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必要性与发展对策研究

来源:爱够旅游网
2010.7 体育世界学术 学校◆家庭 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必要性与发 展对策研究 王文宾 张玉超 摘要:儿童和青少年良好体育态度及体育行为的形成,都是家庭、学校和社区综合教育影响的结果,中国 体育的发展需要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学校体育、家庭体育 社区体育的内 涵与意义出发,分析学校、家庭、社区臻 育一体化发展~必要性;并提出发展对策。结果表明|:学校体育、家庭体 育、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 可以促进学校臻 育教学结构变化;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 形成;促使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功能的充分释放誊一 关键词: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一体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体育教育也不断地变化、改革 和发展。那种单一的、封闭的传统体育教育体系逐渐被多元 的、开放的现代体育教育体系所代替。以学校、家庭、社区体 育一体化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念为指导,从实际出发,使体育 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坚持教育的基本规律,为了更好地贯 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 化的有效教育机制已越来越重要[1]。 1我国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一体化的内涵与 目的 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来进行教学锻炼训 练的,它要求人体直接参与活动,并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 这是学校体育最本质的特点之一。家庭体育是学生家长组 织指导或参与下进行的校外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是指学生 参加的由其所居住地区的有关部门组织的体育活动,所谓 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一体化就是遵循“以人发展 为本”的基本规律,通过学校、家庭和体育的互相渗透与有 机结合,并建立一定的组织和保障措施,共同为促进学生身 心健康,培养体育学习能力以及持续发展的过程[2]。对象 的全员性。教育过程的连续性,管理的动态性,资源的共享 性是其基本特征。三者以学校为主要体育活动场所,以学 生、家庭和区域居民为活动主体,通过有效利用学校设施开 展学校体育活动和社区体育活动。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家 庭体育一体化是学校、家庭、社区从不同空间,使学生体育 活动能力得到持续发展,改变过去那种出了校门即停止体 育锻炼的现象。 2我国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必 要性 位和社区为活动空间,以各种身体练习为内容,而展开的组 织灵活、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4],社会体育从区域和时空 视角可分为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据此可以得出 这样的推理: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的地位是相并 列的,都是社会体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们三者之间是 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家庭体育可促进学校体育教 学,并且是社区体育的细胞。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培 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和以及能够进行体育锻炼的 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能够产生终身体育的思 想意识。家庭对体育的作用在于能够使学生在离开校园的 时间里依然能够巩固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同时也成为连 接校园内外的桥梁。一体化可以使我们通常所说的“走出 去”体育教学[5](即把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扩大到家庭和社 区的成员)更加容易实施,这样有利于学校与社区体育的 有机结合。另外,没有家庭体育对孩子体育教学的引导与培 养,孩子从小就不会对体育产生兴趣,甚至可能很少接触到 体育锻炼,更不会在走出校门后去参加社区体育,也不可能 会有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因此,家庭体育作为现代社会中 种文明、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 一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必然对构建和谐社会 起到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6】。学校体育可促进社区体育与 家庭体育的发展,为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提供场地和指导 人员。每个人的任何兴趣爱好以及思想意识都不是天生的, 都是经过后期的学习习得的,体育意识也不例外,而学习体 大多数中小学生离开学校回到家庭、社区后很少参加 体育锻炼,究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将学校、家庭、社区体育 在时间上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另一突出的问题是社 区体育设施缺乏和体育指导员紧缺,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 原因是学校和社区各自为政,使学校和社区的体育资源难 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因此,倡导学校、家庭、社区体育 教育一体化,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放学后回到家庭、进入社区 仍可接受体育教育、从事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 育锻炼的习惯:另一方面,有利于体育资源共享,使学校设施 向社区开放,社区设施向学校开放,也使大中小学的体育教 师能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在完成工作之余,深入社区,指导 体育,使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三者能有机地结合, 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3】。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 是构成社会体育的重要部分,社会体育是以全社会参与为 育最好的地方就是学校,通过学校开展的各种体育教学活 动,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增强自己的体育意识。 然后学生可以把这些体育知识传播给家庭成员,提高家庭 成员的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家庭成员体育锻炼的观念,这对 家庭体育的发展是有着促进作用的,更能够使学生在离开 校园进入社会后主动的去参与社区体育。通过以上的分析 可以看出,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具有自身 独特的优势: 2.1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结构变化,有利于学校体育教 育制度的完善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学校体育认识的不断深化,目 标的追求也越来越广泛。仅靠每周有限课时的校内体育课 堂上的锻炼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改变体育教育新格局。通过 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体育 教育第二课堂,在家庭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接受祖辈的体 育影响,把亲情力量与体育活动融为~体,使子女真正体会 到体育运动的愉悦。从学校“走出去”——把教育的对象和 范围扩大到家庭和社区的成员,再“请进来”——把他们吸 引到学校并参与体育活动f7】。学校可以改革活动课模式, 邀请家长参与、了解学校体育活动课的情况,以便回家后对 特征,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保持 与增进健康为目的,以从幼儿到老年人为对象,以家庭、单 ——30—— 子女进行体育教育。挖掘社会教育资源,争取社会各方面的 配合,利用学校与社区各自的优势,达到双向促进。社区体 育教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和补充,没有社区体育教育参与 的学校体育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 2.2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 形成 大家合理分配余暇休闲时间,使体育健身活动深入人心。