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导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阅读导学案并进行勾画标记。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课前预习学案
一、课前预习 (一)作者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自称太史公, (朝代)夏阳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 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_____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______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______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______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传说中的______,下到______太初四年约______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史,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被鲁迅誉为“ ”。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二)背景介绍 楚汉争霸
鸿门宴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楚地义军分两路攻秦。项羽在关东歼秦军主力;刘邦乘
隙攻入咸阳。依据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欲称王关中,派兵驻守函谷关,同时,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项羽破釜沉舟歼灭秦军主力,率诸侯军40万、秦军降卒20万直奔关中,中途,项羽恐秦降卒哗变,将他们全部坑杀。元年十二月,项羽进驻鸿门,意图消灭刘邦集团,刘邦自料力量不敌,亲赴鸿门,表示诚意,动摇了项羽决心,战争没有立即爆发。
西楚霸王 同年二月,项羽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恢复封建割据,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
彭城。封刘邦为汉中王,定都南郑,将关中分为三部,封秦降将分别为王,企图将刘邦困锁在边险地。
刘邦采纳萧何建议,还定三秦,东向以争天下的方略,忍忿前往汉中,途中烧毁所过栈道,并借此表示无东向之意,以麻痹项羽。
战争开始 五月,田荣于齐地起兵反楚,刘邦以项羽杀害楚怀王为口实,联络各地诸侯王,
率联军56万攻楚,一举袭占楚都彭城。
项羽自率精兵3万疾驰南下,乘刘邦陶醉于胜利,以少胜多,大败汉军,收复彭城。刘邦仅率数十骑突出重围,连老婆孩子都不顾,逃回荥阳。
楚河汉界 刘邦战败,诸侯纷纷背汉向楚,为摆脱被动局面,刘邦争取英布,重用韩信、
彭越,从各方面联合反楚力量,有利地形,分兵扼守险要。
三年十月,韩信一反常规,背水设阵,大败赵军。四年十一月,又大破齐、楚联军于潍水之滨,平定齐地,从东、北两面形成对楚军的战略包围态势,直接威胁楚大后方。
四年八月,楚军粮尽,划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属汉。
四年九月,项羽遵约东撤,刘邦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五年十月,刘邦追击楚军至河南太康南,因韩信、彭越按兵不动,未如期会师,遭楚军击,大败,被迫坚壁自守。刘邦从张良计,分别给韩、彭割地封王。
乌江自刎 十二月,调集各路大军40万人,将10万楚军包围于垓下。楚军兵少食尽,屡
战不胜,夜闻楚歌四起,军心瓦解。项羽率800骑突围南逃,刘邦派兵追击。项羽逃至乌江兵败自刎。
(三)、积累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取而代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绍兴),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释义:排除别人或别人的事物而代替其位置。
先发制人: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释义;先动手以制伏对方;先于对手采取行动以获得主动。
破釜沉舟: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以一当十: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释义: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勇敢善战,以少胜多。
沐猴而冠: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 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释义:沐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四面楚歌: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
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释义;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江东父老:“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霸王别姬: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一决雌雄:项羽言,“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拔山盖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公元前206年,刘邦攻下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带着人马到南郑去,途中烧毁了栈道。不久绕道北上,在陈仓打败秦将章邯的军队,回到咸阳。后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给加点字注音。
垓下( ) 骏马名骓( ) 歌数阕( ) 美人和( )之 麾下( ) 溃围( ) 骑能属者( ) 田父绐曰( ) 刈( )旗 披靡( ) 瞋目( ) 辟( )易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四字短语概括出课文描写的三个场面 、 、 。
课内探究学案
第一课时
一、合作探究 齐读第一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确定重点字词、句(通假字、重要词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1、项王军壁垓下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3、是何楚人之多也 4、项王则夜起 ..5、常幸从 6、悲歌慷慨 ...
