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引用的作用

来源:爱够旅游网
散文专题训练------引用的作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的月光 常兴胜

月光如水,倾泻在秋意浓浓的安徽和县县城,四周环顾,人流、车流融入月色中,虫唧、鸟啾、风鸣,被月光稀释平和。此时,月光与灯光混浊成一条河流,苍苍茫茫,处于高地的陋室临“水”而居,周遭的松柏、竹林、桂树婆娑摇曳在“水”中。

踏月寻访陋室,心中默念《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感叹“在水一方”,心中油然生出对刘禹锡的一份敬仰与无限退思。

月下,陋室水洗般清晰可辨,品字形的白墙黑瓦建筑,昭示着这里安居着一个品行高洁的灵魂。门楣上的“陋室”二字,为现代诗人臧克家所题。茫茫月色,粼粼波光,向陋室前进,宛若涉水而行,清月沾衣欲湿,顿觉一身微凉。倘或这时能与大唐刺史谋面,哪怕只有片刻,也不枉月下此行。我徜徉松柏竹影间,感觉脚下的青青苔痕潮湿松软,却没有寻到陋室旁栽植的、曾给他带来劫难的桃花,许是为月华淹没。刘禹锡钟爱写桃花,哪怕因此被贬于僻陋之地,也不曾改变志趣、折腰摧眉。

他连续吟桃花、写桃花:朗州的是“俚人祠竹节,仙洞闭桃花”,连州的是“不学夭桃姿,浮荣在俄顷”,和州的是“茶炉依绿笋,棋局就红桃”,夔州的是“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

吱呀呀。他推开窗子,月光霎时如潮水般汩汩涌来,映着他清瘦的面容,案牍上泛黄的卷卷诗书和墙上挂着的那张素琴也沐浴在似水的月华里。一缕云香袅袅升起,缭绕在一方天地中,他仰望月空——透明、清澈、深邃。这何止是自然的月光,更是人文的月光。孔子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如尼山的月光越千年,洒在人间陋室,彻照他的骨髓。刘禹锡,字梦得,“梦得”为梦中所得,“禹锡”意为圣人大禹所赐。父亲刘绪为他取此名字,喜爱之情自不待言。自小开始,刘绪就让他读儒家经典,希望他即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像颜回一样不改其乐。他喃喃道:“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取下那张素琴。它没有焦桐的名贵,没有瑶琴的华美。轻挑慢抹银弦,咚咚——旷古悠远之思,铿锵金石之声,从弦上飞出,清脆、悠远、厚实。携妻离京后的23年贬谪岁月

恍若昨日,这些年里,妻子薛氏、母亲卢氏、好友柳宗元等一个个相继离去。艰难困苦中,他也学会了从丝竹里觅得一丝安慰。尽管举目无亲,没有可说话的人,但他喜欢这里的蛮俗土风,于是他将听到的民歌改编成新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依愁”……一首首《竹枝词》在巴蜀传唱。他没有沉沦,没有倒在那条荆棘丛生的山岭道上,而是坚信病树前头万木春。尼山的月光成了他不灭的信念。

往事并不如烟,古琴声声,铿锵有力,推动月波起伏,也让他的思绪随之绵延千里。低眉弹着,一行清泪模糊了视线,曲不成调,只听“咚”的一声,琴声戛然而止。他弃琴起身走近窗下,月光不离不弃地抚摸着他,安慰着他,故乡、亲人、诗友,一份牵挂,两行泪痕。

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八月,刘禹锡得长安诏书量移和州,虽说未能重回天阙,但总算日近神京。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自池州过宛陵,由姑孰渡长江。一个初冬的温暖日子,鼓荡着白帆的舟船靠近长江西岸和州横江浦渡口。一条厚实的长长木板,一头搭在小舟首沿,一头当在西江岸堤,岸上“笏板”(当地一种形如笏板的烧饼)的叫卖声、手艺人的吆喝声、毛驴的喘气声、小孩的啼哭声,被冬日的寒风包裹着,刘禹锡肩挑盛满书卷的竹笥,踩着滚滚涛声,与家人一道踏上和州的土地。

