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工地试验室作业指导书

来源:爱够旅游网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目 录

第一部分 规章制度 .......................................................................................................................................... 4 1.1 试验室检测环境条件规定 ...................................................................................................................... 5 1.2 试验室安全防火措施规定 ...................................................................................................................... 5 1.3 试验室“三废”处理规定 ...................................................................................................................... 5 1.4 标准物质的保管及使用规定 .................................................................................................................. 6 1.5试验室管理制度 ........................................................................................................................................ 6 1.6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 6 1.7抽样与样品管理制度 ................................................................................................................................ 7 1.8试验记录与报告管理制度 ........................................................................................................................ 7 1.9试验资料管理制度 .................................................................................................................................... 8 1.10安全管理及卫生工作制度 ...................................................................................................................... 8 1.11检测工作管理制度 .................................................................................................................................. 8 1.12人员培训制度 .......................................................................................................................................... 9 1.13试验仪器定期标定及定期保养制度 .................................................................................................... 10 1.14标准养护室管理制度 ............................................................................................................................ 10 1.15 化学药品及易燃、易爆、有毒有放射性物品的管理制度 .............................................................. 10 1.16 试剂、溶液管理制度 ...........................................................................................................................11 第二部分 仪器设备操作 ................................................................................................................................ 12 2.1 DYE-2000压力试验机操作规程 ......................................................................................................... 13 2.2 BKJ-Ⅲ击实仪操作规程 ....................................................................................................................... 13 2.3 KZJ-5000电动抗折机操作规程 ........................................................................................................... 13 2.4 DTM-Ⅱ电动脱模器操作规程.............................................................................................................. 14 2.5 负压筛析仪操作规程 ........................................................................................................................... 14 2.6 101-3烘箱操作规程 ............................................................................................................................ 14 2.7 HP-40混凝土抗渗仪操作规程 ............................................................................................................ 14 2.8 DQ自动岩石切割机操作规程 .............................................................................................................. 15 2.9 JJ-5水泥胶砂搅拌机操作规程 .......................................................................................................... 15 2.10 NJ-160A水泥净浆搅拌机操作规程 .................................................................................................. 16 2.11 ZS-15水泥振实台操作规程 .............................................................................................................. 16 2.12 HJW-60砼搅拌机操作规程 ................................................................................................................ 16 2.13 砼震动台操作规程 ............................................................................................................................. 17 2.14 WE-1000B万能材料试验机操作规程 ................................................................................................ 17 2.15 SHM-200混凝土磨平机操作规程 ...................................................................................................... 18 2.16 FG-Ⅲ光电液塑限联合测定仪操作规程 ........................................................................................... 18 2.17 标准恒温恒湿养护箱操作规程 ......................................................................................................... 19 2.18 6611B震击式标准振筛机操作规程 .................................................................................................. 19 2.19 电子天平操作规程 ............................................................................................................................. 19 2.20 BSJ-A混凝土电通量测定仪 .............................................................................................................. 20 2.21 DT-227路面材料强度仪操作规程 .................................................................................................... 20 2.22 SX-25-10箱式电阻炉操作规程 ........................................................................................................ 20 第三部分 检测操作细则 ................................................................................................................................ 23 第一章 水 泥 ............................................................................................................................................ 24 1.1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 ........................................................................ 24 1.2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 .................................................................................................... 26 1.3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 ................................................................................................................................ 30 1.4 烧失量的测定 ........................................................................................................................................ 32 1.5 硫酸盐-三氧化硫的测定 ...................................................................................................................... 32

1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1.6 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勃氏法) .................................................................................................... 33 第二章 普通混凝土用砂 ........................................................................................................................... 35 2.1 取样及样品制备 .................................................................................................................................... 35 2.2 细集料筛分 ............................................................................................................................................ 37 2.3 砂表观密度检测方法 ............................................................................................................................ 38 2.4 砂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 ................................................................................................................ 39 2.5 砂含泥量检测方法 ................................................................................................................................ 41 2.6 砂中泥块含量试验 ................................................................................................................................ 42 2.7 砂中氯离子含量试验 ............................................................................................................................ 43 2.8 砂的碱活性试验(快速法) ..................................................................................................................... 44 第三章 普通混凝土用石 ........................................................................................................................... 45 3.1 碎石或卵石的筛分析试验 .................................................................................................................... 45 3.2 碎石或卵石的表观密度试验 ................................................................................................................ 46 3.3 碎石或卵石的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 ............................................................................................ 47 3.4 碎石或卵石的含泥量试验 .................................................................................................................... 49 3.5 碎石或卵石压碎指标试验 .................................................................................................................... 50 3.6 碎石或卵石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 .................................................................................................... 51 3.7 碎石或卵石泥块含量试验 .................................................................................................................... 52 3.8 碎石或卵石吸水率检测 ........................................................................................................................ 53 3.9 碎石或卵石碱活性试验 ........................................................................................................................ 54 3.10 岩石抗压强度检测 .............................................................................................................................. 55 第四章 混凝土拌合用水 ............................................................................................................................. 56 4.1 技术要求 ................................................................................................................................................ 56 4.2 取样要求 ................................................................................................................................................ 57 4.3 试验方法 ................................................................................................................................................ 57 第五章 砌筑砂浆 ....................................................................................................................................... 63 5.1 适用范围 ................................................................................................................................................ 63 5.2 技术条件 ................................................................................................................................................ 63 5.3 砂浆配合比设计步骤 ............................................................................................................................ 64 5.4 稠度试验 ................................................................................................................................................ 66 5.5 密度试验 ................................................................................................................................................ 67 5.6 分层度试验 ............................................................................................................................................ 68 5.7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 68 第六章 外加剂匀质性检测 ......................................................................................................................... 69 6.1 范围 ........................................................................................................................................................ 69 6.2 一般规定 ................................................................................................................................................ 70 6.3 固体含量测定 ........................................................................................................................................ 70 6.4 PH值测定 .............................................................................................................................................. 70 6.5 氯离子含量测定 .................................................................................................................................... 71 6.6 硫酸钠含量试验(重量法) ................................................................................................................ 74 第七章 粉煤灰检测 ................................................................................................................................... 75 7.1 混凝土掺合料的定义及分类 ................................................................................................................ 75 7.2 掺合料粉煤灰的技术指标 .................................................................................................................... 75 7.3 粉煤灰试验方法 .................................................................................................................................... 76 第八章 混凝土配合比 ............................................................................................................................... 80 8.1 设计原则 ................................................................................................................................................ 80 8.2 设计依据 ................................................................................................................................................ 81 8.3 设计流程 ................................................................................................................................................ 81 8.4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领和设计步骤 .................................................................................................... 81 8.5 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及确定 .................................................................................................... 85 8.6 混凝土配合比报告 ................................................................................................................................ 87 第九章 土工检测 ....................................................................................................................................... 88 9.1 含水率试验 ............................................................................................................................................ 88

2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9.2 密度试验(环刀法) ............................................................................................................................ 88 9.3 密度试验(灌砂法) ............................................................................................................................ 89 9.4 比重试验 ................................................................................................................................................ 91 9.5 虹吸筒法 ................................................................................................................................................ 92 9.6 颗粒分析试验(筛析法) .................................................................................................................... 93 9.7 界限含水率试验(液、塑限联合测定法) ........................................................................................ 95 9.8 击实试验 ................................................................................................................................................ 96 9.9 填土密度湿度测试(核子仪法) ........................................................................................................ 99 9.10 地基系数K30试验 ........................................................................................................................... 100 9.11 变形模量EV2试验 ........................................................................................................................... 103 9.12 动态变形模量EVD试验 ................................................................................................................... 105 第十章 混凝土 ......................................................................................................................................... 106 10.1 混凝土拌合物凝结时间检测方法 .................................................................................................... 106 10.2 混凝土拌合物泌水率检测方法 ........................................................................................................ 108 10.3 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检测方法 ........................................................................................................ 109 10.4 混凝土拌合物密度检测方法 ............................................................................................................. 111 10.5 混凝土拌合物压力泌水率检测方法 .................................................................................................112 10.6 混凝土力学性能抗压强度检测方法 .................................................................................................112 10.7 混凝土力学性能抗折强度检测方法 .................................................................................................113 10.8 混凝土力学性能弹性模量检测方法 .................................................................................................115 10.9 混凝土力学性能动弹性模量检测方法 .............................................................................................116 10.10 混凝土耐久性抗渗性检测方法 .......................................................................................................117 10.11 混凝土耐久性收缩性检测方法 .......................................................................................................118 10.12 混凝土耐久性电通量检测方法 .......................................................................................................119 10.13 混凝土耐久性抗裂性检测方法 ...................................................................................................... 120 10.14 混凝土耐久性抗腐蚀性检测方法 .................................................................................................. 120 10.15 矿物掺和料碱活性抑制性检测方法 .............................................................................................. 122 10.16 混凝土耐久性抗冻性性检测方法 .................................................................................................. 124 第十一章 钢 材................................................................................................................................... 126 11.1 钢材拉伸试验 .................................................................................................................................... 126 11.2 钢筋焊接接头拉伸试验 .................................................................................................................... 127 11.3 建筑钢材及焊件弯曲试验 ................................................................................................................ 128 11.4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 ..................................................................................................................... 129 第十二章 预应力锚具静载试验 ............................................................................................................... 135 12.1 一般规定 ............................................................................................................................................ 135 12.2 静载试验 ............................................................................................................................................ 136 12.3 疲劳试验 ............................................................................................................................................ 137 12.4 周期荷载试验 .................................................................................................................................... 137 12.5 外观、尺寸及硬度检验 .................................................................................................................... 137 第四部份:原材料取样方法和委外试验 ...................................................................................................... 141 1. 总 则 .................................................................................................................................................... 142 2. 水 泥 .................................................................................................................................................... 142 3. 钢 材 ..................................................................................................................................................... 142 4. 集料 ...................................................................................................................................................... 145 5. 外加剂 .................................................................................................................................................. 145 6. 原材部分指标的委托检验 .................................................................................................................. 146

3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规章制度4

第一部分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1.1 试验室检测环境条件规定

一、水泥室操作室温度应控制在20±2℃,相对湿度不应低于50%;水泥试件标准养护箱

及养护室温度控制在20±1℃,相对湿度应不低于95%。

二、混凝土试件养护室温度控制在20±2℃,相对湿度大于95%;水泥混合砂浆试件养护

温度应控制在20±3℃,相对湿度60~80%,水泥砂浆和微沫砂浆养护温度为 20±3℃,相对湿度90%以上。

三、天平室温度控制在18~23℃,相对湿度宜为50~70%,且须防尘。 四、上述检测环境均应建立温湿度记录薄。

五、各工作室面积满足检测需要,清洁整齐,无与检测无关的物品。 六、各工作室采光充足,满足检测工作的要求。

七、各工作室的水、电线路布置整齐,符合安全要求。供电采用不间断电源220V、380V、

50Hz。电气设备均良好接地,并设配电箱。

1.2 试验室安全防火措施规定

一、对室内人员进行防毒、防火、防辐射及安全用电、用水等知识教育和消防器材使用练

习等,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室外设置灭火器材,并经常检查,任何人不得私自挪动位置,不得挪作它用。 三、检测前后应检查电源有无故障,如有应立即排除。

四、如发生火灾,应立即切断电源,用灭火器灭火,组织抢救,并报警。

1.3 试验室“三废”处理规定

一、化学室废液按酸、碱液分别存放于废液桶中;PH值调到6.5~7.0之间,方可排放。 二、有毒液应单独存放,不得多种毒液混合存放。 三、废渣存放于指定地点,定期清除。

四、含氰化合物废液应将pH值调至10,解毒达标后方可排放。其它有毒废液亦按此办法

处理。

5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1.4 标准物质的保管及使用规定

一、标准物质应与其它化学试剂分别存放,存放条件应符合化学试剂的存放要求。 二、取、盛标准物质的器具应反复洗涤干净,然后用蒸馏水吹洗三次,置于防尘处干燥。 三、操作前,操作者应掸净头和衣服上的尘,洗净双手。

四、启用时应注明日期,称取时从试剂瓶(或称量器皿)中取出后,不得返回瓶中。 五、标准物质需预处理时,应严格按该物质规定处理。

六、标准物质置于称量器中必须贴上标签,未用完的标准物质应置于干燥环境中存放。 七、标准物质不得移作其它用途。

1.5试验室管理制度

一、试验室建立主任(技术负责人)负责制,各专业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二、试验室坚持用“数据说话”的原则,做到公平、公正,数据提供准确及时,独立行使

技术职能,不受任何方面的干预和干扰。

三、试验室必须保持清洁、整齐、安静,不得在室内从事与试验无关的事,非操作人员不

得在内逗留。

四、试验员为工作室的安全卫生责任人。每次试验检测结束后,做到水电位于安全状态,

仪器、设备的零部件妥善保管,常用器具摆放整齐,说明书、操作手册和原始记录等放入指定地点,工作室场地清洁、仪器洁净。

五、试验室的仪器、设备由两人以上操作,地面采取绝缘措施,电源线应排列整齐,不得

横跨过道

六、试验室应保管好设备、仪器,做好防火、防盗和防蛀工作。

1.6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一、全体试验人员必须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二、正确了解掌握仪器设备的性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三、仪器设备实行定期定人保养管理,操作之前认真检查电压及仪器运转情况,操作后及

时保养,做到工完场清仪器净,周六进行大扫除。 四、仪器设备出现事故及时报告,严禁擅自拆修和带电检修。 计量仪器按计划定期检定,确保仪器准确无误。

6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五、有计划、有步骤地添置和更新仪器设备,做好购置、检定和报废工作。 六、及时建帐立卡,认真做好技术档案工作。

七、人为造成仪器设备的损坏,视情节追究责任、处以罚款。

1.7抽样与样品管理制度

一、抽样

取样员负责工地的样品抽样工作。抽样工作至少两人进行,抽样人员应遵守抽样纪律,严格按照抽样频率和有关规程、标准取样。抽样完毕,抽样人员应认真填写抽样单。 二、样品接收

取样员将样品及时送达试验室,试验员认真检查样品状况,并清点样品,确认无误后,由

取样员填写样品台帐,试验员校核无误后,双方在样品台帐上签字。 三、样品识别与存放

样品应具唯一性编号,并分类存放,做到帐物一致。样品的试验状态,用“未检”、“在检”、

“检毕”标签加以标识。对要求在特定环境下储存的样品,应严格控制环境条件。 四、样品的处置

检毕样品留样期不得少于报告抱怨期,留样期一般不超过60天,特殊样品根据要求另行商定。

1.8试验记录与报告管理制度

一、检测原始记录是出具检测报告的依据,记录中数据的有效位数和计量单位的使用均须

符合有关要求。

二、原始记录须唯一性编号。所用的原始记录应按规定的格式和模式填写,书写应使用黑

色墨水笔填写,字迹要清晰。原始记录编号不得断档、不许撕毁。

三、原始记录有错误需要更改时,一律采用“杠改”并加盖更改人印章,在旁边填上正确

的内容。

四、在硬盘上的原始记录要打印一份用书面形式保存,并有书面签字。

五、原始记录实行二级审核签字,即检验人员自查并在原始记录上签字,校核人员检查无

误后签字。在审核时,如发现原始记录不符要求或有误,则应退还检验人员进行更正或要求重测。

六、检验人员对其出具的数据负责,校核和审核人员对数据在运算传递过程中的非原始性

7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数据负责。

七、技术负责人应每月对原始记录进行一次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必要时进行纠正。 八、原始记录必须妥善保管,保存期工程竣工后不少于三年 九、检验报告的编制

