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4期 现代农村科技 植物保护 小麦白粉病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 田亚楠 (河北省沙河市农业局 河北 沙河05410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春季降雨量对小麦白 粉病发生的影响.阐述了沙河市小麦白粉病的症状、 良或阴天时发生较重。 2.1 品种的抗病性。根据抗病性表现,又可把小麦品 发生流行的条件.提出了防治措施,供广大小麦种植 种对白粉病菌的抗性分为低反应型抗病性、数量性抗 病性和耐病性等。 2.2气候条件。春季气温偏高,始发期较早。湿度和 降雨对发病有影响,干旱少雨不利于病害的发生,在 一产拄生产 参考。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发病条件;防治措施 2017年春季,河北南部降雨量较往年偏多,据沙 河市气象局统计,2016年元月1日至4月10日降雨 l7.3 rllli1,2017年沙河市同期降雨48.8 mln,土壤墒 定范围内,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病害逐渐加重。 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侵染;同 2.3栽培条件。氮肥施用过多,灌水量大,往往导致 时植株生长过于茂密,贪青徒长,叶片幼嫩,而且易 情好,小麦长势旺。但是,由于田间湿度大(目前空气 湿度67%),随着气温的升高,给多种病菌创造了适 宜的生存繁殖条件。另外,沙河市小麦播种量大,很 倒伏,抗病性差,发病较重。 2.4菌源数量。春季白粉病的病情与病菌越冬存活率 有一定关系。 2.5 日照。在春季发病期间日照少、阴天多,病害发生重。 3防治方法 多农户都是在旋耕前将麦种撒播种植,每亩撒播麦种 30 kg左右,密度大,影响通风透光,所以提醒农户 认真做好小麦白粉病预防,谨防小麦白粉病的危害。 1 小麦白粉病危害特点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苗期至成株期 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 采用推广抗病品种为主,辅之于减少菌源、栽培 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3,1 农业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减少初侵染来源;加 强栽培管理,适期适量播种,控制田问群体密度;合 理施肥,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 3.2药剂防治。可以通过拌种控制麦田病源基数,可 秆和穗部。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 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霉层以 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 黑色小点。一般叶片正面病斑比反面多,下部叶片多 于上部叶片。病斑多时可愈合成片,并导致叶片发黄 枯死。发病重时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明 显下降,严重地块减产20%~30%。 2发病和流行条件 选用下列药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的 0.2%~0.3%(有效成分)拌种,兼治锈病、纹枯病等, 用量切忌过大,否则影响出苗。做好苗期防治,可选 用20%三唑酮、12.5%烯唑醇、36%甲基硫菌灵等药 剂喷雾。孕穗末期至抽穗期,每亩用32%烯唑醇、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O~90 g兑水30 kg喷洒。抽 小麦白粉病对湿度和温度适应范围很广,在相对 湿度0~100%之间分生孢子均可萌发,湿度越大,萌 发率越高。在温度l0℃~20℃条件下,子囊孢子形 成、萌发和侵入都比较适宜。直射阳光对分生孢子萌 穗扬花至灌浆期,每亩用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10~ l5 亩或15%井冈霉素,混合25%三唑酮可湿性粉 剂100~130 g兑水喷洒。 发有抑制作用。因此,在小麦植株郁闭,通风透光不 的抚育管理工作,促进苗木的正常生长,提高其对病 原体的免疫力,减少流行病害的发生率。结合林地铲 除杂草、林地翻耕、土壤改良、施肥、浇水、林木修 枝整形、清除病株残体和更新历史病株等措施,增加 树体抗病力,及时消灭或减少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的 病菌来源;消毁病枝枯枝,深埋病果病叶,刮除老树 皮,树干涂白等,对病害防治有很好的作用,因为经 济林许多枝、叶、果病害的病原物,都是在落下的病 叶、果或树上的病部或树盘下表土内进行越冬,翌年 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源。当林木成林后,要根据不同 树种间的生物学特点,针对其特性采取相应的营林措 施。建园时合理栽植密度,或成林后酌情进行透光伐 和卫生伐等工作,保证每棵树木都能享受足够的光照 进行光合作用,促进其生态系统的形成,控制病原体 的寄生,减少病害流行。 参考文献 [11中南林学院.经济林病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 出版社,1986,8. [2]贺昌彩.论森林病害流行和营林措施的关系【『]. 绿色科技,2016(3:153~154.3)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