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研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我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课程标准的几处重要改动
1、关于数学的意义
《标准(修订稿)》阐述了数学的定义,对于什么是“数学”?将原来“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恢复了它本质的数学定义,数学还是原来的数学。
2、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提倡每一个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但是,怎样的数学教育可以算作良好的数学教育呢?在学习评价中提到:关于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多表现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3、关于教学活动
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1
(教师角色的新期待:优秀的节目主持人)。这个进一步明确了数学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解释中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关于学习方式。
原来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2011稿)》中这样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释中提出注重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接受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从上面的修改来看,经过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什么是要坚持的。
《标准(修订稿)》重新提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又肯定了“接受性学习”、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的讲授式教学。但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学除了知识传授之外,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从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过程的特征,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5、关于课程目标的修改
目标的设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为宗旨,注重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具体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标准(修订稿)》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对于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在原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
2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具体内容的调整,修订为四个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6、提出十个核心概念
为了更加突出课程内容的本质,提出了与内容有关的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对教学实际的思考
纵观本次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重在课程理念上的变化。也就是我们要把传统有价值的东西拾起来,要把矫枉过正的东西恢复正常,要把模糊的说法理清晰。也因此,我们对很多问题的理解比课改之初更加透彻和深刻,下面我结合对新课标的学习和教学实际谈几点思考。
(一)数学应该给孩子们留下什么
“四基”的提出,让我们思考,数学教学不只是留下知识和技能,尤其是作为小学阶段要为后面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不夸张的说:为人生奠基!那么,数学应该给孩子们留下什么?朱德江老师说: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初始阶段的小学数学,除了重视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显性的知识教学,更应该重视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方式等数学素养的培养,使数学学习给学生留下意识、思想、经验、习惯、快乐,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
我认为数学应为学生留下意识。数学意识是指遇到问题能够自觉地从数学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能用数学去观察、解释、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形成一种数学化的思维习惯。
留下思想。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把握。一般认为,归纳和演绎是两种基本的数学思想,而分类、对应、化归、转化、类比等是更具体化的数学思想。
留下习惯。好的习惯会让人受益终身。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质疑等常规的习惯,也要培养学生条理思考、言出有据、三思而后行、画图分析等体现数学学科特点的习惯。一个好习惯可能会受益终生。这次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出了明确要求: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留下快乐。童年是快乐的,数学学习生活也应是快乐的。虽然我们现在的压力很大,但有一点我们要做到:你即便对他再失望,你也别把失望放在脸上。
(二)如何有效地传授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不能只是灌输结论,但也不是所有知识让学生盲目的探究所能得出的。有的课堂听起来很轻松,教师讲的有条理、很深刻。有的课堂让人难以捉摸,越听越糊涂。数学教师的数学眼光决定了学生数学眼光的发展极限。
数学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在教和学生在学时习惯于“知识就是这样的”——知识抽象提炼后的固有形态,很少有人再去反思:“这个知识怎么就成了这样的”,仿佛知识天生如此。其实,数学知识也不是天生就有的,很多数学知识探寻其源头,并不神秘和复杂,
4
相反,却能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豁然开朗的感觉:它是数学家们对生活常识的合理迁移和概括。
(三)怎样有效地经历探索的过程?
过程与结果,谁重要现在大家都知道。没有结果,我们是无的放矢。没有过程,我们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问题是:当学生一口说出结果时,我们怎么办?总有很多孩子不讲就知道答案。作为教师,学生知道了该怎么办?我们必须澄清一个概念:知道事实不等于真理解。面对学生已经知道“答案”时,我们需要追问:有多少学生知道答案?有多少学生真正理解要学习的内容?
无论数学怎么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反映的客观数量关系不会改变。只是数学文化、数学时尚、数学功能,随着时代在不断变化。我们必须多阅读相关的杂志书籍,多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成长,让我们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与时俱进。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