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级期中模块考试地理试题
命题人 韩雨 审题人 张北平
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顺利升空。ll月7日,成功进入绕月轨道。ll月26日,我国发布了由卫星上的CCD立体相机拍摄的月面图片,标志着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结合下图完成1-3题。
1.“嫦娥-号”升空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大致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 “嫦娥一号”奔月期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分别是
A.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B.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C.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D.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3. 有关地球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 B.在三大类岩石中均能找到化石
C.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 D.大气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4. 西藏地区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有
①地势高,离太阳近 ②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 ③晴天多,光照时间长 ④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贯穿大自然运动和演化的全过程。来自太阳的外部力量激荡着江河湖海,运筹出风云变幻;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演绎着褶皱断层,营造出高山深壑。据此完成5-6题。
5. 下列地形、地貌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东非大裂谷 B.喀斯特地貌 C.恒河三角洲 D.风蚀蘑菇 6. 使“背斜成谷”的主要作用是
A.岩浆活动 B.侵蚀作用 C.变质作用 D.沉积作用 7. 关于下图中四幅图所示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1
A.甲为风沙堆积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 B.乙为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石柱
C.丙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冰斗 D.丁为流水携带泥沙堆积成的河口三角洲 8. 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带自东向西呈现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更替,这属于
A.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B.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分异 读地质物质循环图,完成9-10题。
9. 图示a、b、c、d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
A.a B.b C.c D.d 10. 甲处的地质构造属于
A.山岭 B.褶皱 C.断层 D.隆起 下图是水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11-12题。
11. 下列地理事象具有图中①环节功能的是
A.长江 B.塔里木河 C.我国冬季风 D.我国夏季风 12. 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图中哪个环节施加影响
A.① B.② C.③ D.④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读右图回答13-14题。
13. 若此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则
A.a为海洋,b为陆地
B.环节①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C.环节②表示植物蒸腾和陆地水蒸发 D.环节③④能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14. 若此图表示的是某大洋环流示意图,且c、d两地全年昼夜等长,则
2
A.该大洋环流是北半球中低纬环流 B.①洋流为赤道逆流,性质为暖流
C.②洋流附近可能有沙漠和渔场分布 D.④洋流沿岸地区主要分布温带落叶阔叶林
15. 右图为某海域表层水温分布图,图中①②两处等温线弯曲是由洋流影响所致,则
A.①是暖流,②是寒流 . B.①是寒流,②是暖流 C.①②都是寒流 D.①②都是暖流
16. 2007年9月19日,台风“韦帕”在浙江省登陆,给当地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导致此次灾害的天气系统是
读下图,完成17-18题。
17. 图示季节,山东省主要盛行
A.西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18. 此时,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青岛海水浴场人满为患 B.泰山顶上可能有积雪 C.烟台苹果挂满枝头 D.济南大明湖荷花盛开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温室气体减排是本次会议的热点议题之一。下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读图完成19-20题。
3
19. 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图4中各环节最直接的影响是( )
A.A辐射增强 B.B辐射增强 C.C辐射减弱 D.D辐射不变 20. 下列地理现象中能够体现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是( )
A.白天多云时气温偏低 B.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C.城市气温高于郊区 D.近海气温日变化小于内陆地区 21. 下图中不能正确表示热力环流的是( )
下图是世界某大洲局部图,读图完成22-23题。
22. a区域的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热带荒漠带 23. 与b区域气候类型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因素有
①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 ②沿岸有寒流经过 ③位于信风带的迎风坡 ④沿岸有暖流经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水资源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合理开发的限度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示意图,读图完成24题。
