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发电机励磁电流测量方法误差分析

来源:爱够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一 发电机励磁电流测量方法误差分析 玲文/曾璐 【摘要】 试验人员在测量转子回路的励磁电流时,应该特别注意测量方法的正确性,否则,只能 得到含有很大误差的试验结果 【关键词】发电机 励磁电流 测量 进行发电机空载特性试验时,为了准确测量转子回路的 接在分流器的电位端子上,在接线时,需同时读取定子回路 U+:(Ex/RL)/(1/RL+1/RA+1/Rv)=Ex/RL(1/RL+1/RA+1/ IA =U+/RA=Ex/RLRA(1/RL+1/RA+1/Rv)=Ex/(RL+RA+ 励磁电流,要求使用0.5级直流毫伏表,并使之通过定值导线 R ) 和转子回路仪表的读数,在大多数情况下,两组仪表不能放 RL R /R )② 在同一地点,需用电话联系,为了方便,试验人员往往将毫伏 表并接在发电机控制屏上励磁电流表的两端,这样做的结 果,就使得盘表和毫伏表的示值和励磁电流的实际值相差很 大,虽然使用了准确等级较高的仪表,但所测的试验结果却 比单读取1.5级盘表的示值还要差得多。 一、理论分析及计算 下面通过理论计算来分析该接线方式对盘表和直流毫 伏表所带来的测量误差(这种误差属于测量方法误差,仪表本身的 误差不计在内),并上励磁电流表A的实际接线如图1所示, Rs : ,iRI. I 图一 A实际上是一只直流毫伏表,由于分流器RS到表头的 距离很远,引线电缆的电阻RL可达数欧,这个数值远大于定 值导线的阻值,因此,仪表校验人员都是按引线电缆的实际 值来调整表头读数的.调整方法是用一个模拟电阻代替电缆 电阻,调整表头内阻,维持毫伏表的满度电流不变,这样就可 以使得电流表的指示值不受电缆电阻的影响,图2是做试验 时等效接线图, E鬟 图二 在图中EX代替励磁电流在RS电位端上产生的电压, RL是电缆电阻,RA是盘上励磁电流表A的内阻,RV是毫伏 表mv的内阻,(包括该表的定值导线电阻在内) 1、盘表A的测量误差 未并接毫伏表时,流过盘上电流表的电流 IA=Ex/(Rf.+RA)④ 设EX不变,并接毫伏表以后,流过A表的电流为I ,我 们选“一”为参考点.利用节点电位法可求得: 一78— 则得并接上毫伏表后盘表的测量误差 =(I 一I )/IA ̄100%③ 将①②代人式③可得 =(1/(1+R ∥R。)一1)X100%④ 从式④可以看出,毫伏表的内阻越小, (始终是负误差) 越大,只有当毫伏表的内阻R 与R 的并联电阻值大干倍以 上时,这种接线的盘表的影响才可忽略不计,而一般励磁电流 表和毫伏表的内组只有数十欧,因此对盘表示值的影响是相 当可观的。 2、毫伏表的测量误差 设毫伏表直接接在分流器电位端时.流过表头的电流 Iv=Ex/Rv, 毫伏表接在盘表接线端上时流过表头的电流 Iv =U+/Rv=Ex/RLRv(1/RL+1/RA+1/Rv) 同样道理.可得毫伏表的测量的测量误差 v=(Iv 一Iv)/IvX100%=(1/(1+RL(1/Rv+1/RA))一1)X 100%=(1/(1+RL/RA∥RL)一1)X100% ⑥ 从 表达式可以看出,只有当毫伏表的内阻与盘表内阻 的并联值比电缆电阻大干倍以上,毫伏表的误差才小到可以 忽略,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RA只有数十欧,RA和Rv并联 后更小.除非用高内阻的毫伏表(例如数字式毫伏表),测的 读数后,再根据盘表内阻和电缆电阻分压关系,求出分流器电 位端上的毫伏数进而求得励磁电流的实际值。 二、实测误差计算 当A表调整好以后,表头的刻度和表头电流始终满足下式: IoRs—IA(RA+RL) 即Io—IA(RA+RL)/Rs 式中:10一表示电流示值安培,在仪表等级范围内此示 值反映励磁电流I的实际值 I 一流过表头的电流 当并上毫伏表后,流过表头的电流为I ,因为盘表刻度与 流过表头电流关系不变,示值必然由I。减少到Ix,则 Ix一(RA+RL)IAt/Rs 此时IX已不能正确反映励磁电流的实际值。 实测时盘表的相对误差 . A =(Ix-IA)/toX 100%一(IA 一IA)/IAx 100%一 A 同样可得实测时毫伏表的相对误差 =(Ux—UA)/Uox 100%一(Iv -Iv)/Ivx 100%一 式中:Ux一毫伏表示值,毫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 U0一分流器端电压 所示,表中的 和 具有综合误差的性质,它包括测量方 实例分析:设某台发电机励磁电流表内阻R =3.6欧,试 法误差和仪表本身的误差,除去仪表本身的误差所示(盘表: 验时并接毫伏表内阻 R =10欧,电缆电阻RIl: 1.46欧。将各值分别代 u ㈣ u 呻 人式④⑤,得 =一 ^ -Ⅱx—b),b l ‘ 9.4%, =一35.5%。试验 v V -t c—u /UO l 室模拟试验数据如附表 (上接69页) 和87.6%。 2.1.4乳化废水的处理 废乳化液是一种较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且排放量较大,严 重污染环境。COD。可达几千甚至几万mg/L,可生化性很差,处 理难度也较大.南昌大学杨圣云等 1用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 选出一株絮凝活性较高的絮凝剂产生菌HXCS一1。采用其产生 的絮凝剂处理南昌市客车厂乳化液废水。絮凝实验的结果表 明:絮凝菌HXCS一1所产絮凝剂对废乳化液CODCr有很好的 去除效果,去除率为87.84%。 2.1.5食品工业废水的处理 微生物絮凝剂用于食品废水的处理,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如用微生物絮凝剂普鲁兰来处理味精生产废水。