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国学经典教案(全)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
远景------- 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 远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 近景------- 门泊东吴万里船。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8、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9、“知诗人”--------唐朝诗人杜甫。
10、“解诗题”--------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补充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境。 11、学生自由为作者加诗题。
进一步体会“绝句”为题的好处,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激情。 12、“悟诗情”------- 在体会背景和诗题的情况下,自然领悟到诗人是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春夜喜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逢安史之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 唐皇朝衰落的开始。他饱经忧患的一生,
是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的。他的诗歌真实、深刻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现实,有着丰
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夜喜雨》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它抒写了一场春雨激发出来的喜悦,寄托着杜甫希望普济天下的博大胸怀。
二、 朗读: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掌握节奏。 节奏划分参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三、 诗句分析
1. 《春夜喜雨》“喜”在哪里。
《春夜喜雨》这一诗题,感情色彩很浓,其中三个字表景物,一个字表感情。其中“喜”字是关键,直接表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之情。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一联直接写了“春”、“雨”两个字。春雨好,好在下得及时。春天,是万物萌发生机的季节,需要雨水的滋润。正当这个时候,雨就来了,这不是“知时节”吗?面对着这场及时雨,诗人的心里欣喜极了。其中“好”、“乃”最能
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联直接写听觉。这场夜雨是随着风悄悄地来到人间的,它轻轻地不声不响地滋润着万物, “夜”、“润”最能 体现诗人的心里对它充满欣喜与敬佩的心情。 四、练习背诵
绝句(迟日江山丽)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了解这首诗的内容,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泥融飞燕子”。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春光美情境:你们喜欢春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春天,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课件:几幅春天美景图,配上音乐,让学生形象感知美)。
二.初读感知:
1.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这就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绝句杜甫
2.介绍杜甫:你们了解杜甫吗?想知道更多吗?这里有,你们谁愿意到前面来点击小太阳,向大家介绍杜甫呀? 3.指读:读诗还要注意节奏,谁能像古人吟诗那样读哇? 4.同桌互读:比比谁读得好。 三.细读感悟诗意:
1.默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打个小问号。
2.同桌交流:把读懂的跟小伙伴说说,听听对方的意见;没有读懂的也可以虚心向你的小伙伴请教;如果小伙伴也帮不了你,那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3.全班交流,老师点拨引导,并指导朗读。
师:你都读懂了什么?请你跟大家谈谈(由学生决定顺序)。 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学生汇报。师:有不懂的吗?(江山:河流和大山,泛指祖国) (2)质疑:“迟日”指的是什么?(或学生问:我不懂“迟日”指什么?)引导学生探究:谁知道?那我们一起来问问小博士吧。(课件:小博士图。指导口语交际:我们应该怎么向小博士请教,小博士才愿意告诉我们呀?学生问小博士答:《诗经》中有“春日迟迟”的诗句,所以后人以“迟日”指春天的太阳。)
师:现在你们知道“迟日”指什么了吗?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3)观察
课件插图:这两句诗都描写了哪些景象呀?(太阳、大山、河流、花草、春风:你从哪看出风来了?)
师小结:温暖的太阳、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五颜六色的野花、绿油油的小草、柔柔的春风,多美呀!
师导:春风花草香,你能从画中感受到柔柔的春风吗?(花草弯腰)花草散发出阵阵芳香,看不见也摸不着,怎么才能让看画的人感受到呢?(蝴蝶、蜜蜂)
(4)课件欣赏:多美的春天呀!想不想亲眼去看看?(放课件:师叙述,温暖的太阳照着大地,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勤劳的小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美丽的小蝴蝶在花丛中跳起了优美的舞蹈。祖国的山河多美丽呀!)
(5)指导朗读:面对这么美丽的景色,我禁不住要高声赞美春天了。范读请你也高声赞美吧!自由读、评读 师导:你们还读懂什么了?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学生汇报。师:有不懂的吗? (2)“融”什么意思?
