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应用策略
摘要:
“图像识读”能力是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图像识读是美术教育教学的基础,而课堂中的图像应用能力是美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为了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小学美术课堂提升学生图像识读能力,课堂图像应用策略是本文的论述重点,通过研究形成了针对于“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的课堂图像应用的策略,总结提炼为“一精、二数、三法”。
关键词:美术课堂 图像应用 图像识读
美术学科五大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它们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文化理解”、“创新实践”。美术学科的基础是具有视觉特性,美术学科的学习与实践,以及培养目标的评价方式都是以视觉的方式进行呈现。没有了视觉现象就没有了美术学科,因此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图像识读”能力就是整个学科的基础。学科核心素养能力虽然是综合性的整合,不应该进行拆分式的学习,但在研究中,我们还是可以以一个方面为主进行分析研究、实践研究,通过一方面核心素养能力的深入研究,提升整个的美术教育教学水平,推动整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美术教学离不开视觉图像的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中,美术教师确实都十分重视教学中课堂图像的应用。但重视图像应用与很好的应用课堂教学图像促进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完善,亦或者是通过课堂图像应用有效到达了学生美术图像识读目标的达成,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鉴于此种情况,我们课题研究团队就如何有效提升课堂图像应用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就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论述。
1.
学科核心素养下“图像识读”能力培养与课堂“图像应用”的现状。 (一)教师关注教学中的“图像应用”而忽略“图像识读”能力培养。 经过十年新课标的实施,课标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美术教师都深深的知道美术是视觉的艺术,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图像应用非常的广泛。图片与视频资料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课堂中。在信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日益提升,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能够非常好的应用图像素材。美术课堂上的图像应用让美术课堂变的轻松有趣,让课堂效率有了明显提升,让课堂效果看上去好了许多。
现在的美术教师已经离不开了多媒体应用,美术教师在上课之前会尽自己所能的丰富图像资料,图像资源在课堂中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
但是教师对于图像应用于图像识读的关系,缺乏系统的思考。虽然图像应用准备比较充足,应用的本身也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是图像应用与培养“图像识读”能力之间的必然结果,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图像应用”缺乏了对于“图像识读”目标的整体把握,关注了教学中的“图像应用”而忽略“图像识读”能力培养。
(二)教学中的“图像应用”高度贴合学科知识点而忽略 “图像识读”学科素养目标。
在实际的课堂调研中,我们发现美术课堂中教师图像应用能力与应用水平都比较高,能够围绕课堂中涉及到的美术知识点,安排选择使用合适的教学图像。往往是图像应用与学科知识点关注紧密。教师考虑到了图像会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图像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知识点的掌握。
然而美术学科素养不是孤立的事情,也不是说课堂大量使用了图像资料就是进行了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在调研中发现教师关注的问题往往是单一的某一章节的具体知识,也就是美术单项技能的知识问题,往往局限性强,关注于知识技能的图像应用而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就是为了图像应用而应用,仅仅是表面知识技能的图例,缺乏学科核心素养意识,只能抓住表面的现象,结果就是导
致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全面,片面的引导学生学习了某一知识点,而不是通过知识点的学习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成长。“图像应用”与“图像识读”在教学实践中发生了割裂。
二、美术学科“图像识读”素养下课堂图像应用的策略
鉴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要求,以及目前小学美术课堂“图像应用”普通存在的问题。经过区域名师、骨干教师带领的小学美术教师的课题研究团队的课堂实践研究,形成了针对于“图像识读”能力培养的课堂图像应用的策略。总结提炼为“一精、二数、三法”。
(一)“一精”即图像识读在课堂教学中要精选图像。美术课堂教学图像应用之精包括为“图像选择精致(经典)”、“图像使用精准”、“图像应用精细”。
在实际研究中发现美术课堂图像的选择不能做到精选,什么是精选,“精”首先是图像本身是否是高清晰、高质量的图像,在以视觉图像为基础的美术课堂中,对于视觉图像的应用首先要做到选择的图像本身在视觉表现方面比较清晰,能够达到基本的图像应用教学目的,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素材获取途径的不一,往往会有不理想的图像应用在了教学过程中,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达成度。
其次,在满足图像清晰的基本条件下,图像应用要选择经典图像,只有经典才能引发经典,美术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教学中选择的图像一定要彰显图像的美术价值,而不仅仅是一张清晰的内容图片或是视频片段,而是要处处体现课程的艺术性。
再次,图像应用中在考虑经典与清晰的同时,还要考虑有意识的去处理图像,课堂图像应用是为教学服务的,有时是需要完整的图像,有时是需要有背景的图像,有时根据教学需要只需要一个局部,还有时图像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色调的调整、黑白的转换等等。
图像应用在教学中首要做到的就是“精”,经典、精致、精细。在课堂图像应用当中首要考虑的就是图像选择是否合适,是否有利于教学进行,是否达到教学要求。
1.