弃舟登岸,半百之年的新刺史还没来得及掸掉一身风尘,翌日就下乡视察民情,因“民为本”是他为政之基。“比屋悍嫠辈,连年水旱并。”连年的水旱灾害导致粮食歉收,田地荒芜。目睹惨状,这位新刺史暗暗以“遐思常后己,下令必先庚”自省。他还发现,和州的版图虽仅是连、夔二州的十分之五六,赋税却是二州的三倍,黎民百姓苦不堪言。

刘禹锡随即在州衙召集时贤,颁布政令,帮助灾民引水灌溉,并冒削职风险书《和州谢上表》为民请命。朝廷恩准后,减免了当地百姓的一切税赋。他还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慰彼黎庶。冬闲时节,他带领和州父老兴修水利,挖塘筑坝,疏浚河道。

而他自己,则在州衙后圃小山脚下,依仙山而造,临龙池而结,建了一处简陋之室。这里成了他与张籍、白居易等文友诗书来往、饮酒赋诗的地方。

月光洗去他一身疲惫,他挽起袖口,援翰蘸墨,在铺开的宣纸上写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墨影在纸上横斜,在月华中摇曳。写罢,他踱步、沉吟、回忆。

枝叶簌簌,月影西移。他以“民为本”思想为基,以旷世才情为栋,以勤政廉洁为梁,以耿介傲骨为檩,以苍生信仰为椽,以短短八十一字《陋室铭》为脊,构筑起中华文化的

又一座精神家园。

二年后,他乘舟离开和州。

回望隐在松竹桂影中的陋室,月光如水。

(有删改)

1.文章两次直接引用了《陋室铭》的句子,各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曾经的菖蒲 方华

①秋后的菖蒲,生长得繁茂葱茏,在湖塘河沟边竖起一道绿色的屏障,是水边一道美丽的风景。

②“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大堤曲》。时光易逝,但菖蒲青青。人到中年的我,每在郁郁的菖蒲丛边彳亍,总会想起那遥远的童年。

③夏末秋初,菖蒲抽薹,会结出一个个的圆柱状的棕色的蒲棒,乍一看,极似串在一根木签上被烤过的火腿肠。在我孩童时,还没有火腿肠这种食品,只知道这蒲棒采回家,母亲可以用它做枕头芯,又软又轻,枕在头颈下很舒服。

④面包一般松软的蒲棒会在风中爆开,白色的绒花洒落蒲叶和水面。蒲棒成熟的时候,若和母亲一起正从菖蒲丛边走过,母亲会折下一两枝给我,我鼓起小嘴使劲地吹,快乐的笑声就和着绒花在田埂上、蓝天下,随风飘散。

⑤一日闲暇,在郊外的湖边漫步,看见蒲丛边有拍婚纱照的,摄影助理的手里即拿着几只蒲棒,在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按动里,洁白的蒲花被吹散,漫天飞舞,营造出非常浪漫的氛围,让我感到意外惊喜。

⑥幼时,母亲可能怕我们玩水失足,经常恐吓:不要到水边去,那里有蛇、水獭猫。可这样的警告实在敌不过菖蒲丛中那些诱惑。

⑦菖蒲丛中的水域,会有野生的菱角,是物资匮乏时代孩子们喜爱的美食。也有一些零落高举的莲蓬,成为孩子们的惦念。运气好的话,还会在那些或与芦荻杂生、或被黄色的浮萍花围绕的蒲丛中,捡到水禽生下的蛋。

⑧捡到硕大的大雁或鹭鸟留下的鸟蛋,会喜滋滋地用衣角兜回家。虽然会得到母亲的一番呵斥警告,但也会在随后的饭碗中品尝到一顿难得的美味。

⑨母亲也会破例亲自带我们到水边去。在烈日下,母亲用镰刀割下一人多高细长的蒲

叶,顺便收摘一些孩子们够不着的菱角、莲蓬,丢给站在埂上的我和妹妹。割下的蒲草,母亲会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一连几日编织蒲垫、蒲扇。