小燕子来回地飞着,在干什么呢?(玩、报告春天、啄春泥) 师:也有的小燕子在衔融化的泥土筑巢呢。想看看吗?
(3)欣赏课件: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一对对美丽的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睡着了。 (4)指导朗读:该怎么读哇?自己练练,可以加上动作。评读 4.把整首诗练习读读,试着背背,练好了,老师还给你配上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呢。
练好了,谁先来,要像古人吟诗那样抑扬顿挫(课件)?指读、背诵。 5.改写:
杜甫用这首诗来赞美美丽的春天,你也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赞美诗中所描绘的这种美景吗?(自己说、指名说)
老师总结,课件出示:春天到了,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祖国的山河多么美丽啊!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一对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觉。(自由读指读) 6.让我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诗吧。
7.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甜甜地睡着了。让我们轻轻地把书合上,千万不要打扰它,就让它在甜甜的梦中去感受美丽的春天吧。
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目标:
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能够想象的出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够想象的出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齐读课题,教师板演。。写完之后,再来齐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初读 1、指名读古诗。
2、指导朗读,读古诗一定要读出它的韵味来,古诗是非常
讲究格律的,你看第二行的蹊,和第四行的啼是非常押韵的,所以我们在初读时,要把古诗的那个韵味感读出来。 3、分两种情况作处理:
(1)指两名学生读,如果学生读的不太好,师进行范读,并提问:你和老师读的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呢?估计学生说:有语气,要停顿。师接着说:“对了,读古诗时,一定要有停顿,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2)当学生读得很好的时候,教师做及时的评价,如:你读得很准确,你读得很有古诗的味道,那么怎样才能像他们这样读出古诗的味道来呢?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第二步:理解读 (一)解决重点词语
1、在这首古诗中,你觉得有哪些词语理解起来有困难,把它提出来。生自由提。
2、提问:这些问题,你们有什么解决的好方法?(估计:问老师,查字典,看注释等)。
3、看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是个简单的好办法。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试着学一学。
4、那好,我来检查一下你们刚才学习的效果。
多么美的春色图呀,繁花盛开,戏蝶起舞,娇莺歌唱,有声有色,有歌有舞,有鸟语有花香,这不仅仅是黄四娘家的春色图,更是一幅无边的春色图,让我们拿起书来,一起再去回味一下那美丽的春景吧! 5、齐读。
游子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诗意,能说诗句的意思, 2、根据画面,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感情朗诵,背诵古诗,感受伟大的母爱。 重点: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的意思。 难点:体会作者对母爱的颂扬,并结合生活实际谈母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妈妈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妈妈是我们的整个世界,她为我们
付出了许多爱,我们都在母爱中成长。
二、揭示课题,了解题意。
师过渡:母爱是世界上最灿烂的阳光,无论我们走出多远,飞出多高,母亲的目光都在我们的背后,我们永远是他们心中最牵挂的孩子。而那些离家远行的游子,更是怀着一份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孟郊,他也有一位关心他的母亲,他写下了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歌《游子吟》,今天老师和大
家一起学习这首古诗。
1、幻灯片出示古诗及插图,学生通过寻找资料,介绍孟郊的出
生朝代,生平。 2、解题:
(1)、“游子”是出门远游的人。“吟”是一种诗体的名称 (2)“游子吟”是什么意思?(出门远游的人吟咏。)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诵读这首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得舒缓些,注意生字的读音。边读边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懂了
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1、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质疑交流。)
“意恐”——心里担心,害怕。
“寸草心”——小草,比喻儿女的心意。 “三春晖”——三月里春天温暖的阳光。
四、发挥想象,体悟诗境。
1、认真读古诗,诗中哪些句子是描写游子离家时母亲对儿子的
关爱?