“二数”即图像应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数量、数理”关系。“数量”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美术课堂的图像应用要把握“数量”提高教学的时间效率;“数理”美术课堂图像应用要有的放矢,提高教学实际到达的效果。
“数量”要做到精简,以达到教学目的为宜。
中小学美术课中一般的课堂时间是40-45分钟,有些学校在实际的排课中会考虑美术学科的实践性特点,有意识将美术课两节联排,即达到每次课80-90分钟。对于美术课来说时间其实依然是不充分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的给学生多留出实践时间。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在图像应用上,无意识的进行了图像的堆积与重复,虽然开阔了学生眼界,引发了学生的视觉思考但同时也多花费了学生的时间。
为了提高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审美能力以及美术实践能力,教师要在课堂图像应用中考虑图像“数量”,做到有效,减少不必要的重复。通过实践我们建议一个问题用一到两图像,一节课题重点问题不易太多。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时间。
“数量”与“数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课堂图像应用是为教学目标服务,因此要避免盲目的图像应用而是有目的选择和使用图像,图像应用要同课堂教学问题相配合,形成教学设计,使课堂每一次的图像使用都有据可依。实践教学中,引课图像应用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践环节要有示范性价值,参考性价值,拓展环节要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总之,教学有科学的设计思路,教学的目标明确,在使用图像时要充分考虑,图像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让图像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图像应用始终服务于课堂教学,图像应用有理可依。
1.
“三法”即图像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教法、学法、用法”。课堂图像应用要熟练掌握展示的技术与方法;要配合教学使用的教法;要结合学生的学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科学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者的个人修养与魅力。教学中包括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因此无论是艺术课堂还是公共基础课堂都在研究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美术课堂图像应用要充分考虑教法,学法,以及在教学中的用法。在实际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课堂图像应用时要配合教法,符合学法,创新用法,会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课堂图像应用要配合教法。
根据不同的课型,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会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这时如果美术教师在图像应用中关注图像在课堂中的呈现方式,比如:微课、段视频、经过设计的教学ppt等图像应用方式,能够使学生更直观,更直接的感受到学科知识。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掌握基本的美术技能,根据不同的美术课在图像应用中要进行有目的的处理,让课堂图像的应用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效果。
课堂图像应用要符合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图像应用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多用体验的方法,让学生融入到图像应用中,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感受,促进学生实践,引发学生思考,让图像应用服务于学生的学。
课堂图像应用要创新用法。
在多元智能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图像应用不仅是展示,更重要的是如何展示、如何更有利教学,要善于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交互设备,让课堂图像应用在教学中更加的实用、智能,不断开发课堂技术,要不断创新图像应用方法。
总结下来,美术课堂图像应用策略不是单纯的美术课堂图像应用,而是为达到美术教学目的、实现美术核心素养目标、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运用科学的方法,经过精心的设计,应用恰当的技术手段开展课堂图像的有效使用。
本文为石家庄市“十四五”规划课题2019306 《“图像识读”素养下美术课堂图像应用研究》成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