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日常教学中您一般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的?学习完《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课程后,您觉得自己在学情分析方面还有哪些地方有待改进?
作业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200字。
(2)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提交的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我以前的备课中我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是在这么几个方面的;一是分析学生对上次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因此在复习旧课导入新时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前提有所了解,可是不是的调整教学。二是分析新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因此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三是分析新学习的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存在哪些疑难问题,根据自己分析的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法。
学习完《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课程后,了解到学情分析是伴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产生的,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自己备课过程中的学情分析。
1. 从以前对学生的简单基础分析到重新认识学生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之前,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去充分估计和了解学生的这些已有积累作为学生的
学习起点,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2.从考虑自己怎么教到设想学生怎么学才学会
由于学生的素质不可能一致,有的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动作迅速,有的则相反。接受能力好的同学,对他们来说,一再重复知识,是对时间的浪费,是课堂无效的表现。而接受能力稍差的同学,需要教师重复几次,才能听懂。所以,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一定要设计不同的方案,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多层次的练习,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智力活动方式去解决,力求使优生吃得饱,中差生学得好,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接受能力上获得发展。
3、只注重学生整体性年龄特征到学生个体差异分析
1.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由于文化环境、家庭背景、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的基础、性格、智力等都存在着差异,要使其达到同一层次的目标,是不现实的。而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仅仅是智力上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上的优等生。人类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天才,也需要各种各样的庸才。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我们不能忽视了这一点是不恰当的。不能用单一、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把学生视为批量加工的产品,统一标准,统一模式。 设定多维目标,在不同层次上使每个孩子都能有所发展
4、既要抓牢课程标准的要求到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前提。要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学习,学生应该具有一种内在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而且,新的课程标准认
为学生应该由“学会”、“会学”最终到“乐学”,这个过程的转变与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唤醒息息相关。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是行动的动力;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的教学的目的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而,教学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想方设法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将外在的教学目标系统转换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
因而,在备课中,我们只有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