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电视新闻采访提问环节的失当与对策

来源:爱够旅游网
浅谈电视新闻采访提问环节的失当与对策

[摘要]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恰当与否,是采访成败的关键环节。记者在提问中经常会出现失当行为,表现为先入为主、教条公式、笼统空洞等。规避这些失当行为的对策有提高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掌握提问技巧、分析采访对象心理等。

[关键词]电视新闻;提问;失当;对策

新闻传播学概念里的提问,是指记者通过言语交流从采访对象处获取新闻事实的一种方式。由于电视新闻声画合一、现场出镜的需要,相对文字记者而言,电视记者在采访时应具有更高的提问能力和水平。用恰当的方式向采访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是电视新闻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笔者在长期的电视新闻采访实践中,经常遇到因为记者在提问环节的失当导致采访失败的案例。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先入为主型提问

提问的目的在于得到有价值的新闻事实。任何一个记者在提问时都希望采访对象能够明确回答问题并包含有价值的内容。但是记者有时会操之过急,先入为主、自以为是地提出问题,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我国女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周洋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勇夺两块金牌,在面对记者采访时发自肺腑地说了一句“可以让我爸妈过得更好一点”,被网友们视为最打动人心的获奖感言。2月26日,一位地方台的女记者在周洋的家中连续追问她的母亲王淑英“是不是培

养孩子的目的性太强了?是不是当初培养女儿,纯粹只为改变家庭环境?”结果王淑英面对镜头泪流满面,“我们从来没想过牺牲自己的孩子,让她为父母成名,我们没有那意思。”[1]在这个提问环节中,且不论这位记者咄咄逼人、有失分寸的语态,单从提问内容和方式上讲就十分欠妥。记者的本意是问王淑英为什么要培养周洋走上短道速滑的道路,但是却先入为主地认为“培养周洋纯粹只是为了改变家庭环境”,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导致采访失败。如果记者换种方式提问,例如“请问周妈妈,您当初培养周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等,恐怕效果会好得多。

二、限定封闭型提问

限定封闭型提问是指记者针对某一新闻要素提出具体问题,希望得到具体回答。虽然问答简洁明了,但是蕴含的信息量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受众对新闻事实更多了解的需求,也不利于记者业务能力的培养。

限定封闭型提问最常见的莫过于“是不是”模板了。有些记者特别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手往往会陷入这样的提问误区。例如采访一位外地游客,记者问:“你是第一次来xx景区么?”游客答:“是的。”记者问:“这里的景色好不好?”游客答:“好。”记者问:“以后还想来么?”游客答:“想。”到这里提问已经无法再继续下去了,记者和游客都显得十分尴尬。请问,这样的提问有什么信息量可言?

三、教条公式型提问

有的记者在采访时不分对象,对什么人都用公式化的问题,让对方或观众嘲笑记者没有水平。[2] “你有什么感想?”、“此时此刻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这两种提问方式是最典型的教条公式型提问,曾被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戏称为“万能式提问”。此类提问既无特色,又无实质性内容,往往让采访对象很难回答。

四、笼统空洞型提问

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过程,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采访对象就犹如老虎吃天,难以回答。[3]例如记者采访某建设部门负责人,如果问:“请问如何看待我市的城市建设?”采访对象往往会一头雾水,不知如何说起,或者就是官话、套话应付了事。如果记者从市区某地块的改造说起,让这位负责人谈谈下一步城市建设的具体思路和措施,相信采访内容会更加丰富、充实。

五、盛气凌人型提问

有的记者在采访时不注意措辞和语气,越位越权进行不合时宜的提问,轻则引起采访对象的不快,重则激化矛盾造成难以预计的后果。

例如2010年3月23日,贵州电视台第5频道《法治第一线》栏目记者在贵阳中华路上拍摄一名开中华车违法的女司机时,女记者向正接受处罚的“中华女”提问:“现在‘三创一办’,你觉不觉得您给贵阳市丢脸了?”此言一出,“中华女”顿时情绪激愤,回头对女记者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然后边打边回答说:“这是回家,哪叫丢脸?”正是女记者不当的提问激怒了逆行女司机,进而导致怒骂和殴

打事件的发生。因为此时女司机正接受处罚,心有不平,情绪不稳定,这时记者提问在时机选择上就不合适宜。另外女记者尖锐的提问内容更值得商榷,“丢脸”两字明显带有侮辱和攻击性。试想一下,如果被打女记者在女司机接受完处罚心情稍微平静之后,礼貌地问上一句:“您好,开车逆行很危险,你是不是觉得不对呢?”可能怒骂和殴打就不一定会发生。[4]

以上是笔者对电视新闻采访提问环节一些失当现象的不完全总结。那么,如何规避提问失当,顺利实现采访预期效果呢?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提高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

恰当的提问,首先需要记者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记者在采访时应该问什么、不问什么,问到什么程度,站在什么立场上提问,用怎样的观点提问,是最能反映出一名记者政治素质和修养的。记者只有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真正使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

恰当的提问,还需要记者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思想方式对记者提问的基调、角度有着决定性的直接关系。任何有意识的活动都是在一定思想支配下进行的,记者的提问也不例外。记者的提问存在着两种思想方法:一种是先入为主的形而上学;另一种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记者在提问中要学会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克服先入为主,这样才能够寻找到差异现象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5]

二、业务准备充分

恰当的提问要求记者在采访前要做足功课,提前了解采访对象,了解提问话题的背景。只有准备充分,记者才能在现场提问时抓住采访对象回答内容的关键部分进行即兴提问。同时由于记者事先掌握大量背景资料素材,在提问时会活跃采访对象的谈话兴致,也会引起观众的收看兴趣。

三、掌握提问技巧

提问技巧是提问艺术构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问技巧是记者利用特定的方法和能力,表现或传达记者的特定构思的手段。[6]中外记者在长期的采访实践中,摸索出了多种多样的提问技巧,如开门见山、启发引导、正面激问等。记者应熟练掌握多种提问技巧,同时在采访时因人因时灵活运用。

四、注重观察采访对象反应,分析采访对象心理

在提问过程中,记者还需时时观察采访对象的各种反应,这样能了解其性格、兴趣、态度和现场情绪等重要因素。记者可以根据这些现场观察,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从而对其回答和态度有所预期,这样就可以采取更加合适的采访策略,调整和改变提问方式,顺利实现采访意图。

五、遵循采访礼仪,营造和谐气氛

记者在提问时要重视现代生活中人们交往时遵循的礼节礼貌,特别是被尊重的需要。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记者往往会让

采访对象避而远之。而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地进行对话和交流,无形中会赢得采访对象的好感,拉近彼此的距离。

具体来说,要讲究提问艺术,多用商讨式的语句,有助于解除对方紧张、局促、防范的心理意识,尽快赢得采访对象的配合;注重平等对话,不咄咄逼人、盛气凌人,让对方感到与记者交流无拘束;对方如有不正确的言论,可用提问转移话题,避免发生正面争执;尊重对方隐私,对采访对象的收入支出、年龄大小、恋爱婚姻、信仰政见等不宜主动询问。(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电视台新闻中心)

[参考文献]

[1]《体坛周报》,2010.3.22,A20版,《被感谢父母的一个月》 [2]高世明.实用电视新闻[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3]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4]王贵山,邹荣然,时评:“中华女”事件拷问记者提问方式.中国广播网,2010

[5] [6]赵淑萍.电视采访与写作[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