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上)
姜维俊
(国家经贸委 100053)
内容提要:本文采取实证与比较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重点从1996~1997年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变动状况入手,通过与有关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
分析,阐述了中国金融深化的进展程度和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并对1998~2000年金融资产构成变化趋势做出预测,且提出政策调整的建议。
1.1996~1997年金融资产增长状况及结构特点
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改革开放前后,我国金融体制表现为单一的计划经济银行体制。人民银行及其附属的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建设银行包揽了金融领域的全部业务,金融资产表现为集中单一的银行资产,其中95%由人民银行掌握。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市场化经济的建立,金融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除了国有银行的业务和机构的调整、改革和发展以外,非国有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日益建立和发展起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以及外汇市场不断扩容,保险业也有长足的发展。1996~1997年,在原有的基础上,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金融资产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1金融资产总量的变动
1996年,国家在控制有效投资需求,抑制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加大改革调整力度,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1997年国家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着力整顿金融秩序,社会金融总资产在1996年的基础上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相对于1996年有所回落。1997年末,我国金融资产总额达到210519.22亿元,比1996年增长24%,增幅比1996年降了6个百分点。在全部金融资产中,除M1和保险费收入增长速度高于1996年(1996年为保险准备金增长率)外,其余各类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较1996年均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各不相同。银行金融资产为169676.4亿元,比1996年增长19%,其增幅比1996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与总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的变动相同;非银行金融资产总额为27613.62亿元,比1996年增长53%,其增幅比1996年下降45个百分点。
1997年银行金融资产中各类金融资产绝对额较1996年都有所增加,其中M1增加6311.5亿元,金融机构存款增加8588.9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加12270.2亿元,分别比1996年增长22%、18%和18%,M1的增长速度较1996年增加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均有回落,分别下降11和7个百分点。
1997年非银行金融资产中,保险费收入的增长额为303.5亿元,增长率为39%,增长速度比1996年提高6个百分点;债券余额和股票市值余额分别为9004.39亿元和17529.23亿元,
21分别比1996年增长21%和78%,两者的增长速度分别比1996年下降11和5个百分点,显示债券的增长速度下降幅度较大。
1.2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动状况
1997年金融资产各部分的变动幅度和变动方向各有不同,造成金融资产结构上的相应变动。从大的结构即银行金融资产和非银行金融资产在总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例看,1997年的变动状况与1978年以来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银行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总额中的比例下降,1997年为83%,而1996年和1995年分别为84%和87%,1978年则为99.6%;非银行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总额中的比重有明显上升,1997年为13.1%,而1996年和1995年分别为10.7%和7.5%,1978年为0.4%。
从银行金融资产和非银行金融资产内部各种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总额中的变化状况来看,1996年的各项的变动方向与历史变动方向一致,即银行金融资产在总额中的比率下降,非银行金融资产比率上升,而1997年各项的变动方向与历史变动方向有一定的差异,1996、1997年各金融资产所占比率的变动幅度也有所差异。在银行金融资产中,1997年货币(M1)、金融机构存款和金融机构贷款在金融资产总额中的比率分别为20%、26%和37%,1996年这三项指标分别为17%、28%和39%。非银行金融资产中,1997年股票市值占金融资产的比率明显上升,而债券余额和保险金收入与金融资产总额比与1996年基本持平,且变动方向一致。1997年股票市值、债券余额和保险费收入占金融资产总额比率分别为8.3%、4.2%和0.5%,1996年这三项指标分别为5.8%、4.3%和0.4%。说明股票市值的增长较债券余额和保险费收入快。
1.3金融资产总量及结构变动的原因
