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够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川陕苏区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实践与启示

川陕苏区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实践与启示

来源:爱够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川陕苏区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实践与启示

作者:谢永生 周菊

来源:《新丝路杂志(下旬)》2017年第07期

摘 要:川陕苏区被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其迅速崛起,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结合实际,通过努力为群众谋利益、深入宣传动员群众、建立统一战线、执行铁的纪律等形式做好群众工作,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本文旨在总结探析川陕苏区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实践形式与经验启示,以期对新时期弘扬传统,做好群众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所裨益。

关键词:川陕苏区;群众工作;实践;启示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7.07.003

川陕苏区是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在中国党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于1932年底从鄂豫皖根据地战略转移到川陕边,与当地党组织、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创建的一块苏维埃区域。“最鼎盛时期发展到东起城口,西抵嘉陵江,南到营山、渠县,北至陕南镇巴、西乡、宁强,面积四万二千多平方公里,人口七百余万,共建立了二十三个县和一个市的苏维埃政权;红军从入川时的一万五千余人,发展到近八万余人”。[1]被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川陕苏区能迅速崛起,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结合实际,做好群众工作,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一、川陕苏区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实践 1.努力为群众谋利益

(1)打土豪,分田地。川陕苏区建立前,军阀混战,巧取豪夺,封建地主大肆兼并农民土地,剥削残酷,川陕边人民生活极其贫困。占人口9%-12%的地主,占有土地74%-80%[2]。徐向前曾回忆:“不论县城或乡村,我们见到的多是些‘打精巴子’的男女老少,衣不蔽体,面黄肌瘦.拘楼着身子,缩成一团。十七、八岁的大姑娘,没有裤子穿,围着块棕片遮身。”川陕苏区建立后,群众工作便首先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土地问题人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满足了群众最根本的经济利益。

(2)保障群众的基本政治权利。不仅经济上解决群众最根本的吃饭问题,还从政治上赋予广大农民群众参政议政权利。一是保障民主权利。《苏维埃组织法及各种委员会的工作概要说明》明确规定“在苏维埃政权之下,只有我们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有权选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分子是没有选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权利的”。[3]二是参与政权管理。充分发扬民主,赋予广大农民参政议政权利。“在各级乡苏维埃政权中,任委员、、副等职务的90%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上是贫雇农或出身贫苦的长工、背二哥、手工业者,其余也有少数人是中农出身的”。 [4]三是监督政权。通过群众组织监督苏维埃工作。比较有代表性的群众组织是“十家代表”和工会贫农团。“十家代表”是指在村级苏维埃领导之下,每十家工农劳苦群众选举一个代表所组成的一种群众组织,相当于现在的村民小组。它除了承担部分村级苏维埃的任务之外,“还有将村苏维埃完成工作任务、村苏维埃工作人员履行工作职责等各种情况向上级报告的权利”[5];“工会贫农团是川陕苏维埃的支柱,有监督苏维埃和改造苏维埃的权利” [3]。

(3)净化社会环境。一是开展禁烟运动。川陕苏区建立前,军阀官僚强迫农民普种鸦片,农民吸食鸦片成风。“成年男子百分之九十以上吸鸦片,壮丁几乎找不出没有烟瘾的。连十二三岁的小孩子也有不少染上这种嗜好,成年妇女吸烟者约占百分之七十”[6]。许多人倾家荡产、妻离子散。苏区建立后,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戒烟运动。成立戒烟局,颁布《戒烟条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除准予限额种烟的几个地方外,其他地方全部停种当时统治区的《国闻周报》报道说:“在通南巴的赤区内,鸦片烟的种植是绝对禁止的。我们走进这些地方,简直看不见一根烟苗”[7]。禁烟运动成功地摘除了川陕边的一个社会毒瘤,群众拍手称快。二是治理匪患。川陕苏区建立前夕,川陕交界地区土匪横行,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平昌县52个场镇,曾遭匪劫的有85%上,个别场镇被匪焚毁殆尽”。[8] “土匪猖撅,啸聚山林,经常打家劫舍,绑票杀人”[9]。川陕苏区建立后,采取政治瓦解、军事打击宣传教育等措施,治理匪患。在三次主动进攻战役中,苍溪、营山等县歼灭土匪3000余,将盘踞大巴山的土匪王山春赶到了镇巴、紫阳、城口边境。匪患的有效治理,创造了根据地秩序稳定的好局面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的深入开展。

(4)关心群众日常生活。在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建立了基本覆盖整个苏区的医疗卫生网络;实行了免费教育;还积极组织文化娱乐活动;大力发展经济。群众煮饭没锅就办锅厂,耕田没农具就办农具厂,群众需要糖就办糖厂,群众需要盐,就组织合作社想法设法买盐,还发起了仪(陇)、南(部)战役,占领大片盐井区,彻底解决了群众吃盐问题。同时敦促群众不误农时,加紧生产,多喂猪牛羊,养鸡养鸭发展副业,改善生活。 2.深入宣传动员群众

