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护患沟通障碍的分析及对策

来源:爱够旅游网
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3月第7誊第5期Guide ofChinaMedicine,March2009,Vo1.7,No.5 159 2护理风险评估 2.1护理差错高危因素分析 临床护理工作,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年龄不一、文化背景不同的 各种人群 医疗护理服务具有高风险性,要通过多种渠道的法律教 经调查显示护理差错的发生常与以下高危因素有关:①高危环 节:治疗抢救活动中、交接班、医护耦合性环节;②高危人群:操 育,提高护士的法律法规知识;分析有工作缺陷的病例,总结经验教 训,全面掌握病情,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预防措施,例如:有自杀 倾向的患者交代家属24h陪伴,重症患者做仪器检查或转科须有医师 或护士陪同,对烦燥不安患者的约束程度,使用镇静剂要密切观察药 效并加强呼吸道管理,专科监护室护士准入制度,住监护室患者及家 属的告知制度,急诊患者贵重物品登记制度等。 3.2加强沟通交流,落实健康宣教 对存在护理风险的病症或患者,采取积极主动的沟通与交流,及 时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意见,使他们有机会陈述自己的观点,宣泄不满 作不规范、实习护士、知识老化护士、责任心不够强、业务能力差 的护士;③高危时段:工作繁忙、交接班前后、中午和夜班、节假 日时间;④高危意识:主观意识过强、安全意识淡漠、法制观念不强。 这些因素极易导致差错发生,管理者应该有预警计划,在人力安排 和医护、技协同服务等方面协调管理,发生缺陷及时查找原因,落 实持续改进措施。 2.2临床疾病的护理风险预见 例如:①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突如其来的打 击,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家属对医护是否尽力表示怀疑。②医患双 情绪,从而化解可能出现的纠纷。 3-3准确及时记录治疗护理经过 方所拥有的医学知识不对称性导致患者及家属不能理解手术后出现的 并发症。③医护之间的耦合性差,带给护士更重的精神压力。④长期 卧床、营养不良患者并发褥疮。⑤躁动不安的患者有坠床的危险。⑥ 静脉输入刺激性药物外渗局部皮下组织坏死。⑦没有认真执行查对制 度换错液体等。 《条例》规定:护理记录是客观性资料,患者有权复印。这对护 士来说是严峻的挑战,护士长要注重环节质量检查,如:①患者入院 评估要详细,尤其是外伤急诊患者有多发伤,包括皮肤损伤,仔细检 查并准确记录,处理及时;②每天床头交接班包括检查护理记录,如 果护理记录有缺陷需要重整理,必须是“谁当班谁整理”;③发现病 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所有的处置、用药全部记录在案。对死亡病例 逐字逐句检查,不合格的不出科。 3护理风险干预管理 3.1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预警机制 护患沟通障碍的分析及对策 李 萍 刘 平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及健康观念的转变,住院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护患沟通显得越来 越重要。沟通的形式: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影响沟通的因素主要有:护患交流信息量不足;语言使用不当、专业术语过多;专业技术 不精湛而致的不信任;语言失度、解释工作不到位。针对以上原因采取的对策:办公室护士热情接待,分管护士耐心细致的解释,了解产 妇的心理,做好相应的护理;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增进护惠关系;倾听患者心声,提高服务质量;营造温馨环境,实现环境治疗。总之, 在护患沟通交流时,要多为患者着想,采取各种形式与方法,消除患者的顾虑,降低护惠之间交流障碍的发生,增进彼此间的信任与理解, 使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护惠沟通;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B71—8194(2009)05—0159一O2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及健康观念 转变,住院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如果护患沟通不当,容易 产生护理纠纷。为此,本文对护患沟通障碍的原因进行调查,并总结 水平等。那么护士在接待患者时就应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 地将这些问题交代清楚,引导他们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 2.2语言使用不当、专业术语过多 住院患者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行业,个性不同,文化水平、医 出几种相应的有效消除沟通障碍的对策。 1护患交流的形式 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同等,如果护患沟通时,护士过多采用专业 术语与患者交流,容易产生误解或不被理解,影响交流效果。 2.3专业技术不精湛而致的不信任 种是语言形式的交流,即利用语言来传递信息;另一种是非语 言交流,即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与手势等。这两种形式在临床 护理工作中缺一不可,甚至有时非语言交流更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 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两种形式进行交流 与沟通,则容易产生交流障碍或不足。 医疗是服务行业,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很高, 如果护理过程中技术差,服务不到位很容易造成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 2.4语言失度、解释工作不到位 这种现象可表现在护患之间,也可表现在与家属的交谈中,特别 2交流障碍的几种表现形式 2.1护患交流信息量不足 更容易发生在非正式场合的交流。如医护人员在查房或做晨间护理时 若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不考虑患者及家属的感受,很容易造 住院患者一进病房,首先接触的是护士,这时患者及家属的情绪 都非常焦虑,迫切想知道有关住院治疗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如病情、 用药、治疗措旌、预后、护理安排以及主管医师、护士的姓名、业务 山东省昌邑市人民医院产科(261 300) 16O 成他们的误解。 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3月第7卷第5期GuideofChmaMedicine,March2009,Vo1.7,No.5 任与肯定。在与患者解释时能做到有理有据,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原因。 