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 龙 江农业科学 l期 约占全省玉米播种面积的1/3,该区南部积温在 要因素。该区中北部≥10℃积温在2 300~ 2 500℃以上,降水较少,年降水量在400 mm左 2 500℃,年降水量在400~500 mm,土壤多为黑 右,土壤多为风沙土,该区热量较充足,水分是主 土,较肥沃。 表1 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积温区划 区域 范 围 ≥1O℃活动 海拔高度 年降水量 无霜期 品种所需 第一积温带 齐齐哈尔市至呼兰县康金镇以南,包括16个 2700以上 100~750 400~600 130~145 2500以上 市县,221个乡镇全部或部分村。 第二积温带 齐齐哈尔市至呼兰县康金镇以北,富裕镇至富 锦镇以南,包括36个市县,345个乡镇或部 分村。 第三积温带 富裕镇至富锦镇以北,讷河县老莱镇至鹤岗市 蔬园乡以南,包括49个市县,403个乡镇全部 或部分村。 第四积温带 讷河县老莱镇至鹤岗市蔬园乡以北,嫩江县联 兴乡至伊春市友好区以南,包括35个市县, 253个乡镇全部或部分村。 第五积温带 嫩江县联兴乡至伊春友好区以北,嫩江县星火 乡至伊春乌伊岭区以南,包括16个市县7O个 区乡全部或部分村。 第六积温带 嫩江县星火乡至伊春乌伊岭区以北,包括10 1900以下 500~1500 300~500 79~1O0 1700以下 个县市42个乡镇全部。 三江平原温和半湿润区主要包括佳木斯所辖三 (30 ~40 9,6),玉米的商品质量低,经济效益差。四 江平原部分县(市),该区玉米面积较前两个区小,玉 是玉米病害加重。由于玉米连作面积大、时间长,以 米面积占粮豆薯面积的30 ,该区主要特点是降水 及气候条件变化、品种抗性差,玉米病虫害发生的面 充足,地势较低,易遭受涝灾,年降雨量在500~600 积大,频率高。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2002年 mm,≥10℃积温在2 400℃左右,该区土壤多为草 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2005 ̄2006年西部地区玉米 甸土,较肥沃。易发生内涝、水渍造成减产,栽培技 大斑病流行,2007年的玉米瘤黑粉病大发生。玉米 术要点是抗涝增温。 茎腐病、玉米螟也时常发生。玉米的主要病害,不仅 1.3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 是大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瘤黑粉病,弯孢菌属叶 1.3.1基础设施落后,抗灾能力差 除极少数地块 斑病、灰斑病、锈病等过去不常见的病害也时有 外,黑龙江省的绝大多数玉米产区基础设施落后或 发生。 是没有,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没有或很弱,基本上是 1.3.3 玉米科研单位多而小,玉米品种多而乱 玉 靠天吃饭。近几年的持续干旱,造成了玉米大幅度 米育种科研单位除原有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外, 减产。旱灾不仅局限在西部地区,大有全省漫延的 兴起了民营育种和种子公司育种(包括国外公司及 趋势。2007年东部三江平原区50年不遇的大旱, 民营种子经销店等),大有全民搞玉米育种的势头, 不仅是减产,甚至个别县玉米绝产面积达70 9,6以 玉米育种单位之多,参与人数之广是历史上从未有 上。随着全球变暖,尤其是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严 过的。大的育种单位10 ̄20人,小的单位1~2人。 峻考验着我们的农业基础设施。 据统计,黑龙江省“七五”到“十五”期间,共审定推广 1.3.2 玉米生产成本高,整体效益差 造成玉米生 181个玉米新品种,其中“七五”期间22个,“八五” 产成本高,整体效益差的主要原因:一是分散经营, 期间39个,“九五”期间30个,“十五”期间90个。 生产规模小(每户耕地面积多者3~4 hm。,少者1~ 审定推广的玉米新品种越来越多,民营科研单位和 2 hm ),生产成本高,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二是生 种子公司育成的品种数量显著增加,从“九五”期间 产手段落后,管理粗放,技术措施不到位。