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通讯》B刊20 1 0年1—1 2期总目录 (括号中的数字,圆点前为期号,圆点后为页码) ●开卷。 安静阅读 阅读的层次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赵爱玲(1.1) ●镇西茶馆● 陈文勇(12.12) 学语文,未必为人师教语文,终生是学生? 何希凡(2.1) 语文教师的意义 余昱(3.1) 致语文老师 徐小兰(4.1) 语文教学究竟存在着什么问题? 周小蓬(5.1) 永远的伙伴,不渝的知己 李清瑛(6.1) “学长”赘言 胡明道(7—8.1) 语文教育呼唤简约主义 王鹏伟(9.1) 教育与生命的重负 李政涛(10.1) 天纵之教:生本教育的本质 郭思乐(11.1) 教育的尺度 周国平(12.1) 。封面人物■ 行走在语文实践研究的路上 魏本亚(1.4) 宁静而从容地前行 罗浩宇(2.4) 教真正的语文,做真正的语文教师 刘金玉(3.4) 在感悟中成长在反思中提升 张霞儿(4.4) 生命,因语文而飞扬 刘湘玉(5.4) 追寻美好的语文生活 余国良(6.4) 尚学・崇思・砺行 曾宪一(7—8.4) 心灵之约・追梦之旅 谭金芸(9.4) 以票友的心态“玩”语文 汲安庆(10.4) 我注语文 张有志(11.4) 永远在行走 剥、宗良(12.4) ●热点话题● 初中语文人文价值梯级性建构研究 彭泽元(1.7) 初中语文人文价值的反思和构想 汪昌友(1.10) 概括能力:阅读“理解”的基本功 曾祥芹(2.7) 《清塘荷韵》能够概括主旨吗 覃永恒(2.11) 重构散文的本体知识与教学知识 王漫(3.7) 散文阅读教学路径新探 刘占泉(3.11) 关于初中语文汉字教学的思考 彭泽青彭泽元(4.7) 近年汉字的灰尘,唤醒汉字的灵魂 李祖贵(4.9) “中小学汉字教学研究”课题述要 屈金城(4.1 1) 谈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的基本思路 刘宇新(5.7) 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的路径 梁增红(5.9) 今天怎样教小说 李卫东(6.7) 简化语文教学初探 张富(9.7) 科学规划严格训练创意表达 杨舜山(1O.7) 关于“限时盲写、定点爆破”作文分层 导写模=--t;的尝试汪昌友(10.11) 论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姚永峰(12.7) 以《故乡》为例谈教学内容的确定 李卫东(12.9) 语文教学通讯2010.12/B 《故宫博物院》小插曲 周艳(1.14) 给他一个支点 刘显勇(1.14) 《桃花源记》课堂一景 邓万霜(1.15) 体验生命之美 潘玉婷(2.14) 我看见春风了 马露萍(2.15) 给老师加两分 郭继鸿(3.14) 议论文教学,我这样入手 唐燕(3.15) 看着第二美丽的人 汤明月(4.14) 在玩中学作文 秦咏梅(4.15) 到底是什么阻止了这场战争的爆发 李颖方(5.14) 找茬的眼光来学习《旅鼠之谜》 朱友林(5.15) 诗意命名,放飞思维 刘宏业(6.13) 一枝独秀显风采,万花竞放馨远扬 徐金国(6.14) 让课堂惩罚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 宋4,1- ̄g(9.15) 你想当怎样的“老子”? 郭继红(9.16) 催生自信的花朵 李利生(10.13) 深入浅出导入新 陈涛(10.13) 借“惯性”牵回“迷途羔羊” 冯庆元(10.14) 用童心感受百草园 章国华(11.12) 让学生做一回摄影师 吕新辉(11.13) 由改换题目生成的 司春艳(12.14) 试卷讲评课中的生成 朱常青(12.15) ●特别视角● 兑’]读教学中学生元阅读技能培养的原则 程素萍(2.16)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热铁冷冰效应 徐业毅(6.15) 试论阅读教学内容的重构 冯齐林(10.18) 语文教学:当在快与慢中理性前行 李舒文(11.11) ●教师成长●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探讨 王方鸣(9.14) ●本刊特稿● 我的阅读课怎样开讲 余映潮(1O.15) 审理我国百年语文课程的文体知识 韩雪屏(11.7) ●活动现场●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及说明 雷介武(1.16) 从《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选择说起 宋仲春(1.19) 有“选择”,就有效益 蒋红森(1.21) ●名师讲台● 概说课文,训练能力 余映潮(1.24) 课中之最 引人人胜 余映潮(2。