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幻想性和想象性:儿童文学的最基本特征P159
幻想和想象,有着内在的联系,又有着一定的区别。想象是在生活中以一定的事实根据为基础,然后进行想象和补充。而幻想则是更多地依据作者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而进行的艺术虚构。前者带有一定的现实性,后者则体现出浓厚的理想色彩。
1、 举例分析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儿童文学的特征及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或者艺术的品性,它是指那些相对于成人文学而言,在儿童文学中表现得更为集中,更为典型的艺术性,这些艺术品性与儿童的生命内涵和精神特征之间有儿童情趣具体体现为
○1、纯真美 例:雨果《在一座街垒上面》
○2、稚拙美 例:李其美《鸟树》《漂亮老师和坏小子》
○3、欢愉美 例:《会滚的汽车》
○4、变幻美
○5、质朴美
2、 分析寓言的什么特征
○1、明确的寓意(法国作家拉·封登说“一个语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诉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育好比是灵魂” )
寓意的表现方式:先秦式:只讲故事,寓意隐藏在故事中
伊索式:先讲故事后面揭示寓意
○2、鲜明的讽喻性(很少真面夸颂,一般都是讽刺)
○3、故事的虚构型
○4、精炼幽默的语言
○5、篇幅短小结构紧凑(例:凝溪《路标与自行车》 梁立松《站不起来的布袋》)
3、 举例谈谈童话与寓言的区别
○1、内容详简不同。童话一般都有人物形象、情节变化、场景转换的描述,而寓言在这方面则没有太多的要求。
○2、手法运用的强弱程度不同。同是拟人手法和夸张手法的应用,童话讲究“人性”与“物性”的统一,而寓言则要求有利于寓意表达,有只顾一点不及其余的特点。
○3、寓言和童话的结构方式不同。寓言一般由故事和教训两部分组成。所谓“点题话”
的形式可谓是寓言最外在的一个特点。童话则是通过塑造形象、故事情节来表情达意。
○4、读者对象不同。童话的读者一般是儿童;而寓言的对象以成年为主,只有一部分篇幅短小而寓意浅显的可以视作儿童文学。
○5、篇幅长短不同。寓言的篇幅都很短。而童话的篇幅可短可长。
4、 举例谈谈儿歌和儿童诗的区别
○1、儿歌讲究韵律、节奏,音乐性较强,格式比较整齐,被称为半格律诗,儿童诗的节奏协调,特别是散文诗。
○2、儿歌的语言浅显,十分口语化,儿童诗的语言具有一定的书面色彩
○3、儿歌的取材多来自于日常生活,内容单纯,儿童诗的体裁相对广泛些,内容也比儿歌丰富。
○4、从表达方式看,儿歌以叙述、说明、自描方式为主,儿童诗的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5、从审美效果看,儿歌生动,具有趣味,有明显的实用性和游戏性,儿童诗则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表达的含蓄,更适合于精神层面的欣赏品鉴。
○6、儿歌与儿童诗的历史不同,儿歌有悠久的历史,距今大约有3000年,儿童诗比较短,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
5、 浅谈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
主张儿童文学应当突出教育功能的论者认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儿童文学担当的任务跟学校教育是完全一致的”它应当“辅助学校教育,成为广大少年儿童进行全面教育的完整的系统的教育部署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对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不应做
单一的、机械的理解,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可以进行知识教育,语言教育等,打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小到拾金不昧的教育,都属于儿童文学教育功能范围。
6、 浅谈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的关系
在儿童文学研究中儿童读物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仅仅是指除开儿童文学以外的各类适合儿童的出版物:○1、儿童启蒙读物
○2、科技科普读物
○3、思想道德读物(例:政治、公民与法律0
○4、卡片
○5、儿童百科知识读物(例:社会人文意识方面)
○6、成人读物(四大名著、、、、、‘
○7、网络读物
区别: ○1、含义不同
○2、目的不同(儿童文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儿童读物侧重人物形象对儿童教育感染)
联系:○1、作者都是成人
○2、服务对象主要都是儿童
○3、二者的价值取向(目的)都是为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四、问答题
1、举例说明儿童故事的艺术特征。
答题要点:儿童故事的艺术特征:(1)主题集中而明朗。有很强的针对性,寓有相当明显的教育目的。(2)情节曲折而单纯。紧张曲折的情节容易抓住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情节发展又要单纯而脉络清晰。(3)叙述明快而有童趣,描写和叙述是主要表现手段。(4)语言质朴而活泼。语体色彩明朗朴实,浅近、平白、口语化。
2、儿童文学批评的标准是什么?