种植密度 的6.2 9,6(占审定品种数的百分比),上升到“十五” 不够,良种良法不配套,施肥不合理,营养比例失调 期间的21.1 。1995 ̄2005年l1 a间每年种植的 等各个技术环节缺乏精确管理,农民各自为战。三 品种数在32~72个,种植面积小于6.67万hm 的 是玉米商品质量不高。由于种植品种多、乱、杂,加 品种数,占品种总数的70.6%,而且有逐年增加的 之熟期过晚,不能正常成熟,收获时含水量过高 趋势;种植面积大于33.3万hm 的品种数量,占总 l毫吐辨掌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期 苏俊等: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研究进展 的品种数的2.9 ,而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由于 种子分散经营,种子市场鱼目混珠,经营的品种多、 乱、杂。据不完全统计,某县种子市场经营的玉米品 种在100个左右,仅一个种子店经营的玉米品种数 量近50个,受些经营者的虚假宣传影响,农民不知 所措,加之部分农民求新、求晚、求高的心理,玉米越 区种植问题十分突出,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时有 发生。 等系列单交种共150多个,为我省玉米生产的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嫩单3号、东农248、龙单13等 品种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应用面积之大、增 产效果之显著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3 黑龙江省主要种质和杂优模式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种质基础主要 为农家品种及少部分国外种质。地方种质如英粒 子、白头霜、黄金塔、金顶子、长八趟等农家品种,以 2 黑龙江省玉米育种发展历程 2.1农家品种、综合种、品种问杂交种的鉴选与应 用阶段 及由农家品种选育的一环系,如甸骨l1A、铁13、大 黄46、英64、冬黄等;国外种质主要是外引自交系及 杂交种选系,代表系有Bup44、M14、W153、单891 等。主要的杂优模式为综合种亚群×外来杂选亚群 建国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前期,黑龙江省玉 米生产应用的品种均是农家品种。1955~1957年 (国内×国外),代表品种有嫩单1号(Bup44 X大黄 46)、嫩单3号(甸骨l1A×早大黄)、龙单1号(甸骨 1lAX Bup44)、绥玉2号(英64×单891)、龙肇1号 (W153X铁13)等。 黑龙江省农科院建院之初就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玉 米品种的普查,共收集农家品种929份。1957~ 1960年期间经整理、鉴定,先后选出英粒子、马尔冬 瓦沙里、白头霜、黄金塔、金顶子、长八趟等农家品种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主要种质① 改良Reid群,代表系K10、7884;②Lancaster群,代 表系有Mo17、杂C546、485、4F。、龙抗11;③塘四平 供生产应用。在此期间,又用硬粒型农家种大穗黄、 牛尾黄、道白罗齐、小金黄等与马齿型农家品种马尔 冬瓦沙里、加645、黄金塔、英粒子等杂交育成了“黑 玉号”“安玉号”“合玉号”“克玉号”“牡丹号 ‘嫩双 号”等一批优良的品种间杂交种,以及黑玉42、齐综 头群,代表系有黄早4、444;④外杂选亚群,代表系 M14、w153、单891、Bup44等;⑤综合种亚群,代表 系434、吉63、吉818、东46、东237、413、海014、长 3、早意、海1134等。主要杂优模式①综合种亚群× 2号等优良综合种用于生产。此阶段黑龙江省玉米 产量缓慢增长。 2.2杂交种的选育与应用阶段 .Mo17亚群,代表品种白单9号(杂C546X吉818)、 四单8号(485X413)、四单12(系14XMo17);②改 良Reid群XMo17亚群:代表品种本育9号(7884X Mo17)、龙单13.号(K10X龙抗l1);③塘四平头群 XMol7亚群:代表品种四单19(444XMo17)等;④ Mol7亚群X330亚群,代表品种中单2号(Mo17× 33O)、四单16(446XMol7)。