(1)深入宣传群众。川陕屡次向全体干部提出:“在做一切工作的时候,宣传工作要打先锋。”宣传工作由宣传部、文化教育委员会和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组织实施。各县区也有常设或临时的宣传队。宣传工作显著的特点是“因地制宜,勇于创新,语言生动”。比如,党和红军立足川陕苏区山高石多,石刻文化历史悠久的实际,镌刻了10000多幅石刻标语,解决了纸书标语易于毁坏,不易存留的问题。创新发明了川陕苏区“移动式广告”——放漂流板宣传,木匠将木板刨光,用墨汁写上标语、口号和各种法令,然后用桐油油好,放入汉江、嘉陵江、巴河等河流,让其顺江河漂流至武汉、重庆等统治的大城市,让白区群众了解苏区情况,支持苏区斗争。一些标语如 “平分土地”,“党是为穷人找饭吃的党”,“送最后的儿子参加红军”等。今天读起来,确实语言简练,生动朴实,激励斗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有效动员群众。党根据不同人群的特性,领导建立了工会(雇农会)、贫农团、共青团、少先队、童子团、反帝拥苏大同盟、互济会、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等群众组织,并给其分配工作任务,基本做到了人人有组织,个个有事干。川陕苏区存在的两年零四个月中,有一年零八个月在打仗。红军所需物资调动和伤病员的转移的繁重任务几乎全靠组织动员群众完成。在当时无舟车的情况下,组织动员起了200多万群众,他们除“抬伤兵、运弹药、运盐,数次收缩阵地,搬加工场、机关、医药等外,还保证了红军、机关的全部粮食(一亿五千万斤)的运输任务”。[10]

(3)抓住关键性群体。川陕社区在宣传动员群众方面抓住的一个关键性群体就是川陕边的广大妇女。苏区建立前,川陕边的广大妇女饱受封建礼教压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妇女歌》里写道:“数千年来压迫深,犹如落进陷人坑。男人女人不平等,政治经济没有份。婚姻不能自作主,一切听从父母命。嫁鸡就得随鸡走,嫁狗随狗伴终身。”苏区建立之后,党把受压迫最为深重的妇女看做是取得胜利的巨大力量。先后通过召开妇女代表大会、设立妇女工作机构、创办了妇女学校等形式组织发动妇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妇女运动。使参加各种组织的妇女达到30万人,尤其是一大批优秀青年妇女,毅然加入红四方面军妇女团,2000多名女红军参加长征,谱写了中国乃至世界妇运史上的奇迹。 3.建立统一战线

工作是特殊的群众工作。当时工作目的和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想尽一切办法,支援红军,以打破敌人的围攻和封锁,保证战斗胜利。当时最成功的就是红四方面军与军杨虎城部(西北军孙蔚如部)在汉中秘密达成协定,结成了共同反蒋抗日的统一战线,这在全国的13块主要根据地中是唯一的。1933年6月,在打入杨虎城部的地下武志平等人的积极促成下,双方在汉中秘密达成了三条口头协议,史称“汉中密约”,又叫“巴山协定”。根据这个协定,红四方面军开辟了从汉中通往川北的三条“红色交通线”,运送了大量的军需 民用物资,输送了大批党的干部,大大减轻了根据地北线的军事压力,为取得反四川军阀“三路”和“六路”围攻的胜利、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版图,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4.执行铁的纪律

川陕制定了党的纪律指出“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对任何同志不稍宽籍”[11]。对各种贪污分子执行铁纪,严惩不怠。苏区执行委员会第26号训令明确规定:“凡苏维埃机关、国营企业及公共团体的工作人员,利用自己的地位贪污以图私利者,分别处以死刑、监禁、强迫劳动,或警告、撤销职务等处分”[12]。曾任长赤县保卫的黄文国回忆:那时有一个制度,干部贪污500吊钱(一块银圆等于30吊),就要杀头。严明的纪律使红军赢得了苏区群众的真心拥护。

不可否认,受国际和临时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受历史条件所限,川陕苏区的群众工作也还是以党和红军为中心,党做到了一切依靠群众,却不可能做到一切为了群众,群众在有关苏区的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人翁地位还没有来得及得到全面体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川陕苏区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经验启示 1.树牢群众观点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

川陕苏区发展的历程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列宁认为:“具有优秀精神品质的是少数人,而决定历史结局的却是广大群众,如果少数人不适应群众,群众有时就会对他们不客气”。曾说:“每个都要树立争取群众的观念,要像和尚念‘阿弥陀佛’一样,随时念叨‘争取群众’”。*总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树牢群众观点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 2.实现群众利益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出发点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马克思认为:“人们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曾讲:“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群关系就是党跟群众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本质上就是利益关系。川陕苏区时期,党努力为群众谋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利益,才使群众工作产生了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铁的纪律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保障

川陕苏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正是由于执行了铁的纪律,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才赢得了群众的信任。马克思曾讲,“我们现在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说过:“加强纪律性,无不胜”、“路线是王道,纪律是霸道”。*总深刻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政党,靠什么来管好自己的队伍?靠什么来战胜风险挑战?除了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外,必须靠严明规范和纪律。我们提出那么多要求,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来落实,光靠觉悟不够,必须有刚性约束、强制推动,这就是纪律”。今天,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号角下,铁的纪律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保障。

川陕苏区时期群众工作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在新时代要做好群众工作,必须树牢群众观点、维护群众利益、执行铁的纪律。这样才能把党的群众路线落到实处,才能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川陕根据地历史长编·前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2]吕平登:《四川农村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川陕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4]:《川陕苏区的土地改革与基层政权构建》,四川大学,2007

[5]冯进:《川陕根据地村级苏维埃政权(下转20页)(上接9页)的建设与民主监督》,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6]张国焘:《我的回忆》第三册,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7]《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8]达县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纂《川陕根据地斗争史》,北京华夏出版社,19

[9]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中),北京出版社,1985

[10]四川省粮食局粮食直编辑室编《川陕根据地粮政史长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

[11]四川大学等编《川陕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12]四川大学等编《川陕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b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