7、力拔山兮气盖世 8、时不利兮骓不逝 ...9、骓不逝兮可奈何 10、虞兮虞兮奈若何 ......11、美人和之 12、项王泣数行下 ..二、《垓下歌》释义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译文: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当 三、探究第一段内容
1、概括垓下之围主要写了哪两个情节。
2、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
3、垓下之围刻画项羽的形象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4、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四、反思总结:第一段的文言知识 1、重点字词解释
壁 则 幸 为 拔 盖 若 2、词类活用 (1)项王军壁垓下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3、古今异义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
(2)项王泣数行下 (3)左右皆泣 ...4、固定句式
骓不逝兮可奈何 五、当堂检测
1、本文选自《 》,作者 , (朝代)人。《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鲁迅誉之为 。 2、解释加点的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壁:动词,设营驻守 B、常幸从 幸:受到宠爱 C、时不利兮骓不逝 逝:奔驰 D、项王泣数行下 泣:哭泣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齐读第二、三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确定重点字词、句(通假字、重要词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直夜溃围南出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田父绐曰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项王自度不得脱 身七十余战
所当者破 未尝败北 然今卒困于此 此天之亡我
今日固决死 愿为诸君快战 刈旗 四向 期山东为三处 汉军皆披靡 是时 项王瞋目而叱之 辟易数里 亡其两骑耳 骑皆伏曰
二、探究第二、三段内容 1、概括二、三段主要情节
2、东城快战中写了项羽的哪三次行动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3、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从中可见项羽怎样的的性格 三、反思总结:二、三段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 骑皆伏曰 2、重点字词积累
直 走 以 父 绐 以故 度 败北 卒 决死 以为 期 披靡 辟易 亡 3、词类活用
直夜溃围南出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此天之亡我 .4、古今异义 期山东为三处 ..
5、一词多义
属(1)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若属皆且为所虏 (4)亡国破家相随属 (5)衡少善属文 (6)属予作文以记之 乃 ①项王乃大惊曰 ②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③平明,汉军乃觉之 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⑤乃陷大泽中 ⑥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文言句式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骑能属者百余人 然今卒困于此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四、当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随从 B、愿为诸君快战 快战:赶快作战 C、项王自度不得脱 度:估计,揣摩 D、辟易数里 辟易:退避,此为惊吓后退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1)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2) 以故汉追及之 ..(3)平明,汉军乃觉之 (4)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
A、(1)(2)相同,(3)(4)不同 B、(1)(2)相同,(3)(4)相同 C、(1)(2)不同,(3)(4)不同 D、(1)(2)不同,(3)(4)相同 3、选出古今同义的一项( )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期山东为三处 ....C、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D、项王瞋目而叱之 ....4、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直夜溃围南出 D、顺流而东也 ..5、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 )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第三课时
一、合作探究 齐读第四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确定重点字词、句(通假字、重要词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乌江亭长 船待 亦足王也 今独臣有船 无以渡
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籍独不愧于心乎 吾知公长者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若非吾故人乎 马童面之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吾为若德
二、探究第四段内容
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
三、小结 故事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人物形象 多愁善感 勇猛、自负 知耻重义 语言 惊、起、饮、歌、泣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 写法 动作、语言 动作、语言、场面 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 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四、反思总结:第四段知识点 1、通假字 乌江亭长 船待 2、古今异义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3、词类活用
亦足王也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4、一词多义
顾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荆轲顾笑武阳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独 今独臣有船 籍独不愧于心乎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5、文言句式
无以渡 我何渡为 籍独不愧于心乎 此项王也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五、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纵:即使 B、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C、若非吾故人乎 若:如果 D、期山东为三处 期:约定 2、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3)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4)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六、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下列三首诗的评价一样吗谈谈你的看法。
夏日绝句 (南宋)李清照 题乌江亭 (唐)杜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北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这三首诗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意见。
李清照认为项羽不应该过江东。这位经历宋室南迁的女词人,非常痛恨宋王朝一味软弱退让,为了求和丧失气节的行为。所以思及千年以前的项羽,尤其推崇其不肯过江、知耻重义的男儿气节。在李清照的眼中,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代表。
杜牧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理由是: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兵家胜败本来就难以预料,如果项羽渡过乌江,在江东子弟的扶持下,卷土重来都是有可能的,那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样子。这种观点背后的英雄观就是“胜者王侯败者寇”。
王安石认为项羽没有必要过江东。项羽中原一败,已经丧失了元气,东山再起已经很难了,这是客观事实:即使过了江东,江东子弟还会不会再追随他,这也很难说。正如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杜牧《题乌江亭》时所云:“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王安石评论的重点不在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而在于能不能东山再起的问题。既是不能,自然也谈不上该不该了。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垓下(ɡāi) 乌骓马(zhuī) 数阕(è) ...
