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匠人工坊
迈克尔杰克逊,歌坛里的地球骨灰级偶像,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爱好,那就是收藏马刀。
迈克尔杰克逊收藏的这把弯刀是高加索恰西克大马刀,古代的高加索大马刀很多是由高加索地区自产的钢铁锻造而成,而其中最为珍贵的大马刀便是由产自印度海拉巴地区的大马士革钢制作。
马刀是骑兵专用刀,宽背薄刃,刀身较重,有很强的砍劈力度,是中亚草原刀剑的典型代表。
公元12-19世纪,这个大马士革刀剑驰骋沙场的战争年代,尼罗河流域、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黑海沿岸、伊朗高原、高加索山脉、中亚沙漠和印度次大陆等地区,随着奥斯曼帝国、波斯萨非王朝、印度莫卧尔帝国以及我国元朝的崛起,大马士革刀在各个国家民族都有
自己独特的刀剑型制和文化。
在沙皇俄国农奴化过程中,一部分不愿为奴的人逃到高加索地区,他们深受突厥民族的影响,非常善骑射,能征惯战。
1830年,高加索人由于对沙俄统治不满,组织起义,卡奇〃穆罕默德率领8000山民与俄军交锋。交锋前,高加索人先向俄军齐射弓箭,然后迅速开始集群式的骑兵冲锋。他们将战马的缰绳咬在嘴里,抽出大马刀高举过头顶,并不停在头顶做圆弧形挥舞,朝俄军径直挥去,他们利用马的速度形成的强大冲击力带动马刀完成劈砍动作,刀剑所指,敌人无不人首异处。大马刀的威力给俄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俄军将领在回忆中用“轻如鸿毛,利如剃刀”来描述高加索人的大马刀,可见,装备有大马刀的高加索人给俄军以非常惨重的打击。以至
于后来俄军开始学习吸收高加索人的大马刀,后来演化成为具有俄式风格的恰西克马刀。
现在提到的恰西克马刀
恰西克马刀的刀柄大部分插入刀鞘,仅露出像一只雄鹰的头一样的“P”字型头部,可以防止在与敌军贴身搏斗时刀被抢走,并且在骑马奔驰时,刀也不容易从刀鞘中脱落丢失。传统的恰西克马刀采用上图这种特殊的跨带佩刀方法,跨带是由一条主带和两条长短不同的副带组成,佩刀时,主带绕过右肩、后背,在胸前扣好,然后,刀刃朝上,刀鞘的两个吊环分别扣在长短副带上,刀便很自然的向身体一侧斜倾。抽刀时,身体略微转一个角度,刀便向前上方抽出,这样既避开了马的眼睛,以免马受到惊吓,并且刀身抽离时,即呈自然的劈砍起手式。这种佩刀方式十分适合战斗冲锋需要。
传统的恰西克马刀刀身约长1米,宽3-4.5厘米,厚5-7毫米,刀身通体等宽,在靠近刀尖处骤然向刀背方向收成刀尖,利于刺杀。文章开始也提到了,刀身多采用本地钢铁锻造,用大马士革钢制作的尤为珍贵。
在刀身上一般刻有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文、伊斯兰卷草纹,也有的刻有“高加索之星”、“奔狼”等图案。
在古代,用印度乌兹矿制作的大马士革刀的使用范围非常广,由于其锋利、坚硬的性能被誉为世界名刃之首,被世界各地骑兵使用,各地的士兵结合了本土风格做了不同的改造,形成自己独特的刀剑形制和称谓。
后来印度乌兹矿被开采殆尽,现代大马士革刀采用的是优质的复
合钢材。在我国元朝从西亚地区俘虏来的大马士革刀匠被编为匠户,为朝廷制作刀剑武器。这些集中在河北一带的匠户后人被保定上谷冷兵器研究会组成匠人工坊,采用古老的大马士革工艺,将互补钢材反复折叠短打,制作成性能外观俱佳的大马士革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