试验员根据原始记录编制检验报告,经审核员确认后,主任批准检验报告。检验报告应有填写人、审核人、负责人三级审核签字后,统一登记后按规定程序发出。

1.9试验资料管理制度

一、试验室的样品台帐、试验记录、试验报告、试验台帐等由资料员负责保管和归档。 二、工程试验检测资料,由试验员随着工程进展及时整理并负责归档保管,工程竣工后移交

技术部门统一归档上缴项目部。

三、原始记录和资料,只供本室人员查阅。未经主任批准,不得借出或复印。

四、存档试验报告,只供本室试验人员或上级检查人员查阅,复制试验报告须经主任批准。 五、过期资料的销毁严格履行报批手续,并造册登记入档。

六、原始记录保存期工程竣工后不少于三年。试验报告须长期保存。

1.10安全管理及卫生工作制度

一、试验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和事故处理知识。 二、试验人员必须熟悉室内各种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及灭火对象。

三、操作前和操作后认真检查电器系统及设备,确保用电安全,严禁私自使用用电设备等。 四、进行加热、易燃、易爆以及机器运转时,操作者不得离开现场。

五、试验结束和下班前,要认真进行清扫、擦拭和安全检查,重点是水、电、火。

六、定期或不定期对试验人员进行放火器材使用常识等安全教育和考核

1.11检测工作管理制度

一、材料试验取样: 1)所取样品应具有代表性;

2)所取样品数量应满足(平行)试验要求,水泥、石灰、外加剂取双倍数量,其中一份

进行试验,一份封存备用;

3)按规定应进行复核试验的样品,与施工单位互通信息,同时取样,同时试验;

8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4)所取样品要有明显标识,以防混淆;

5)所取样品填写委托单并安排试验,委托单一式两份。

6)所取样品应及时登记台帐,试验结果及时在台帐上进行更新。 二、试验检测频率管理:

1)各试验室应根据所辖合同段工程具体情况制定详细试验检测工作计划,按土方路基、

石方路基、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物地基(承载力)与基础、附属(防护、排水)等单项工程分别制定计划;

2)达到《单项工程试验检测项目与频率》和施工规范规定的要求,做到不缺项,无漏检; 3)对特大桥、大桥等大型结构物工程,单独制定《试验检测计划总台帐》,取样后及时在

台帐上做好登记,试验结果每周按期更新,通过台帐进行管理,控制检测频率; 4)路基压实度要单独排出《路基压实度检测计划总台帐》,检测后及时在台帐上做好登记;

试验结果每周按期更新,通过台帐进行管理,控制检测频率; 5)每周按期更新各种台帐,通过台帐进行管理,控制检测频率。

6)对地产砂石材料质量要从源头抓起,多做料场调查工作,确保材料质量与数量供应; 7)制定出对混凝土拌和站、预制场、储料场的质量监控措施,对C40以上的混凝土进行

重点监控检测;

8)做好试验路段的试验检测计划;

9)桥涵结构物的地基承载力试验检测数据,必须齐全,一个不能缺少。对于无法进行轻

型动力触探的(砂砾、岩石)地基要有准确的地质情况文字描述;

10)委外试验由中心试验室组织安排,委外试验项目由中心试验室制定,并按期安排;

1.12人员培训制度

一、由中心试验室主任或副主任组织全体试验人员每周六晚上7点进行学习。

二、各检测组对本组承担的试验进行讲解,并针对在试验检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织人员

进行探讨。

三、管理组组织学习业主下发的各种文件。 四、检测组组织学习设计文件。

五、由试验室主任定期组织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

9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1.13试验仪器定期标定及定期保养制度

一、所法定计量仪器必须在检定合格后使用。 二、超过一年以上不使用的计量器具,必须检定封存。 三、严禁使用已损坏或检定不合格的计量器具。

四、对新购进的计量器具,使用前应由计量员检查,没有计量标志、合格证书或超过检定

周期的,必须经有计量资格的的管理机关检定后方可使用。

五、试验室检定日期按当地有关检定部门的规定执行,并做到计量器具帐物相符。 六、仪器设备的标定和保养由专人负责,并及时填写标定台帐。 七、定期运行检查使用频率不高的仪器。

1.14标准养护室管理制度

一、标准养护室用于对混凝土试块、水泥试块、水泥砂浆试块的标准养护。 二、养护条件:温度20±2℃,湿度大于95%。 三、控温方法:恒温恒湿设备自动控制。 四、室内悬挂“干湿温度计”定时查看。

五、经常检查温控仪的工作情况,每两天检查一次水位高度,不能低于加热器,以免干烧。 六、进出标准养护室应随手关门,以免造成室内的湿度波动及温度的损失。 七、经常清扫,保持清洁。

1.15 化学药品及易燃、易爆、有毒有放射性物品的管理制度

一、化学药品及易燃、易爆有毒物品的储存分类: 1.易爆物品:梯恩梯(TNT)、硝酸、硝铵、迭氮化物等; 2.氧化剂:碱金属和氯酸盐、硝酸盐、过氧化物、高锰酸钾等;

3.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液氮、液氨、氯化甲烷、氧气、氖、氩、氦、氢气等; 4.易燃物品:黄磷、硝化物等,凡闪光点小于45℃的物品;

5.有毒物品:氰化钾,氰化钠,亚硫酸、有机物、氟化碳、三氯二烯、水银等; 6.腐蚀性物品:硝酸、发烟硫酸、三氯化磷、蚁酸、乙酰氯、乙酰溴、氢氧化钾、氢氧

化钠、甲醛、甲酚、焦油酸等;

7.放射性物品:核子密度仪、铯137、镅241/铍、钴60、独居石、硝酸钍等。

二、凡涉及上述多类药品和物品应按规定分类存放于药品室中,由室主任指定专人保管。

10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保管人员应了解其性质和保管方法。

三、易燃、易爆物品,应严格按消防条例规定执行,存放药品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房间

应阴凉、通风、干燥,并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

四、贵重、剧毒物品应由专人用保险柜加锁保管,并有使用记录。

五、剧毒物品使用后,不得随意排放,应放入废液桶中,按要求集中进行解毒处理,达标

后方可排放。

六、贵重物品使用后的残渣尽量回收。

七、不同性质的废液,不能放于同一废液缸(桶)中。 八、上述分类药品,物品的购进、取用必须上账,定期清理。

1.16 试剂、溶液管理制度

一、基准试剂应妥善保管,存放于干燥器中,避免受酸、碱等作用。 二、配制的溶液应根据试剂的性质分别存放于磨口瓶、橡胶塞瓶或棕色瓶中。 三、标准溶液必须专人配制,定期检定,并详细记录。

四、试剂瓶上的标签必须填写清楚,过期或变质的试剂,一律不准使用。

11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第二部分 仪器设备操作

规程、自校方法

12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2.1 DYE-2000压力试验机操作规程

1、连接试验机的电源,按下试验机电源按钮,打开数显仪开关,并检查数显仪上的时间及其它参数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输入正确的参数,以保证试验数据的可溯性。 2、按下油泵启动按钮,将试验机先预热5分钟。

3、关闭回油阀,打开送油阀,并注意观察看压力机活塞,控制送油阀使其缓慢上升,压力机活塞上升1-4mm后,关闭送油阀,

4、按下压力机控制柜数字显示器上的“清零”键。

5、将试块放在压力板中心,使其侧面受压,表面充分与压力板接触。

6、按试验要求的加荷速度,缓慢的拧开送油阀,匀速加荷,并记录过程中需要的数据,直至达到破坏。

7、关闭送油阀,打开回油阀,使其充分回油。

8、清除破裂试件,采集其试验数据,并进行整理。

2.2 BKJ-Ⅲ击实仪操作规程

1、连接电源,将击实筒安装在转盘底部,拧紧固定螺栓。 2、取制备好的土样按所选击实方法分三或五次装入击实筒内。

3、每层按规定的击实次数进行击实,击完后余土高度不超过试筒顶面5mm.。 4、用修土刀齐筒顶削平试样,称筒和击实样土重。

5、用推土器推出筒内试样,测定击实试样的含水量和测算击实后土样的湿密度。 6、关闭电源,整理结果,并将击实仪器清理干净。

2.3 KZJ-5000电动抗折机操作规程

1、从养护环境中取出待测水泥试件,用湿布包裹。 2、打开电源,启动抗折机,将抗折试验机调至平衡。

3、将用湿布包裹的试件取出,将试件的侧面装入支撑圆柱上,夹紧固定好试件。 4、将主尺调到规定位置,使抗折机以50±10N/S的速率均匀施加荷载,直至试件折断,并将试件按试验顺序排放整齐,以备做抗压试验

5、记录破坏时的荷载,试验结束后,将游铊滑至主尺起点位置。 6、试验结束后关闭电源,清理仪器。

13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2.4 DTM-Ⅱ电动脱模器操作规程

1、将试模置于调整好位置的“支撑板”上,并与凹台对正。 2、将“脱模定位板”放下,且使“定位板”的凹台对正试模。 3、开动电机使“脱模丝杠”上升,即可将试析脱出。 4、反向开动电机使“脱模丝杠”下降下原始位置。 5、将试模取下,将仪器擦试干净。

2.5 负压筛析仪操作规程

1、接通电源打开仪器,检查仪器是否能够达到4000~6000帕负压压力。 2、如果低于4000帕时,应清理吸尘器中的水泥积存物,以保证达到负压要求。 3、按规定称取水泥试样25克,倒在负压筛上,扣上筛盖并放到筛座上。

4、开动负压筛析仪,持续过筛2分钟。如筛析过程中看到有水泥附着在筛盖上,可通过敲击使试样落下。

5、筛析结束后,用天平称取筛中的筛余物,用筛余物的多少表示水泥的细度。 6、记录试验结果,关闭电源,清理试验仪器。

2.6 101-3烘箱操作规程

1、根据试验要求,将温度指示控制仪调节至指定温度。

2、将需要烘干的物品放入烘箱内篦板上;松散材料应先放在烤盘上,再至于篦板上。 3、打开电源开关,烘干加热开始。

4、被烘烤的物品如果含水量较大,可旋松烘箱顶部排气孔,打开鼓风机开关,强制通风排湿。

5、烘箱内严禁烘烤易燃、易爆及有异味物品,也不得烘烤食品。 6、烘烤温度不得超过200℃,以免箱门玻璃爆裂。

7、烘烤结束后,应待烤箱内温度降至100℃以下时,才允许打开箱门取出被烘物品。 8、试验完毕,切断电源,清理干净。

2.7 HP-40混凝土抗渗仪操作规程

1、试验前一天将已到规定龄期的抗渗试件从养护室中取出。试验前把套模加热到规定温

14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度;用压力机把已滚有封闭蜡的试体压入套模内。

2、向蓄水罐内注满水,并在试模底盘内边充满水(排除管路系统内的空气,关闭6个通向试模的阀门)。

3、把装封好试体的试模,牢固地装在仪器上,按对角依次将固定螺丝拧紧。 4、接通电源,打开水泵,打开6个阀门。

5、调整压力表到0.1Mpa,以后每隔8h增加水压0.1Mpa,直至规定要求水压结束。 6、当6个试体的端面有三个呈现有压力水渗透出来时,记录此时的水压作为试验的压力值。

7、减速箱内应注入一定量的机油,并根据使用时间、情况更换。 8、水泵的活塞及两导柱,8小时注机油润滑一次,每次3-4滴。

9、每次试验完毕,关闭电源;将贮水罐、管路和泵体中的水放尽,试模擦净,并涂以薄油脂,然后覆盖。

2.8 DQ自动岩石切割机操作规程

1、先把工作台行至上端,调整锯片间距,拧紧螺栓。

2、把所准备的试样固定在工作台上,一定要求牢固,方可开机。 3、连接进水管及排水管,并及时清理泥渣。

4、接通380V电源,按箭头指示方向试转,检查完好,开始工作。

5、工作时应随时检查螺母的松紧程度,如发现螺母松开须马上停机,拧紧螺母,方可工作

6、工作完毕,关闭电源,将各运转物件按时清洗加油。

2.9 JJ-5水泥胶砂搅拌机操作规程

1、首次使用要检查接线是否正确,(注意正反转)。

2、把水加入锅内,再加入水泥,把锅放在固定架上,上升至固定位置。

3、开动机器,低速搅拌30S后,在第二个30S开始的同时均匀地将砂子加入锅内,(当各级砂量分装时,从最粗粒级开始,依次将所需的每级 砂量加完),把机器转至高速,再拌30S。

4、停拌90S,在第一个15S内用一胶皮刮具将叶片和锅壁上的胶砂,刮入锅中间。 5、开启电源,在高速下继续搅拌60S,各个搅拌阶段,时间误差应在±1S以内。

15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6、搅拌完毕后,清洗并擦干搅拌锅及搅拌机,及时切断电源。 7、遇有故障,及时修理,不得带病操作。

2.10 NJ-160A水泥净浆搅拌机操作规程

1、按规定称取水及水泥。

2、将搅拌锅和搅拌叶片用湿布润湿,倒入拌和用水。

3、在规定的5~10秒中将水泥加入到搅拌锅,防止水或水泥溅出。 4、将拌和锅安置在搅拌设备上,启动搅拌机。

5、按规定设置的搅拌方式搅拌,立即将搅拌好的水泥浆装入涂有隔离剂的锥模中,用小刀插捣,并轻轻震动数次,保证水泥浆填满密实刮去多余水泥浆,抹平。 6、随即将锥模固定在相应位置上,调整锥尖与净浆表面接触,拧紧固定螺丝。 7、稳定后突然放松螺丝,让试锥垂直自由沉入水泥浆中,当试锥停止下降或释放试锥30秒时,记录试锥下降深度。

8、整个操作应在搅拌结束后1.5分内完成。 9、关闭电源,清洗搅拌锅并擦拭搅拌机

2.11 ZS-15水泥振实台操作规程

1、打开电源。

2、将标准成型的胶砂用小勺分两层装入已安装好的试摸里。

3、装第一层时用大播料器垂直架在模套顶部,将料层播平,随后振实60次。 4、再装入第二层胶砂,用小播料器播平,再振实60次。 5、关闭电源从振实台上卸下试模。

6、用金属直尺以近似垂直的角度在试模模顶一端,沿试模长度方向以割据的动作慢慢向另一端移动,一次将试模上多余的胶砂刮去,并用直尺将试件表面抹平。 7、对试模进行标记,带模放入养护室或养护箱中养护至规定时间脱模。 8、清理现场并将振实台擦拭干净。

2.12 HJW-60砼搅拌机操作规程

1、进行搅拌前,先用适量水泥、水及砂子,涂抹搅拌机内壁及搅拌翅。

16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2、准确称量各种材料,依次投入细骨料、粗骨料(外加剂、掺合料)。

3、启动开关,予拌一定时间;然后徐徐加入搅拌用水、计时开始,直至搅拌结束。 4、将拌合砼放出,测量坍落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如不满足设计要求,进行调整,至满足要求为止。