美人和之(hè) .
B.麾下(huī) 五千骑(qí) 田父(fù) 斩将刈旗(yì) ....C.自度(duó) 能属者(zhǔ) 溃围(kuì) 瞋目叱之(chēn) ....D 船(yǐ) 十余创(chuànɡ) 披靡(mǐ) 怜而王我(wànɡ) ...2.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直夜溃围南出 .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C.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
B.项王则夜起 .
D.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B.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D.我何面目见之。 ..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4.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不利兮骓不逝 逝:奔驰 B.项羽乃复引兵而东 引:率领 ..C.然今卒困于此 卒:却 D.马童面之 面:面对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大方,不吝啬 ..B.骓不逝兮可奈何 怎么办 ..C.乃谓其骑曰:“何如” 怎么样 ..D.汉军至,无以渡 没有用来……的办法 ..6.下列句子中的“乃”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项王乃大惊曰 B.平明,汉军乃觉之 ..
C.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以故汉追及之。 .
A.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B.及抛江过其下。 ..C.望尘莫及。 D.始见庐山及大孤。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B.项王则夜起 ..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D.江东虽小……亦足王也 ..9.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江东虽小 虽然 B.我何渡为 语气词,呢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受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买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 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②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 新安③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项羽曾被楚怀王封为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0.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相同的是 ( ) A.汉王数项羽曰 范增数目项王 B.汉王欲引而西归 引以为流觞曲水 C.汉王伤胸,乃扪足曰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问征夫以前路 1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全都与现代汉语相同的是 ( ) A.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 悦亲戚之情话 B.为政不平,主约不信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至固陵,不会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以为汉尽得楚地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12.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相持很久,使士兵产生了厌战的情绪,于是刘邦和项羽约定在广武涧谈判。项羽要跟刘邦单独决一雌雄,刘邦却把项羽的所作所为归纳了十条罪状,不屑应和他的挑战。 B.项羽听了刘邦的话非常生气,趁刘邦不注意,抽出暗藏的弓箭,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部。刘邦为了迷惑对方,假装自己伤了脚趾,并且在重伤的情况下,还去慰劳军队,鼓舞士气。 C.项羽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后,马上罢兵撤走了,而刘邦却没有遵守约定,继续进兵追击项羽,还联合其他诸侯军队共同进击楚军。后来,终于在垓下之战中消灭了项羽。 D.项羽与刘邦在数年的楚汉之争中,互有输赢。但是,由于项羽有着好逞一人之勇、遇事急躁等缺点,而刘邦能够从大局出发,遇事冷静,多听谋士意见,所以最终项羽失败,刘邦夺得了天下。 13.根据文言文内容,翻译下面句子。 (1)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 (2)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英雄的完美谢幕
