨论均衡国民收 入的决定;第三,利用IS—LM分析工具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仍然是探讨均衡国民收 入的决定,与此同时对均衡利率的决定进行分析;第四,从政策理论与政策实践两个层面,仍借用 IS—LM模型,论证财政或货币政策的运用组合方式以及政策效果,落脚点同样在于国民收入;第五,借 用另一种分析框架或工具,即AD—AS模型,放松在IS—LM分析中价格P不变的假定,使得分析更为接 近经济现实,探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第六,表面上探讨失业与通货膨胀间的内在关系,实质上仍围 绕总产出为中间变量开展论证;第七,放松IS-LM、AD—AS模型中国际汇率E固定不变的假定,基于全 球视角将汇率内生化进行考察,利用IS—LM—BP模型探讨国内外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第八,从长期视 角分析国民收入增长的趋势问题以及周期性波动问题。显然,国民收入构成其整个分析过程的核心 主线。 ①鉴于国内各高校的西方经济学的教材有所差异,因此这里笔者基于国内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 部分与宏观部分)进行阐述。 ・l02・ 这一方法的运用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在全程教学过程能否做到认真对待微观经济学与宏观 经济学的每一门分课程、每一节课、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知识点。 (五)启发式教学法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最先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法,然而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中这种方法 并没能具体细化,也不具可操作性。事实上,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教学的初始阶段,而且还可应 用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之外的经典寓言、人生哲理、世界观与价值观等方式 来开展教学,还可以利用西方经济学课程自身内容进行启发。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在日常生 活中,企业微观经济主体如何定价,该考虑和权衡哪些变量和因素,如若定价不当会引起什么样的后 果,现实当中又有哪些成功案例和惨败的经验教训,这一系列问题对学生的启发足以引起学生对微观 经济学的兴趣。再比如,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如何判定与认识宏观经济形势与趋势,宏观经济政策 该如何制定,政策力度该如何把握与决策,政策效果当如何评价,这一系列贴近现实的问题必然能激 发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六)兴趣式教学法 兴趣教学法对于任何一门课程都非常重要,然而在本文中,笔者之所以称其为“新方法”,是因为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兴趣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从根本上激发教师“教”的热情与学生“学”的兴趣。 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理应成为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当学生兴趣被调动时,教师就在一定 程度上驾驭了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就完成了一半。其实上述每一种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实 现了对学生兴趣的调动,将学生导向有意义的学习,并为其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提供了动机。从宏观层 面来讲,校园的教风与学风、良好的校园文化塑造、学生整体的精神面貌等都会对学生有较为深刻的 影响;从微观层面来看,教师的人格魅力、具体的课堂传授方式等的影响更为直接。 从某种意义上说,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是一门艺术,它并没有标准划一的方法或模式。对 于具体的课程内容而言,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案例:“假定今天早晨你的口袋中只有3元钱,你如何 安排你的早餐?”“假若只有馒头和油条,你又会如何选择你的消费组合?”这会让学生对“消费者行为 理论”产生浓厚兴趣。这样的兴趣激发式教学会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产生意犹未尽之感。 (七)实验教学法 尽管实验教学法在众多课程(如物理、化学等)的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然而事实上,该方法目前在 国内经济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虽然实验经济学这门课程近年来已逐渐被引 人我国,并重点采用实验方法进行教学,但它在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仍较为鲜见。 实验教学法的应用,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 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与热情,进而转向研究式学习的境界。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 程中,教师应适当地运用这一方法。事实上,很多教师会有疑问: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中如何去 设计实验?换句话说,设计实验很难。事实上,现有研究已为教师提供了很多良好的素材,教师主体 在这一领域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经济学家张伯伦(E.Chambelin)曾在哈佛大学创造了第一个课堂 市场实验,用以研究市场的不完全性。尽管由于众多原因他当时未能取得成功,但这却为实验方法的 应用与拓展提供了重要思路。随后,当时还是哈佛大学研究生的弗农・史密斯(Vernon L.Smith)开 始深入思考经济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并倡导经济学实验方法,促成了实验经济学的产生。借鉴史密斯 有关市场机理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同样可以设定由某班全体同学进行经济学实验,具体的做法是: 将该班同学随机分成市场上的购买者和销售者两组,然后由这两组模拟市场进行白发交易,最后通过 实验中的供需情况,来观察市场上的均衡价格是如何实现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供求理论以 及均衡价格的决定过程,进而也使其能够通过实验来实现对理论的验证。 ・103・ 三、评价与建议 以上笔者论述了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实践中探索的一些可行的新方法。事实上,以上方法的运用, 教学效果较为显著: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和讨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他们从事学术 研究与创新的内在潜力也得到挖掘,不仅表现在课程成绩和成果方面,还表现在理论的升华、分析问 题的视角拓展、能力的提升、实践应用等诸多方面,学生的创新实践立项、获奖、发表论文等比率均出 现不断攀升的态势。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述教学方法的先后顺序并不意味着对其重要性的主观价值判断。事实上,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很难量化每一种方法的具体效果。这一系列的“新”方法,与传统的高等 教育学中所提及的一般教学方法相比,结合了经济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自身特征, 显得更为具体,更为专业,因此更具有针对性。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笔者建议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对以 上教学新方法进行综合运用,而不是单一方法的运用或单纯几种方法的组合运用。其次,鉴于专业之 间的差异,比如经济学专业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之间的不同,教师也需要在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上 有所侧重。最后,教学方法的内涵界定上通常不仅包括教师“教”的方法,而且还包括学生“学”的方 法,本文这里论及的“新”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更凸显了这一方法论上的内涵特征,即不仅对西方经济 学教师在“如何教”方面具有借鉴意义,而且对学生在“如何学”(包括批判式学习、创新式学习、研究 式学习、体系式的系统学习、实验中学习等)方面具有重要启发。 参考文献: [1]刘志彪,王国生.美国名牌大学经济学教学的特色及启示[J].教学与研究,1999(12):64—69. [2]方福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5(9):13—15. [3]逄锦聚.当前经济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形势和今后的任务[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0—12. [4]阮守武.对现代经济学的理解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44—45. [5]于泽.我国本科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经济学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9(4):70—76. [6]唐国华.论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妥善处理[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1):98—102. [责任编辑:黄燕] A Study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Western Economics in China FAN Shi—de Abstract:With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lso changed.These calla for the change of teaching methods of Western Economics.Empathy approach,critical and innovative approach,research—teaching method,systematic approach,heuristic approach,interest-oriented method,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 may ultimat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effectiveness.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the teaching of Western Economics;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effectiveness; research-teaching method;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 ・1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