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
(1)A.“太宗曰”中,“曰”为停顿标志,排除BD;“昔日纳之”,主谓宾俱全,此处应断开,排除C.故选A.太宗说:“我的钱尚且不用,何况其他人的钱呢?过去他接受了,是不想拒绝我;现在一年了都不打开,他的坚持节操更加明显啊。”
(2)D.“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错,应为: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故选D。
(3)B.“从此以后被罢黜的人再不得以录用”错误,原文是“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意思是后来几年,被斥除的人相继考中。
故选B。
(4)
①我呵导(呼喝开路)而过的原因,是想向人们显示陛下不在登楼的时间不会登楼。①所以:……的原因;呵导:呼喝开路;示:向……显示。
②他的父亲有清廉的节操,录用他的儿子入朝做官,是希望能够表示劝勉。
录:录用;庶:希望;劝:劝勉
2、诗歌:
(1)1.C“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理解有误,表达了诗人豁达乐观的心态。
(2)
①乌云散去,明月高悬,不需点缀;青天碧海,本就澄澈清明。
②意在表明人生的磨难终将结束,自己原本就是清白的。
③表达了诗人遇赦北还时的欣喜之情。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两句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议论。就客观景物说,雨止风息,云散月明,写景如绘。就主观情怀说,始而说“欲三更”,继而说“也解晴”;然后又发一问:“云散月明”,还有“谁点缀”,又意味深长地说:“天容海色”,本来是“澄清”的。而这些抒情或评论,都紧扣客观景物,贴切而自然。然而诗人还有言外之意,将此两句和作者的经历联系起来,不难看出诗人想要表达自己的磨难终将结束,自己本来就是清清白白的,再结合诗歌写作背景,本诗写于诗人遇赦北还渡海时,透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有“守得云开见月明”之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