22) 设计蓝本,集体演读 余映潮(3.22) 认字识词,手法多样 余映潮(4.20) 句段评点,清新雅致 余映潮(5.19) 巧挪文句,牵动品析 余映潮(6.18) ●案例评说● 课文作文,七彩笔端 余映潮(9.21) 《云南的歌会》教学流程 郗静波(3.19) 展开想象,生动描述 余映潮(11.17) 搭建文学、文化与语文课堂的桥梁 葛慧兵(3.2o) ●教艺频道● ●听课感怀● 在语文教学中欣赏“变脸”艺术 疏大四(1.25) 名著阅读:灵魂的唤醒 顾金光(3.25) 追求从“一”开始的简洁课堂 郑文富(2.27) 阅读教学的点、线、面 黄本荣(4.25)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创新教案 张世锷(2.37) 美种不熟,不如荑稗 袁健(5.26) 精致的课堂在于教学手段的智慧整合丁卫军(2.38)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夏丽红(6.37) 巧用意外作“凭借” 柳咏梅(3.37) 学会听课,快速提升 高家湘(9.22) 借用教材学拟题教例一则 刘延君(3.39) 行走在精品课与常态课之间 严长江(12.37) 体悟“温晴”背后的“温情” 周遐年(4.37) “研训一体化”的有效尝试 傅J惯康(12.38) 沙砾变珍珠 谭金芸(5.22) ●策略看台● 给外国名著穿上“中国旗袍” 左贞柏(5.24) 语文说课的三个关键环节 杜伟中(3.27) 从生活出发品读诗歌 张妍(6.25) 千古名句细斟酌 牛菲菲(4.24) “I5接”思维链是对话的一种艺术 章国华(10.26) 读味品味趣味书卷味 李益儿(5.37) ●教学探索● 妙用课文的矛盾注解 刘明辉(5.38) 谈谈散文中的“情”宇教学 王旭彤(1.27) 有“根”的追问才精彩 李雪松(10.24) 以“换位分析”营造“自主、合作、探究”氛围 恰到好处引作者,莫让简介成枷锁 荆、淑梅(11.18) 李白坚韩惟群(1.37) 新课标下的语文板书设计课堂生成观 致力于上好朴实高效的家常课 任明新(3.23) 陈庆江(11.20) 语文教学对话的预设与生成 余国良肖细白(4.16) 例说语文教学中适时的阅读干预策略 教师在阅读对话中的作用 丁国林(4.18) 李华(11.23)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刘应龙(6.20) 语文课堂生成的类型及掌控对策 蓝明平(12.26) “智取”还是“抢劫” 朱颖(6.22) 让“快乐”为古诗文教学开道 黄欣(12.28) 以精读细思促领悟 江建林(6.24) ●精彩回放● 雁是否只有死路一条 魏新磊(9.24) 让“节外生枝”成为“节外生‘姿”’ 王跃平(5.20) 创意之新,合作之美 王安濮柳文生(9.25) 精彩,让学生去诠释 成永林(6.28) 用理性揭示,隋感流动的过程 董水龙(9.27) ●创意教学● 还语文课堂以本色 赵文静(10.22) 一次特殊的作业——考爸爸 刘超(5.28) ●精品课例● ●教学设计● 《雪》教学实录 徐洁(2.18) 问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侯红宝(6.27) 读明意诵出情品出味 乔居蕊(6.38) ●教学感思● “三进三出”识《老王》 郑湖滨(9.37) 妙问:引领语文课堂走向高效 崔业云(10.28) ●课例品评● ●教学创意● 把阅读教学的根深深扎在文本的土壤之中 一片叶子与千篇文章 余志明(11.25) 黄厚江(2.21) ●课题之窗● 咬文嚼字,披文入情 徐金国(10.37) 有效实施“大阅读课”新探 薛金生(11.27) ●案例思考● ●亲近名师● 课堂究竟需要怎样的“一石” 娄胜文(2.24)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三维目标的设置误区及导引策略 金军华(3.16) 执教/余映潮整理/黄亚东 杨晓蓉(12.16) 语文教学:要做足“点”上的功夫 李跃进(4.27) 理性的思考诗意的表达 徐金国(12.19) 是什么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张珍娟(4.38) “下面还应该有话说” 黄亚东(12.20) 张力:让阅读教学走向高效 袁爱国(5.16) 看似寻常最奇崛 贾厚明(12.21) 对探究类问题的探究 於德甫(6.16) “仿余课”仿什么 戴贤泽(12.22) 脚踏实地,让新理念与日常课接轨 邓先华(9.18) 余映潮品评教学案例的艺术 程韶荣(12.23) 用智慧浇灌,让阅读课堂结出丰硕果实 ●获奖课例● 孟宪军(10.20) 《紫藤萝瀑布》教学实录 崔彦茹(7—8.7) 等闲识得文本面,万紫千红总精彩 王跃平(11.14) 《故乡》教学实录 丁艳艳(7—8.11) ●教法探讨● 《(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合作探究的另类教学探索 段远东(7—8.15) 魏本亚 窦 峥(2.40) 《陋室铭》教学实录 高艳华(7—8.19) 让教材特色真正亮起来 张和忠(4.2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黄维陆(7—8.23) 2010.12/B语文孰学通讯 ① 《观沧海》教学实录 解瑛追求本色语文,优化教学内容 孙 雷 邹秀敏(7—8.28) “读、品、悟”让课堂绽放精彩 魏玲(7—8.89) 徐金国(7-8.93) 许静(7—8.97) 杨晓帆(7—8.101) 杨正奎(7—8.105) 杨志超(7—8.109) 《珍珠鸟》教学实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实录 <纸船》教学实录 “写写词里的故事”教学实录 李娜(7—8.32) 经典美文教学需要多读 李妮妮(7—8.36) 为有源头活水来 刘航军(7—8.40) 巧妙切入,沿波讨源,精心造境 茅娟美(7—8.45) 醉过知酒浓 爱过知情重 聂秦《孤独之旅》教学实录 《天上的街市》教学实录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老王》教学实录 智(7—8.49) 融情于境读童话,深入浅出话人生 恩(7—8.53) 叶晓云(7—8.1 12) 殷会荻(7—8.116) 于咏梅(7—8.i2o) 曲冬妮(7—8.56) 殊途归一,构建诗意课堂 唐琦(7—8.60) 文字、文学、文化 《爱莲说》教学实录 田美荣(7—8.63) 《过零丁洋》教学实录 田艳丽 李香菊(7—8.67) 《心声》教学实录 王健(7-8.71) 《端午的鸭蛋》教学实录 王 茜(7—8.75) 《海燕》教学实录 王守松(7—8.79)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王亚利(7—8.82) 《梁思成的故事》教学实录 魏玲(7—8.87) 《柳叶儿》教学实录 徐金国(7—8.90) 《雪》教学实录 许静(7—8.94) 《社戏》教学实录 杨晓帆(7—8.98)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实录 杨正奎(7—8.102) 《散步》教学实录 杨志超(7—8.106)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学实录 叶晓云(7—8.1 10) 《<天净沙)二首》教学实录 殷会获(7—8.1 l3) 《敬畏自然》教学实录 于咏梅(7—8.1 17)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实录 张之光(7—8.121)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周继英(7—8.125) ●执教感富● 美文还需美教 崔彦茹(7—8.9) 让深刻的“鲁迅”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 丁艳艳(7—8.】4) 熟读精思始通神 段远东(7—8.18) 读写结合古为今用 高艳华(7—8.22) 一个青年语文教师的“自信力” 黄维陆(7—8.26) 让个性在诗歌中飞扬 解瑛(7—8.31) 回归语文教学本体,注重读写结合 李娜(7—8.35) 架起学生与孟子之间的桥梁 李妮妮(7—8.39) 智慧照亮生命激情点燃课堂 刘航军(7—8.44) 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茅娟美(7—8.47) 张开“巧”与“实”的双翼 聂智(7—8.52) 搭梯引路,以读促学 秦思(7-8.55) 在击鼓诵读中涵泳民族魂 曲冬妮(7—8.59) 心灵与文本的撞击 唐 琦(7—8.62) 在美文美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田关荣(7—8.65) 预设让课堂精彩生成让课堂美丽 田艳丽 李香菊(7-8.70) 情动于中,发乎于外 王健(7—8.73) 品读文字的有效性策略 王 茜(7—8.78)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王守松(7—8.81) 巧设情境收获精彩 王亚利(7—8.86) @ 语文轼学通讯2010.12/B 