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灌区管理运行实践中的探讨

来源:爱够旅游网
现代农村科技 2017年第2期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灌区管理运行实践中的探讨 赵光有 (甘肃省高台县水务局 甘肃 高台 734300) 摘要:高台县是国家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 县.甘肃省五个试点县之一.本文从县域灌区水价综 1.2.4农业水价改革。高台县2004年开始探索水权 合改革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灌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控讨全面实现水票制供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运行 机制.使其具有更大范围的指导意义。 制度改革,收费由传统的按亩收费转变为按方收费, 斗口计量水方,2012年开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推 行,以点带面全县80%的地表水都已推行水票制供 水,地下水全面征收地下水费,计量设备已全部架 设,地下水管理规范,推行快,但地表水推行进程 关键词: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灌区管理 1 县域基本情况及水利工程现状 1.1 县域基本情况。高台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 干流中游下段。东接临泽县,西邻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明花区和酒泉市,南至祁连山北麓,与肃南县接壤; 北依合黎山和大青山,与金塔县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阿 拉善右旗相连。县境东西长99.O0 km,南北宽 103.72 km,全县土地总面积668.95万亩,折合 4 459.68 km ,其中平原区面积2 336.18 km ,山区 2 123.50 kmz。全县入境水总量15.73亿m /年,其中: 地表水总量12.39亿m,/年,地下水总补给量为 3.34亿m7年。作为甘肃省的粮棉大县和农业综合开 发重点县之一,现有灌溉面积65.69万亩,其中:耕 地56.63万亩,林草9.06万亩。 1.2农田水利发展现状。高台县水土资源丰富,光热 资源充足,是古老的灌溉农业区,近年来,随着黑河 流域节水改造项目、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 的实施,高台县境内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得 到很大的改善。 1.2.1斗渠工程。全县共有斗渠I 215条,总长 1 063.66 km,其中:已衬砌736.03 km,土渠327.63 km, 衬砌率69.2%。已衬砌斗渠完好658.396 km,完好率 89.45%。农渠3 693条,总长1 940.69 km,其中:已 衬砌428.24 km,土渠1 512.45 km,衬砌率30.98%。 己衬砌农渠完好369.36 km,完好率85.8%。 1.2.2机井工程。全县现有机井4 126眼,2001年至 今,通过黑河流域节水改造项目、2009~2011年小型 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的实施,近年来农业水价综 合改革,已对全县4 076眼机井进行了改造配套,全 部安装了智能计量设备。 1.2-3 高效节水灌溉。全县已完成节水面积35.9万 亩,其中渠灌节水面积39.50万亩,高效节水面积 28.36万亩(其中:推广低压管道面积l2.26万亩,示 范推广温室和大田滴灌15.90万亩,喷灌0.2万亩), 已建成的28.36万亩高效节水面积,年节约水量 2 486.7万m ,水资源优势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55・ 慢,制约因素较多。 2农业水价改革目标 2.1 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科学核定农业用 水总量,细分到各种水源。明晰农业水权,实行用水 总量“封顶”政策。 2.2全面实行终端计量供水。完善供水终端计量设 施,地表水灌区计量到斗渠口及以下,井灌区计量到 户。完善农业水价政策。建立合理反映农业供水成 本、有利于节约用水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核算农业 供水成本,合理制定农业用水价格。探索实行分类价 格政策,区分地表地下水源、种植养殖品种等实行不 同的供水价格。 2_3建立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优化现有资 金渠道,建立精准补贴机制,对促进农业节水的农民 用水合作组织或用水户给予奖励。 2.4制定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的有关政策。对 社会资金投入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在相关政策方面 予以适当支持。 3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取得的成效 3.1 合理制定农业水价。对现行农业水价进行科学合 理的调整,大中型灌区骨干农业水价价格达到补偿运 行维护费用,力争达到成本水价。全面由传统的按亩 收费,实行按方收费,即水票制运行。 3.2全面征收农业地下水水费。为了遏制地下水超 采、地下水位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建立地表水和地 下水统一管理制度。已对全县4 076眼机井进行了改 造配套,全部安装了智能计量设备。 3-3全面实施末级渠系水价。按照末级渠系引水量和 灌溉面积,依照末级渠系水价达到运行成本的原则, 县政府审批执行,末级渠系水费由农民用水者协会收 取、管理和使用。末端水价的实施替代了以往的“两 工”的作用,同时又有合理的收费标准,防止了以资 代劳过重,加重农民负担。末级渠系水价的实行弥补 了灌区田问水利工程管理维修养护资金的缺失,但对 基础设施较差的灌区来说,还显的微不足道。 2017年第2期 现代农村科技 土肥水利 3.4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在明确用水总量封顶的前 提下,以《甘肃省行业用水定额》为依据,合理制定 农业用水定额,对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 4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灌区信息化管理相对滞后。 