答题要点:儿童文学批评的标准就是用以衡量儿童文学作品的尺度。其标准是:(1)看作品是否真实反映了社会生活;(2)看作品是否有利于儿童美好道德情操的培养;(3)看作品是否具有儿童情趣;(4)看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否鲜明、生动;(5)看作品是否具有形式美;(6)看作品是否与读者的年龄阶段相吻合;(7)看作品是否有利于少年儿童知识面的拓宽和对少年儿童求知欲的激发。
3、试述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
答题要点:异:(1)儿歌篇幅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口语化;儿童诗则篇幅较长,结
构有变化,语言比较诗意化。(2)儿歌主要有大人吟颂,表达大人的情感,婴幼儿靠听觉来感知;儿童诗则更适合孩子自己朗诵,表达儿童自己的情感。(3)从内容上说,儿歌十分简单,主题单一;儿童诗内容要更丰富。同:讲究押韵,注重语言上的音乐感和情绪上的节奏感。
4、说说儿童文学鉴赏的意义。
答题要点:儿童文学鉴赏的意义:(1)有利于增强作家创作的自觉性,提高创作水平。(2)有利于小读者发展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3)是充分发挥儿童文学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的有力保证。(4)是文学鉴赏活动的开端,是促使一些作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最初契机。(5)是开展正常儿童文学批评的基础。
五、鉴赏分析题
阅读寓言《北风和太阳》,回答下列问题:
1、以《北风和太阳》为例,说说寓言常见的两个组成部分。
2、分析这则寓言的主旨。
3、以《北风和太阳》为例,说明寓言和童话的主要区别。
北风和太阳
有一天,北风和太阳为谁力量大而发生争吵。“如果我用力吹的话,可以把人们冷的动僵。”北风说,但太阳不服气:“如果我用力照射的话,可以把人们烧死。”太阳和北风谁也
不服输。“那么到底谁厉害,让我们来比比吧。”北风建议到。太阳也赞成:“如果谁能把那个路人身上的衣服脱下来,就算谁胜,怎么样?”北风得意的说:“那我赢定了。你看我只要吹一下就可以把他的外套吹掉。”北风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然后吐出来。一股寒冷向路人刮去。过路人从包袱里那出许多衣服加在身上。北风又吹一次,结果一样。这次轮到太阳了。太阳发出帜热的光向过路人射去。过路人脱掉了身上穿的全部衣服。被风对太阳说:“你得力量比我大,我甘拜下风。”
答题要点提示:1.寓言常见的两个组成部分是“身体”和“灵魂”。(需结合寓言做具体分析。)
2.结合作品自己总结分析。
3.寓言和童话的主要区别有五个方面:(1)童话一般都有人物形象、情节变化、场景转换的描述,而寓言则没有太多的要求,点到即可。(2)在用拟人、夸张手法的时候,童话要求“人性”与“物性”的统一,而寓言则要求有利于寓意的表达,可只顾一点不及其余。(3)结构方式不同。寓言由“身体”和“灵魂” 两个部分组成;童话则基本上通过形象、情节来表情达意。(4)读者对象不同。童话是专门为孩子创作的,而寓言的创作主要并非为孩子。(5)篇幅长短不同。寓言篇幅短小,童话则要长得多。以上五点还必须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第二部分 教学理论(30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 20分)
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____人文性与工具性______ 的统一。
2、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____语文素养_________的形成与发展。
3、义务教育小学阶段要求认识__3000_个左右常用汉字,课外阅读总量达到__145_万字以上。
4、识字写字是__阅读和习作__的基础,是___一、二_年级的教学重点。
5、写作教学应贴近_学生实际_ ,引导学生关注_社会__,热爱_生活_,表达_真情实感_ 。
6、第三学段的语文学习要求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_300_字,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_表达顺序__,体会作者的__思想感情___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7、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__默读___和__朗读__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__精度__、__略读____和浏览。
8、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__活动____为主要开展形式。
9、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___语文实践____ 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___语文实践___ 。
二、简答题:(10分)
1、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四大理念、五大领域分别指什么? (6分)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
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教师,只有时时加强学习才能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请结合自己的日常学习情况,回答下列问题。(共4分)
(1)写出两种自己知道或阅读过的语文教学期刊(含报纸)的名称:(1分)
(2)列举一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专家的姓名及其在语文教学某一方面的主张,并谈谈其对你在教学方面的启发或影响。(3分)
第三部分 请你对下面案例作简要分析。(10分)
《滥竿充数》教学接近尾声,教师再次要求学生对南郭先生进行评价。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表达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我觉得南郭先生其实也很聪明的。”教师感到有些意外,情不自禁地追问了一句:“为什么?”“南郭先生虽然不会吹竽,但吹竽的动作装得像模像样,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被人发觉,不是很聪明吗?”教师表扬道:“听你这么说,老师也觉得有些道理。谁还赞同这种看法呢?”“南郭先生很会利用机会,他看准了齐宣王喜欢听大伙儿合奏的机会。混了进去,很聪明。”“南郭先生很知趣,一看齐湣王的爱好同他父亲不一样,喜欢听独奏,就非常及时地离开了,避免了出洋相。”“南郭先生知道自己的底细,还能顾全大局,不争着出风头。”教师若有所思地回答:“想不到同学们有这么独特的理解,让老师也觉得耳目一新!”于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聪明”两字,学生就接受了“南郭先生很聪明”的结论。
案例:缺乏有效引领,导致学生无所适从。虽然课程标准中倡导“珍视学生独特的感
受、体验和理解”,对同一篇文章允许作出不同的解释,然而,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情趣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寓言这种文体,更具有强烈的哲理性、教育性。《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把它解读为赞扬南郭先生聪明过人显然有违编者及文本的本意,与课文主旨背道而驰。这并非是创新文本,超越文本,而是曲解文本,游离文本,是—种负效的,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