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INAN MEDICAL JOURNAL 《海南医学)2olo年第2l卷第l1期 ・药物与临床・ 2007年一2009年我院口服降糖药应用分析 郑宏强 (广东公安边防总队医院药剂科,广东 深圳518029) 【摘要】 目的通过对我院降糖药数据统计、应用情况分析,以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 2009年口服降糖药的用药数量、销售、销售金额、用药频度、限定日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来我院 降糖药销售金额逐年增加,总销售金额每年增长近4JD%。DDDs排序,吡格列酮、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排在前 3位,格列齐特的日均费用(DDC)最低。结论我院口服降糖药使用基本合理,新药用量逐年上升,老药仍 占据一定地位。 【关键词】 口服降糖药;日限定费用;用药频度;用药分析 【中图分类号】P077.1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350(2010)11--101---02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 金额和数量等,按磺酰脲类、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 足,或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糖、蛋白质、 制剂、促胰岛素分泌剂及噻唑烷胰岛素增敏剂进行 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的慢性进行性疾病。 分类统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常见病和多 1.2方法统计我院口服降糖药品种数量、金 发病,严重的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2000年全 额,按WHO推荐的DDD分析方法,计算口服降糖药 球约有1.71亿糖尿病患者,预计2030年将上升到 的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并排序,DDDs 3.66亿…。而目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种类多,发展 药品消耗量/DDD值;DDC=某药零售金额/该药 迅速,如何合理选择使用降糖药是临床药师研究的 的DDDs。DDD值按《新编药物学》规定的成人平均 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20o7年一2009年我 日剂量而定。同一药物若剂型不同,分别计算 院口服降糖药的使用情况,以便为临床安全、有效、 DDDs,所得DDDs相加,即为该药的总DDDs。 :一经济、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l资料与方法 2结果 2.1 2007—2009年我院口服降糖药年销金额 1.1 资料来源 利用计算机系统收集我院 构成比3年来我院降糖药销售金额逐年增加,总 2007年一2009年口服降糖药的有关销售数据,包括 销售金额每年增加近40%,见表1。 表1 口服降糖药按药理分类后的销售金额、构成} 比较 2.2 2007—2009年我院各科口服降糖药的销 胍、阿卡波糖的DDDs排在前3位,格列齐特的日均 售量、DDC、DDDs及排序比较 比格列酮、二甲双 费用最低,见表2。 作者简介:郑宏强(1974一),男,福建省连城市人,主管药师,硕士。研究方向:临床药学。 ・101・ 《海南医学)201o年第2l卷第11期ttAINANMEDICALJOURNAL Vo1.21 No.11 June 2010 格列吡嗪 1.49 6 格列齐特 0.46 8 二甲双胍 阿卡波糖 镪抛 姗 抛 嘟 4 2 7咖嗍姗o∞ 7 2 2 啪 0 9 0.77 7 5.04 3 瑞格列奈 4.8O 4 那格列奈 %∞ ∞∞ ∞ 加 O铊 ∞ 9.55 2 罗格列酮 11.46 1 吡格列酮 2.58 5 3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 年上升,因此糖尿病的临床用药量也逐年增长,从表 1可以看出,2007—2009年口服降糖药的销售金额 每年保持40%的增长率。近年来新开发了不少口服 卯7 2 8煳㈣ 1卯 咖o 1 亭 4:弱H 8 3 降糖药,特别是仅一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噻唑烷二 酮类逐年增加,占了一半以上的用量,但磺酰脲类和 双胍类以其价廉、有效的特点仍占据了不少的分额。 磺酰脲类药在口服降糖药中地位逐渐下降,销 售金额、DDDS排序均为居中游。我院使用的磺酰 脲类主要是格列吡嗪和格列齐特,均为第2代磺酰 脲类药,前者作用短,疗效好,后者作用时间长,药效 温和,还有调节血脂作用,特别适用于老年及伴有心 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因其最严重的不良反应 是低血糖反应,为避免反应的发生,啪 一 ∞ 日舢 使用必须从小剂 量开始,逐步增加,且不能超过最大推荐量。 二甲双胍DDC最低,O僦断 5 6 一~∞∞ 0 9 0 0强 O说明其性价比较高, 6 而且 作为临床应用较久、疗效确切的一类用药所以特别 适合一些需要经济用药的患者。二甲双胍作用的优 势在于:其并非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不受累于 胰岛功能与细胞作用,可降低糖合血红蛋白,降低血 脂,减少诱发心肌梗死的风险,可作为肥胖和超重的 2型糖尿病患者一线用药 ,而且二甲双胍因半衰 期短,不会引起低血糖,与别的药合用也不增加低血 糖风险,对于其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可以通过肠 溶制剂和在饭中服用降低。 d一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在我院使用逐 年增加,它通过在肠道内竞争性抑制葡萄糖苷酶的 活性,降低多糖及蔗糖的分解,减少并延缓葡萄糖的 吸收而起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此外,还能增加外周 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 。作为 轻、中度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特别适用于老年及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仅一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作为新 兴的疗效好、安全性高的药物逐渐成为了抗高血糖 ・102・ 3847O 1.85 2.O 14550 0.46 0.46 7129O O.75 0.78 3811O 5.08 5.09 15730 4.59 3.96 1400 9.55 9.55 147O 7 11.46 1 11.46 1 95760 1 2.58 5 2.58 5 的主力药物。 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是一类新型的口服 降糖药,又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通过与胰岛细胞膜 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模拟生理性的胰岛素分泌,有 效控制餐后血糖,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该药疗效与磺酰脲类相似,但在控制餐后血糖方面 好。“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的用药原则提供了 给药的灵活性,可适应不同患者的生活方式-4 J。 噻唑烷二酮类是新上市的口服降糖药,近年来 因疗效不错、不良反应少已获得了医生和患者的认 可,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发展趋势好。这类药物通 过增加各类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细胞对葡 萄糖的利用,抑制肝糖异生,但并不影响胰岛素的分 泌,该类药除了降糖外,不引起低血糖,并改善糖尿 病脂质代谢,还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预防动脉硬 化,全面防止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J,是一类市场前 景十分广阔的口服降糖药。 根椐以上分析,我院口服降糖药使用结构基本 合理,老药磺酰脲类和二甲双胍仍以其性价比高占 据一定的地位,而新药阿卡波糖、吡格列酮发展迅 猛,逐步取代传统药物占据了主要地位。临床应根 椐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个体化 用药,以提高药品的疗效,增加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Wild S,Roglie G,Green A,et 1a.Global prevalence ofdiabetes:es— timatesfor the year 2000 and projections for 2030[J].Diabets Care,2004,27(5):1 047. [2]许恒忠,李金英,韩恩祥.VI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进展[J].医 药导报,2007,26(1):52—54. [3] 曹艳,张娜,史亦丽.国内糖尿病治疗药物利用评价[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6,6(5):265—267. [4]李辉,李中东,王宏图.餐时血糖调节剂一瑞格列奈[J].中 国药学杂志,2001,36(10):711. [5]邱向宇,陶红慧.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J].上海医 药,2007,28(1):21—22. (收稿日期:201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