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2、想象绘图一:是啊,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年迈体弱,眼睛昏花,动作迟缓,但她仍然坚持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制衣服。 五、背诵古诗
江雪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 二、学习
1、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
用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6)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 万径人踪灭。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一叶小舟,上面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独钓寒江雪。迎着风雪,在独自垂钓。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4、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朗读提示: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小结:应用那种不怕困难,敢于同困难做斗争的语气读)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教后记:
寻隐者不遇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的诗人,有谁说说看我们学习过哪些唐代诗人的诗。(学生答)
2、你们说的都很好,今天我们在认识一位唐代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我们先来看一个短片。(寻的动画片)
3、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首古诗,跟我齐读题目,寻隐者不遇,再读一遍(两遍) 二、学习古诗
1通过刚才那个短片,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这首古诗的意思,现在大家根据古诗上的拼音自己读三边,读好后坐正举手。
2、好,大家读好了是不是,现在跟着老是一起吧古诗读一遍,寻隐者不遇(学生)注意“隐”是前鼻音,“隐者\"是隐居山林的人,有谁可以告诉我这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学生)题目的意思是作者寻找一位隐居山林的人没有遇到。大家再把题目读一遍(生读) 第一句:(读)“松下问童子”,“童”是一个生字,有谁能用这个字组一个词。(生)翻译:松树下询问一位童子。(齐读第一句) 第二句:(读两遍)谁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翻译:我的师父上山采药去了。 第三四句:(读)“此”是平舌音,注意,读。那你们说说“深”的反义词是什么?(浅)这两句的意思是,只知道师父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可是山高云深的我不知道他在那里。 3、大家齐声把这首古诗读一遍(生)
4、大家读的真好,有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3—4人)
5、他们读的好不好,大家把这首古诗再读一遍。(生)
6、读了这么多遍,有谁会背了吗?会背的的举手,好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背,左边的先背给右边的听,然后右边的再背给左边的听(自由背)
7、有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听。(指名背) 8、大家齐背(生)
9、古诗就学到这。大家把书韵流香拿出来,把古诗抄下来 教后记:
枫桥夜泊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 请学生自学课文。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背诵课文。 教后记: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认识“箬、笠、蓑”,会写“塞、鹭、笠”,正确读写“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会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体会作者蕴涵在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感知形象,释题入情。 1. 屏幕出示多幅图片,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用几句话来描写一下看到的景象。
2. 这些画面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很有关系,出示《渔歌
子》。
3. 自由读词,指名读,教师范读(什么地方值得你借鉴?)。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字音方面重点指导“箬”;书写方面重点指导“箬”和“蓑”的写法;节奏方面重点指导“西塞山前/白鹭飞”的停顿。)
4. 释题。你对“渔歌子”是怎么理解的?(词牌名,这首词内容刚好与词牌吻合,所以也可算是题目。) 5. 简介作者张志和。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 根据你的直觉,你觉得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 再读这首词,能不能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 释疑。(重点指导“箬笠”、“蓑衣”、“肥”、“归”的意思)。交流读懂了多少。
4.你们读懂的是不是就是这样一幅画面?出示“垂钓图”。用自己的话描写这幅画并结合自己的想象,说给同桌听一听,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
(初春,远山蒙上了一层绿色,白鹭在西塞山前自由地翱翔,桃花盛开了,粉红色的花瓣漂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显得十分肥美。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停舟在春江之上,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钓着鱼。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5. 小结: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理解诗词的意思,我们不要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要用自己的语言,还要加上自己的联想。让我们再回到词中,出示《渔歌子》,在这幅“垂钓图”中,如果仔细地去品读,还会发现里面的色彩非常丰富,轻轻地读读这首词,找一找有哪些色彩藏在里面?(显性的:白、青、绿;隐性的:西塞山青绿色、桃花粉红……) 背诵这首词。 教后记:
塞下曲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由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古诗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难点,教学时要抓住前后诗句的内在联系。应从理解内容入手,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怀,并指导朗读和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关于李广的诗篇《塞下曲》。诗中的李广是一位武艺高超,力大无比的将军。这首诗通过对飞将军李广高超武艺的描写,赞美了这支卫国部队,使人感觉到这支队伍有着充分的信心和力量击败敌人。