1997年,金融资产总量在1996年增长的基础上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比1996年有所减缓。金融资产的构成比例发生了一定的变动。从两年变化的总趋势看,非银行金融资产的比重明显上升,银行金融资产比重下降,而且两年的变动幅度有一定的差异,其原因在于两年的经济背景、改革背景不同,导致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环境不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3.1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减缓,影响了金融机构的存款货币创造能力,使存贷款增加额减少
首先,1996~1997年,国家实行偏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使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幅度逐年回落,1996年末,广义的货币增长速度为25.3%,比1995下降了将近4个百分点。1997年初广义的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幅度为25%,到六、七月份,M2的增幅已回落到18%~19%,下半年的M2增长率基本上维持在17%~18%的水平,年末增幅为17.3%,这就使金融机构的存款货币创造能力减弱,从而使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力有所下降。其次,三次降息导致储蓄存款向资本市场流动,从而导致储蓄存款向现金的转化,冲抵了1997年国家控制M0增幅的效果。1996年和1997年M0的增长幅度分别为14%和15.6%,导致1997年M1总量增长幅度高于1996年的增长幅度。需要指出,国家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尽管影响了金融机构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因而使存贷增加额减少,但是,它的正面效应和积极影响则是主要的。它表现在:货币供应量的增速减缓,为控制通货膨胀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这两年的通货膨胀率大幅度回落,并达到了预定的调控目标;储蓄存款向资本市场的流动,则有利于金融资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3.2金融资产总量变动与金融机构的扩张和收缩密切相关
1996年国家主要是整顿和控制金融机构的准入,199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信用合作22社机构分别比1995年减少627家和474家,金融信托投资公司减少了86家,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减少2777家。1997年国家继续加大金融行业的整顿,优化金融机构的布局和结构,规范金融秩序,导致金融资产总量增长放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市场化发展,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经营环境日益复杂,金融风险进一步提高。为提高金融机构的经济实力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防止金融危机的爆发,保证金融行业健康稳定地发展,1997年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整顿,强化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经营的管理与监督,严格控制金融机构总量增长,优化其结构和布局。(1)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战线继续收缩。1997年,国家撤并了5300多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并分离其信托投资机构,规范其业务范围。(2)其他商业银行机构设立增长缓慢。1997年,在加大其他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同时,适当增加其机构设置,如1997年批准组建了74家城市商业银行,而计划设立154家。(3)非银行金融机构全面收缩。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各类非金融机构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整顿,对违规设立和操作者坚决取缔和罚处。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和保险公司均有取缔和关并现象。如依法关闭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9家财政证券公司被并入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部分有问题的财务公司受到清算并勒令进行整改,1172个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和保险代理机构被撤销。1997年,城市信用合作社机构总数为3500家,比1996年减少130家;农村信用合作社总数为48586家,比1996年减少1106家;证券公司1997年为90家,比1996年减少4家;保险公司1997年为9133家,比1996年减少90家。1996年和1997年金融机构连续全面收缩,导致1997年各种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下降。但是,它也大大改善了金融市场秩序;同时,为国家进一步针对金融业的隐患加强监管打下了基础。
1.3.3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居民储蓄和企业存款增加,金融机构贷款规模收缩