自20世纪80年代中 期以后,当地血缘材料直接利用的越来越少,外引系 及地方种质改良系在生产应用越来越多。中晚熟地 区为以Lancaster群、塘四平头群、改良Reid群为 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期(1965 ̄ 1975年),开始了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玉米育种研究 工作。首先利用农家品种选育的一环系以及外引自 交系育成了以黑玉46(栗振镛主持选育)为代表的一 批自交系间双交种。黑玉46的育成和应用,标志着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进入双交种应用时期。玉米双交 种的广泛应用使黑龙江省玉米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玉米单产第一次有了较大跨越。1976~1981年黑龙 江省玉米育种从双交种逐步过渡到三交种和单交种 的研究和应用时期。先后选育出以松三1号(钟占贵 主持选育)为代表的三交种和嫩单1号(杨绪武主持 选育)为代表的单交种。杨绪武先生1972年育成的 我省第一个玉米单交种嫩单1号,开创了黑龙江省选 育和应用玉米单交种的新纪元。从此黑龙江省玉米 单交种育种迅速发展,到1982年玉米生产上应用的 品种全部为单交种。单交种的快速普及推广,使玉米 产量有了第二次跨越。黑龙江省育成的有代表性的 单交种有嫩单3号、龙单1号、龙单5号、龙单8号、东 农248、绥玉2号、龙单13、龙单16、绥玉7号等。先后 育成推广应用“龙单号”“绥玉号”“合玉号”“东农号” “嫩单号”“克字号”“东农系列”“垦玉系列”“垦单系列” 主,中早熟地区以地方种质改良为主。综合种亚群 ×外杂选亚群主要应用在中早熟地区,其他几个模 式主要应用在中晚熟区。 4 玉米种质创新研究 玉米种质资源匮乏,遗传基础狭窄是世界玉米 主产区普遍存在的问题。黑龙江省气候条件特殊, 外引的种质无法直接利用;玉米产区生态、生产条 件差异大,对玉米种质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种质 资源匮乏问题尤为突出。创造适合黑龙江不同生 态区的优异玉米种质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黑 龙江省三代玉米工作者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 较大成绩。从黑龙江省玉米育种工作开展以来玉 一l ●辩吐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黑龙江农业科学 1期 米种质的创新一直在进行着。2O世纪5O~6O年 受温室效应的影响,积温增加,无霜期延长。黑龙 代利用收集整理的农家品种选育了一批优良的自 江地方种质由于生育期过早、产量偏低、抗病性差 交系(即一环系),如牛ll、大33B、朝马、铁13、大 已远不适应生产需要。于是外省品种大量涌入,黑 黄46、英64、冬黄、甸骨1lA等。这些一环系的育 龙江省玉米种质创新工作一度处于被动局面,经过 成,对杂交种的迅速推广发挥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二十余年不懈努力,种质创新有了较大的突破,创 如甸骨1lA自交系当时参加组配的杂交种就有8 造了一批有价值的育种素材,育成了以抗甸1l、合 个,占当时玉米种植面积的5O 以上。2O世纪6O 344、K10、东46等为代表的优秀自交系,有效解决 年代中期后利用外引及配制杂交种选育二环系,育 了当时玉米生产中存在问题,扭转了第一、二积温 成了一批以单891、龙抗1l等为代表的优秀二环 带无自育品种的局面。在种质创新方面我们做了 系。进入80年代随着生态、生产条件变化,尤其是 以下工作: 表2 黑龙江省玉米种质类群、杂优模式 4.1地方种质的改良 种室以地方种质长3自交系与5003杂交,再用长3 采用回交转育、二环系、复合杂交等技术对地方 回交育成。K10自交系配合力高、农艺性状优良、抗 种质改良,提高了配合力、抗病性、适应性和产量水 病性强等诸多优点于一身,已成为北方早熟春玉米区 平。育成了以合344、K10、东46等自交系,这些自 骨干自交系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用K10或其改良系 交系的育成,大大促进了玉米生产的发展。 选育的杂交种在7个以上。