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外出打工家庭原因论文

来源:爱够旅游网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外出打工的家庭原因

近年来,国家在广大农村实施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优惠政策,如免去农业税、农村中小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广大农民群众负担得到切实的减轻,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但仍有部分初中学生不断流失。据调查,初中学生流失的高峰集中在初二、初三年级。这些流失的学生大多数外出打工。下面就浅谈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外出打工的家庭原因。 (一)家庭教育存在着问题 (1)教育观念落后。

在农村,农民的观念并没有随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他们的思想仍然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他们认为生儿育女就是为了传宗接代或养儿防老。农村经济落后,孩子没有钱上大学,还不如趁早去异乡打工,养家糊口。即使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趁早摆脱贫困的农村,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改变这种命运的有效途径就是好好读书,考取大学,可是农村的教育质量低,升学率远远不及城市。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比例不大。农民看到这种情形,就灰心了。在农村念书患有什么用,”什么时候就是个种地的”,”早种要比晚种的强”,”早出门去打工要比晚出去强”。那一个地方家长的观念越落后,那里的学生辍学的就越多。在正宁县宫河的西里,永正的庙沟等地方,由于长期经济落后,农民的观念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这些地方初中学生辍学外出打工的最多。 (2)家长文化素质低。

农村部分家长思想、文化素质较低,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据我对正宁县各初中学生家长的调查,他们大部分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从而决定了他们文化素质较低。思想意识落后和文化水平低,决定了家长在对孩子的精神和智力投资上存在很大缺陷。对孩子的未来,他们眼前一片茫然。一些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不仅自身文化水平低,不能开拓眼界,脱贫致富,而且也看不到教育的潜在效益和长远效果,更谈不上在学习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学习给予指点和辅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强度明显要受到家长这种贫困-无为心态的影响,渐渐对学习失去了内在的动力,有时甚至会产生”读书不如出外打工”的想法。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家长的贫困文化心态对学生的辍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家庭教育责任缺位。

农村部分学生的父母都出外打工,由奶奶,爷爷监护。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存在较多弊端。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只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对孩子出现的一些错误,不及时纠正,批评,抱着一种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知道了。缺乏在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只是让孩子为上学而上学。在学校里,这些未成年人自控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学习不认真,养成了许多坏习惯,学校里要求过严或者老师一批评,就逃学了。

(4)过分依赖学校。

农村家长认为:我的责任就是能保证孩子吃,住,穿和用就行了,至于教育的事,就有老师管去吧,与自己无关。孩子出了问题之后或者考试成绩差,就把孩子打一顿。在应试教育还浓得农村中学,学生在两头无法生存时,还不如出外打工。 (5)经济困难。

我们本地经济基础薄弱,日常生活消费又高,农民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在经济上的确有点着襟见肘。农民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靠种地来维持,收入毕竟有限,再者又要养老人又要供孩子,而一个初中生年一年费用是300多元,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的学生就增多了。困难的家庭主要有三类:一是家庭耕地少导致收入低,孩子上学就有困难;二是父母有病,家中没有劳动力,不得不回家帮助父母去赚钱;三是家庭发生变故,父母有一个去世或父母都去世,孩子成了孤儿,无人照顾,孩子本身又缺乏家庭的教育无心念书,只有辍学。再者,一旦遇到天灾,家庭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孩子更没有钱读书。尽管国家对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从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然而这些补助是有限的,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每个初中生每学期除了领课本外,学生为了能提高成绩,能不落后于其他同学,就得再买复习资料,这样每学期每人就得50多元(九年级还比这多几倍)。生活补助每学期只发给少部分学生,因为农村大部分学生离学校较远,需要住宿,而在农村小型的初中都很少有住宿的宿舍,这些生活费刚好够开店钱,却无法解决吃饭问题。因此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走上了辍学之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