5、测量砼拌合物容量及重要指标,然后将砼装入试模,振实成型。 6、搅拌结束,认真清洗搅拌机内、外表面、叶片及底座。 7、用机时注意人身安全,用毕切断电源。

2.13 砼震动台操作规程

1、根据试验要求和混凝土稠度,选择振实时间。

2、将已装入混凝土拌合物的试模均匀放置在振实台上,振实前逐个检查试模的紧固螺丝。 3、按启动开关,振实开始直至计时结束。

4、在振实过程中,随时注意调整混凝土试模中砼的装入量。 5、振实结束,认真清理,擦干振实台表面。

2.14 WE-1000B万能材料试验机操作规程

1、连接试验机及数显仪的电源,按下试验机电源按钮,打开数显仪开关,并检查数显仪上的时间及其它参数是否正确。

2、按下油泵启动按钮,将试验机先预热5分钟。关闭回油阀,打开送油阀,让活塞自动上升4~5mm,检查机器运转是否打正常,数显仪按清零后,即可开始试验。

3、做拉伸试验时,先开动油泵关闭回油阀,打开送油阀,使工作活塞升起一小段距离,然后关闭送油阀。将试样一端夹于上钳口,测力仪清零,再调整下钳口,夹持试样下端。夹持试样时,应按钳口所刻的尺寸范围夹持试样。试样应该夹在钳口的全长上,两块钳口位置必须一致,并对准中央加以充分固定。按试验要求的加荷速度,缓慢的拧开送油阀,匀速加荷,并记录过程中需要的数据,直至达到破坏。关闭送油阀,打开回油阀,取下试验后的试样,采集其试验数据,并进行整理。

4、做压缩试验时,将上压板装在下横梁底部,用螺钉加以固定。下压板放在试台中央的球面上,试样的中心线必须与压板中心线重合,避免偏心受力。将横梁落到合适的位置,关闭回油阀,拧开送油阀,测力仪清零。按试验要求的加荷速度,缓慢的拧开送油阀,匀速加荷,直至达到破坏。关闭送油阀,打开回油阀,并记录数值。

17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5、做弯曲试验时,将压滚支座根据试验需要的距离,用螺钉固定在试台上。二支座间的中心距离,可视试台侧面的刻度标尺,将上压头装在下横梁底部用螺钉紧牢(注意对准锤窝)。调整高度,按试验要求的加荷速度,缓慢的拧开送油阀,匀速加荷,直至达到试验要求。关闭送油阀,打开回油阀,检查试验结果,并记录。 6、关闭油泵及电源,清理卫生。

2.15 SHM-200混凝土磨平机操作规程

1、接通电源及水源。

2、根据芯样直径选择相应的夹具,将芯样夹紧并转到底盘中心位置后将夹具索紧。 3、松开上、下索紧手轮,转动升降手轮,当磨轮端面距芯样端面1mm时停止。然后索紧上索紧手柄,开启进水嘴阀门通水,并闭合电源开关,使磨轮转动,然后逆时针转动手轮,并同时顺时针转动微动手轮使磨头下降。当磨轮端面接触试样端面时摆动磨头进行磨削,直至磨平试样端面。

4、磨削完毕,关闭电源及水嘴阀并逆时针转动微动手轮,使其处于上极限位置。 5、松开夹具索紧手柄,将夹具同试样一同取下并反向安装,重复2、3、4步动作磨削另一端面。直至芯样端面符合要求为止。 6、磨平机用后关闭电源,擦试干净机器。

2.16 FG-Ⅲ光电液塑限联合测定仪操作规程

1、调节底脚螺母,使工作面水平。

2、接通电源,放上测试土样,再使电磁头吸住园锥 仪,使微分尺垂直于光轴。

3、调节投影物镜,使微分尺影象清晰。再调零线调节旋

扭,使屏幕上的零线与微分尺零线的影象重合。(出厂前已调好) 4、转动平台升降,当锥尖刚与土面接触,计时指示灯亮,

如此时处于自动测量状态,则园锥仪即自由落下,延时5秒,读数指示灯亮,且机内蜂鸣器响,提示操作者读取数据。如处于手动测量状态,当锥尖与土面接触时,接触指示灯亮,而园锥仪不下落,需按手动测量扭,园锥仪才自由落下,延时5秒,读数指示灯亮,机内蜂鸣器响,可读取数据。

5、读数后,要按复位按扭,以便进行下一次测量。

18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2.17 标准恒温恒湿养护箱操作规程

1、加热水箱注满水后,再将加湿器水箱拿下,把水箱下面的加水密封盖拧下,加水至2/3处,把水箱和加湿管复位。(使用时仅防水箱无水而烧毁加热器) 2、调整温度和湿度至所需温湿度,打开仪表电源开关。 3、工作正常后装入试件进行养护。

4、加水时将箱后放水管(阀)打开放掉养护箱内的水,以便延长养护箱的使用寿命。 5、使用过程当中由于空间误差造成温度误差,一般几个程序后可自动消除所以不属于设备问题。

2.18 6611B震击式标准振筛机操作规程

1、开机前检查各部位润滑油是否加足。

2、装套筛时先当扭紧螺栓左旋以松开筛盖固定顶杆,然后连同筛盖往上提,然后右旋固定,把套筛置于筛托盘上,再将扭紧螺栓松开往下压并右旋使之固紧。 3、接通电源,接下控制器电源开关,显示屏亮,同时出现300秒。

4、设定时间:根据需要,按轻触键“△”为上调,按“▽ ”为下调,每按一次“△”“▽”为60秒。

5、按“ON”键机械开始根据设定的时间工作,运作时指示灯亮。 6、中途停机时按“OF”键,每停机一次,应重新设置时间。 7、试验完成后,关机切断电源。

2.19 电子天平操作规程

1、 电子天平放置于稳固、平坦之台面使用,并利用4只调整脚,使仪器保持平衡。 2、避免将电子天平置于温度变化较快或空气流动剧烈之场所使用。 3、 请使用独立电源插座,以避免其它用品的干扰。

4、电子天平使用时,称重品之重心,须位于称盘中心点,且称量物不可超出称量范围,以确保其准确度。

5、使用电子天平前先开机预热15~20分钟,以确保称量的精确度。 6、天平使用环境温度为5~40度。

19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7、天平使用前最好能先进行一次外部校正。

2.20 BSJ-A混凝土电通量测定仪

1、将待测试样按照尺寸要求钻芯打磨好,试验时以三块试件为一组。

2、将试件暴露于空气中至表面干燥,以硅橡胶或树脂密封材料涂于试件侧面,必要时填补涂层中的孔道以保证试件侧面完全密封。

3、测试前进行真空饱水。饱水器内真空度要达到133Pa以下,保持3小时后,维持这一真空度并注入蒸馏水,直至淹没试件。试件浸泡1小时后恢复常压,再继续浸泡18±2小时。

4、用夹具安装好试件,并在负极夹具中注入3%Nacl溶液,正极夹具中注入0.3mol NaOH溶液。

5、连接好计算机通讯接线,并仔细检查各种连线,确保各接线正确无误,接通渗透性电测仪电源。打开数据采集软件,按试验要求设置好有关参数,开始试验。 试验结束后,彻底清洁夹具。

2.21 DT-227路面材料强度仪操作规程

1、打开电源,使用前按下停止按钮,红色灯炮亮表示电源接通。 2、在球形底座刷上一层薄黄油,并手动让其自由滑动。 将测试仪表(测力环)压头安放,固定平稳。

3、试验前空开运行1-2分钟,察看机器有无异常,当确认正常方可使用。

4、将试件置于下承压板上,调平球形座,使其与上承压板或压头轴线一致,扳动变速扳手,按规程、规范要求加压至试验完毕。 5、试验完毕后,打扫仪器,填写仪器使用记录。

2.22 SX-25-10箱式电阻炉操作规程

1、将电阻炉平放在室内平整的操作台上,控制器应避免振动,放置位置不要与电阻炉太近,防止过热而使电子元件不能正常工作。

2、将热电锅插入偶孔,孔与热电偶之间空隙用石棉绳填塞。

接通电源,将盛有试样的器皿放入箱内,关好箱门。再将温度指示调节仪设定旋钮调至所需工作温度,控制器上的开关拨至“通”的位置,绿灯亮,开始工作。

20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3、试验结束后,待电阻炉内温度降至接近室温,再打开箱门,防止烫伤。

2.23 自校仪器设备检验方法

本试验室仪器设备自校方法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内部标准《工程试验专用仪器校验检验方法》(TGX001~060-2001)及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部门计量检定规程中部分标准。

水泥负压筛析仪校验方法(TGX001-2001) 维卡仪校验方法(TGX002-2001) 水泥沸煮箱校验方法(TGX003-2001) 水泥胶砂试模校验方法(TGX004-2001) 水泥比表面积仪校验方法(TGX005-2001) 雷氏膨胀测定仪校验方法(TGX006-2001) 雷氏夹校验方法(TGX007-2001) 水泥抗压夹具校验方法(TGX008-2001) 恒温恒湿养护箱校验方法(TGX009-2001) 振筛机检验方法(TGX010-2001) 容量筒校验方法(TGX011-2001) 砂石标准筛校验方法(TGX012-2001) 电热干燥箱检验方法(TGX013-2001) 压碎指标值测定仪校验方法(TGX014-2001) 碎石或卵石针状规准仪校验方法(TGX015-2001) 碎石或卵石片状规准仪校验方法(TGX016-2001) 轻骨料承压筒校验方法(TGX017-2001) 混凝土抗渗仪校验方法(TGX018-2001) 混凝土震动台检验方法(TGX019-2001) 混凝土坍落度筒校验方法(TGX020-2001) 混凝土动弹性模量测定仪检验方法(TGX021-2001) 混凝土标准养护室检验方法(TGX022-2001) 试验室用混凝土搅拌机检验方法(TGX023-2001) 冷冻箱检验方法(TGX024-2001)

混凝土及砂浆试模校验/检验方法(TGX025-2001) 砂浆分层度仪校验方法(TGX026-2001)

21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跳桌校验方法(TGX027-2001) 测长仪校验方法(TGX028-2001) 砂浆稠度仪校验方法(TGX029-2001) 道碴筛校验方法(TGX032-2001)

道碴集料压碎率试模校验方法(TGX033-2001) 道碴标准集料压碎率试模校验方法(TGX034-2001) 道碴针状规准仪校验方法(TGX035-2001) 道碴片状规准仪校验方法(TGX036-2001) 沥青软化点仪校验方法(TGX039-2001) 沥青延度仪校验方法(TGX040-2001) 沥青针入度仪校验方法(TGX041-2001) 动力触探(标贯)仪校验方法(TGX043-2001) 固结仪校验方法(TGX045-2001)

应变控制式三轴仪校验方法(TGX046-2001) 击实仪校验方法(TGX047-2001)

光电式液、塑限测定仪校验方法(TGX048-2001) 相对密度试验仪校验方法(TGX049-2001) 灌砂仪校验方法(TGX050-2001)

K30平板载荷试验仪校验方法(TGX051-2001) 比重瓶校验方法(TGX052-2001) 玻璃仪器校验方法(TGX053-2001)

钢铁碳、硫联合测定仪校验方法(TGX054-2001) 金属线材反复弯曲试验机校验方法(TGX055-2001) 钢筋冷弯弯芯校验方法(TGX056-2001) 石灰爆裂蒸煮箱检验方法(TGX057-2001) 摆式摩擦系数测定仪校验方法(TGX058-2001)

净浆标准稠度与凝结时间测定仪检定规程(JJG[建材]105-1999) 行星式胶砂搅拌机检定规程(JJG[建材]123-1999) 胶砂试体成型振实台检定规程(JJG[建材]124-1999)

22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检测操作细则23

第三部分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第一章 水 泥

引自标准《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1346-2001)、《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 17671-1999)、《水泥细度检验方法》(GB1345-2005)、《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勃氏法)》(GB8074-87、《水泥化学分析方法》(GB/T176-1996)中部分条款。

1.1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

1.1.1 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标准法) 1.1.1.1 试验前必须做到: 1) 维卡仪的金属棒能自由滑动;

2) 调整试杆接触玻璃板时指针对准零点; 3) 搅拌机运行正常。 1.1.1.2 水泥净浆的拌制

用水泥净浆搅拌机搅拌,搅拌锅和搅拌叶片先用湿布擦过,将拌和水倒入搅拌锅内,然后在5~10s内小心将称好的500g水泥加入水中,防止水和水泥溅出;拌和时,先将锅放在搅拌机的锅座上,升至搅拌位置,启动搅拌机,低速搅拌120s三,停15s,同时将叶片和锅壁上的水泥浆刮入锅中间,接着高速搅拌120s停机。 1.1.1.3 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步骤

拌和结束后,立即将拌制好的水泥净浆装入已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试模中,用小刀插捣,轻轻振动数次,刮去多余的净浆,抹平后迅速将试模和底板移到维卡仪上,并将其中心定在试杆下,降低试杆直至与水泥净浆表面接触,拧紧螺丝1~2s后,突然放松,使试杆垂直自由地沉入水泥净浆中。在试杆停止沉入或释放试杆30s时记录试杆距底板之间的距离,升起试杆后,立即擦净;整个操作应在搅拌后1.5min完成。以试杆沉入净浆并距底板6±1mm的水泥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其拌和水量为该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P),按水泥质量的百分比计。

1.1.2 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代用法)

见GB/T1346-2001第10条。 1.1.3 凝结时间的测定

1.1.3.1 测定前准备工作:调整凝结时间测定仪的试针接触玻璃板时,指针对准零点。

24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1.1.3.2 试件的制备:以标准稠度用水量按1.1.2条制成标准稠度净浆一次装满试模,振动数次刮平,立即放入湿气养护箱中。记录水泥全部加入水中的时间作为凝结时间的起始时间。

1.1.3.3 初凝时间的测定:试件在湿气养护箱中养护至加水后30min时进行第一次测定。测定时,从湿气养护箱中取出试模放到试针下,降低试针与水泥净浆表面接触。拧紧螺丝1~2s后,突然放松,试针垂直自由地沉入水泥净浆。观察试针停止下沉或释放试针30s时指针的读数。当试针沉至距底板4±1mm时,为水泥达到初凝状态;由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初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初凝时间,用“min”表示。

1.1.3.4 终凝时间的测定:为了准确观测试针沉入的状况,在终凝针上安装了一个环形附

0180件。在完成初凝时间测定后,立即将试模连同浆体以平移的方式从玻璃板取下,翻转,

直径大端向上,小端向下放在玻璃板上,再放入湿气养护箱中继续养护,临近终凝时间时每隔15min测定一次,当试针沉入试体0.5mm时,即环形附件开始不能在试体上留下痕迹时,为水泥达到终凝状态,由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终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终凝时间,用“min”表示。

1.1.3.5 测定时应注意,在最初测定的操作时应轻轻扶持金属杆,使其徐徐下降,以防试针撞弯,但结果以自由下落为准;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试针沉入的位置至少要距试模内壁10mm。临近初凝时,每隔5min测定一次,临近终凝时每隔15min测定一次,到达初凝或终凝时应立即重复测一次,当两次结论相同时才能定为到达初凝或终凝状态。每次测定不能让试针落入原针孔,每次测试完毕须将试针擦净并将试模放回湿气养护箱内,整个测试过程要防止试模受振。 1.1.4 安定性的测定 1.1.4.1 雷氏法(标准法)

(1) 测定前的准备工作

每个试样需成型两个试件,每个雷氏夹需配备质量约75~85g的玻璃板两块,凡与水泥净浆接触的玻璃板和雷氏夹内表面都要稍稍涂上一层油。

(2) 雷氏夹试件的成型

将预先准备好的雷氏夹放在已稍擦油的玻璃板上,并立即将已制好的标准稠度净浆一次装满雷氏夹,装浆时一只手轻轻扶持雷氏夹,另一只手用宽约10mm的小刀插捣数次,然后抹平,盖上稍涂油的玻璃板,接着立即将试件移至湿气养护箱内养护24h±2h。

(3) 沸煮

调整好沸煮箱内的水位,使能保证在整个沸煮过程中都超过试件,不需中途添补试验

25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用水,同时又能保证在30±5min内升至沸腾;

脱去玻璃板取下试件,先测量雷氏夹指针尖端间的距离(A),精确到0.5mm,接着将试件放入沸煮箱水中的试件架上,指针朝上,然后在30±5min内加热至沸并恒沸180±5min。