其中代表品种龙单13,自 东46是东北农业大学育成的自交系,其配合力 1994年推广以来,累积推广面积达500万hrn2以上, 高,抗逆性强,高产稳产,生育期适中,株型收敛,脱 目前仍在生产上应用,成为北方早熟春玉米区推广面 水速度快,是黑龙江省玉米育种和种子生产的骨干 积较大,持续时间长,种植范围广的品种之一。 材料之一,被多家育种单位利用。用其育成的品种 4.2群体改良 在4个以上,其中东农248应用地区广、面积大,年 2O世纪8O年代后期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 推广面积均在3O万hm 左右。 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等就单位开展群体改良工作, 合334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用地 组建了多种类型玉米群体如东农群、龙早单群、窄基 方品种五常白头霜选育出的一环系五霜与Mo17杂 因群体等,与国内外合作研究构建了多个半引来群 交,再用五霜回交育成。合344一般配合力、特殊配 体。这些群体的改良正在进行,用这些群体作育种 合力均高,抗病虫、抗倒伏、熟期适中,成为东北各单 素材育成的自交系已在生产上应用。 位利用的重要自交系。先后育成了合玉15、合玉 4.2.1龙早群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16、合玉17、绥玉7号、四早1l、垦玉6号、哲单37 高产室1993年选取与Lancaster类群、甸1l有杂种 等多个杂交种,生产面积累计128.63万hm。。 优势的l5个早熟自交系,通过完全双列杂交,三次 K10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抗病育 隔离条件下自由授粉,组成龙早群C0。采用S1家 采让辩孽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期 苏俊等: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研究进展 系及半同胞轮回选择法,对基础群体C。进行轮回选 择。改良效果从C。到C 平均每轮增益,群体产量 2.76 ,穗长1.64 ,穗粗2.89 ,穗粗数4.79 , 百粒重1.22 ,出苗到抽丝平均日数0.72 9/6,株高 0.56 9,5,穗位高2.1 9/6,丝黑穗病(接种)一10.2 。 利用龙早群改良创造的种质选育自交系有:龙系 134(龙单27母本),G104(龙单28母本)、龙系33 (龙416母本),以C。为原始材料选育龙系1564(龙 单34亲本),其早熟性、丰产性、抗病性突出,以C 为原始材料育成龙系15l1和1337。 4.2.2 窄基因群体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 究所抗病育种室自20世纪90年代初先后组建了塘 四平头群、Lancaster群、Reid群、DFZ群1、DFZ群 2等5个窄基因群体进行群体改良工作,其材料组 成见表2。组建方法:人选材料单交一双交一混合 授粉,采用混合选择法经3~4轮选择,选优良单株 自交,同时群体继续改良或根据需要向群体内补充 新材料。目前已从5个窄基因群体中选育出自交系 及杂交种用于生产。如塘四平头群选系HR02、 HR034、HR416,育成的黑饲1号、龙单25、龙单24 杂交种。Lancaster群选系HR3288,育成龙单19 杂交种。Reid群育成HR25、HR3育成龙单20、龙 单30杂交种,DF21群和DF22群选系正在试验中。 表3窄基因群体的材料组成 群体 组成材料 塘四平头群 黄早4、444、黄野四、文黄31413、428、西黄改、K12 等10系 Lancaster群 Mo17、Clo3、4F1、W157、长3154、东237等 Reid群 5003、8112、长3、478、郑32、B73等 DFZ群1 早大黄、大风72、东46、海014、早牛、罗早6、红玉 米、长3 DFZ群2 甸11、Bup44、oh43、合344、单891、Mo17等 4.2.3近缘杂交广基因重组选择法是东北农业大 学综合了国内外轮回选择、复合杂交基因重组选择、二 环系选择及回交改良方法,根据黑龙江省玉米育种实 际情况创造的一种新方法。其特点是:近缘系组配广 基杂交种,群体多次随机交配和重组,利用不同背景条 件加快选择进度,把握育种方向紧紧抓住选育的关键 环节。东北农业大学应用该方法选育的优秀玉米自交 系东46,已成为早熟春玉米区重要种质之一。 4.2.4外引群体的改良和利用 通过对外引群体 的抗病性鉴定及适应性改良,已被利用的群体有豫 综2号、豫综5号、中综3号、品综1号等。