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理工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成绩: 根据助人行为对灾难情况下志愿者行为的分析
根据助人行为对灾难志愿者行为的分析
【摘要】志愿者(Vo-lunteer)联合国定义为“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名利的活动者”,具体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获取报酬,奉献个人时间和行动的人。本文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助人行为理论,结合今年菲律宾台风时各国志愿者对其救助的现象,深入分析了解志愿者行为,指导人们更深刻的认识助人行为,帮助大家通过认识志愿者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助人行为 灾难 志愿者行为 紧急情景助人 现象分析 榜样学习
导语:台风“海燕”于2013年11月8日袭击菲律宾之后,大批志愿者自发动员起来,日以继夜地加入到救灾工作中。其中既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民众志愿者他们虽然没有踏上灾区的土地,但通过分析卫星图片及其他数据制作地图,并将地图和来源于民众的珍贵信息提供给救援机构。还有很多志愿者投入到灾区一线进行救助。谈到志愿者,许多志愿者都是被乐于助人的那种纯纯的无私吸引而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来。可是随着所担负的志愿工作增多,就渐渐产生了疲倦感,慢慢地就变得懒散起来,而这种现象发生的深层原因,实际上是与志愿者本身对志愿工作的认知有着直接关系的。同时,根据助人行为理论可以得知,灾难时志愿者行为属于紧急情境的助人行为。 一、 志愿者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
关于助人行为,不同学派心理学家有着不同的理论观点。根据理论观点,概括说来,在心理学历史上主要呈现出的本能论、社会交换论、公平论、社会规范论、道德发展论五种理论形态都可以成为志愿者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 二、 动机分析
动机分析现在比较容易被接受的是马斯诺的五层需求层次模型,他将人的需求动机从低到高分为五层,分别是: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严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然,现在人本心理学里提出的观点是还有更高一层,叫自我超越,不过由于涉及到最终实在等与宗教有关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这里暂时先不讨论),在底层需求不被满足时,人是不会去追求更高的需求的。 三、紧急情境助人行为的特征
情急情境是不寻常的、少见的情境,人们缺乏经验,在这种特殊情境中,需要用特殊手段去帮助别人。因此紧急情境助人行为有可能有伤害施助者性命,使其财物受到威胁,有一定的危险性,付出的代价很大;而且这种助人行为是不能预见到的,无法事先制定计划,往往措手不及;紧急情境还会引起施助者生理上的应激状态。总体说来,紧急情境助人行为比非紧急情境助人行为难度更高、危险性更大、对施助者品质与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四、紧急情境助人行为的决策模式对灾难情况志愿者行为的指导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紧急情境下人们是否采取助人行为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决策过程,我们把这一决策的过程与模式称之为紧急情境
助人行为的决策模式。 1、拉塔尼和达利的决策模式
拉塔尼和达利 (B. Latane & J.M. Darley)通过研究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助人行为,不是一个简单的全或无的过程,而是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决策序列。具体说来,这一决策的过程包括以下相互链接几个步骤:
(1)对紧急事件的注意:注意到有紧急事件的发生,并且将注意资源指向正在发生的紧急事件。如果一个紧急事件根本没有被人们注意到,则不会发生助人行为。所以当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由于媒体的及时报道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到这种紧急事件有助于志愿者行为的集中发起。
(2)个人责任程度的决定:如果一个人把正在发生的事件判断为紧急事件之后,他就会对自己是否有责任去采取助人行为进行评估。所以然灾害发生时,灾区的人们一般会在保证自己安全后及时的投入到救灾当中。
(3)帮助方式的决定:当人们决定采取助人行为时,具体的帮助方式还是会有区别,一般说来,帮助方式可分成“直接帮助”和“间接帮助”两种。如果施助者觉得自己有能力帮助,并且在现场找到了合适的帮助方式,他就会倾向于直接干预紧急事件,这就是“直接帮助”;如果施助者觉得自己无力帮助,无法帮助,则会叫人过来提供帮助,这就是“间接帮助”。如自然灾害发生后,有的志愿者会直接到灾区中进行援助,这属于“直接帮助”,而还有一些人群会在后方进行物
资支持等援助的志愿者就属于“间接帮助”。 2、皮列温决策模式
皮列温对达利和拉塔尼的紧急情境助人行为决策模式作了修改。他也认为助人行为决定过程的第一步是旁观者必须注意到有非常特殊的事件发生,紧急情境往往突然能引起旁观者生理上的应激状态,从而驱使旁观者通过发生助人行为而设法消除或减弱它。激起生理上的应激状态后,旁观者便会对当前情境进行标识。即判断是否为紧急情境,如当新闻上出现灾区的悲惨画面后,旁观者很容易认清当前的事件为紧急事件,从而给予帮助。