二、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三、学习《塞下曲》。 1.解题,介绍作者: 《塞下曲》:“塞”为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卢纶:曾经参过军,它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2.逐句讲解: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1)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夜晚的森林里,光线暗淡,辨不清楚,一阵风吹过,草丛突然动起来,就以为有野兽在活动。那天夜里,飞将军李广听到草间有响声和动静,马上拉弓射箭。
(2)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李广在天刚亮的时候,去寻找他夜晚时射出去的箭,发现自己由于拉弓时用力过猛,箭射进了石头棱里。 3.思考:《塞下曲》描写了怎样的一位将军?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练习朗读课文,背、默《塞下曲》。 教后记: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
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
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教后记:
浪淘沙
教学目标:
1、认识1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
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
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二、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 3、自由练读,把句子读通,读熟。 三、细读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 教后记:
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很多古诗吧,现在就请大家来比一比,看水背的古诗最多,不能重复。 2、教师归纳: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两首古诗。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 \"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
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教后记:
池上
教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2.揭题 :《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3.学生齐读题目。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1、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2、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
(1)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4、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4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教后记:
忆江南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视、听、唱、动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歌曲的意境美,学会背唱歌曲并初步学习轮唱、合唱歌曲。
2、引导学生参与以小组为单位的创编活动,使每个同学都积极投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去。
3、从诗、景、歌、乐、舞等几个方面来让学生感受到江南水乡风光的秀美和江南音乐语言的甜美,激发学生对江南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愉快地演唱歌曲《忆江南》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编活动。 三、教学难点
1、 指导学生准确演唱一字多音处并学会用优美的声音背唱歌曲。
2、 学习用轮唱等方法来演唱歌曲。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欣赏图片,配放音乐《忆江南》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很美的风景图,请你欣赏后告诉我,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感觉怎样?那你觉得这些图描绘的是什么地方?
师:老师给你们看的是江南的六大古镇 周庄、乌镇、同里、南浔、角直、西塘。江南水乡就像一幅朦胧的水墨画,朴实恬静。小桥,流水,人家,流溢在水墨江南里。 2 、教师配乐朗诵诗词《忆江南》
师:江南的水是清秀灵动的,江南的山是秀丽多姿的,古代的文人墨客都非常眷恋着江南,有一位唐代诗人白居易经担任苏杭州两地的刺史,秀丽的江南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年回忆江南美景时欣然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忆江南》。 3、 师生配乐朗诵诗词
师:俗话说,诗画一家。请同学们听朗诵,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勾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好吗?(播放配乐词朗诵,想象江南风光。) 师:这么美的词,想读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二、 新授教学
1、 教师示范表演唱 (手拿道具)
师:这么美的诗用朗诵还不足以表达它的美的意境,老师想把它唱出来,请说出你的感觉。
2、 师:请同学们再次欣赏歌曲并用“嗯”轻声哼唱歌曲。 学唱第一段
3、 师: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我的琴声试着唱唱歌曲,唱完后请说说最难的一句歌词。教师指导学生个别或集体唱一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比较自主、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同时解决本课难点。
5、 学生唱第二段歌词。 三、表现歌曲
1、 师:同学们,江南的景色是如此之美不如我们划着小船唱着忆江南去江南古镇游玩一番?
3、 教师二度范唱,创新表现歌曲。
师:同学们创编的真好,老师把这首歌也变一变,唱一唱,请你听听里面有哪些不同的演唱形式?(轮唱 合唱) (1)学生学习轮唱歌曲。
(2)学生边看老师指挥边学习演唱创编的二声部旋律 歌词。 教后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