1996年和1997年,国家对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加大,一方面,通过市场引导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如对部分企业放宽融资环境,使效益好的企业以及国家扶植、优先发展的企业能够在市场上直接融资;另一方面,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企业的兼并、破产和重组频繁发生,结构性和非结构性失业人数增多。1997年由于失业人数增加,居民收入相对1996年有所减少。与此同时,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社会保险等各种福利制度的改革全面展开,居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处于谨慎动机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增加,储蓄倾向加大。此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贸易,而它们是我国主要的贸易地区,出口产品需求显著下降。国内消费倾向下降和出口需求减少并行,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产品积压,企业效益滑坡,严重地影响市场心理,资本的边际效率显著下降,企业投资严重需求不足,加重了社会失业现象,边际消费倾向进一步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社会预期收益率持续下降。在社会边际效率低的情况下,利率对于投资的影响作用减弱。尽管国家三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但仍不足以刺激社会投资。部分资金充足的企业将剩余资金存入银行,使企业存款连续增加。由于好企业资金充足,贷款需求下降,而对效益差的企业,银行又存在严重惜贷现象。特别是从1996年起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普遍强化了内部管理,严格控制不良贷款的产生,这就使得银行在改善了资产负债结构,提高了资产质量和增强了竞争实力的同时,贷款余额的增长相对缓慢了。
1.3.4资本市场扩容速度加快,非银行金融资产相对增长较快,分流了部分储蓄存款
1997年,个人凭证式国债发行量增大,比上年增长1402亿元,总发行额达1600亿元,由于利息率的下降,国债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吸引了部分资金;保险业中,各保险公司积极开拓业务,1997年出现寿险比重大于产险比重的格局(分别为55.6%和41.75%),寿险的快速增长
23推动了保险行业发展。资本市场加速扩容最明显的股票市场。1990年,全国只有13家上市公司,到1997年底,在沪、深两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总数达到745家,股市扩容量呈加速度态势。
1996年配合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国家通过降低存款利息率,逼迫储蓄资本转移刺激股票市场行情发展,以便加快股市扩容速度,全年上市207家企业,扩容速度比1995年前陡然加快,股市聚热吸引了相当一部分新投资者加入,使储蓄资金大量分流。由于1996年股票市场行情十分火爆,造成1997年的预期市场收益上升,投资者纷纷入场,1997年投资者开户达到3100多万。为缓解股票市场的供求矛盾,避免股票价格过分上涨,导致泡抹,国家一方面加大市场监查力度,罚处违规操作的机构和个人,避免个别人操纵股市,加剧市场波动,损害股民利益,同时发行投资基金,规范市场操作。另一方面,配合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社会融资体制的转变,增加了国有大企业的上市比例,并加快了公司上市节奏,深沪两市1997年新上市公司达到215家,比1996年增加了8家,邯郸钢铁、东方航空、虹桥机场、上海汽车、葛洲坝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纷纷上市,同时一大批上市公司成功地增资扩股。到1997年末股份发行总股本达到1899.82亿股,其中1238.74亿股为上市流通股。股票市场的这种加速扩容,使非银行金融资产在金融总资产中的比例明显加大,而由于部分储蓄资本流入股票市场,储蓄存款相应减少,从而降低了银行金融资产在总额中的比例,使银行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相对减缓,在全部金融资产中的比重相对下降。总起来看,这一重要变化,有利于我国金融资产结构的优化和改善,是其调整的一个重要转折。
2.金融资产结构的国际比较
2.1金融相关比率的比较
金融相关比率是衡量一国金融深化和金融改革程度的主要指标,其定义是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同期GNP之比。我国19年来金融相关比率值逐渐上升,1978年为95.2%,1980年为110.6%,1983年为133.6%,特别是在1983年以后加速上升,1984年为151.4%,1988年为178.1%,到1996、1997年增长幅度更大,分别达到251%和295%,分别比1995年增长加了25和69个百分点,如以1991年的233.8%为基准,也增加了61个百分点。
如把我国部分年份金融资产的相关比率与国际上部分国家相比,我们会发现1996~1997年我国金融相关比率的迅速上升,从总体上看已超过一些发展中国家(巴西为175%、印度为114%)1988年的水平,甚至超过西德(294%)和法国(254%)1988年的水平,仅与日本(392%)1988年的水平有较大差距。这个情况说明自1996年以来我国金融深化的速度是惊人的。总体上看,1996~1997年我国金融资产相关比率虽有较大提高,资产结构虽有所改善,但仍存在重要缺陷,金融资产结构仍需加大力度进一步调整。
2.2非银行金融资产比率的比较
非银行金融资产包括股票、债券和保险项目,它在金融资产结构中所占比率的大小可以用来衡量资产结构的变化。2.2.1证券(股票、债券)资产比率
反映证券存量的比率包括未偿付的债券与股票占金融资产总量的比率,以及未偿付债券和股票相互之间的比率。因为股票不像债券那样具有偿还性,所以股票发行量的市场价格即股票的存量。据计算,1991年我国证券存量占金融资产的比率仅为3.6%,这只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8,接近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4。但到1996年和1997年,这个比率已迅速增加到10.1%和12.6%,这说明1996~1997年我国直接金融的发展迈出了一大步,但这个数24据有水份,其原因可以参看后面的证券化率的分析。即使如此,我国证券存量占金融资产总量的比例仍是较低的,我国证券市场仍要扎扎实实地加以发展,应逐步增加到16%左右的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然后再进一步发展。
再从证券存量中股票与未偿清债券的比例分析。1991年底我国已发行股票109.19亿元,而净发行债券为1560亿元,因此证券存量由股票所占份额只有6.7%,同样计算出1996年和1997年的这一比例为132%和195%。这种情况说明,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相比,我国股票与债券市场的发展非常不平衡,1991年股票市场滞后于债券市发展,但1996~1997年股票市场飞速发展,而债券市场相对滞后,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严重滞后,这从股票市场和债券余额占金融资产比率中可以得到佐证,从1995~1997年股票所占比例从2.7%增加到8.3%,增长3.2倍,而债券所占比例一直保持在4.3%不变。