(4) 结果判别:沸煮结束后,立即放掉沸煮箱中的热水,打开箱盖,待箱体冷却至室温,取出试件进行判别。测量雷氏夹指针尖端的距离(C),准确至0.5mm,当两个试件煮后增加距离(C-A)的平均值不大于5.0mm时,即认为该水泥安定性合格,当两个试件的(C-A)值相差超过4.0mm时,应用同一样品立即重做一次试验。再如此,则认为该水泥为安定性不合格。 1.1.4.2 试饼法(代用法)

(1) 测定前的准备工作:每个样品需准备两块约100mm³100mm的玻璃板,凡与水泥净浆接触的玻璃板都要稍稍涂上一层油。

(2) 试饼的成型方法: 将制好的标准稠度净浆取出一部分分成两等份,使之成球形,放在预先准备好的玻璃板上,轻轻振动玻璃板并用湿布擦过的小刀由边缘向中央抹,做成直径70~80mm、中心厚约10mm、边缘渐薄、表面光滑的试饼,接着将试饼放入湿气养护箱内养护24±2h。

(3) 沸煮:调整好沸煮箱内的水位,使能保证在整个沸煮过程中都超过试件,不需中途添补试验用水,同时又能保证在30±5min内升至沸腾。

(4) 脱去玻璃板取下试饼,在试饼无缺陷的情况下将试饼放在沸煮箱水中的篦板上,然后在30±5min内加热至沸并恒沸180±5min。

(5) 结果判别:沸煮结束后,立即放掉沸煮箱中的热水,打开箱盖,待箱体冷却至室温,取出试件进行判别。目测试饼未发现裂缝,用钢直尺检查也没有弯曲(使钢直尺和试饼底部紧靠,以两者间不透光为不弯曲)的试饼为安定性合格,反之为不合格。当两个试饼判别结果有矛盾时,该水泥的安定性为不合格。

1.2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

1.2.1 试体成型

成型前将试模擦净,四周的模板与底座的接触面上应涂黄干油,紧密装配,防止漏浆,内壁均匀刷一薄层机油。 1.2.2 配合比

胶砂的质量配合比应为一份水泥,三份标准砂和半份水(水灰比为0.5)。一锅胶砂成

26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三条试体,每锅材料需要量如表1-1。

表1-1 每锅胶砂的材料数量

材 料 用 量(g) 水 泥 品 种 水 泥 硅酸盐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 矿渣硅酸盐水泥 40±2 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复合硅酸盐水泥 石灰石硅酸盐水泥 1350±5 225±1 标 准 砂 水 1.2.3 搅拌

每锅胶砂用搅拌机进行机械搅拌,先使搅拌机处于待工作状态,然后按以下的程序进行操作:

1.2.3.1 把水加入锅里,再加入水泥,把锅放在固定架上,上升至固定位置;

1.2.3.2 然后立即开动机器,低速搅拌30s后,在第二个30s开始的同时均匀地将砂子加入;

1.2.3.3 当各级砂是分装时,从最粗粒级开始,依次将所需的每级砂量加完。把机器转至高速再拌30s;

1.2.3.4 停拌90s,在第1个15s内用一胶皮刮具将叶片和锅壁上的胶砂,刮入锅中间。在高速下继续搅拌60s。各个搅拌阶段时间误差应在±1s以内。 1.2.4 试件的制备与养护

1.2.4.1 尺寸应是40mm³40mm³160mm的棱柱体。 1.2.4.2 成型:用振实台成型。

1) 胶砂制备后立即进行成型。将空试模和模套固定在振实台上,用一个适当勺子直接从搅拌锅里将胶砂分二层装入试模,装第一层时,每个槽里约放300g胶砂,用大播料器垂直架在模套顶部沿每个模槽来回一次将料层播平,接着振实60次。再装入第二层胶砂,用小播料器播平,再振实60次。移走模套,从振实台上取下试模,用一金属直尺以近似90°的角度架在试模模顶的一端,然后沿试模长度方向以横向锯割动作慢慢向另一端移动,一次将超过试模部分的胶砂刮去,并用同一直尺以近乎水平的情况下将试体表面抹平;

2) 在试模上作标记或加字条标明试件编号和试件相对于振实台的位置。

27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1.2.4.3 试件的养护

1) 脱模前的处理和养护

去掉留在模子四周的胶砂。立即将作好标记的试模放入雾室或湿箱的水平架子上养护,湿空气应能与试模各边接触。养护时不应将试模放在其他试模上。一直养护到规定的脱模时间时取出脱模。脱模前,用防水墨汁或颜料笔对试体进行编号和做其他标记。两个龄期以上的试体,在编号时应将同一试模中的三条试体分在两个以上龄期内。

2) 脱模

脱模应非常小心。对于24h龄期的,应在破型试验前20min内脱模。对于24h以上龄期的,应在成型后20~24h之间脱模;已确定作为24h龄期试验(或其他不下水直接做试验)的已脱模试体,应用湿布覆盖至做试验时为止。

3) 水中养护

a. 将做好标记的试件立即水平或竖直放在20±1℃水中养护,水平放置时刮平面应朝上;

b. 试件放在不易腐烂的篦子上,并彼此间保持一定间距,以让水与试件的六个面接触。养护期间试件之间间隔或试体上表面的水深不得小于5mm;

c. 每个养护池只养护同类型的水泥试件;

d. 最初用自来水装满养护池(或容器),随后随时加水保持适当的恒定水位,不允许在养护期间全部换水;

e. 除24h龄期或延迟至48h脱模的试体外,任何到龄期的试体应在试验(破型)前15min从水中取出。揩去试体表面沉积物,并用湿布覆盖至试验为止。 1.2.5 强度试验

1.2.5.1 试体龄期是从水泥加水搅拌开始试验时算起。不同龄期强度试验应在表1-2的时间范围内进行。

表1-2 水泥强度试验时间范围

龄 期 1d 2d 3d 7d 28d 时 间 1d±15min 2d±30min 3d±45min 7d±2h >28d±8h 1.2.5.2 抗折强度测定

28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1) 将试体一个侧面放在试验机支撑圆柱上,试体长轴垂直于支撑圆柱,通过加荷圆柱以50±10 N/s的速率均匀地将荷载垂直地加在棱柱体相对侧面上,直至折断;

2) 保持两个半截棱柱体处于潮湿状态直至抗压试验;

3) 抗折强度Rf以牛顿每平方毫米(MPa)表示,按1-1式进行计算;

式中:

Ff——折断时施加于棱柱体中部的荷载,N;

L——支撑圆柱之间的距离,mm; b——棱柱体正方形截面的边长,mm。

4) 试验结果的确定:以一组三个棱柱体抗折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当三个强度值中有超出平均值±10%时,应剔除后再取平均值作为抗折强度试验结果。各试体的抗折强度记录至0.1MPa,计算结果精确到0.1MPa。 1.2.5.3 抗压强度测定

1) 抗压强度试验通过规定的仪器,在半截棱柱体的侧面上进行;

2) 半截棱柱体中心与压力机压板受压中心差应在±0.5mm内,棱柱体露在压板外的部分约有10mm;

3) 在整个加荷过程中以2400±200N/s的速率均匀地加荷直至破坏; 4) 抗压强度Rc以牛顿每平方毫米(MPa)为单位,按式1-2进行计算; RcFc/A„„„„„„„„„„„„„„„„(1-2)

式中:

Fc ——破坏时的最大荷载,N;

A ——受压部分面积,mm2(40mm³40mm=1600mm2)。

5) 试验结果确定:以一组三个棱柱体上得到的六个抗压强度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如六个测定值中有一个超出六个平均值的±10%时,就应剔除这个结果,而以剩下五个的平均值为试验结果;如果五个测定值再有超过它们平均值±10%的,则此组结果作废。各个半棱柱体得到的单个抗压强度结果计算至0.1MPa.按规定计算平均值,结果精确至0.1MPa。

1.2.5.4 常用五种水泥抗折抗压强度应满足表1-3、表1-4,表1-5中的强度要求。

Rf1.5FfL/b3„„„„„„„„„„„„„„„„(1-1)

29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表1-3 硅酸盐水泥的强度要求(GB175-1999)

抗压强度(MPa) 强度等级 3d 42.5 42.5R 52.5 52.5R 62.5 62.5R 17.0 22.0 23.0 27.0 28.0 32.0 28d 42.5 42.5 52.5 52.5 62.5 62.5 3d 3.5 4.0 4.0 5.0 5.0 5.5 28d 6.5 6.5 7.0 7.0 8.0 8.0 抗折强度(MPa) 表1-4 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强度要求(GB175-1999)

抗压强度(MPa) 强度等级 3d 11.0 16.0 16.0 21.0 22.0 26.0 28d 32.5 32.5 42.5 42.5 52.5 52.5 3d 2.5 3.5 3.5 4.0 4.0 5.0 抗折强度(MPa) 28d 5.5 5.5 7.0 7.0 8.0 8.0 32.5 32.5R 42.5 42.5R 52.5 52.5R

表1-5 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的强度要求(GB1344-1999)

强度 等级 抗压强度(MPa) 3d 10.0 15.0 15.0 19.0 21.0 23.0 28d 32.5 32.5 42.5 42.5 52.5 52.5 3d 2.5 3.5 3.5 4.0 4.0 4.5 抗折强度(MPa) 28d 5.5 5.5 6.5 6.5 7.0 7.0 32.5 32.5R 42.5 42.5R 52.5 52.5R

1.3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

将欲检验的水泥样品充分拌匀,通过0.9mm方孔筛,记录筛余物情况,防止过筛时混进其它水泥。 1.3.1 水筛法

1.3.1.1 筛析试验前,应检查水中有无泥砂,调整好水压及水筛架的位置,使其正常运转。喷头底面和筛网之间距离为35~75mm。

30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1.3.1.2 称取试样50g,置于洁净的水筛中,立即用淡水冲洗至大部分细粉通过后,放在水筛架上,用水压力为(0.05±0.02)MPa的喷头连续冲洗3min。筛毕,用少量水把筛余物冲至蒸发皿中,等水泥颗粒全部沉淀后,小心倒出清水,烘干并用天平称量筛余物。 1.3.2 负压筛法

1.3.2.1 筛析试验前,应把负压筛放在筛座上,盖上筛盖,接通电源,检查控制系统,调节负压至4000~6000Pa范围内。

1.3.2.2 称取试样25g,置于洁净的负压筛上,盖上筛盖,放在筛座上,开动筛析仪连续筛析2min,在此期间如有试样附着在筛盖上,可轻轻地敲击,使试样落下。筛毕,用天平称量筛余物;准确到0.1g。

1.3.2.3 当工作负压小于4000Pa时,应清理吸尘器内的水泥,使负压恢复正常。 1.3.3 试验结果计算与评定

1.3.3.1 水泥试样筛余百分数按1-3式计算

FRs/W100 „„„„„„„„„„„„„„„„(1-3)

式中:

F ——水泥试样的筛余百分数,%; Rs——水泥筛余物的质量,g; W——水泥试样的质量,g。 结果计算至0.1%。

1.3.3.2 为使试验结果可比,应采取试验筛修正系数修正式1-3的计算结果,并按式1-4计算

FcCF„„„„„„„„„„„„„„„„(1-4) 式中:

Fc——水泥试样修正后的筛余百分数,%; C——试验筛修正系数;

F——水泥试样修正前的筛余百分数,%。

结果计算至0.1%。

1.3.3.3 修正系数的测定方法为:用一种已知0.08mm标准筛筛余百分数的粉状试样(该试样受环境影响筛余百分数不发生变化)作为标准,按本节1.6.1或1.6.2的方法进行试验得出一个筛余百分数,并按式1-5计算得到

CFn/Ft„„„„„„„„„„„„„„„„(1-5)

31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式中:

C——试验筛修正系数;

Fn——标准样给定的筛余百分数,%; Ft——标准样经试验得出的筛余百分数,%。 结果计算至0.01。

注:修正系数C如超出0.80~1.20的试验筛不能用作水泥细度检验。

1.3.3.4 负压筛法测出的试验结果与其它方法发生争议时,以负压筛法为准。

1.4 烧失量的测定

1.4.1 方法提要

试样在950~1000℃灼烧恒重后称量。 1.4.2 所用仪器设备 1.4.2.1 马弗炉;

1.4.2.2 分析天平(称量200g、感量0.1mg)。 1.4.3 分析步骤

称取约1g试样(m1),精确至0.0001g,置于已灼烧恒量的瓷坩埚中,将盖斜置于坩埚上,在马弗炉内从低温开始逐渐升高温度,在950~1000℃下灼烧15~20min,取出坩埚置于干燥器中冷至室温,称量(m2)。反复灼烧,直至恒重。 1.4.4 烧失量的质量百分数按式1-6计算,结果精确至0.01%。 式中:

XLOI——烧失量的质量百分数,% m1 ——试样的质量,g; m2 ——灼烧后试样的质量,g。

XLOI(m1m2)/m1100„„„„„„„„„„„„(1-6)

1.5 硫酸盐-三氧化硫的测定

1.5.1 试验方法提要

在酸性溶液中,用氯化钡溶液沉淀硫酸盐,经过滤灼烧后,以硫酸钡形式称量。测定结果用三氧化硫计。 1.5.2 试验分析步骤

1.5.2.1 称取约0.5g试样(m)精确至0.0001g,置于300mL烧杯中,加入30~40mL蒸

32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馏水使其分散。加10mL盐酸(1+1),用玻璃棒压碎块状物,缓慢加热至水泥分解完全。将溶液加热微沸5min。用中速滤纸过滤,用热水洗涤10~12次。调整滤液体积至200mL,煮沸,搅拌下滴加10mL热的氯化钡溶液(100g/L),继续煮沸几分钟,然后移至温热处静置4h或过夜(溶液体积应保持在200mL)。用慢速定量滤纸过滤,用温水洗涤,直至检验无氯离子为止。

1.5.2.2 将沉淀及滤纸移入已灼烧恒重的瓷坩埚中,灰化后在800℃的马弗炉内灼烧30min,冷却,称量直至恒重。

1.5.3 三氧化硫的质量百分数按式1-7计算 式中:

XSO3——三氧化硫的质量百分数,%; m ——试样质量的质量,g; m1 ——灼烧后沉淀的质量,g。

XSO30.343m1/m100„„„„„„„„„„„„„„(1-7)

1.6 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勃氏法)

1.6.1 仪器工作原理、特点和主要性能指标

1.6.1.1 该仪器采用高可靠单片机和集成电路,自动计地、自动测温、自动检测水位、自动检测仪器工状态、自动计算并显示结果,全自动测量,无人为误差,简单准确方便。现已在全面各地得到广泛应用。 比表面积值与水泥性能的关系

1.6.1.2 细度(余)与比表面积值相关性差,如有些水玫细度(筛余)很小,但早强很低,此地应该测量比表面积。

1.6.1.3 比表面积值与颗粒级配与水泥强度有较好的相关性,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比表面积值愈大,即矿粉愈细,矿粉颗粒分布范围愈宽。 1.6.2 仪器操作

1.6.2.1 将仪器放置在避光的平台上,接上ACA220电源。 1.6.2.2 用水银排代法标定料筒体积。

1.6.2.3 注入少量无色蒸馏水,将黑色定位球放入U形压力计右端,并使其浮在水面上,开机或按复位键后,“H20-”闪动,一滴滴从左端加入水滴,至显示“good”为止。注水绝对不能超量。

1.6.2.4 用标准粉标定仪器常数,测试完毕后显示仪器常数和测量时间。

33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1.6.2.5 将所显示的仪器常数置到拨号盘上,状态开关向上。 1.6.2.6 测量未知样。 1.6.3 料筒体积标定