24. 图中反映出我国一些地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共同问题有
A.水资源更新速度快 B.工业用水比例过大 C.过度利用水资源 D.水污染严重
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5-26题。
25. 关于自然资源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4
①山地中森林被大量砍伐,地表径流变化加大 ②在河流中上游过量截流用水,下流可能会出现断流 ③矿产资源的分布同水热条件密切相关 ④植树种草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不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6. 自然资源潜力扩大与提高的基础是
A.资源的再生性 B.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C.物质运动的循环 D.自然资源数量巨大
2009年中央电视台热播大戏《走西口》,剧中主人公田青从山西到内蒙古包头谋生。据此完成27-28题。
27. 包头附近地区所属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荒漠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28. “走西口”这种人口迁移,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矿产开发 B.经济原因 C.婚姻家庭 D.宗教信仰
下表为我国2006年四个地区人口与经济的相关数据,据此匕完成29-30题。
地区 总人口(万人) ① ② ③ ④ 9613 1625 3837 267 出生率(%) 1.241 0.541 2.471 1.883 死亡率(%) 0.638 0.595 0.721 0.607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6163.2 5408.8 1180.0 159.7 29. 四个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0. 四个地区中,最先需要迁入大量外来劳动力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某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左图)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右图),完成第31-33题。
31. 综合图示信息,该国城市化进程正处在I、Ⅱ、Ⅲ时期中的
A.I B.I和Ⅱ C.Ⅱ D.Ⅲ 32. 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间为
A.① B.② C.③ D.④ 33. Ⅱ时期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突出环境问题是
A.人口总量迅速扩大 B.市区环境质量下降 C.城市劳动力数量减少 D.城市规模出现萎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农民离开家乡向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流动,形成了民工潮。大量农民工进城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据此完成34-35题。 34. 形成我国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是
5
A.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B.人口密度地区分布不均 C.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 D.交通线路地区分布差异 35. 下列措施有助于缓解民工潮过度攀升的是
A.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生产效率 B.加强东西部联系,促进产业转移 C.加快高速铁路建设,缩短时空距离 D.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沿海发展 下图为 “亚洲四国家城市化趋势图”,读后回答36-38题。 36. 四国家城市化的共同特点是( )
A.起步晚,水平低 B.起步早,水平高 C.起步晚,水平高 D.起步早,水平低 37. 1990~2000年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是( )
A.中国 B.印度 C.马来西亚 D38. 与其他三个国家同期相比,马来西亚城市化( )
A.水平最低 B.水平最高 C.速度最快 D.速度最慢 下图为“各种生态问题关联图”,读后回答39-40题。
39.此图说明了( )
A.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差异性 C.人类可征服自然界 D.自然与人类是对立的 40.由图可知,造成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
A.植被破坏 B.人口激增 C.气候异常 D.物种灭绝
6
.印度尼西亚 41.(22分)阅读下面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日记一则:“今日,强劲的偏北风刮了一天。野外的塑料大棚上覆盖上一层厚厚的尘土,有的塑料大棚被撕裂,有的被吹塌„„。傍晚,不少农民在刚刚返青的麦田附近燃烧起一堆堆柴草,浓烟遮盖了田野„„” 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春季某时气压分布图。
(1) 从气流状况看,图中C处属于 天气系统,其天气状况是 。D地区气流运动以 (上升或下沉)为主。
(2)近日将有 锋从A地过境,锋面过境后,A地气温怎样变化 。如果B锋能形成降水,那么雨区在B锋的 (北侧或南侧)。
(3)此时,E地的风向为 风,E地与F地相比,风速较大的是 原因是 。
(4)简析农民燃烧柴草产生浓烟的主要作用及其不利影响。
7
42.(18分)图10为某城市略图。图11为该城市A——D四地2007年人口变动示意图,其中纵坐标的“人口迁移差额率”是指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与总人口的比值。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A、B、C、D四地中,人口显著减少的是________。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城市地域形态和卫星城的分布推断,该地区的地形类型是_______。 (3)据图10分析说明,城市化带来的系列问题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4)该城市拟在C、D两地选址建一个大型仓储式超市,你认为哪一地更佳?试说明理由。
8
2010级期中模块考试地理试题答案
41. (22分)
(1)反气旋(高压)(2分) 干冷(晴朗)(2分) 上升(2分) (2)冷锋(2分) 降低(2分) 北侧(2分)
(3)西北风(2分) E(2分) E处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2分) (4)增强大气逆辐射,防霜冻(2分);污染空气(或污染环境) (2分) 42. (18分)
(1)A(2分) 地价昂贵,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等,使人口向郊区和卫星城迁移(意思对即可得分)(4分) (2)平原(2分) (3)问题:
措施: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市职能;建设城市陕速交通网络,改善城市交通 (4)D(2分) 位于高速公路枢纽附近,到城区和其他卫星城更加便利(2分)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