判断是否为紧急事件后,进行责任归因和损失—报酬分析。紧急情境助人行为有一定的危险性,付出的代价也很大,还有被牵连进去的危险。如当志愿者投入到灾区进行援助的时候就要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全问题。而且,有时候旁观者也必须考虑心理性代价。紧急事件的处理往往需要特殊的知识经验与技能,因此有可能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甚至还会形成帮倒忙的尴尬局面。
以上两种紧急情境助人行为的决策模式都认为:紧急情境助人行为的决定需要一系列过程,这一系列的行为决定过程的完成时间是非常短暂的,甚至是瞬间的或者是无意识的。在其决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步骤出现了问题,助人行为都可能得不到实施。 五、影响紧急情境志愿者助人行为的因素
影响紧急情境助人行为的因素有一些与非紧急情境的影响因素是一致的,如施助者个人因素、情境特征、受助者特征、社会文化背
景等。但除此之外,旁观者效应对紧急情境助人行为也发生着重大的影响。
在一个紧急事件如自然灾害发生时,其他旁观者的出现会抑制一个可能施助者的干预行动,而且旁观者的人数越多,这种抑制作用越强,助人行为的减少程度就越高,我们把这种抑制作用就叫做旁观者效应。拉塔内与达理对旁观者效应作出了解释。他们认为,旁观者是否伸手相救,有一个认知决策过程在每一过程中旁观者都有可能停顿下来。而他们认为旁观者效应产生的可能原因有:
(1)知觉曲解:在紧急情境下,情景状况比较混乱模糊不清,很多人因此会按兵不动。于是就产生了旁观者的知觉曲解,认为该情境中没有什么紧急事件发生。因此又被称为“多数的疏忽”。
(2)社会比较:在缺乏客观社会标准的情境中,人们往往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确定自己的行动。而在紧急情境下人们是否实施助人行为就很大程度上受别人行动的影响。如果别人不干预,他也就不干预。相反地,如果别人积极参与,那么他发生助人行为可能性也相应增大。 (3)注意转移:紧急情境常常由于它发生的突然性,使得旁观者感觉陌生、措手不及,因此对他的干预需要高度的注意。他人的在场会对旁观者产生了一种压力。同时旁观者也无意识中提高了自我评估的动机,这样势必把过多的注意力分散到自我心理报酬上而非事实助人行为事件本身上。因此就会大大减少助人行为实施的机率。 (5)责任分散:在紧急情境中,如果旁观者只有一个人,这位旁观者在实施助人行为时就会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倾向于发生助人
行为,如果他未能实施助人行为,则会感觉受到良心的谴责。但是,如果在紧急事件发生过程中有许多旁观者,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分散了,有的旁观者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认为“我不做自有别人做”,人们感觉到自己帮助的责任变小,助人行为的发生机率也就相应减小。
六、志愿者助人行为培养的研究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别人在危难时,我们都提供帮助,当我们在危难时,别人也都帮助我们,显然,助人行为的增多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一个和平的世界有着巨大的作用。那么,有没有可能利用心理学规律来培养人们的助人行为呢?根据国内外学者采用了大量干预性教育实验,探索助人行为发生的条件、内部机制及教育措施的有效性,提出了许多种助人行为的培养方法的研究。其中榜样学习的方法更适合对灾难情况下培养大家志愿者的行为。
榜样学习在道德教育及助人行为研究的领域中曾引起广泛的注意,自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论后,大量研究表明,让被试接受榜样学习可以增加助人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如果我们看到别人不去帮助求助者,那么我们也倾向于袖手旁观;而如果看到别人去帮助求助者,我们也更可能去提供支持。榜样对人们是否产生助人行为具有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国内心理学家做过一些实验研究,他们先让被试观观看英雄助人的事迹,然后让被试讲述该事迹并与自我行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榜样学习后,不仅在实验后的即时实验中助人行为得到发展,而且在延缓测验中,这种效果也得以保持。
这表明榜样学习对儿童的助人行为具有长远作用。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 潘菽.社会的心理基础.上海: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版 3.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 张德.社会心理学.北京:劳动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美)克特〃W〃巴克:《社会心理学》第89页,南开大学出版社 6. 朱智贤.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版
7. 王小章,乐国安.中国人助人心理初探.社会学研究,1989年6期 8. 侯积良.价值取向、自我概念与亲社会行为.心理科学通讯,1990年2期
9.芦咏莉等.社会榜样社会关系质量与青少年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第1期
10. 陈旭. 情境讨论、榜样学习和角色扮演对儿童助人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