⑩夜晚,摇着小小的蒲扇扑打飞舞的萤火,或是坐在散发着香气的蒲垫上,看满天的星光,听母亲讲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真是一件美好而惬意的事。

⑪《本草·菖蒲》上载“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菖蒲叶形似剑,香味浓郁,有解毒祛邪之效,故中国人有在端午时,在门窗上悬蒲叶以避疫护佑的习俗。这种习俗在江南尤为兴盛,是江南水域密集、菖蒲丛生的缘故吗?

⑫在我幼时,每逢端午,母亲也将蒲叶与艾草同插在门楣上,以保佑家事安康。只是,我现在蜗居城市多年,一被所谓除旧革新的现代文明浸染,一是难得有与菖蒲亲近之机,而母亲也早已与我天各一方,端午门前悬蒲叶的习俗也渐渐淡忘失却。

⑬某日,在一朋友家,见一硕大的陶瓷盆中养着一丛极似菖蒲的植物,只是没有水湄边的蒲叶挺拔野性,叶色是一种嫩青,不是墨绿。问朋友,竟真是菖蒲。原来,菖蒲在中国文化里还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真是孤陋寡闻了。

⑭于是得知,因菖蒲碧叶葱茏、根似白玉,凭水临石、清静高雅,又有驱蚊灭虫、香味清新的功效,自古即有人莳养。据说,古人夜读,就常置一盆菖蒲于案,以免灯烟熏眼之苦。

⑮ 友人告知我自古传下的莳养菖蒲的方法:“以砂栽之,至春剪洗,愈剪愈细,甚者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怪不得我见了朋友家中的菖蒲不敢相认呢。

⑯“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我还是喜欢那一片水域边自然生长的菖蒲,这种思念,正犹如元稹这一行诗句所表达的,思念犹如菖蒲,疯狂地滋长,满天飞舞,穿越漫漫时空。

⑰席慕容在一首《菖蒲花》中写道:“我曾经多么希望能够遇见你/但是不可以/在那样荒凉寂静的沙洲上/当天色转暗风转冷/当我们所有的思维与动作都逐渐迟钝/那将是怎样的一种黄昏……”

⑱在这样一个秋天,这样一个菖蒲葳蕤的日子,想起菖蒲,想起以菖蒲做背景的那些身影,思念也如秋日蒲草一般葳蕤。只是,菖蒲岁岁重生,而我们,却再不能与往事相拥。

(选自《散文》2020年第2期《水湄三篇·菖蒲》,有改动)

2.引用诗文是本文一大特色,请以第⑪节为例分析其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湖底的书香 白荣敏

①湖泊是造化的眉眼。那一汪清凌凌绿莹莹的湖水,给粗犷的大山增添了一些柔媚。翠屏湖,让汉子一样的闽东山区古田县,有了诗性的润泽。

②翠屏湖是一个人工湖。我们造访的时节,它还未进入汛期,发电用水使翠屏湖水位降低,露出了一溜儿黄色的土棱。新建的溪山书画院就在景区的入口处附近,看着崭新的建筑,我体味到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用心,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旧溪山书院已没在湖底的某一处。

③我的目光投向了烟波浩渺的湖面,那碧澄澄的深处还依稀闪现着朱子的身影。 ④宋宁宗庆元二年,韩侂胄发动了反对道学的斗争,称道学为“伪学”,进而列“逆党”名单五十九人,朱熹名列第五。朝廷对与“伪学”有牵连的人进行打压。原来与朱熹交游的朋友和跟随朱熹的门人,贬的贬,逃的逃,叛的叛。庆元三年,年近古稀的朱熹遭受奸党迫害,为避“伪学”和“党禁”之难,应古田门人邀请,从闽北建阳来到了古田。