改良的 中综3号群体选系HR65和豫综2号选系HR78, 育成了杂交种龙单39,豫综5号选系HR018组配 杂交种黑253,2007年参加黑龙江省生产试验。 4.3热带、亚热带种质与温带种质互导研究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从1988年起就开始了热 带、亚热带种质与温带种质的互导研究,育成了一系 列含有热带种质的优良自交系。其中HR3788、 HR409、HR02等热导选系育成的杂交种龙单19、 龙单24、黑饲1号等已用于生产。热带亚热带种质 导人方法、导人比例以及杂优类群和杂优模式是决 定热带、亚热带种质利用成败的关键问题。我们的 研究表明(热×温)×温导人方式,热带种质占25 比例较好。甸骨l1A导人Sunwan、5—56选系与红 玉米,长3导人Sunwan选系与海014产量杂种优 势高于原未改品种,系14导人中甸二黄马/EvT5、 墨黄9选系与Mo17、吉63杂种优势较强。 4.4专用玉米种质创新 4.4.1 糯玉米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在糯玉米种 质的改良创新方面成绩卓著。1984年开始采用回 交改良法、二环系法,利用黑龙江省优良地方种质, 育成一系列优质糯玉米自交系糯1号到糯10号、糯 玉米杂交种垦粘1、2、3、4号等。其中糯1号、糯2 号被多家育种单位利用,垦粘1号以其口感好,产量 高,抗性强优点成为种植面积最大的糯玉米品种,在 全国二十几个省年推广种植面积达6.7万hm2。近 年来又采用抗螟基因导人,热带血缘导人等方法创 造糯玉米种质。 4.4.2 赖氨酸玉米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 所高产室利用引入的材料含有 基因的自交系,采用 回交转育及二环系等方法育成一系列硬质胚乳高赖氨 酸玉米自交系,育成了龙高(L)1、2、3号高赖氨酸玉米 杂交种。 4.4.3青贮玉米20世纪90年代后期,黑龙江省 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和东北农业大学等单位开展 了青贮玉米育种工作,选育出了一系列青贮玉米自 交系及杂交种用于生产,如龙辐208、黑饲1号、龙 青1号、东青1号、阳光1号、中东青1号等。 4.4.4甜玉米 东北农业大学育成了东甜2、3、 4号。 5 主要成就 5.1杂交种的选育推广 黑龙江省玉米育种50年来共审定推广了200 余个玉米品种,其中单交种150多个,自育的玉米品 种一直占据生产的主导地位,为黑龙江省玉米生产 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玉米的平均单产从20世 纪50年代的1 603 kg・hm一,到60年代的1 661.7 kg・hm一,平均年增5.9 kg(农家品种阶段),到70 年代(杂交种时代)平均2 379.1 kg・hm一,平均年 ■主,鼻吐卓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黑龙江农业科学 l期 增71.7 kg,进入8O年代(单交种时代),平均单产 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寒地春玉米 3 096.1 kg・hm_。,平均年增71.7 ,9O年代增加 种质拓宽创新及利用研究”获1998年黑龙江省科技 到4 937.1 kg・hm~,年均增184.1 kg,玉米产量的 进步二等奖,“玉米骨干自交系单891选育”199O年 每次大幅度提高,都与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密不可 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玉米品种资源的抗螟 分。这其中的代表品种黑玉46于1979年获全国科 性鉴定”1983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优良玉 技大会奖励,龙单13于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 米自交系甸11的选育和利用”“大黄46玉米自交系 等奖,嫩单3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龙 的选育及利用”“抗丝黑穗病玉米自交系冬黄的选 单1号1980年获得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绥玉2 育”“抗玉米丝黑穗病自交系选育及遗传规律研究” 号1982年获省优秀成果一等奖,龙单16于 等分别获得了不同级别的奖励。 