1.6.3.1 将二片滤纸沿筒壁放入料筒中,用细长棒压平到穿孔板上。

1.6.3.2 装满水银,用玻璃轻压水银表面,使水银面与料筒口平齐,并保证没有气泡空洞存在。倒出水银,称量,重复几次,精确至0.05g。

1.6.3.3 从料筒中取出一片滤纸,试用约3.0g的水泥装入料筒中,再放入一片滤纸,按规定压实料层。

1.6.3.4 将料筒上部空间注入水银,按上述同样方法除去气泡,压平,倒出水银称量,重复几次,精确至50mg。

1.6.3.5 按下式计算筒体积(精确到0.005cm3)

V=(P1-P2)/ρ

其中:V——料层体积cm3;

P1——末装料时,料筒中水银质量g; P2——装料后,料筒中水银质量g。

水银—试验温度下, 水银密度g/cm3

室温 ℃ 水银密度 g/cm 3水银

„„„„„„„„„„„„„„(1-8)

8 13.58 10-12 13.57 14-16 13.56 18-20 13.55 22-24 13.54 26-28 13.53 30-32 13.52 34 13.51 1.6.4 试样制作 1.6.4.1 试样准备

将110±5℃下烘干并在干燥中冷却到室+温的试样,倒入100ml密闭瓶内,用力摇动2min,使样品振碎松散。静置2min,打开瓶盖,轻轻搅拌均匀。 水泥样品应过0.9mm方孔筛. 1.6.4.2 试样量:

W=ρv(1-ε) „„„„„„„„„„„„„„(1-9)

其中: W——试样量g;

ρ——试样密度g/cm3; V——料层体积cm3; ε——空隙率,取0.500

1.6.4.3 料层制备

34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将一片滤纸放到穿孔板下,压紧。将所称样品到入料筒并轻敲料筒,使料层表面平坦。再放一片滤纸,用捣器均匀捣实试料直至捣器的支持环紧紧接触料筒顶边并旋转二周,注意不能有间隙,慢慢取出捣器。 1.6.5 仪器常数标定

1.6.5.1 先将仪器放平,避光,并注入适量水(无色)至刻度线以下,然后将黑色定位球放入U形压计右端。

1.6.5.2 取下料筒等到水位静止,按复位键,“H20-”闪动,说明水位低,此时应一滴滴从左端加入水滴,至正好显示“good”为止。

1.6.5.3 调节抽气速度:先将抽气调节阀(后面板下方)拧紧,然后稍微松开,至合适为止。

1.6.5.4 漏气检查:用橡皮塞塞紧压力计,按测量键,水位上升到最上面黑色电开关处自动停止,等10分钟,观察是否漏气。

1.6.5.5 标定料筒体积,按公式计算标准粉重量,并用分析天平秤量。 1.6.5.6 将仪器工作状态开关置于标定状态

1.6.5.7 将拨码盘B1的数值设定为标准试样的比表面积值。将拨码盘B2的数值设定为标准试样的密度。

1.6.5.8 按下测量键,测量开始,测量完毕后仪器显示出数值即为本仪器的仪器常数K及测量时间。

1.6.5.9 未知样品比表面积的测量

(1)将仪器放平,避免强光照射光电开光,并将仪器工作状态开关K1置于测量状态, (2)每次测量前取下料筒等到水位静止,按复位键K2,检查水位。 (3)按公式计算未知样品秤重,并用分析天平称量。

(4)分别检查仪器常数的设定及被测样品密度的设定是否正确。

(5)按一下测量键K3,测量开始,测量完成后所显示的值即为被测样品的比表面积及测量时间。记录后,复位。

第二章 普通混凝土用砂

本方法按照《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编制

2.1 取样及样品制备

2. 1.1 实施步骤

35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2.1.1.1 分批方法

细骨料检验应以同一产地、同一规格,同期进厂(场)、每400m3或600吨为-验收批;不足400m3或600吨时亦按一验收批计。每一验收批取试样一组。 2.1.1.2 取样方法和试样份数

1) 在料堆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由各部位抽取大致相等的试样共8份,组成一组试样。

2) 从皮带运输机上取样时,应在皮带运输机机尾的出料处用接料器定时抽取试样,并由4份试样组成一组试样。

3) 从火车、汽车、货船上取样时,从不同部位和深度抽取大致相等的8份,组成一组样品。

2.1.1.3 取样数量

每组试样取样数量,对每一单项试验,应不少于下表所规定的最少取样质量。

表2-1

试 验 项 目 颗粒级配 含泥量 石粉含量 泥块含量 云母含量 轻物质含量 有机物含量 硫化物与硫酸盐含量 氯化物含量 坚固性 表观密度 堆积密度与空隙率 碱集料反应 最少取样质量(Kg) 4.4 4.4 6.0 20.0 0.6 3.2 2.0 0.6 4.4 8.0 2.6 5.0 20.0 须做几项试验时,如确能保证试样经一项试验后不致影响另一项试验的结果,可用同一组试样进行几项不同的试验。 2.1.1.4 试样缩分

对于所取的每组试样,可以采用分样器或四分法将其缩分至质量略多于进行试验所必

36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须的质量为止。

2.2 细集料筛分

2.2.1 仪器准备

1)鼓风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2)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

3)试验筛—孔径为10.0mm、5.0mm、2.5mm的圆孔筛和孔径为1.25mm、0.630mm、0.315mm、0.160mm的方孔筛各一只,并附有筛底和筛盖;

4)摇筛机;浅盘,毛刷等。 2.2.2 试样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按照缩分方法进行缩分,用于筛分析的试样,颗粒粒径不应大于10mm。试验前应先将来样通过10mm筛,并算出筛余百分率。然后称取每份不少于550g的试样两份,分别倒入两个浅盘中,在(105±5)℃的温度下烘干到恒重。冷却至室温备用。

注:恒重系指相邻两次称量时间不大于3h的情况下,其前后两次称量之差不大于该项试验所要求的称量精度。(下同)

2.2.3 筛分析试验步骤

1)准确称取烘干试样500g,置于按筛孔大小(大孔在上、小孔在下)顺序排列的套筛的最上一只(即5mm筛孔筛)上;将套筛装入摇筛机内固紧,筛分时间为10min左右;然后取出套筛,再按筛孔大小顺序,在清洁的浅盘上依次进行手筛,直至每分钟出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0.1%时为止,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个筛,和下一个筛中试样一起过筛,按这样顺序进行,直至每个筛全部筛完为止;

注:① 如试样含泥量超过5%,则应先用水洗,然后烘干至恒重,再进行筛分;

② 无摇筛机时, 可改用手筛。

2) 称取各筛筛余试样的质量(精确到1g),所有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的剩余量之和与筛分前的试样总量相比,相关不得超过1%。 2.2.4 筛分析试验结果应按下列步骤计算

1)计算分计筛余百分率(各筛上的筛余量除以试样总量的百分率),精确至0.1%; 2)计算累计筛余百分率(该筛上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与大于该筛的各筛上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之总和),精确至1%;

3)根据各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分布情况; 4)砂的细度模数按前(2-1)式计算,结果精确至0.01;

37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μf =

式中

μf——细度模数;

(β2+β3+β4+β5+β6)-5β1

„„„„„„(2-1)

100-β1

β1、β2、β3、β4、β5、β6——分别为5.00mm、2.50mm、1.25mm、0.630mm、0.315mm、0.160mm各筛上的累计余百分数。

5)筛分试验应采用两个试样平行试验。细度模数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值(精确至0.1)。如两次试验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0.20时,应重新取试样进行试验。 2.2.5 砂的细度模数

2.2.5.1 砂的粗细程度按细度模数(μf)分粗、中、细三级其范围应符合以下规定: 粗砂 μf =3.7~3.1 中砂 μf =3.0~2.3 细砂 μf =2.2~1.6

2.2.5.2 砂按0.630mm筛孔的累计筛余量(以重量百分率计),分成三个级配区。其颗粒级配应处于2-1表中任何一个区以内。除5.00mm和0.630mm外,允许稍有超出分界线,但其总量百分率不应大于5%。

表2-1 砂子颗粒级配区

累计 级配区 筛余% 公称粒径 Ⅰ区 Ⅱ区 Ⅲ区 5.00mm 2.50mm 1.25mm 630μm 315μm 160μm 10~0 35~5 65~35 85~71 95~80 100~90 10~0 25~0 50~10 70~41 92~70 100~90 10~0 15~0 25~0 40~16 85~55 100~90 2.3 砂表观密度检测方法

2.3.1 表观密度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1)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 容量瓶——500mL;

3)干燥器、浅盘、铝制料勺、温度计等;

38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4)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5)烧杯—500mL。 2.3.2 试验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将缩分至650g左右的试样在温度(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温,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

2.3.3 表观密度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取烘干试样300g(m0),装入盛有半瓶冷开水的容量瓶中;摇转容量瓶,使试样在水中充分搅动以排除气泡,塞紧瓶塞,静置24h左右。然后用滴管添水,使水面与瓶颈刻度线平齐,再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质量(m1);倒出瓶中的水和试样,将瓶的内外表面洗净,再向瓶内注入与2)款水温相差不超过2℃的冷开水至瓶颈刻度线。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重量(m2)。

注:在砂的表观密度试验过程中应测量并控制水的温度,试验的各项称量可以在15~25℃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从试验加水静置的最后2h起直至试验结束,其温度相差不应超过2℃。

2.3.4 表观密度ρ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m3)

ρ=

式中

m0——试样的烘干质量,g;

m1——试样、水及容量瓶总质量,g; m2——水及容量瓶总重,g;

αt——考虑称量时的水温对水相对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见2-2表。

表2-2 不同水温下砂的表观密度温度修正系数

水温,℃ αt 水温,℃ αt 15 0.002 21 0.005 16 0.003 22 0.006 17 0.003 23 0.006 24 0.007 25 0.008 18 0.004 19 0.004 20 0.005 m0

m0+m2-m1

„„„„„„(2-2)

以上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之差大于20kg/m3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2.4 砂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

2.4.1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砂的堆积密度、紧密密度及空隙率。 2.4.2 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39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1) 案秤——称量5000g,感量5g;

(2) 容量筒——金属制、圆柱形、内径108mm,净高109mm,筒壁厚2mm,容积1L,筒底厚为5mm;

(3) 漏斗——或铝制料勺;

(4) 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5) 直尺、浅盘。

2.4.3 试验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用浅盘装样品约3L,在温度(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温,取出并冷却至室温,再用5mm孔径的筛子过筛,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试样烘干后如结块,应在试验前先捏碎。

2.4.4 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用漏斗或铝制料勺,将它徐徐装入容量筒(漏斗出料口或料勺距容量筒口不应超过50mm)直至试验装满并超出容量筒筒口。然后用直角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其质量(m2);

紧密密度:取试样一份,分二层装入容量筒。装完一层后,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为10mm的钢筋,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25下,然后再装入第二层;第二层装满后用同样的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的钢筋方向应与第一次所垫的钢筋方向垂直);二层装完并颠实后,加料直至试样超出容量筒筒口。然后用直角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其质量(m2)。 2.4.5 试验结果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堆积密度(ρL)及紧密密度(ρc),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m3)

ρL(ρc) = 〔(m2-m1)/ V〕³1000 „„„„„„„(2-3)

式中

m1—容量筒的质量,kg; m2—容量筒和砂总质量,kg; V—容量筒容积,L。

以两次的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空隙率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

空隙率υL=(1 -ρ1/ρ)³100% „„„„„„„„(2-4)

υc=(1 -ρc/ρ)³100% „„„„„„„„ (2-5) 式中

40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υ1——堆积密度的空隙率; υc——紧密密度的空隙率; ρ——砂的表观密度,kg/m3; ρ1——砂的堆积密度,kg/m3; ρc——砂的紧密密度,kg/m3。 2.4.6 容量筒容积的校正方法

以温度为(20±2)℃的饮用水装满容量筒,用玻璃板沿筒口滑移,使其紧贴水面。擦干筒外壁水分,然后称重。用下式计算筒的容积

V=m2-m1 „„„„„„„„„„„„„„„(2-6)

式中

m1——容量筒和玻璃板质量,kg; m2——容量筒、玻璃板和水总质量,kg。 V——容量筒容积,L

2.5 砂含泥量检测方法

2.5.1 本方法适用于细集料含泥量的检测。 2.5.2 仪器准备

1)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 2)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3)试验筛—孔径0.080m及1.25mm各一个; 4)洗砂用的容器及烘干用的浅盘等。 2.5.3 试样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将样品在潮湿状态下用四分法缩分至约1100g,置于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立即称取各为400g(m0)试样两份备用。 2.5.4 含泥量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取烘干的试样一份置于容器中,并注入饮用水,使水面高出砂面约150mm充分拌混均匀后,浸泡2h,然后,用手在水中淘洗试样,使尘屑、淤泥和粘土与砂粒分离,并使之悬浮或溶于水中。缓缓地将浑浊液倒入1.25mm及0.080mm的套筛(1.25mm筛放置上面)上,滤去小于0.080mm的颗粒,试验前筛子的两面应先用水润湿,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砂粒丢失;

再次加水于筒中,重复上述过程,直到筒内洗出的水清澈为止;

41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用水冲洗剩留在筛上的细粒。将0.080mm筛放在水中(使水面略高出筛中砂粒的上表面)来回摇动,以充分洗除小于0.080mm的颗粒。然后将两只筛上剩留的颗粒和筒中已经洗净的试样一并装入浅盘,置于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来冷却室温后,称试样的质量(m1)。

2.5.5 砂的含泥量(ωc)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1%)

ωc =

式中

m0——试验前的烘干试样质量,g; m1——试验后的烘干试样质量,g。

以两个试样试验结果的算述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的差超过0.5%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m0-m1

M0 ³100% „„„„„(2-7)

2.6 砂中泥块含量试验

2.6.1 泥块含量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1)天平,称量2000g,感量2g; 2)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3)试验筛,孔径0.630m及1.25mm各一个; 4)洗砂用的容器及烘干用的浅盘等。 2.6.2 试样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将样品在潮湿状态下用四分法缩分至约3000g,置于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用1.25mm筛分,取筛上400g分为两份备用。 2.6.3 泥块含量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称取试样200g(m1)置于容器中,并注入饮用水,使水面高出砂面约150mm,充分拌混均匀,浸泡24h,然后用手在水中碾碎泥块,再把试样放在0.630mm筛上,用水淘洗,直至水清澈为止;

2)保留下来的试样应小心地从筛里取出,装入浅盘后,置于温度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后称量(m2)。

2.6.4 砂中泥块含量(ωc,1)应按式2-11计算(精确至0.1%)

c,L(m1m2)/m1100 …………………………………(2-8)

式中:

ωc L——泥块含量,%;

42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m1——试验前的干燥试样质量,g; m2——试验后的干燥试样质量,g。

取两次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的差值超过0.4%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2.7 砂中氯离子含量试验

2.7.1 氯离子含量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和试剂

1)天平,称量2kg,感量2g; 2)带塞磨口瓶,1L; 3)三角瓶,300mL; 4)滴定管,10mL或25mL; 5)容量瓶,500mL;

6)移液管,容量50mL,2mL; 7)5%(W/V)铬酸钾指示溶液; 8)0.01mol/L氯化钠标准溶液; 9)0.01mol/L硝酸银标准溶液。 2.7.2 氯离子含量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取砂2kg先烘干至恒重,经四分法缩至500g(m)。装入带塞磨口瓶中,用容量瓶取500mL蒸馏水,注入磨口瓶内,加上塞子,摇动一次后,放置2h,然后每隔5min摇动一次,共摇动3次,使氯盐充分溶解。将磨口瓶上部已澄清的溶液过滤,然后用移液管吸取50mL滤液,注入到三角瓶中,再加入浓度为5%的(W/V)铬酸钾指示剂1mL,用0.01mol/L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至呈现砖红色为终点,记录消耗的硝酸银标准溶液的体积(V1);