注重语言教学,上好常态语文课 张之光(7—8.124) “文”“言”并重,让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周继英(7-8.128) ●教材广角●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赵敬锋(1.40) 非关键词,也是文本解读的奇妙支点 师延峰(2.49) 注释补充拓展 王幼娟(5.46) 浅谈叙事学与小说阅读教学 王有亮(i0.39) 教师“文本细读”指向辨 陈菊飞(11.37) 谈教材选文的有效利用 张海侠(12.40) ●妙点揣摩● 情理兼包,圆融观照 陈连林(1.43) 好嘴“好”在哪里 章国华(1.44) 当树的生命遭遇人的生命 马晓萍(3.43) 寻找那片诗意的心灵空间 陈忠文(3,44) 别有深意的量词 王宏凤(3.46) 《甜甜的泥土》的留自艺术 马亚丽(11.45) ●探幽发微● 《三峡》的错误与误导 陈瑾(1.46) 《江城子密州出猎》插图质疑 田春林(1.47) 发挥“参考答案”的导向与示范作用 丁锋(4.42) 从阿尔萨斯的历史和语言问题看《最后一课》的缺陷 邓超(10.45) 谁是那“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黄银林蒋祖霞(11.42) 《甜甜的泥土》不宜作为教材的三点理由 张久旗(11.44) 《中国石拱桥》是清楚、客观、科学的说明文吗 田贺书(12.45) 关于“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什么”的再思考 丁海军(12.47) ●深度视研● 探求生命的释放方式 范金豹(2.42) 什么是有灵魂的生活 万虹(2.44) 阐读者之思维,道一语之玄机 徐赛儿(4.4o) 构建语文审智教学新系统 安杨华(5 40) 《愚公移山》中的“愚”与“智” 经志芹(6.44) 也谈《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 吕茂峰(6.46) 为何以“阿长”入题? 魏诗田(9.42) 初中孩子与《背影》的共鸣点是什么? 洪琳娇(9.44) 囚绿,诠释了爱 殷德中(10.43) 《看云识天气》的读写教学 张会(11.41) ●方法导航● -g-4 ̄丽(6.49) 纯美的诗篇,恒久的魅力 成长需要爱和自由 读出别样意蕴 ●备教参考● 黄聪敏(12.42) 让说理更令人信服 史绍典(12.44) 定点・成面 作文教学方式的革新 王 芳(6.50) 王德庆(10.47) 刘金玉(11.50) 评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的艺术特色 黯淡而又缤纷的心灵彩虹 《于园》中“水阁”奇景的“和谐”解读 包国华(2.46) 用好教材,以本为本 纪来华(2.48) ●精品课堂● 孙正磊(3.47) 让我们为写作重新命名 金相尧(4.46) 写作是一种叩问 ●类题例析● 邢春涛(12.50) 王君(9.48) 从质疑 ̄lj-z,_芝的身价说起 -赵丽宏就鄂教版教参对《蝈蛔》解读的答读者问 笑疯了的范进与被笑死的孔乙己 从“岳父”到“老爹” 丁锋(11.48) 赵丽宏秦和元(4.47) 2009年江苏各地市中考综合性学习考题管窥 朱珑(5.43) 余志明(1.52) 汪新成(5.44) 巧补留白 透视不同语境下语言的含义 “肉食者鄙”剑指何处 陈 兵(5.45) 点击中考散文阅读题 刘水利(6.48) ●讲评支招● 罗祥炼(5.54) 周庆华(6.54) 同样孤独的还有安恩 王益民(9.47) 改编,让应试跳出题海 朱立新(1.55) 《安恩和奶牛》:一种教育的转型 《吴汉何尝杀妻》备课札记 ●经典重读● 俞永军(9.47) 试卷讲评,大有讲究 汤松法 洪伟(2.54) 阳超(10.44) 从命题者的角度来讲评试卷 兰国祥(2.56) 中考语文主观性阅读题失误会诊 魏永达(3.40) ●备考指导● 汲安庆(3.41) 古诗词鉴赏有妙方 崔江风(4.43) ●考评沉思● 董家康(12.51) 郑利芳(3.52) 从赫留金角度扩展《变色龙》主题 不可救药的赌性 从梁衡“文章五诀”看《与朱元思书》 回忆温馨场景渴求自由生活 ●方法例谈● 文本解读的六个层面 解读文本从作者的声音开始 语文知识从何而来? 