2004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龙单8号、 参考文献: 龙肇1号、合玉11、合玉12、合玉15、嫩单4号、嫩单 [1]苏俊.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J3.黑龙 7号、克单8号等品种获得了不同级别的奖励。它 江农业科学,1998(1):45—49. 们在不同年代均为我省玉米产量的提高做出了贡 [2]郭晓明.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3.黑龙江农业科 学,2006(4):39—41. 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三代玉米育种工作者对黑 [3]赵伟.黑龙江省玉米品种状况分析与研发对策[J3.玉米科学, 龙江省玉米生产建立了功勋。 2006,】4(5):152-156. 5.2种质创新与自交系的选育 [4]杨克军,窦大巍,杨微,等.黑龙江省垦区玉米生产现状及对策 种质创新一直是育种者的主要工作。黑龙江省 [J3.黑龙江农业科学,2000(4):50—51. 的玉米种质创新和自交系选育研究从品种资源的收 [53史桂荣.东北早熟春玉米主要种质优势类群的划分[刀.玉米科 学,2001,9(4):27—30. 集整理和利用到轮回选择与群体改良、复合杂交、窄 [63苏俊,李春霞.黑龙江省玉米品种的种质基础和杂优利用模式 基因群体的建立、热带亚热带种质的导人、外源 分析[J3.黑龙江农业科学,2004(1):1-5. DNA的导人等研究,三代育种工作者,做了大量卓 [73王振华,金益,王云生.黑龙江省主要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分 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创造出 析[J3.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7,28(2):119-128. 一大批丰富的玉米育种种质资源,选育出一大批配 [83曹靖生.黑龙江省玉米主要种质基础现状分析[J3.玉米科学, 2000,8(1):21-22. 合力高、农艺性状优良、综合抗性好的优良玉米自交 [93苏俊,阎淑琴.热带种质在北方早熟春玉米改良中的利用[J3. 系,正是由于这些优良玉米自交系的育成,才有众多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3):3-7. 优良杂交种的审定推广。5O年来育成了一批在生 [103曹靖生.玉米龙早群Sl后代轮回选择效果的研究[J3.中国农 产上有重大影响的自交系。其中的代表白交系有甸 学通报,1999,15(2):15-17. 骨11A、大黄46、单891、K1O、龙抗11、合344、冬 [1】]张建国,曹靖生,史桂荣,等.玉米龙早群的轮回选择效果及应 10、KL3、龙系53等。如甸骨l1A同时作为8个品 用研究[J3.玉米科学,2006,14(5):46—48. [123牛忠林.合玉杂交种及自交系合344在生产上的应用[j].玉米 种亲本用于生产,其种植面积曾占当时玉米生产面 科学,2002,10(2):76—77. 积的5O 。种植面积达6O万hm 。据不完全统 [133王振华,王殊华,张永林,等.应用近缘杂交广基因重组法选育 计,K10、合344自交系参加组配的自交系均在5个 玉米自交系“东46”[J3.玉米科学,1996,4(4):22—24. 以上,已成为北方早熟春玉米骨干自交系及重要的 [143龚士琛,苏俊,李春霞,等.玉米自交系长3的改良与利用[J3. 种质资源。“北方早熟春玉米种质创新及利用研究” 玉米科学,2004(2);46—48. 责任者的著录方法 ,后加“,等”,外文用“,et al—p“et al”不必用斜体。 欧美著者的名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姓可用全大写; 如用中译名,可以只著录其姓。 例1:Einstein A或EINSTEIN A(原题:Alberd Einstein) 例2:韦杰(原题:伏尔特・韦杰) 中国著者姓名的汉语拼音按GBfr 16159—1996的规定书写,名字不能缩写。 例:ZhengGuangmei ●除“译”外不必著录责任者的责任。 l采亚辩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