协调 学校体育,使学校体育能够更大程度的融人家庭体育与社区 体育。因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来促进我国学校、家庭、 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 3.1转变传统体育观念,提高对发展一体化重要意义的 认识 全民健身计划是~项跨世纪发展战略。全民健身计 划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民体质,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 体质与身体健康水平。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都 是全民健身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协调发展水平直接影响 全民健身活动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学校体育、 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学校体育、社区体 要转变学校体育只重视学校的责任,忽视与家长、社区 的关系。学校、家庭、社会各部门领导要深刻认识到体育与健 康教育相结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一一 ‘全民健身,键康第一”指导思想、提高贯彻家庭体育、学校 体育和社区体育相结合的自觉性,并把它作为深化学校教育 改革的重要内容。人们只有认识到了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 育、家庭体育都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 为家庭、社区体育提供场地设施,培养体育指导员及提供科 研服务,家庭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和补充,是社区体育、社 会化体育的细胞,社区体育则为学校体育提供了社会实践和 专业实习的场所,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三者相互制约,相 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形成合力,既要使学生在学校、家庭、乃 至进入社会都能自觉地从事体育活动,又要形成树立社区、 家庭重视体育的观念,逐步实现体育文化的融合,共同提高 人民的生活质量。使全社会的人的思想意识中滋生终身体育 的观念。 2 3促使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功能的充分释放 家庭成员的健康幸福,不仅与每一个家庭都有着密切的 关系,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近年来由于经 济的发展,人们各种思想观念的转变,单亲家庭的数量明显 增加,孩子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思想空白。心理阴暗,无所 事事,以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另外,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与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社会成员之间很少能在一起进行交 流,导致家庭成员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改变这种不良的家 庭与社会局面,体育活动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家庭体 育可以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活跃家庭气氛,提高亲和 力、凝聚力,减轻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社区体育可以改 善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活跃整个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气 氛,缓解社会压力,同时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有目的地进行教 育,使社会成员养成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努力进取等优良 品德,避免走上不法之路。这些都要求我们推动家庭体育与 社会体育,更需要学校体育的帮助。通过家庭体育去关照、监 控和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改变家庭生活方式;通过社区体育 去降低社会大环境的激烈竞争气氛,使人们适应现代社会。 通过学校体育去培养人们正确的体育锻炼方式和体育行为 习惯。 3我国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对策 在三者者互动的问题上,第一,家庭体育的开展为社区体 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了社区内家庭成员的支 持,社区体育就不会只停留在口号和宣传上。每个成员的积极 参与,不仅能为社区体育的发展献计献策,而且能力所能及地 为本社区体育建设提供物质上的帮助。第二,社区体育的蓬勃 兴起为家庭体育开展奠定了广阔的平台。社区建设在场地器 材设施上能够提供方便体育开展的内容。而且社区体育人文 环境的养成对家庭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视,对整个社会的精神 文明建设作用关键。第三,要想达到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的 互动,则需要学校体育来作为二者互动的“催化剂”。第四, 统一的一体化体育管理机构在协调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 区体育的关系问题上要发挥重要作用。一体化体育管理机构 的管理人员同时对社区中的家庭成员进行适时的引导,引导 发展模式的优势,才能更好的去参与到其中,促进一体化的 快速、健康。 3.2加强一体化专业指导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普及一体 化体育健身知识 一方面高校体育专业和课程安排面向社会实际,开设课 程针对性要强,目标明确,专业范围要大,课程辐射面要广。 培养目标应根据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一体化的需 求而变化,注意实用性,改变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培养方向长 期不变或变动不大,开设课程面较窄、内容陈lEt,培养出的师 资不能适应体健结合需要的弊病,大力培养体育与健康教育 相结合的师资。由于受传统体育的影响,社区居民、家长对体 育功能、作用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加上他们缺乏专业体育人 员的指导,不懂如何科学地进行锻炼,健身效果就不太明显, 锻炼的积极性就不高,从而影响了一体化体育的进程。因此, 普及社区居民和家长的体育健康知识,是一体化体育的一项 重要内容。具体建议是:IR合学校的体育老师、定期举办一体 化体育知识讲座、运动项目培训班、家庭健身知识大赛等活 动。加大社区健康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社区教育宣传栏、广 播、报纸、杂志、宣传单等有效媒体的宣传作用。 3.3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资源, 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一体化体育的发展需要 一定的物资基础,体育资源的开发是形成一体化体育物资基 础的基本途径和方式。它可以减少体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弥补现有体育经费的不足,同时有利于沟通和加强学校与社 区、家庭的联系与合作。一体化体育物资资源主要指体育场 地、器材、设施。在一体化体育的实施中,有必要充分利用学 校、社区、家庭内的体育资源,做到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I11曲国洋.“小太阳体育系统工程”构建初探一学校、家庭、 社区体育一体化探索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38. 【2】王进吉.对”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的再认识【Il科 技信息2009.f2):548. 【3】李祥主编学校体育学fM1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4J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P-I. 2001—12-06. f5】孙晓龙费晓艳对我国社区体育与家庭体育一体化的探 讨【I1.皖西学院学报,2008,(5):147. 【6】关青,葛振斌.论家庭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11.山 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1):64. 【7]林少娜,等.“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 U1.武;z4#-f学院学报,2004,38(6):50—53. (作者简介:王文宾1986-,男,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 张玉超1970一,男,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 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