3.3倾听患者心声,提高服务质量 患者住院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同情和照顾,因而应注重情 3构建良好护患关系的对策 3.1产妇一人院,办公室护士热情接待,安排产妇人院,分管护士即 到床边做自我介绍,介绍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师,每人分发一本 感治疗,倡导心理护理模式,从心理学的角度针对每个患者的心理特 点做到有效沟通。 3.4营造温馨环境,实现环境治疗 住院环境的好坏对于患者来说极为重要,要尽一切力量改善病房 阳光服务手册,内容包括产前准备、产后护理、新生儿护理 母乳喂 养等方面的知识。介绍周围环境、注意事项,了解产妇心理,针对产 妇心理做好相应的护理。 3.2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增进护患关系 护士的自身素质、技术水平是第一位的,因此要学习理论知识,注 重实践操作锻炼,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同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 质。为了更好地塑造护士形象,提高护患之间的亲和力,要进一步注重 个人仪表、审美等综合能力培养,言行举止做到得体大方。另外平时还 要学习多学科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以过硬的素质赢得患者的信 的硬件措施。另外,还要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发放一些健 康教育宣传材料,普及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患者的自防自护能力,实 现环境治疗的功能。 总之,在护患沟通交流时,要多为患者着想,采取各种形式与方 法,消除患者的顾虑,降低护患之间交流障碍的发生,增进彼此间的 信任与理解,使患者早日康复。 (接36页1 善妊娠结局。目前对于定义低危孕妇合理产检次数国际上仍有争议, Cochrane中心的大样本系统综述认为“在保证产检质量的前提下减少 产检次数不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4];在此基础上WHO洌针对 性对照研究中,产检覆盖率已达92.98%,各不良妊娠结局得到有效遏 制”j。自2005年7月起闵行区先后对流动人口孕产妇实行系统化管 理及免费建立《上海市孕产妇健康联系手册 制度,2008年2月的一 次横断面分析(待发表)表明,分娩点流动人口产前保健利用率已达 93.82%,产检≥4次及9次者分别逾70%及19%,产后出血、新生 儿窒息等发生率进一步下降。但上述研究中对象所行产检常为多种模 式混合,相当一部分对象孕期曾接受私人诊所产检,不利于真实可观 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前瞻性研究,该报道称“正常或低危孕妇产检4次 的模式与产检至少8次的传统方案相比,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并未明 显增加 ,北京妇幼保健院继而将此模式应用于流动人口,经对照分 析得出了类似结论 l,但问题在于该报道为回顾性研究,且纳入对象 均为产检正常孕妇。对于总体上仍缺乏孕产期保健、不良妊娠结局居 高不。F的流动人口而言,基本产前检查仍需普及,产检的合理次数则 有待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加以探索。 分娩点的精减产检模式经实践证明是成功的,目前已在上海全市 开始推广。但从分娩点运行状况及北京地区类似试点 的经验来看, 这一举措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行政干预支持,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好相 关资源十分重要。若能在随机对照研究的平台上开展流动人口低危妊 娠合理产检次数的探究,将有利于这一资源的保护及善用,这也正是 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评估分娩点精减产检模式的效果。本研究以前瞻、开放性对照的方式 排除了其他产检模式的}昆杂干扰,并以分娩点作为所有对象的最终接 产医疗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医疗技术水平可能导致的偏倚。所 有初步纳入的对象均在分娩点建册,可充分利用分娩点系统化管理的 优势,在社区医师的帮助下尽最大可能降低随访过程中对象的流失。 即便如此,最终仍有21.65%的对象因各种原因而被剔除,但考虑到 流动人口居所经常变动,随访工作难度大,因此我们认为这一数字可 以接受。 两组对象在年龄、产次,月收入、文化程度及首次产检等指标方 参考文献 [1】庄婵娟,朱吴平,林放,等-夕 来孕妇产前检查和妊娠结局对照研 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7,l 6(6):425-428. [2】赵光临,杨丽英.深圳市不同户籍类型产妇产科特点及妊娠结局 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5):81・83. [3]刘英涛,陈刚,吕军,等.流动人口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 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7:544—545. 【4】Villar J,Ca ̄oli G,Khan—Neelofur D,et a1.Patterns of routine 面无统计学差异,具备较好的可比性。本研究中流动人151孕早期首次 产检率不足25%,与北京、杭州、武汉、广州等地的回顾性调查结果 存在较大差距,有待更多前瞻性研究加以证实。统计学分析发现,产 检达到3次的对象两组中所占构成比接近,但观察组其产检≥4次的 对象构成比更大。这一结果表明就提供基本产检而言,精减模式与传 统模式相似,但若要对象接受更多次数的产检,精减模式更具优势一 这不仅与精减产检模式费用节省(仅为对照组的55%左右)所起到的 鼓励效果有关,分娩点系统化管理及宣传工作的到位(如分发宣传手 册、提供就近班车接送等)也发挥了巨大功效。 剖宫产率及大部分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在两组中相似,这在很大 程度上和所有对象均在同一家接产机构住院分娩以及研究随访中对一 些高危妊娠的剔除有关。进一步分析发现,绝大部分不良妊娠结局多 antenatal care for low—risk pregnancy[J].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01,Issue 4. [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antenatal care randomized trial manual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model[R].Geneva:World HeathOrganization,2002:1-37. 见于产检不足4次的对象,且在产检利用状况更好的观察组内,其发 生率更低,说明精减产检模式不仅能促进产前保健利用,也能间接降 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但值得注意的是,过期产与巨大儿多见于产 [6】杨惠娟,沈汝枫,李禾,等.北京市流动人口孕产妇不同产前检查 模式比较[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7):845—846. [7]杨惠娟,沈汝栩,李禾,等.流动人口孕产妇分娩救助探讨[J].中 国妇幼保健,2007,22(29):4142—4145. 检≥4次的对象,说明一味地追求产检次数增长在某些方面无益于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