2)空白试验:用移液管准确吸取50mL蒸馏水到三角瓶内。加入5%铬酸钾指示剂,并用0.01mol/L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至呈现砖红色为止,记录此点消耗的硝酸银标准溶液的体积(V2)。

2.7.3砂中氯离子含量应按式2-12计算(精确至0.001%)

cl0.035510CAgNO3(V1V2)/m100 ………………(2-9)

式中:CAgNO3——硝酸银标准溶液浓度,mol/L;

V1 ——样品滴定时消耗的硝酸银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2 ——空白试验时消耗的硝酸银标准溶液的体积,ml; m ——试样质量,g。

43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2.8 砂的碱活性试验(快速法)

2.8.1 本方法本方法按照《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编制,适用于细集料碱活性测定。 2.8.2 试验步骤:

2.8.2.1 采用1mol/l氢氧化钠溶液浸泡试件14d,温度为80℃的条件下来加速骨料的碱—硅反应。

2.8.2.2 制作试件的骨料要有一定的级配。

2.8.2.3 由于此方法国内采用时间不长,对这方面经验积累不多。结果评定是根据美国标准制定,并与国际一致,若当14天的膨胀率在0.1%~0.2%之间时,要用砂浆长度法进行试验判定,即用3个月或半年的满速方法进行。 2.8.3 试件制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2.8.3.1 将砂样缩分成约5kg,并将式样洗净烘干备用。

2.8.3.2 水泥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57要求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与砂的质量之比1:2.25 , 水灰比0.47。试件规格25mmx25mmx280mm,每组三条,称取水泥440g,砂990g。

(1) 成型前24h,将试验所用材料(水泥.砂.拌合用水等)放入(20±2℃)的恒温室。 (2) 将拌好的水泥与砂倒入搅拌锅,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17671的规定进行搅拌。

(3) 搅拌完毕后,将砂浆分两层装入试模内,每层捣40次,测头周围应填实,浇注完毕用镘刀刮除多余砂浆,抹平表面,并标明测定方向及编号。

(4) 将试件成型完毕后,代模放入标准养护室,24 h后脱模。

(5) 脱模后,试件浸水放入密封的塑料筒中,然后放入80℃的恒温水浴箱中。24 h后,同种骨料制成的试件放在同一个养护箱。

(6) 在20℃恒温室中测量砂浆棒的基准长度,然后把试件仪浸泡在1N的NaOH溶液中,放入80℃恒温水浴箱中,观测3d,7d和14d的砂浆膨胀率。试验的评定标准为,砂浆棒膨胀率小于0.1%,则骨料是无害的;膨胀率大于0.2%,则具有潜在有害碱活性;膨胀率在0.1%和0.2%之间为可疑骨料,需进行其他辅助试验,也可以把试件延至28 d观测来评估。

快速法不仅可以作单一种活性骨料,而且还可以作活性骨料混合料的碱活性评定。

44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第三章 普通混凝土用石

本方法按《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编制。

3.1 碎石或卵石的筛分析试验

3.1.1 筛分析试验所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试验筛—孔径为100、80.0、63.0、50.0、40.0、31.5、25.0、20.0、16.0、10.0、5.0和2.50m的方孔筛,以及筛的底盘和盖各一只、其规格和质量要求应符合GB/T6003.2《金属穿孔板试验筛》的规定(筛框直径均为300mm);

2)天平或案称—天平的称量5㎏,感量5g;称的称量20㎏,感量20g; 3)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4)浅盘。

3.1.2 试样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试验前,用四分法将样品缩分至略重于表3-1所规定的试样所需量,烘干或风干后备用。

表3-1 筛分所需试样的最少重量

最大公称粒径(mm) 10.0 16.0 20.0 25.0 31.5 40.0 63.0 80.0 试样重量不少于(kg) 2.0 3.2 4.0 5.0 6.3 8.0 12.6 16.0 3.1.3 筛分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0

1)按表3-1的规定称取试样;

2)将试样按筛孔大小顺序过筛,当每号筛上筛余层的厚度大于试样的最大粒径值时,应将该号筛上的筛余分成两份,再次进行筛分,直至各筛每分钟的通过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0.1%;

注:当筛余颗粒的粒径大于20.0mm时,在筛分过程中,允许用手指拨动颗粒。

3)称取各筛筛余的重量,精确至试样总重量的0.1%。在筛上的所有分计筛余量和筛底剩余的总和与筛分前测定的试样总量相比,其相差不得超过1%。 3.1.4 筛分析试验结果应按下列步骤计算

1)由各筛上的筛余除以试样总量计算得出该号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精确至0.1%); 2)每号筛计算得出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与大于该筛筛号各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相加,

45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计算得出其累计筛余百分率(精确至1%);

3)根据各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

3.2 碎石或卵石的表观密度试验

不宜用于最大粒径超过40mm的碎石或卵石。 3.2.1 本方法测定表观密度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1)烘箱 —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2)天平 —称量5kg,感量5g;

3)广口瓶 —1000mL,磨口,并带玻璃片; 4)试验筛 —孔径为5mm。 3.2.1 试样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试验前,将样品筛去5mm以下的颗粒,用四分法缩分至下表所规定的量的2倍,洗刷干净后,分成两份备用。

3.2.3 用本方法测定表观密度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按表3-2规定的数量称取试样;

表3-2 表观密度试验所需的试样的最少重量

最大公称粒径(mm) 试样重量不少于(kg) 10.0 2 16.0 2 20.0 2 31.5 3 40.0 4 63.0 6 80.0 6 2)将试样浸水饱和,然后装入广口瓶中。装试样时、广口瓶应倾斜放置,注入饮用水,用玻璃片覆盖瓶口,以上下左右摇晃的方法排除气泡;

3)气泡排尽后,向瓶中添加饮用水直至水面凸出瓶口边缘。然后用玻璃片沿瓶口迅速滑行,使其紧贴瓶口水面。擦干瓶外水分后,称取试样、水、瓶和玻璃片总重量(m1);

4)将瓶中试样倒入浅盘中,放在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放在带盖的容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重(m0);

5)将瓶洗净,重新注入饮用水,用玻璃片紧贴瓶口水面,擦干瓶外水分后称重(m2)。

注:试验时各项称重可以在15℃~25℃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但从试样加水静置的最后2h起直至试验结束,其温度相差不应超过2℃。

3.2.4 表观密度ρ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m3)

ρ =(

m0

m0+m1-m2

³αt)³1000 „„„„„(3-1)

46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式中:

m0——烘干后试样重量,g;

m1——试样、水、瓶和玻璃片的总重量,g; m2——水、瓶和玻璃片的总重量g;

at——考虑称量时的水温对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见表3-3。

表3-3 不同水温下碎石或卵石表观密度温度修正系数

水温℃ α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0.002 0.003 0.003 0.004 0.004 0.005 0.005 0.006 0.006 0.007 0.008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之差应小于20kg/m3,否则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对颗粒材质不均匀的试样,如两次试验结果之差超过20kg/m3时,可取四次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3.3 碎石或卵石的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

3.3.1 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1)案称—称量10kg,感量50kg,及称量100kg,感量100g各一台; 2)容量筒—金属制成,其规格见表3-10; 3)平头铁锹;

4)烘箱—能使温度控在(105±5)℃。 3.3.2 试样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试验前,取重量约等于表3-4所规定的试样放入浅盘,在(105±5)℃的烘箱中烘干,也可摊在清洁的地面上风干,拌匀后分成两份备用。

表3-4 堆积密度与紧密密度试样的最少重量

最大公称粒径(mm) 10.0 16.0 20.0 25.0 31.5 40.0 63.0 80.0 试样重(kg)

表3-5 容量筒规格要求

碎石或卵石的最大粒径 (mm) 10.0、16.0、20.0、25.0 31.5、40.0 63.0、80.0 容量筒容积 (L) 10 20 30 47

40 40 40 40 80 80 120 120 容量筒规格(mm) 内径 208 294 360 净高 294 294 294 筒壁厚度 (mm) 2 3 4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注:测定紧密密度时,对最大粒径为31.5、40.0mm集料可采用10L的容量筒,对最大粒径为63.0和80.0mm的集料,可采用20L容量筒。

3.2.3 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置于平整干净的地板(或铁板)上,用平头铁锹铲起试样,使石子自由落入容量筒内。此时,从铁锹的齐口至容量筒上口的距离应保持为50mm左右。装满容量筒并除去凸出筒口表面的颗粒。并以合适的颗粒填入凹陷部分,使表面稍凸起部分和凹陷部分的体积大致相等,称取试样和容量筒共重(m2);

2)紧密密度:取试样一份,分三层装入容量筒。装完一层后,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为25mm的钢筋,将筒按住并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25下,然后装入第二层。第二层装满后,用同样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与第一层放置方向垂直),然后再装入第三层,用同样方法颠实。待三层试样装填完华后,加料直到试样超出容量筒筒口,用钢筋沿筒口边缘滚转,刮下高出筒口的颗粒,用合适的颗粒填平凹处,使表面稍凸起部分和凹陷部分的体积大致相等,称取试样和容量筒共重(m2)。

3.2.4 堆积密度、紧密密度及空隙率应按下规定进行计算

1) 堆积密度(ρ1)或紧密密度(ρc)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m3)

ρ1(ρc) =

式中

m1—容量筒的重量,kg; m2—容量筒和试样总重,kg; V—容量筒容积,L。

以两次的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2)空隙率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

空隙率υ1 =(1-

υC =(1-

式中

υ1—堆积密度的空隙率; υc—紧密密度的空隙率;

ρ—碎石或卵石的表观密度,kg/m3。

3.2.5 容量筒容积的校正应以温度为(20±2)℃的饮用水装满容量筒,用玻璃板沿筒口滑移,使其紧贴水面。擦干筒外壁水分,然后称重。用下式计算筒的容积

48

m2-m1

V

³1000 „„„„„(3-2)

ρ1 ρ ρc ρ

)³100% „„„„„„„„„(3-3)

)³100% „„„„„„„„„(3-4)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V=m2΄-m1 (L)„„„„„„„„„„„„„„„„„„„„(3-5)

式中

m1—容量筒和玻璃板重量,kg; m2—容量筒、玻璃板和水总重量,kg。

3.4 碎石或卵石的含泥量试验

3.4.1 含泥量试验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1)案称—称量20kg,感量20g。对最大粒径小于15mm的碎石或卵石应用称量为5kg感量为5g的天平;

2)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3)试验筛—孔径为1.25mm及0.080mm筛各一个; 4)容器—容积约10L的瓷盘或金属盒; 5)浅盘。

3.4.2 试样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试验前,将来样用四分法缩分至表3-6所规定的量(注意防止细粉丢失),置于温度为(105±5)℃的烘箱内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分成两份备用。

表3-6 含泥量试验所需的试样最小重量

最大公称粒径(mm) 试样重量不少于(kg) 10.0 2 16.0 2 20.0 6 25.0 6 31.5 10 40.0 63.0 10 20 80.0 20 3.4.3 含泥量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称取试样一份(m0)装入容器中摊平,并注入饮用水,使水面高出石子表面约150mm;用手在水中淘洗颗粒,使尘屑、淤泥和粘土与较粗颗粒分离,并使之悬浮或溶解于水。缓缓地将浑浊液倒入1.25mm及0.080mm的套筛(1.25mm筛放置上面),滤去小于0.080mm的颗粒。试验前筛子的两面应先用水润湿。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大于0.080mm的颗粒丢失;

2)再次加水于容器中,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洗出的水清澈为止;

3)用水冲洗剩留在筛上的细粒,并将孔径为0.080mm的筛放在水中(使水面略高出筛内颗粒)来回摇动,以充分洗除小于0.080mm的颗粒。然后,将两只筛上剩留的颗粒和筒中已洗净的试样一并装入浅盘,置于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冷却至室温后,称取试样的重量(m1)。

3.4.4 碎石或卵石的含泥量ωc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1%)

49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ωc =

m0-m1 m0

³100% „„„„„„„„„(3-6)

式中 m0—试验前的烘干试样重量,g; m1—试验后的烘干试样重量,g。

以两个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两次结果的差值超过0.2%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3.5 碎石或卵石压碎指标试验

3.5.1 压碎指标值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1)压力试验机,荷载300kN; 2)压碎指标值测定仪。 3.5.2 试样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标准试样一律应采用10~20mm的颗粒,并在气干状态下进行试验;

2) 试验前,先将试样筛去10mm以下及20mm以上的颗粒,再用针状和片状规准仪剔除其针状和片状颗粒,然后称取每份3kg的试样3份备用。

注:对多种岩石组成的卵石,如其粒径大于20mm颗粒的岩石矿物成分与10~20mm颗粒有显著差异时,对大于20mm颗粒应经人工破碎后筛去10~20mm标准粒级另外进行压碎指标值试验。

3.5.3 压碎指标值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置圆筒于底盘上,取试样一份,分二层装入筒内。每装完一层试样后,在底盘下面垫放一直径为10mm的圆钢筋,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25下。第二层颠实后,试样表面距离盘底的高度应控制为100mm左右;

2)整平筒内试样表面,把加压头装好(注意应使压头保持平正),放到试验机上在160~300s内均匀地加荷到200kN,稳定5s,然后卸荷,取出测定筒。倒出筒中的试样并称其重量(m0),用孔径为2.50mm的筛筛除被压碎的细粒,称量剩留在筛上的试样重量(m1)。 3.5.4 碎石或卵石的压碎指标δa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1%)

δa =

式中

m0—试样的重量(g);

m1—压碎试验后筛余的试样重量(g)。

对多种岩石组成的卵石,如对20mm以下和20mm以上的标准粒级(10~20mm)分别进行检验,则其总的压碎指标值δa应按下式计算。

50

m0-m1 m0

³100% „„„„„„„„„(3-7)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δa =

式中

α1δa1-α2δa2

³100% „„„„„„„(3-8)

α1+α2

α1、α2—试样中20mm以下和20mm以上两粒级的颗粒含量百分率,%; δa1、δa2—两粒级以标准粒级试验的分计压碎指标值,%。 以三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压碎指标准测定值。

3.6 碎石或卵石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

3.6.1 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1)针状规准仪和片状规准仪; 2)天平—称量2kg,感量2g; 3)案称—称量20kg,感量20g;

4)试验筛—孔径分别为80.0、63.0、40.0、31.5、25.0、20.0、16.0、10.0、5.00和2.50mm,根据需要选用;

5)卡尺。

3.6.2 样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试验前,将来样在室内风干至表面干燥,并用四分法缩分至表3.7规定的数量,称重(m0),然后筛分成表3.8所规定的粒级备用。

表3-7 针、片状试验所需的试样最少重量 最大公称粒径(mm) 试样最少重量(kg) 10.0 0.3 16.0 1 20.0 2 25.0 3 31.5 5 40.0以上 10 表3-8 针、片状试验粒级划分及其相应的规准仪孔宽或间距

粒级(mm) 片状规准仪上 相应的孔径(mm) 针状规准仪上 相对应的间距(mm) 5~10 3 18 10~16 5.2 31.2 16~20 7.2 43.2 20~25 9 54 25~31.5 11.3 67.8 31.5~40 14.3 85.8 3.6.3 针片状含量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按表3-13所规定的粒级备用规准仪逐粒对试样进行鉴定,凡颗粒长度大于针状规准仪上相应间距者,为针状颗粒。厚度小于片状准仪上相应孔宽者,为片状颗粒;