2.2.2股票发行比率、证券(股票)化率与交易比率
股票发行比率指股票发行占GNP的比例,1970~1985年西方发达六国,即法国、意大利、西德、日本、英国、美国这一比率分别为26.5%、26.0%、7.6%、8.7%、21.2%、6.3%,六国平均为16.50%。根据相关数据可计算出1991~1993年我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0.38%、0.79%、0.94%,这三年平均值为0.73%,而1996年年末上市总股本1110.35亿元,计算所得比率为1.64%,比1991~1993年平均水平增加一倍多。这说明1996年我国股市扩容的进度明显加快,1997年扩容速度比1996年更快,这一比例将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股票的发行差距仍很远,股市发行潜力还很大。
证券化率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比较广义的指标,用一国证券的市价总值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表示;另一种计算方法是用股票市值总额占GNP(或GDP)的比率方法,这种方法比较常用。本文分析即采用后一种方法。
2.2.2.1证券化率。1996年和1997年我国沪深两市上市股票总市值(A股)分别为9842.37亿元和17529.23亿元。与当年GNP相比,证券化率分别为14.57%和24.5%,与1991年的5.6%相比,增速是惊人的。与发达国家的54%相比虽有相当大差距,但已超过发展中国家证券化率的平均水平(15%)。然而,这种比较是不可信的,因为上述计算是以上市公司总股本的市值来计算的,这包括了不能流通的国家股和法人股,这部分股本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反映我国证券化的程度。由于发达国家的证券化率是以真正完全彻底进入证券市场、不受任何流通限制的股票市值为基础计算的,如果以根据我国上市公司总股本市值为基础计算的证券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就夸大了我国股市的实际规模和我国经济市场化的程度。在进行国际比较时,应以流通市值来计算,根据流通股本约占全部股本的30.8%,我国经济的证券化率1996年和1997年分别为4.46%和7.55%。这说明虽然在1996~1997年我国股市飞速发展,但与国际比较,我国股市的总体水平和规模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1997年仅为发展中国家1987年平均水平的1/2。
2.2.2.2股票交易量占GNP之比。我国1995~1997年这个数值分别为7%、31%和43%,而1991年仅为0.2%,这说明1991年以后我国股市渐趋活跃。1996年和1997年两年的数值超过发达国家24%的平均值,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值9%相比已经高出很多,这反映出我国股市具有强烈的投机色彩。造成1996~1997年股市投机程度高的原因除我国居民投资渠道单一,金融工具不能适应经济货币程度的提高外,这两年由于多次降息促使相当数量投资者转向股市,而实业投资收益率低,市场疲软,导致许多企业挪用资金加入炒股行列,使市场投机气氛空前高涨而致。
252.2.2.3上市公司数目。从1991~1997年我国股市加速扩容,1991年上市公司数目为13家,而到1997年A股上市公司已达720家,AB股合计共745家,这个数目已超过1987年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2477家的平均数仍有很大距离。但我国不应盲与发达国家攀比,就上市公司数来说,我国股市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应成为股市发展的重点。
2.2.3保险费比率
保险费比率一般用保险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表示,又称保障深度。发达国家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为8%左右,处于经济起飞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一般为4%左右。近几年来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较快,保险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呈递增速度,1995~1997年分别为1.05%、1.13%、1.44%。但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差距仍然非常大。从保险准备金占金融资产比率1995~1997年停留在0.5%的水平上可以看出,保险市场相对股市和银行体系来说发展相对滞后。从发展中国家保险费比率平均4%测算,199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74772亿元,年保险费收入的总规模为2989亿元,而实际年保险费收入只有1080亿元。由此可见,我国保险市场潜力巨大,它是金融资产投资仍需大力开发的场所。
3.金融资产构成变化的趋势及政策调整
3.1影响金融资产构成变化趋势的因素分析
金融资产构成的变动是由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80年代以前,在我国金融资产构成中,除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形式的金融资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资产的构成由单一的银行资产向市场化、多元化的方向稳步发展。当前金融资产主要可以分为:流通中的现金、金融机构存款、金融机构贷款、有价证券(债券和股票)、保险费。金融品种、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为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提供了可能,而金融资产所有者构成和居民储蓄结构的变化形成金融资产结构变化的需求。近几年来特别是1996~1997年我国金融深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但由于传统体制积累的矛盾,金融资产构成变化的步伐仍不能及时满足对金融资产变化的需求。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形势迫切要求加快金融工具创新步伐,金融资产结构向更合理的方向变化。