⑤贫病交加、仇怨相攻的朱熹行走在古田的土地上,大难随时都可能降临。一般人到了这样的境地,也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孤凄、绝望,还能有什么作为!但穿透几百年的历史,我们看到,当年那个年迈的身影在今日翠屏湖的湖底却脚步从容,目光坚定。他在溪山书院讲学,为书院前的欣木亭题诗: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

⑥这位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杰出的教育家,其一生为学“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在古田期间,他以溪山书院和地处杉洋镇的蓝田书院为轴心,来往于古田境内的螺峰、谈书、魁龙等多个书院,巡视教务,设帐授徒,宣讲理学,培育后秀。这是一个性格倔强的老头,我行我素;又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心无旁骛,一心教学。他在随时有暴风雨降临的暗夜里,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

⑦站在翠屏湖畔,望着这群山环抱中的浩瀚湖水,我似乎有所明白,朱子在困厄中坚持行走,在绝望里坚持理想,源自他站位的高蹈、学问的高深;而像这湖水一样柔软的坚强,也正是支撑生命前行的力量。据说,溪山书院的前身是古田县东北的双溪亭。自朱熹遣高足林用中至此地讲学,亭宇始得开拓。不久,朱熹为亭题匾曰“溪山第一”。溪山书院于明嘉靖年间圯于水,崇祯年间按原貌重建。20世纪50年代,政府修建古田溪水库,书院被淹没于湖底。没于湖底的,当然还有整个古田县城。但我知道,这溢满书香的湖底,依然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县城的建筑可以淹没,但是经过漫长时光培育起来的文化信仰、精神底蕴已和深深的湖水融为一体。

⑧古田安顿过朱熹晚年一段困厄的时光。朱熹在古田的门人,表现出了对理学的坚定信念和对朱熹的一片忠心,他们和朱熹患难与共,险夷不变其节,给朱熹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而朱子的过化,为古田培育了浓浓书香。古田的士人学子靠着正宗师承,人才脱颖而出,单南宋时期就出了大约100名进士。

⑨时至今日,蓝田书院得以重修,朱熹的“蓝田书院”石刻被罩以玻璃进行保护,而且书院不时会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和国学班;还有人提议从水库中的溪山书院旧址里抢救朱熹碑刻。

⑩这湖底的书香,已随着源源不断的电流,点亮了这片土地。

(有删改)

3、第⑤段引用朱熹的题诗“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韩愈 梁衡

①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方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②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宪宗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愤而上《谏迎佛骨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③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心境之冷可想而知。他在过蓝关时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了那首著名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④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由于地处偏僻,文化

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有钱人养奴成风。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起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用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⑤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⑥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只有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

⑦面对人生的逆境,韩愈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这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

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⑧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4.作者在文中引用了韩愈写给侄孙的诗,请简述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有删改)

参考答案:

1.①第一次引用,照应了题目中的“陋室”,同时引出了下文关于陋室内容的叙写。②第二次引用,与第一次引用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同时暗寓一种对刘禹锡的赞颂之情。 2.①第11节引用《本草•菖蒲》里关于菖蒲的记载,突出了菖蒲叶形似剑的特点,引出下文端午悬菖蒲避疫的习俗。②赋予菖蒲这种普通的水生植物以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为后文抒发传统文化被遗忘的遗憾之情做铺垫。③丰富文章内容,使语言表达更加诗意典雅,使文章富有浓郁的文学气息。

3、①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②写出了朱子在孤凄、绝望之境中陶然自乐的豁达情怀。③引出下文,表达作者对朱熹人格精神的赞美之情。

4.①突出韩愈被贬的原因和为国为民兴利除弊反被贬黜至远方、难以生还的悲愤心境;②与下文韩愈被贬官后仍心系百姓、为民造福的高尚情怀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韩愈崇高的精神境界;③与结尾处的诗句相互照应,使得文章浑然一体,同时表达了作者对韩愈遭遇的同情和对韩愈高尚人品的推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