其COD和 SS的去除率可达到40%左右,其浊度去除率可达99%fl1l1。用 1絮凝剂A一9处理淀粉厂的黄浆废水,其处理效果也明显优 于目前使用的化学絮凝剂,且可回收其蛋白质成分作饲料。 2.2微生物絮凝剂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2.2.1给水和饮用水 水源水中往往含有颗粒物、少量有毒有机物及水中滋生 的病原菌等。微生物絮凝剂在给水中去除浊度、病原菌等方 面的效率高于传统的无机及有机絮凝剂,而且用量少,应用范 围广,沉淀物过滤性好,饮用后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例如钱新 海等,用微生物絮凝剂来处理自来水原水,处理24h,25项指标 均达到饮用水标准。 2.2.2在甘蔗糖厂中的应用 最近李楠等人将微生物絮凝剂用于甘蔗蔗汁澄清工艺。 实验结果显示,微生物发酵液在蔗汁沉降试验中的絮凝率为 69.2%,清汁色值IU为874。这些研究在制糖工业中对蔗汁的 絮凝澄清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为 MBF的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也为MBF将来在糖厂中的应 用奠定了基础 3.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微生物絮凝剂以其无二次污染、可降解等特点展示了广 阔的应用前景。鉴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微生物絮凝剂的 主要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目前菌种筛选的方法 主要是考察发酵培养液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效果.但这种 ±1.5%,毫伏表:±O.5%),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是基本 相符的。 综上所述:试验人员在测量时。除了正确选择仪表的类型 和准确度等级以外,应该特别注意测量方法的正确性.否则. 只能得到含有很大误差的试验结果。 (作者单位系新疆博乐市农五师电力公司) 方法并不具有代表性。所以找到一种快速准确的方法筛选絮 凝剂产生菌势在必行。②选用廉价的培养基来降低培养基的 生产成本,建立高效生化反应器,不断发展适合微生物絮凝剂 研制与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③研究微生物絮凝剂与其它 絮凝剂的配合使用。这样不仅可以互补,还可提高絮凝效率, 而且还可降低絮凝剂投加量,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④利用核 磁共振、气质色谱、紫外、红外光谱等高科技手段对微生物絮 凝剂的结构进行表征,加强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机理和结构的 研究。 参考文献 [1】傅旭庆,汪大,徐新华.微生物絮凝荆及其絮凝机理U】.污染 防治技术,1998。11(1):6—9. [2】李文鹏等.一种微生物絮凝荆产生茵的筛选方法『P1. 1693444,2005 [3】李旭,李小明等.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茵的研究进展U1.生物 技术,2006,16(2):92—95 [4】JIsl1ida——Fujii K,Coto s,Sugiyama H,et a1.Breeding of floccu— lant indus al alcohol yeast strains by self--cloning of the floceu— lation gene FLO1 and repeated——batch fermentation by transfor- mants U】.Jounmal of General and Apphed Microbiology,1998,44(5):347—353 [5】朱艳彬,冯曼,杨基先,马放等.复合型生物絮凝剂产生茵筛 选及絮凝机理研究U】.中国给水排水,2004,36(6):759—762 [6】白京生,王兰.利用固定化茵半连续生产微生物絮凝剂的研 究U】.微生物学杂志,2006,26(4):16-19 [7】李琳,张清敏,杨建华.复合微生物絮凝处理红薯淀粉废水 的研究U】.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9(7):75-76 [8】曹建平,等.微生物絮凝剂M-25在酱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U】.水处理技术,2005,31(2):7—9 【9】张志强,林渡.利用啤酒废水所产微生物絮凝剂处理靛蓝印 染废水的研究U】.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28(2):149—151 [10】杨圣云,等.微生物絮凝剂HXCS一1处理乳化液废水U1.江 西科学。2006。24(2):147—149 [11】陶涛.普鲁兰预处理高浓度味精废水的研究U1.中国给水 排水,2001,27(1):39—42 (作者单位系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一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