2)粒径大于40mm的碎石或卵石可用卡尺鉴定其针片状颗粒,卡尺卡口的设定宽度应符合表3-9规定;

51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表3-9 大于40mm粒级颗粒卡尺卡口的设定宽度

粒 级(mm) 鉴定片状颗粒的卡口宽度(mm) 鉴定针状颗粒的卡口宽度(mm) 40~63 20.6 123.6 63~80 28.6 171.6 3)称量由各种挑出的针状和片状颗粒的总重量(m1)。

3.6.4 碎石或卵石中针、片状颗粒含量ωp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1%) m1

ωp= ×100(%)………………………….…………………..(3-9) m0 式中

m1——试样中所含针、片状颗粒的总重量,g; m0——试样总重量,g。

3.7 碎石或卵石泥块含量试验

3.7.1 泥块含量试验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1)案称—称量20kg,感量20g;称量10kg,感量10g; 2)天平—称量5kg,感量5g;

3)试验筛—孔径为2.5mm及5mm的筛各一个; 4)洗石用水筒及烘干用的浅盘等。 3.7.2 试样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试验前,将样品用四分法缩分至略大于表3-11所示的量,缩分应注意防止所含粘土块被压碎。缩分后的试样在(105±5)℃的烘箱内烘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分成两份备用。

3.7.3 泥块含量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筛去5mm以下颗粒,称重(m1);

2)将试样在容器中摊平,加入饮用水使水面高出试样表面,24h后把水放出,用手碾压泥块,然后把试样放在2.5mm筛上摇动淘洗,直至洗出的水清澈为止;

3)将筛上的试样小心地从筛里取出,置于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冷却至室温称重(m2)。

3.7.4 碎石或卵石的泥块含量应按下式计算

m1-m2 ³100% ……………………….………………(3-10) ωc 1=

m 1

式中

52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ωc 1—泥块含量,精确至0.1%; m1—5.00mm筛筛余量,g; m2—试验后的干燥试样重量,g。

以两次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之差大于0.2%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3.8 碎石或卵石吸水率检测

3.8.1 吸水率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1) 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 2) 称 —称量20Kg,感量20g;

3) 试验筛—筛孔公称直径为5.00㎜的方孔筛一只。 3.8.2 试样的制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试验前,筛除样品中公称粒经5.00㎜以下的颗粒,然后缩分至两倍于下表所规定的质量,分成两份,用金属丝刷刷净后备用。

表3-10

最大公称粒径(㎜) 试样最少质量(㎏) 10.0 2 16.0 2 20.0 4 25.0 4 31.5 4 40.0 6 63.0 6 80.0 8 3.8.3 试验步骤:

1) 取试样一份装入干净的搪瓷盘中,注入洁净的水,水面至少应高出试样2cm,轻轻搅动石料,使附着石料上的气泡逸出。在室温下保持浸水24h。然后拧干的湿毛巾将颗粒表面的水分擦干,即成为饱和面干试样。然后,立即将试样放在浅盘中称取质量(m2),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水温必须保持在(20±5℃)。

2) 将饱和面干试样连同浅盘置于(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然后取出,放入带盖的容器中冷却0.5~1小时,称取烘干试样与浅盘的总质量(m1),称取浅盘的质量(m3)。

3.8.4 计算公式与结果处理如下: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Wwa = (m2-m1)/(m1-m3)³100% „„„„„„„„„„„„„(3-11) 式中 Wwa————— 吸水率(%)。

1——————

mmm

烘干后试样与浅盘总质量(g)。

烘干前饱和面干试样与浅盘总质量(g)。

浅盘质量(g)。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53

2——————

3——————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3.9 碎石或卵石碱活性试验

3.9.1 快速法碱活性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台秤、试验筛、测长仪、恒温养护箱或水浴—温度控制范围为(80±2℃)、养护筒、试模(25³25³280mm)等 3.9.2 试样制备

1)将试样缩分成约5Kg,把试样破碎后筛分成所需级配及比例组合成试验用料,并将试样洗净烘干或晾干备用。

2)水泥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要求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与砂的质量比为1:2。25,水灰比为0。47,每组试件称取水泥440g,石料990g;

3)将称好的水泥与砂倒入搅拌锅,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水泥胶砂强度 检验方法(ISO法)》GB/T17671规定的方法进行;

4)搅拌完成后,将砂浆分两层装入试模内,每层捣40次,测头周围应填实,浇捣完毕后用镘刀刮除多余砂浆,抹平表面,并标明测定方向。 3.9.3 碎石快速法试验的步骤

1)将试件成型完毕后,带模放入标准养护室,养护(24±4)h后脱模;

2)脱模后,将试件浸泡在装有自来水的养护筒中,并将养护筒放入温度(80±2)℃的恒温养护箱或水浴箱中,养护24h,同种骨料制成的试件放在同一个养护筒中。

3)然后将养护筒逐个取出,每次从养护筒中取出一个试件,用抹布擦干表面,立即用测长仪测试件的基长(L0),测长应在仪器精度范围内的两个计数的平均值作为长度测定值(精确至0.02mm),每次每个试件的测量方向一致,待测的试件须用湿布覆盖,以防止水分蒸发;从取出试件擦干到读数完成应在(15±5)s内结束,读完数后的试件用湿布覆盖,全部试件测完基长后,将试件放入装有浓度为1mol/L氢氧化钠的养护箱中,确保试件被完全浸泡,且溶液温度应保持在(80±2℃),将养护筒放回恒温养护箱或水浴箱中。(注:用测长仪测定任一组试件的长度时,均应先调整测长仪的零点。)

4)自测定基长之日起,第3d、7d、14d再分别测长(L1),测长方法与测基长方法一致。

测量完毕后,应将试件调头放入原养护筒中,盖好筒盖放回(80±2℃)的恒温养护箱或水浴箱中,继续养护至一测试龄期。操作时应防止氢氧化钠溶液溢溅烧伤皮肤。

在测量时应观察试件的变形、裂缝和渗出物等,特别应观察有无胶体物质,并作详细

54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记录。

3.9.4 试件的膨胀率计算:

εt=(Lt-L0)³100/(L0-2Δ) „„„„„„„„„„„„„(3-12) εt—试件在t天龄期的膨胀率%; L0—试件的基长(mm);

Lt—试件在t天龄期长度(mm); Δ—测头长度(mm)。

3.9.5 结果处理:以三个试件膨胀率的平均值作为某一龄期膨胀率的测定值,任一试件膨胀率与平均值应符合以下规定:

1)当平均值小于或等于0.05%时,单个测值与平均值均应小于0.01%; 2)当平均值大于0.05%时,单个测值与平均值的差值均应小于平均值的20%; 3)当三个试件的膨胀率均大于0.10%时,无精度要求;

4)当不符合上述要求时,去掉膨胀率最小的,用其余两个试件膨胀率的平均值作为该龄期的膨胀率。 3.9.6 结果评定;

1)当14d膨胀率小于0.10%时,可判定为无潜在危害; 2)当14d膨胀率大于0.20%时,可判定为有潜在危害;

3)当14d膨胀率小于0.10%~0.20%之间时,需按其他方法进行判定。

3.10 岩石抗压强度检测

3.10.1 试件:

A 立方体试件尺寸:50㎜³50㎜³50㎜ B 圆柱体试件尺寸:ф50㎜³50㎜

C 试件与压力机压头接触的两个面要磨光并保持平行,6个试件为一组。

D 对有明显层理的岩石,应制作2组,一组保持层理与受力方向平行,另一组保持与受力面垂直,分别测试。 3.10.2 步骤:

A 将试件置于压力机的承压板中央,对正上、下承压板,不得偏心。

(测量尺寸精确至0.1㎜,并取顶面和底面的平均值作为计算抗压强度的面积。) (饱和状态下试验应将试体侵没于水中侵泡48h。)

B开动压力机,使试件端面与上下承压板接触密合,然后在试件周围挂上铁丝网或有

55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机玻璃防护罩,以防试件压裂岩石渣飞溅。

C 调整压力对准零位,以0.5~1.0MPa/s加荷速度进行加荷,直至试件完全破坏为3.10.3 结果计算:

A 抗压强度:精确至0.1 MPa。岩石抗压强度取6个试件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结果。并给出最小值,精确至1MPa。其抗压强度应分别乘以换算系数。

边长为 200㎜ 150㎜ 100㎜ 50㎜ 系数 1.43 1.28 1.14 0.86 B软化系数:计算至0.01

Kp=饱和状态下的抗压强度/ 烘干状态下的抗压强度

第四章 混凝土拌合用水

引自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2006)

4.1 技术要求

4.1.1 拌合用水所含物质对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不应产生以下有害作用。

1) 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及凝结; 2) 有损于混凝土强度发展;

3) 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加快钢筋腐蚀及导致预应力钢筋脆断; 4) 污染混凝土表面。

4.1.2 用待检验水和蒸流水(或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饮用水)试验所得的水泥初凝时间及终凝时间差均不得大于30min,其初凝和终凝时间尚应符合水泥国家标准的规定。 4.1.3 用待检验水配制的水泥砂浆或混凝土的28天抗压强度(若有早期抗压强度要求时需增加7天抗压强度)不得低于用蒸馏水(或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饮用水)拌制的对应砂浆或混凝土抗压强度的90%。

4.1.4 水的ph值、不溶物、可溶物、氧化物、硫酸盐、硫化物的含量应符合表4-1的有关规定。

表4-1 物质含量限值

项 目 pH 值 预应混凝土 >4 钢筋混凝土 >4 素混凝土 >4 56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项 目 不溶物,mg/L 可溶物,mg/L 氯化物(以Cl-计),mg/L 2-硫酸盐(以SO4计)mg/L 硫化物(以S计)mg/L 2-预应混凝土 <2000 <2000 <500① <600 <100 钢筋混凝土 <2000 <5000 <1200 <2700 — 素混凝土 <5000 <10000 <3500 <2700 — 注:①使用钢丝或经热处理钢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氯化物含量不得超过350mg/L。 4.2 取样要求

4.2.1 采集的水样应具有代表性。根据水源的不同,按JGJ63-89的规定的方采集。 4.2.2 盛水样的容器应用待检水预先洗至少三遍,采好的水样应加盖蜡封,保持原状。 4.2.3 测定水泥凝结时间水样不得少于1L;测定砂浆强度水样不得少于2L;测定混凝土强度用水样不得少于15L,水质分析专用水样不得少于5L。

4.3 试验方法

4.3.1 凝结时间差试验分别用待检水与蒸馏水(或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饮用水)做拌合用水,按《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测定同一种水泥初凝和 终凝时间,得出终凝时间差和初凝时间差。

4.3.2 砂浆抗压强度比试验分别用待检水与蒸馏水(或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饮用水)做拌合用水,按现行国家标准《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GB17671-1999)制作同一种水泥的砂浆试件各一组,测定规定龄期的抗压强度,计算其抗压强度的比值。

4.3.3 凝土抗压强度比试验分别用待检水与蒸馏水(或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饮用水)做拌合用水,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50081-2002)采用相同原材料、相同配合比制作强度等级范围为C20~C30的砼立方体试件各一组,测定规定龄期的抗压强度,计算其抗压强度的比值。

4.3.4 若上述检验项目的检验结果不满足质量要求,允许重新取样,加倍试件组数进行复检,取复检时两组试件平均值较低者作为评定依据。 4.3.5 PH值(玻璃电极法) 4.3.5.1 仪器

1) PH计(酸度计):测量范围0-14pH,读数精度不低于0.05pH单位。

57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2) pH玻璃电极,饱和甘汞电极。 3) 烧杯:50mL。 4) 温度计:0~100℃。 4.3.5.2 试剂

下列试剂均应新煮沸并放冷纯水配制,配成的溶液应贮存在聚乙烯瓶或硬质玻璃瓶内。此类溶液应于1-2个月内使用。

1) pH标准缓冲液甲:称取10.21g经110℃烘干2h并冷却至室温的苯二甲酸氢钾溶于纯水中,并定容至1000mL。此溶液的PH值在20℃时为4.00。

2) PH标准缓冲液乙:分别称取经110℃烘干2h并冷却至室温的磷酸二氢钾(KH2PO4)3.40g,磷酸氢二钠(Na2HPO4)3.55g,一并溶于纯水中,并空容至1000mL。此溶液的PH值在20℃时为6.88。

3) PH标准缓冲液丙:称取3.81g硼砂(Na2B4O7²10H2O),溶于纯水中,并定容至1000mL。此溶液的PH值在20℃时为9.22。

上述标准缓冲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PH值如表 4-2所示。

表4-2 标准缓冲液在不同温度下的PH值

PH标准缓冲液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甲 4.00 4.00 4.00 4.00 4.01 4.01 4.02 4.03 4.04 4.06 4.07 4.09 乙 6.95 6.92 6.90 6.88 6.86 6.85 6.84 6.84 6.83 6.83 6.83 6.84 丙 9.39 9.33 9.28 9.22 9.18 9.14 9.10 9.07 9.04 9.01 8.98 8.96 4.3.5.3 分析步骤

1)电极准备 玻璃电极在使用前,应先放入纯水中浸泡24小时以上。甘汞电极中饱和氯化钾溶液的液面必须高出汞体,在室温下应有少许氯化钾晶体存在,以保证氯化钾溶液的饱和。

2)仪器校准 操作程序按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先将水样与标准缓冲液调到同一温度,记录测定温度,并将仪器温度补偿旋钮调至该温度上。首先用与水样PH值相近的一

58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种标准缓冲校正仪器。从标准缓冲液中取出电极,用纯水彻底冲洗并用滤纸吸干。再将电极浸入第二种标准缓冲液中,小心摇动,静置,仪器示值与第二种标准缓冲液在该温度时的PH值之差不应超过0.1PH单位,否则就应调节仪器斜率旋钮,必要时检查仪器、电极或标准缓冲液是否存在问题。重复上述校正工作,直至示值正常时,方可用于测定样品。

3) 水样的测定 测定水样时,先用纯水认真冲洗电极,再用水样冲洗,然后将电极浸入水样中,小心摇动或进行搅拌使其均匀,静置,待读数稳定时记录指示值,即为水样pH值。 4.3.6 不溶物的测定 4.3.6.1 概述

不溶物系指水样在规定条件下,经过滤可除去的物质。不同的过滤介质可获得不同的测定结果。本方法采用中速定量滤纸作过滤介质。 4.3.6.2 仪器

1) 分析天平:感量0.1mg。 2) 电热恒温干燥箱(烘箱)。 3) 干燥器:用硅胶作干燥剂。 4) 中速定量滤纸及相应玻璃漏斗。 5) 量筒:100mL。 4.3.6.3 分析步骤

1) 将滤纸放在105±3℃烘箱烘干1h,取出,放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用分析天平称重。重复烘干、称重复至恒重。

2) 剧烈振荡水样,迅速量取100mL或适量水样(采取的不溶物量最好在20-100mg之间),并使之全部通过滤纸。

3) 将滤纸连同截留的不溶物在105±3℃烘箱中烘干1h,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并称重。

4) 结果按4-1式计算

6P110(m2m1)/V„„„„„„„„„„„„„„(4-1)

式中:P1——不溶物含量,mg/L;

m1——滤纸质量,g;

m2——滤纸及不溶物质量,g; V——水样体积,mL。

4.3.7 可溶物的测定 4.3.7.1 概述

59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可溶物系指水样在规定条件下,经过滤并蒸发干燥后留下的物质,包括不易挥发的可溶盐类、有机物以及能通过滤纸的其他微粒。 4.3.7.2 仪器