从“课文”的角度解读课文 ●方法指津● 曹 刚(4.44) 中考语文命题改革面临二难选择 万秀荣(3.54) 浅析语文教材中现代文背诵题的缺失 林忠港(6.40) 胡素欣(6.43) 宏观视野下的中考作文复习 徐长林(4.52) 伍超辉(6.52) 刘思远(9.40) 让“我”成为作文的灵魂 邵金生 朱昌元(9.52) 程东文(10.41) 语文试卷如何才能更有“语文味” 王伟(10.54) 盛●考题探秘● 瑶(9.46) 道中考“古诗文阅读”新题的解读 在“裸读”中寻找阅读的真谛 用足文本价值 ●多元悟读● 那一份厚重的乡情乡谊 ●探语寻文● 陈玉中(3.55) 马晓萍柳咏梅(11.47) 要让“呆”题活起来 吕宪华(4.54) ●考题创意● 张爱萍(11.39) 2009年中考名著题述评及2010年考向预测 江 山(5.52) 古代长度单位略谈 ●理论视界● 孟广柱冯庆元(4.48) 又见枝头吐新芽 ●新题命制● 朱建军(1.48) “旱灾”话题拟考一则 赵海燕(2.51) ●考题评析● 让书香浸润考场 一刘宏业(11.52) 写生概念:变易、模糊与回归 以经典阅读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现象剖析● 胡秀华(5.55) 朱烈荣(9.54) 王崇翔(12.53) 王占柱(9.53) 生活情趣,作文教学中的盲点 周菊芳(1.50) 道新型的说明文阅读试题 呼唤“真情作文” 冯述田 荀华莉(10.49) ●阅卷归来● 找-N-失落的诗 王兆群(12.48) 中考作文失分误区及对策 ●教法研讨● ●好题共赏●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言语的智慧”课堂教学解读 例谈作文深层立意的三种方法 ●读写频道● 表现形象的六个维度 郭莜薇(2.52) 呼唤“作主”,彰显个性 徐福君(4.49) ●考题研读● 张靳贺良(9.57) 玲(4.50) 让作文命题成为主体倾吐的“诱因” 刘春文(10.51) ●试题解读● 覃永恒(3.48)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从《社戏》中学作文的生活味 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渗透 陈 涛(3.50) 何昱(5.47) 离考生很近,很近 丁晓梅(5.48) 新闻语段的信息提取题答题攻略 纪 勇(5.50) 封义珑(11.54) 刘德海(11.55) 《老子》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读写互动的八种理解 郭焕平(12.54) 2Olo.12/B话文教学通讯 ⑥ ●参赛论文选● 把三维更好地融合在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学要真正走进文本 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例谈 邱吉莲《信客》教学实录 蒋玉坤(1.56) ●品书● 谢步勇(1.58) 由语文名师的成长履屐学步 林婉生(1.59) 搜集宏富嘉惠后学 谭・阮(12.55) 郭志明(4.61) 翟维琦(1o.63) 语文教改的出路在哪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古诗文阅读也需有创意 呼延云(1.62) 量身定做文学史 王志清(11.61) 范兴鹏(1.64) ●大赛传真● 刘明辉(2.58) 2009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 李永红(2.60) 大赛第二阶段获奖名单(2.62) 伍超辉(3.59) 第十二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获奖名单 例说“关键词”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简单中讲出大精彩 语文公开课的五“化” 浅谈创新写作中的“情感作文”教学 乐红艳(3.6O) (6.60) 刘艳飞(3.62) 2010年度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设计)大赛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浅议 姚飞(3.63) 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刘滢莹(4.56) 一节失败的朗诵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反思 白丽宁(4.58) 由《将进酒》品读李白的仕与隐 王星慧(4.59) 从两首歌词看感觉描写 王逸潇(4.60) 培养“五一居士” 提高语文素养 陈宇春(5.56) 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缕魂 汪奎(5.58) “有罪受贰”质疑及感悟 张号立 张瑞乐(5.59) “师生共用讲学案导学制”的实践与探索 况成雷(5.60) 有限空间,无限可能 余刚(5.61) 初中对话作文的想象,-jg台构建 张西云(5.63) 例谈语言品味生成质量的显性差异 武建新(6.56) 设疑引思,解疑探究 邰雨春(6.58) 如何把握古典诗歌的教学重心 徐德湖(9.60)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几点看法 石晓晨(9.62) 坚持“四多”,加强中学生的诗文修养 陈书水(10。