4.5节水优先的指导思想,农民群众不认同,不愿为 节水买单,发展节水灌溉是国家利益所致,农民是在 为国家节水,节水灌溉的公益性显而易见。但是国家 对农民采用节水灌溉的补助政策缺失,严重影响了农 4.1计量设施配套不完善,计量不准确。目前我县灌 区实行灌区管理所计量到斗渠,农民用水户协会组织 斗渠以下计量。由于计量建筑物配套不完善,缺少计 民参与工程建设节水灌溉的积极性。 5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议 量的设备和仪器,仅靠上级渠道计量来分水灌溉,在 水短缺时,往往灌溉轮期完时,部分灌溉面积没有得 5.1 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方式, 积极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宣传报道,加强水情 教育,广泛宣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义,树立节水 到灌溉或灌溉不充分,因计量不准确争议,导致水费 不能及时缴纳,同时也影响到工程正常维修和养护。 4.2农民用水者协会经费短缺,硬件设施不配套。我 县已有133个农民用水协会经过县级民政部门注册登 记。由于协会经费短缺,用于工程维修和养护资金有 限,没有能力解决办公场所,更谈不上配套计量硬件 设施。 4-3灌区与灌区发展不均衡 4_3.1用水思想差距较大,相对缺水且经济发展快的 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快而稳定。灌区群众对农 田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性高,节水意识强。渠系水利用 系数不断提高,高效节水工程稳步推进。我县发展较 快的灌区灌溉水利用率达到0.62,而相对落后的灌区 灌溉水利用率仅0.49。 4-3.2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我县山区两个灌区,海 拔较高只能用地表水水库调蓄灌溉,无地下水补充, 属纯地表水灌溉,保灌率较低,灌区群众节约用水意 识强,多年来灌水秩序井然。川区有纯井灌区,河井 混灌区,纯河水灌区,但各灌区用水矛盾不一。纯井 灌区,主要存在用水供需矛盾突出,以地下水超采为 代价运行。灌区全面施实了高效节水项目,但缺水仍 是制约灌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河井混灌区,保灌 率高,用水矛盾小,灌水秩序正常,经济发展较快, 基础设施好,土地流转快,较快较好的实行了农业水 价综合改革,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前列,纯河水灌区, 因多年来水量相对丰足,灌区用水粗放,灌水无序, 群众节水意识淡薄,渠系水利用系数低,灌区水利基 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较慢,水价改革工作举步维 艰。各灌区因缺水程度和引水水源的不同,用水思想 截然不同,导致了灌区与灌区发展不均衡,单从基础 设施和节约用水意识上来说相差10%~20%的发展进 程。发展落后的灌区,思想意识差,农村年轻劳动力 外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土地流转慢,末级渠系管 理问题突出,落后灌区的发展急需要政府的“精准扶 贫”。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水务一体化进程。 4-4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开展以来随着管理模式的改 变,灌区管理由粗放到精细化管理,管理成本骤增, 观念和节水意识,提高用水主体有偿用水、节约用水 的自觉性,形成广泛支持、关心、参与农业水价综合 改革的良好氛围。 5.2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调整种植结构。对种植 结构调整予以补贴,补贴资金多来源于财政资金,而 不是靠提高水价。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重点 发展效益高的管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模式。以最少的 人力、物力消耗,灌溉尽可能大的土地面积,不但节 约用水而且降低了农田成本。 5-3完善灌排工程体系,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 里”问题,在实现工程节水的基础上,为农业水价综 合改革提供硬件支撑。主要是水权分配、水价核定、 水费收取等各项工作,都需要有精确的计量设施。近 年来,随着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大幅增加,用水计量状 况有一定改善,但总体看,计量率仍普遍较低,已成 为制约用水计量收费的瓶颈。因此首要任务是根据灌 溉模式、供水条件、管理方式等科学划分计量单元和 计量点,合理设置计量设施,通过灌区管理信息化系 统的建成应用,减少用水调度管理的随意性,减少水 事纠纷,增加水量使用的公正性,控制的有效性,配 水的均匀性,收费的透明性,使灌区整体效益得到提 高。农民根据水权证表明的水量购买水票,用水时先 购后供,如果超额用水,需通过市场交易从有水票节 余者手中购买,农户节约的水票在同一渠系内,或整 个灌区内可以转让。 6结束语 靠价格杠杆节水,这是最有效的节水方法,但作 为一个农业县,水价与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 关,是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节水方式。对一个传统的 农业县来说,以工业用水反哺农业用水的机制难以见 效,以水养水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农民,无形增大了 农民的支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建议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对基础设施较差的灌区 给予节水工程的“精准扶贫”,呼于全民节约用水, 合理用水,维持生态平衡持续发展,实现水与自然相 互和谐、相互平衡。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