——项羽之死
公元前202年,中国历史上上演了英雄主义的最完美一幕——垓下之战。
美,首先就是那人性的激情澎湃。记得当初读《赵氏孤儿》的时候,心不止一次的被撼动。像那些义无反顾地追求自我生存理想和价值原则的人们,是人类永恒的英雄。人性张扬中的那种痛快淋漓,也许是埋藏在人类心中最本质的冲动与渴望。人类在社会的发展和心智的进化中,这种快感也基本上丧失殆尽了——试问现在有谁能真正体会得到项羽在乌江边上大喝一声“ ”时的恣意情怀,想必如暴风骤雨,摧枯拉朽,涤荡尽所有生前烦恼身后名。现在的我们连追寻这种快乐的勇气也没有了。内心被世俗所束缚,标准由舆论在引领,甚至自己“何许人也”也要在别人口中寻求答案。而像刘伶那“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像陶渊明“悟已往之
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更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将船买酒白云边”,难能因而可贵,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也只有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了。因为他们那人性的激情澎湃,所以我们崇拜。 虽然这些人最终多半“潦倒”或者“失败”,可是,谁能不说——就是项羽的死造就了项羽这个万世英雄。如果借着一叶扁舟和几多“江南才俊”,即便“卷土重来”,项羽也不过就是一代君主罢了(多半也是昏君),更何况结果还“未可知”!项羽是质朴的,他张扬着自己的性情,因此他也是幸运的。其实,君主与英雄 ——世俗的成功,权力的拥有,对于生命的意义是需要好好思量的。想起在卢森堡参观美军二战牺牲士兵陵园时的情景,一排排一列列的墓碑,宛如威武整齐的列队;而在墓地最高处的一个,一面美国国旗格外醒目,那就是著名的巴顿将军的葬处。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巴顿死于1945年12月。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看来,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美哉!! 附:文学的美
多少年来,垓下之战被人们一次次描绘,一次次感叹。垓下之战快成为纯美的文学意象了。 公元前202年,项羽与刘邦逐鹿中原,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想想英雄末路之时,啸声咽咽,楚歌四起。歌曰:“九月深秋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伤。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披甲执戟兮孤立沙岗。离家十年兮父母生别,妻子何堪兮独宿空床……”直唱得个个铁血男儿身心俱碎,泣不成声。项羽想必也自知众寡悬殊,当虞姬献舞进酒时,忽然听到楚歌四起,便知军情有变,于是饮酒赋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罢泪下。而美人虞姬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歌罢刎颈以别,为的是让项羽颓然的心再次振奋,断了牵挂,激起雄心壮志。舞已尽,人去矣,殒落在英雄的怀抱。这样壮阔惨烈的历史背景下,兵戈铁马,风云叱咤;却上演了这样极尽缠绵的爱情悲剧——一个纯美的典型的文学意象。
自古对英雄美人的感慨,当无出其右者吧!想想,世上哪个男人能不渴望拥有这样的情谊,这样的女子(何况还是美人)。项羽当时痛苦的面容,两千多年后仍旧如在目侧。
记得上大学选修《美学论》时,老师讲“悲剧美”是美学的一大分类,因为它美得持久、美得动人心魄、美又得让人感悟更多生活的美。而“喜剧”不属于美学分类的一项。何况还有刘邦这个市井之徒的志得意满相参照,跟是让无数世人感慨万千:“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想让项羽打败刘邦,我实在是搞不懂!也许,就是因为这四面楚歌的悲悲切切的“美”!
《项羽之死》答案
预习案 一、 (一)西汉 《史记》 12本纪 30世家 70列传 10表 8书
黄帝 汉武帝 3000年 纪传体通史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第一课时 三、1、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2、惊—起—饮—歌—泣 3、语言、动作描写,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4、不同意。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第二课时 二、1、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2、三次行动: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写出项羽“斩汉一将”的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第二次:项羽并未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敌兵,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无敌。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第三次:项羽——驰,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羽的勇猛无敌。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表现其骁勇善战。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3、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从中可见项羽勇猛、自负的性格。