3.1.1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格局变化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明显地变化。一是居民收入的比重增长迅猛,占GDP比重从1978年的51.2%上升到1995年的69.3%;二是政府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下降,从1978年的32.7%下降到1995年的14.1%,而且下降的趋势尚在继续。由此可见,居民收入比重上升、政府收入比重下降以及企业收入比重基本稳定(1978年为16.1%,1995年为16.6%),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基本特征。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引起整个经济运行中各个环节的变化,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国民储蓄结构的变化。从储蓄结构看,居民储蓄占GDP比重基本保持持续增长,从1978年2.7%,上升到1995年的20.9%。储蓄结构的变化,对整个社会资金的流向产生了重大影响,要求金融资产结构进一步变革和调整。
3.1.2银行体系面临的风险,客观上要求其他金融资产分流社会储蓄3.1.2.1高速增长的居民储蓄包含非正常因素。在正常情况下,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应当与GNP增长速度同步,在储蓄增长速度比较高时,居民消费增长速度应低于GNP增长速度。但是,目前我国出现在居民消费水平与GNP增长同步的情况下,居民储蓄高速增长。1996年与261978年相比,按当年价格计算,人均GNP与人均消费水平分别增长14.6%和14.5%,基本持平,而人均储蓄水平却增长143倍,现居民储蓄中包含着非正常因素。
3.1.2.2非正常的储蓄全部集中在银行体系中,加剧了金融风险,危及社会政治稳定。目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80%以上为银行存款,银行再将这些资金加以运用。但是,由于企业经营不好,过度负债,使银行不良贷款大大增加。造成目前银行体系面临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收入分配格局变化后,没有及时考虑如何将居民的储蓄部分引向直接融资渠道,而使其几乎全部进入了银行系统,再贷给国有企业,居民是银行债权人,不论贷款是否有收入,都要从国家银行中获得法定利息。二是国有企业认为银行是国家的银行,企业是国家的企业,将信贷资金视为财政资金,信用观念淡薄,还贷意识很差,将企业经营损失转嫁给银行,形成越来越多的不良资产。由于国家是银行的所有者,银行承担的风险最终将落在国家身上。银行存款硬约束,银行贷款软约束。当银行系统出现支付风险时,会直接转化为国家风险,这不仅危及整个经济运行体系的安全,而且影响到社会乃至政治的稳定。
3.1.3居民金融意识增长,要求提供新的投资渠道
3.1.3.1利率水平逐年下降,居民要求提供新的高收益投资方式。近几年,受通胀下降影响,居民对金融资产收益提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从理论上讲,由于通胀水平降低,储蓄的实际收益率是逐年提高的,近几年的表现更为明显。但是,由于我国居民习惯于名义利率的高低,随着近几年利率水平的不断下降,人们分流储蓄的动机愈加剧烈。从近几年股市开户人数剧增就可以看出这一要求。
3.1.3.2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不尽合理。1996年,国家统计局对城市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构成及分布问题进行了住户抽样调查。从调查情况看,我国城市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不尽合理。其构成为:储蓄占83.3%,有价证券占9.1%,手存现金与其他形式资产占7.1%。属于直接性质的有价证券与现金、银行存款之比为1∶9,而国外居民金融资产大体为“三三制”,即银行存款、有价证券、转移为不动产的资产各占1/3。虽然我国情况与国外有所不同,但我国居民现在金融资产结构却有失衡之处。造成这种失衡的客观原因是金融制度的改革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缺乏一套完善的市场融资渠道,可供居民选择的有价证券无论品种还是数量都不能满足居民需要,以致于近几年无论发行何种有价证券均能“尽产尽销”。
3.1.3.3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要求提供不同的投资工具。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1996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377元,比1981年增长8.6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倍,平均每年递增5.7%。按居民收入由低到高顺序,1996年城镇居民中20%的低收入户生活费收入为2278元,比1981年增长6.5倍,比1990年增长1.6倍;20%的高收入户人均生活费收入9603元,比1981年增长12.7倍,比1990年增长2.8倍。高低收入户之比,1981年为2.3倍,到1985年仍然维持在2.3倍。1990年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增加到2.9倍,进入90年代,收入差距快速拉大,1994年猛增长到4.2倍,到1996年仍维持在4.2倍。高收入家庭的收入急剧增长,要求提供新的高收益投资方式,并利用多种金融工具进行资产组合。
综上所述,从改革开放伊始到1997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由财政直接注资主导的国民经济,已转变为银行集中借贷办企业的资金借贷型经济。但这种资金借贷型经济带来了一系列后果:大量储蓄积聚在银行系统中,而银行自有资金不足;国有企业低效率导致银行发生了巨额的不良资产,孕育着金融风险;非银行金融业的发展仍不能适应居民和企业金融资产结构多元化的要求,客观上要求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增加债券、股票金融资产比重,同时间接融资体系也要加大改革和调整,改善间接融资的资产构成。(未完待续)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