6O) 课堂遍开思维花 侯曙征(10.61) “牛不喝水强按头”与因势利导 从德森(10.62) 从文本价值选择与教学创意角度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吴祺(11.57) 以“读”为纲,迈向文言教学的康庄大道 梁滨(11.58) 从学生学情入手谈作文教学的三环节 李咪咪(11.60) 浅谈初中语文作业设计 陈薇(12.56) “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 高雁(12.57) 体验,搭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 陈梦芳(12.58) ●参赛设计选● 《雨说》教学设计 丁波(2.61) 你说明白了Ⅱ马7 李海燕(3.56) 《敕勒歌》教学设计 田转霞(3.58) 《谈生命》教学设计 高 雁(9.58)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叶荣琴(9.59)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赵文花(10.57)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刘玉江(10.58)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田梅(10.59)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赵文花(11.56) ④ 语文敢学通讯2010.12/B 第一阶段获奖名单(9.63) ●会议报道● 陶本一语文教育思想暨编辑出版思想研讨会在 山西太原成功举办(4.64) ●新课程文本解读新思维系列讲座● 关于“异化” 徐江(1.29) 《湖心亭看雪》解读 徐江(1-31)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 安杨华(1.32) 论证新观念 徐江(2.29) 《发问的精神》解读 徐江(2.31) 《发问的精神》教学实录 徐江(2.32) 什么是描写 徐江(3.29) 《紫藤萝瀑布》解读 徐江(3.3o) 《紫藤萝瀑布》教学实录 钟立英(3-33) 思、辨、是、非、断:走向“合题” 徐江(4.29) 《鱼我所欲也》之思辨 徐江(4.31) 《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 徐江(4.32) 要学会两面思维 徐江(5.29) 《一千张糖纸》解读 徐江(5.31) 《一千张糖纸》课堂实录 徐江(5.33) 论据的解释功能及论据的确凿性、合机性 徐江(6.29) 《谈骨气》解读 徐江(6.31) 《谈骨气》课堂实录 袁纲领(6.33) 叙事性联系与文本理解 徐江(9.29) 《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之理解 徐江(9.31) 《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教学实录 王从华(9.33) 论证思维框架: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办 徐江(10.29)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解读 徐江(10.30)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实录 王从华(10.32) 怎样认识“深度理解” 徐江(11.29) 《愚公移山》之深度理解 徐江(11.30)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金鑫(11.33) 徐江(12.29) 《不求甚解》解读 徐江(12.30) 《不求甚解》教学实录 张小妹(12.33) ●总目录● 《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0年1一l2期总目录 (12.59) 解释论点作为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