四、1、B 2、C 3、D 4、C 5、D
第三课时 二、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四、一词多义 顾 1、回头看 2、回头看3、拜访4、难道5、只是6、难道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1、解析:A.“阕”读què; B.“骑”读jì,“父”读fǔ;D.“创”chuānɡ。答案:C
2、解析: D.名词用作动词。A、B、C为名词作状语。答案: D 3、答案: D
4、解析: C.率:终于。 答案: C 5、【答案】 A(慷慨:情绪激昂) 6、【答案】 BC(BC都当“才”讲,A于是,D竟) 7、【答案】 C(都当“赶上”讲) 8、【答案】 AD(AD名词活用作动词,B名词作状语,C使动用法) 9、【答案】 D(购:悬赏征求) 二、10、D(A项,“数”列举罪状,//屡次;B项,“引”带领军队,//引导;C项,“乃”转折关系“却”,//承接关系“于是就”;D项,“以”都是介词,翻译为“用”、“拿”。) 11.D(A项“自尊”意思是“尊自己(为上将军)”,“情话”意思是“知心话”;B项“不信”意思是“不守信用”,“所以”意思是“用来”;C项“不会”意思是“没有会合”,“非常”意思是“不同寻常的情况”。) 12.B(不是项羽射的箭,是暗中埋伏好的弓箭手射的。) 13.(1)我率领(“以”的翻译,不做要求,通顺即可)义兵带着(或“使……跟从”,或通“纵”译为“联合”)诸侯来讨伐你这个残害人的罪人(“残贼”的翻译,通顺即可),让那些受过刑的罪犯(“刑余罪人”的翻译,通顺即可)就可以杀掉你项羽,我何必劳累自己(“何苦”的翻译)竟然(“乃”的用法)和你挑战呢! (2)(汉王)派骑将灌婴在东城(省略和介词结构后置的翻译方法)追杀项羽,杀了八万楚军,于是(“遂”的翻译) 攻占平定(“略定”的翻译)了楚地。 参考译文: 楚汉两军相持很久,胜负未决,年轻人厌倦了长期的行军作战,老弱者由于运送粮饷疲备不堪。汉王和项羽隔着广武涧对话。项羽要跟汉王单独决一雌雄,汉王则一项一项地列举项羽的罪状说:“当初我和你项羽一同受怀王之命,说定了先入关中者在关中为王,你项羽违背了约定,让我在蜀汉为王,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你项羽假托怀王之命,杀了卿子冠军宋义,而自任上将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你项羽奉命援救了赵国,本应当回报怀王,而你项羽却擅自劫持诸侯的军队入关,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怀王当初约定入关后不准烧杀掳掠,你却焚毁秦朝宫室,挖了始皇帝坟墓,私自收取秦地的财物,这是你的第四条罪状。你硬是杀掉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这是你的第五条罪状。你采用欺诈手段在新安活埋了二十万秦兵,却封赏他们的降将,这是你的第六条罪状。你项羽把各诸侯的将领都封在好地方,却迁移赶走原来的诸侯王田市、赵歇、韩广等,使得他们的臣下为争王位而反叛,这是你的第七条罪状。你项羽把义帝赶出彭成,自己却在那里建都,又侵夺韩王的地盘,把梁、楚之地并在一起据为已有,这是你的第八条罪状。你项羽派人在江南秘密地杀了义帝,这是你的第九条罪状。你为人臣子却谋杀君主,杀害已经投降之人,你为政不公,不守信约,不容于天下,大逆不道,这是你的第十条罪状。如今我率领义兵和诸侯们来讨你这个残害人的罪人,只让那些受过刑的罪犯就可以掉你项羽,又何必劳累我来跟你挑战呢”项羽十分恼怒,埋伏好的带机关的箭射中了汉王。汉王伤的是胸部,却按着脚说:“这个强盗射中了我的脚趾!”汉王因受箭伤而病倒了,张良硬是请他起来出去巡行,慰劳部队,以便稳定军心,不让楚军占胜利的威势压过汉军。汉王出去巡视军营,病情加重,立即赶回了成皋。项羽跟汉王约定,平分天下,鸿沟以西的地方划归汉,鸿沟以东的地方划归楚。 项羽罢兵回东方了,汉王也想率军回西方。但汉王采用张良、陈平的计策,乘楚军兵疲粮尽,索性就消灭它,于是进兵追赶项羽,到阳夏南面让部队驻扎下来,和齐王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定日期会合,共同攻击楚军。汉王到达固陵,韩信、彭越却没有来会合。楚军迎击汉军,把汉军打得大败。 五年(前202),高祖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成,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只有鲁县人还为项羽坚守,不肯降服,因为怀王当初封项羽为鲁公。汉王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于是,汉王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羽葬在谷城。然后回师定陶,驱马驰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夺了他的兵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