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人类的母亲——土地》教案
课题:《养育人类的母亲——土地》 授课人:胶州市22中 刘进英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认识到土地是人类的生存之本
(2) 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3) 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来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运用交流讨论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合作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认识土地,了解土地,节约利用土地、增强保护土地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问题引入
看一看,想一想 (多媒体展示由卫星拍摄的地球图片)
问题设计:同学们,我们人类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它就是地球。这是一张通过卫星拍摄的地球图片,从海陆分布来看,它们谁占的面积大、谁占的面积小呢?陆地大约占总面积的多少?(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归结:陆地仅占地球表面很小的一部分,它只占29﹪的比重。就是这很少的土地,它养育了人类,养育了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人类的一切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它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它是“人类的母亲”(板书课题)。
二 联系生活,问题探究
㈠生存之本 想一想,说一说
教师: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主要有哪些形式?(析图) 问题设计:联系我们的衣食住行,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请你举例说一说土地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略作思考自由发言)
学生归结:粮食、蔬菜、水果、棉花、林木,住房、工厂、道路交通等。 ㈡伤病缠身
想一想,议一议。
教师:然而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幻灯片出示世界人口增长图),和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土地却已是不堪重负,伤病缠身,请看这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图片。 多媒体展示一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图片。
教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指名学生读两则“沙漠化”和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资料。
问题设计:联系生活想一想,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参照31和32页,分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然后发言)
师生归结: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全球变暖等;人为原因——人口膨胀导致的乱垦滥伐,过度放牧、盲目开垦土地等
说一说:关于水土流失或土地沙化的现象,你感受到了吗?请举事例说一说。 ㈢春回大地 比一比,试一试
教师:在土地遭受严重破坏之时,世界各国也在千方百计地采取积极措施对其加以保护,争取早日实现春回大地。我们国家更是不甘落后,因为土地在我国已经出现了生存危机,这究竟是怎样一种生存危机呢?请从课本第34页中去寻找答案。 中国土地危机:(让学生读一读幻灯片上的内容)目前,我国约有13亿人口,却只有18亿亩耕地,人均1.39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口可能达到16亿。从目前的农业生产技术水
平来看,我国只有保持18亿亩耕地,才能实现粮食自给…… 1. 把根留住
教师:我国人口增长较快,直接给土地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危机。(出示我国人口增长图)
播放视频(温家宝总理讲话: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问题设计:联系刚才看的内容想一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教师归结:人口增长过快,建设用地过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等。
说一说:根据你的观察了解,请你说说生活中人们有哪些破坏土地、使耕地减少的现象?(如在耕地上随便建房,乱开垦土地,乱砍滥伐等) 讨论交流:(幻灯片上的讨论题)。 2. 医治伤痕
面对伤痕累累的大地母亲,人类在反思自己行为的同时,也在积极采取行动为母亲“医治伤痕” 请你来做环保小卫士
问题设计: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呢?(如何改善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状况?)
(让学生思考设计方案,小组合作交流,然后确定代表发言)
教师归结: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与沙化等。 3. 春回大地
教师:警钟一直为大地母亲长鸣。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认识的深入,保护土地的行动也迅速展开。莽莽的森林,碧绿的田野,青青的草地又展现在人们面前。
(多媒体展示一组春回大地的优美图片)而且我国还设定了全国土地日。(幻灯片展示全国土地日介绍,指名学生朗读)。 全国土地日
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专门调整土地工作关系的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了深入宣传《土地管理法》,增强全社会的土地资源紧缺意识,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土地管理工作。从1991年起,每年的6月25日被确定为全国土地日。其目的在于告诉人们,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它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建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
三 课堂小结,牛刀小试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有何收获和感悟。 牛刀小试:(多媒体展示)
① 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百分比)。
② 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两大表现-------------和---------------。
③ 温家宝总理提出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亩这条红线。 ④ 在我国让土地春回大地的措施主要有------------和-----------------。 ⑤ 我们国家的全国土地日为每年的--------------。
四 保护土地,人人有责
教师: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土地,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母亲。保护土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想,你肯定有很多话要说,在本堂课结束前,请你写一段话来抒发你的心声,等会儿让我们来共同分享。(由学生举手朗读自己所写的一段话) 结束语:
同学们,有史以来,大地母亲用她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你,养育了我,养育了我们全人类。而母亲目前却是满目疮痍,作为她的儿女,我们理应要捍卫母亲的尊严,况且,保护母亲其实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板书设计:
养育人类的母亲——土地
一 生存之本————人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
二 伤病缠身————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自然原因、人为原因等) 三 春回大地————控制人口增长;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1) 把根留住 (2) 医治伤痕
(3) 春回大地
四 保护土地,人人有责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整节课课堂设计合理,从生存之本、伤病缠身、春回大地、保护土地四个板块进行设计,条理清晰。 (2)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科学性”体现的较好。①实事求是。该听讲接受就听讲接受,该讨论时就讨论,该独立思考就独立思考,该动手写时就动手写……②讲究实效。本着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负责的精神,从学生基础的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各种学习方式的可行性,基础知识的有效获取、认知结构的有效构建等都处理较好。
(3)从学生的发展来衡量,基本做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具体体现在:①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认知目标明确,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达成认知目标的过程中生成。②教师努力创设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能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为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教学目标在对话中生成,师生在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③教学媒体使用较恰当。 不足之处:
⑴对学生的评价不够。没有采取多样化的原则,有的地方只是简单肯定或否定。
⑵有的教学环节处理不到位。如:如果把土地都变成耕地或草地的幻灯片处理过于简单,应让学生充分来说一说。
⑶最后环节的结束语,没有提出倡议,应充分鼓动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来保护我们的土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