1) 分析天平:感量0.1mg 2) 水浴锅。 3) 电热恒温干燥箱 4) 瓷蒸发皿:75mL

5) 干燥器:用硅胶作干燥剂。 6) 中速定量滤纸及相应玻璃漏斗。 7) 吸管式量筒。 4.3.7.3 分析步骤

1) 将蒸发皿洗净,放在105±3℃烘箱内烘干1h。取出,放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在分析天平称重。重复烘干、称重直至恒重。

2) 将水样用滤纸过滤。吸取过滤后水样50mL于蒸发皿内。 3) 将蒸发皿置于水浴上,蒸发至干。

4) 移入105±3℃烘箱内烘干1h,取出并放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重。重复烘干、称重至恒重。

4.3.7.4 结果按4-2式计算

P2106(m2m1)/V „„„„„„„„„„„„„(4-2)

式中: P2——可溶物含量,mg/L;

m1——蒸发皿质量,g;

m2——蒸发皿和可溶物质量,g; V——水样体积,mL。

4.3.8 氯化物的测定(硝酸银容量法) 4.3.8.1 试验试剂

1)1%酚酞试剂(95%乙醇溶液); 2)10%铬酸钾指示剂; 3)0.05mol/L硫酸溶液; 4)0.1mol/L氢氧化钠溶液; 5)30%过氧化氢(H2O2溶液);

6)氯化钠标准溶液(1.00mL含1.00mg氯离子):准确称取1.649g优级纯氯化钠试

60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剂(预先在500~600℃灼烧0.5h或在105~110℃烘干2h,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溶于纯水并定容至1000mL;

7)硝酸银标准溶液:称取5.0g硝酸银溶于纯水并定容至1000mL,用氯化钠标准溶液进行标定,方法如下

准确吸取10.00mL氯化钠标准化溶液,置于250mL锥型瓶中,瓶下垫一块白色瓷板并置于滴定台上,加纯水稀释至100mL,并加2~3滴1%酚酞指示剂,若显红色,用0.05mol/L 硫酸溶液中和恰至无色;若不显红色,则用0.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红色,然后以0.05mol/L硫酸盐溶液回滴恰至无色,再加1mL10%铬酸钾指示剂,用待标定的硝酸银溶液滴恰至橙色终点,另取100mL纯水作空白试验。

硝酸银溶液的滴定度按4-3式计算

T10.00/(VcVb) „„„„„„„„„„„„„„„(4-3)

式中: T——硝酸银溶液的滴定度,mgCl-/mL; Vc——标定时硝酸银溶液用量,mL; Vb——空白试验时硝酸银溶液用量,mL。

10.00——10.00ml氯化钠标准溶液中氯离子的含量,mg。

最后按计算调整硝酸银溶液的浓度,使其成为1.00ml相当于1.00mg氯离子的标准溶液(即滴定度为1.00 mgCl-/mL) 4.3.8.2 试验分析步骤

1)吸取水样(必要时取过滤水样)100mL,置于250mL锥型瓶中;

2)滴加2~3滴酚酞试剂,以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按7)有关步骤调节至水样恰由红色变为无色;

3)加入1mL10%铬酸钾指示剂用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至橙色终点,同时取100mL纯水按分析步骤2和3作空白试验;

4)若水样含亚硫酸或硫离子在5mg/L以上时,所取水样须先加入1mL30%过氧化氢溶液,按分析步骤2和3进行滴定;

5)若水样中氯化物含量大于100mg/L,可少取水样(氯离子量不大于10mg)并用纯水稀释至100mL后进行滴定。 4.3.8.3 试验分析结果按4-4式计算

CCl(V2V1)T/V1000 „„„„„„„„„„„„(4-4)

式中:

CC1-——水样中氯化物含量,mg/L;

61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V1 ——空白试验用硝酸银标准溶液量,mL; V2 ——水样测定用硝酸银标准溶液量,mL; V ——水样体积,mL;

T ——硝酸银标准溶液的滴定度mgCl—/mL。 4.3.9 硫酸盐的测定(硫酸钡比浊法) 4.3.9.1 试验仪器

1)分光光度计,420~720mm; 2)电磁搅拌器。 4.3.9.2 试验试剂

1)硫酸盐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9070g无水硫酸钾,溶于少量纯水并定容至500mL,此溶液的硫酸盐浓度按SO42-计为1mg/mL。

2)稳定溶液:称取75g氯化钠,溶于300mL纯水中,加入30mL盐酸,50mL甘油至100mL95%乙醇,混合均匀。

3)氯化钡晶体(BaCl2²2H2O):20~30目。 4.3.9.3 试验分析步骤

1)调节电磁搅拌器转速,使溶液在搅拌时不外溅,并能使0.2g氯化钡在10~30s间溶解,转速确定后,在整批测定中不能改变。

2)将水样过滤,吸取50mL过滤水样置于100mL烧杯中。若水样中硫酸盐含量超过40mg/L,可少取水样并用纯水稀释50mL。

3)加入2.5mL稳定溶液,并将烧杯置于电磁搅拌器上。

4)搅拌稳定后加入1小勺(约0.2g)氯化钡晶体,并立即计时,搅拌1min±5s,放置10min(由加入氯化钡后开始计算),立即用分光光度计(波长420nm,采用3cm比色计),以加有稳定溶液的过滤水样作参比,测定吸光度。

5)标准曲线的绘制:取同型100mL烧杯6个,分别加入硫酸盐含量分别为0.00、0.25、0.50、1.00、1.50、和2.00mL。各加纯水至50mL,其硫酸盐含量分别为0.00、0.25、0.50、1.00、1.50及2.00mg。依3和4步骤进行,但在测定吸光度时,改用纯水作参比,以吸光度为纵坐标,硫酸盐含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6)由标准曲线查出测定水样中的硫酸盐含量(mg)。 4.3.9.4 试验分析结果按4-5式计算

CSO40.4116106(m1m0)/V „„„„„„„„„„(4-5)

式中: Cso42- ——水样中硫酸盐含量,mg/L;

62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mso42- ——由标准曲线查出的测定水样中硫酸盐的含量,mg; V ——水样体积,mL。

第五章 砌筑砂浆

标准《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98-2000)及《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JGJ70-1990)中部分条款。

5.1 适用范围

适应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一般构筑物中砌筑砂浆的配合比设计。

5.2 技术条件

5.2.1 砌筑砂浆拌合物的密度:水泥砂浆不应小于1900kg/m3;水泥混合砂浆不应小于1800kg/m3;

5.2.2 砌筑砂浆的稠度、分层度、试配抗压强度必须同时符合要求; 5.2.3 砌筑砂浆的稠度可按表5-1的规定选用;

表5-1 砌筑砂浆的稠度

砌 体 种 类 烧结普通砖砌体 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 烧结多孔砖,空心砖砌体 烧结普通砖平拱式过梁 空斗墙,简拱 50~70 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 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 石砌体 30~50 砂浆稠度(mm) 70~90 60~90 60~80 5.2.4 砌筑砂浆的分层度不得大于30mm;

5.2.5 水泥砂浆中的水泥用量不应小于200kg/m3;水泥混合砂浆中的水泥和掺加料总量宜为300~350kg/m3;

5.2.6 具有冻融循环次数要求的砌筑砂浆,经冻融试验后,质量损失率不得大于5%,抗压强度损失率不得大于25%;

5.2.7 水泥石灰砂浆中掺入有机塑化剂时,石灰膏的减少量不应超过50%;水泥粘土砂浆

63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中,不宜掺入有机塑化剂;

5.2.8 砂浆试配时采用机械搅拌,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不少于120s,水泥粉煤灰砂浆和掺外加剂的砂浆,不得小于180s。

5.3 砂浆配合比设计步骤

5.3.1 计算砂浆试配强度fm,0,MPa;

5.3.2 计算出每立方米砂浆中的水泥用量Qc;

5.3.3 按水泥用量Qc计算每立方米砂浆掺加料用量QD,kg; 5.3.4 确定每立方米砂浆砂用量Qs,kg;

5.3.5 按砂浆稠度选用每立方米砂浆用水量Qw,kg; 5.3.6 进行砂浆试配; 5.3.7 配合比确定。

5.3.8 砂浆的试配强度应按5-1式计算

fm,0f20.645„„„„„„„„„„„„„„„„(5-1)

式中:

fm,0——砂浆的试配强度,精确至0.1MPa; f2 ——砂浆抗压强度平均值,精确至0.1MPa; ζ ——砂浆现场强度标准差,精确至0.1MPa。

5.3.9 当有统计资料时,砌筑砂浆现场强度标准差应按规程JGJ98-2000中的公式计算; 5.3.10 当不具备有近期统计资料时,砂浆现场强度标准差可按表5-2取用;

表5-2 砂浆强度标准差σ选用表(MPa)

砂浆强度等级 施工水平 M2.5 优良 一般 较差 0.50 0.62 0.75 M5 1.00 1.25 1.50 M7.5 1.50 1.88 2.25 M10 2.00 2.50 3.00 M15 3.00 3.75 4.50 M20 4.00 5.00 6.00 5.3.11 水泥用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5.3.12 每立方米砂浆中的水泥用量应按5-2式计算:

Qc1000(fm,0)/fce„„„„„„„„„„„„„(5-2)

式中:

Qc ————每立方米砂浆的水泥用量,精确至1kg;

64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fm,0————砂浆的试配强度,精确至0.1MPa; fce ————水泥的实测强度,精确至0.1MPa;

α、β——砂浆的特征系数,其中α=3.03,β=-15.09。

注:各地区也可用本地区试验资料确定α、β,统计用的试验组数不得少于30组。

5.3.13 在无法取得水泥的实测强度值时,可按下式计算fce

fcecfce,k„„„„„„„„„„„„„„„„„„(5-3)

式中:

fce,k———水泥强度等级对应的强度值;

γc———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该值应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无统计资

料时可取1.0。

5.3.14 水泥混合砂浆的掺加料的用量应按下式计算

QD= QA-QC„„„„„„„„„„„„„„„„„„„„(5-4)

式中:

QD——每立方米砂浆的掺加料用量,精确至1kg;石灰膏、粘土膏使用时的稠度为

120±5mm;

QC——每立方米砂浆的水泥用量,精确至1kg;

QA——每立方米砂浆中水泥和掺加料的总量,精确至1kg;宜在300~350kg之间。 1)每立方米砂浆中的砂子用量,应按干燥状态(含水率小于0.5%)的堆积密度值作为计算值;(kg)

2)每立方米砂浆中的用水量,根据砂浆稠度等要求可选用240~310kg。 3)水泥砂浆材料用量可按表5-3选用。 5.3.15 砂浆配合比试配、调整与确定

5.3.16 试配时应采用工程中实际使用材料,搅拌要求应符合本章5.2.8条的规定; 5.3.17 按计算或查表所得配合比进行试拌时,应测定其拌合物的稠度和分层度,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调整材料用量,直到符合要求为止。然后确定为试配时的砂浆基准配合比;

表5-3 每立方水泥砂浆材料用量(kg)

强度等级 M2.5~M5 M7.5~M10 M15 M20 每立方米砂浆水泥用量 200~230 220~280 280~340 340~400 65

1m砂子的 堆积密度值 3每立方米砂子用量 每立方米砂浆用水量 270~330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注:①此表水泥强度等级为32.5级,大于32.5级水泥用量宜取下限;

②根据施工水平合理选择水泥值;

③当采用细砂或粗砂时,用水量分别取上限或下限; ④稠度小于70mm时,用水量可小于下限;

⑤施工现场天气炎热或干燥季节,可酌量增加用水量。

5.3.18 配时至少应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其中一个为按以上计算得出的基准配合比,其他配合比的水泥用量应按基准配合比分别增加及减少10%。在保证稠度、分层度合格的条件下,可将用水量或掺加料用量作相应调整;

5.3.19 对三个不同的配合比进行调整后,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JGJ70-90的规定成型试件,测定砂浆强度;并选定符合试配强度要求的且水泥用量最低的配合比作为砂浆配合比。

5.4 稠度试验

5.4.1 目的和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确定配合比或施工过程中控制砂浆稠度,以达到控制用水量为目的。 5.4.2 试验使用仪器设备

1)砂浆稠度仪,由试锥、容器和支座三部分组成。试锥由钢材或铜材制成,试锥高度为145mm,锥底直径为75mm,试锥连同滑杆的重量应为300g;盛砂浆的容器由钢板制成,筒高为180mm,锥底内径为150mm;支架分底座、支座及稠度显示三个部分,由铸铁、钢及其它金属制成;

2)其它设备:钢制捣棒(直径10mm,长350mm,端部磨圆),秒表等。 5.4.3 试验步骤

1) 盛装容器和试锥表面用湿布擦干净,并用少量润滑油轻擦滑杆,后将滑杆上的多余的油用吸油纸擦净,使滑杆能自由滑动;

2) 将砂浆拌合物一次装入容器,使砂浆表面低于容器口约10mm左右,用捣棒插捣自容器中心向边缘25次,然后轻轻的将容器摇动或敲击5~6下,使砂浆表面平整,随后将容器置于稠度测定仪的底座上;

3) 拧开试锥滑杆上的制动螺丝,向下移动滑杆,当试锥尖端与砂浆表面刚刚接触时,拧紧制动螺丝,使齿条测杆下端刚接触滑杆上端,并将指针对准零点;

4) 拧开制动螺丝,同时计时,待10s立即固定螺丝,将齿条测杆下端接触滑杆上端,从刻度盘上读出下沉深度(精确至1mm)即为砂浆的稠度值;

5) 圆锥形容器内的砂浆,只允许测定一次稠度,重复测定时,应重新取样测定。

66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5.4.4 稠度试验结果应按下列要求处理:

1) 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计算精确至1mm,

2) 两次试验值之差大于20mm,则应另取砂浆搅拌后重新测定。

5.5 密度试验

5.5.1 目的

测定砂浆拌合物捣实后的质量密度,以确定每立方米砂浆拌合物中各组成材料的实际用量。

5.5.2 试验使用仪器设备

1)容量筒,金属制成,容重1L,内径108mm,净高109mm,筒壁厚2mm; 2)托盘天平,称量5kg,感量5g;

3)水泥胶砂振动台,振幅0.85±0.05mm,频率50±3Hz; 4)钢制捣棒,直径10mm,长350mm,端部磨圆; 5)砂浆稠度测定仪; 6) 秒表。 5.5.3 试验步骤

1) 首先将拌好的砂浆按稠度试验方法测定其稠度。当砂浆稠度大于50mm时,应采用插捣法,当砂浆稠度小于50mm时,宜采用振动法;

2) 试验前称出1L容量筒的重量,精确至5g。然后砂浆装满容量筒并略有富余。采用插捣法时,用捣棒均匀插捣25次,如砂浆沉落到低于筒口应随时添加砂浆,再敲击5~6下;采用振动法时,在振动台上振动10s,如砂浆低于筒口,应随时添加砂浆;

3)插捣或振动后将筒口多余砂浆拌合物刮平,将容量筒外壁擦净,称出砂浆与容量筒总重,精确至5g;

4) 砂浆密度ρ(kg/m3)按下式计算

(m2m1)/V1000„„„„„„„„„„„„(5-5)

式中:

m1——容量筒的重量,kg; m2——容量筒和砂浆总重,kg; V ——容量筒容积,L。

砂浆密度由两次的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计算精确至10kg/m3。

67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5.6 分层度试验

5.6.1 目的

5.6.2 分层度试验是用于测定砂浆拌合物在运输、停放、使用过程中的离析、泌水等内部组分的稳定性。 5.6.3 试验使用仪器设备

1)分层度筒,由金属制成,内径为150mm,主节高度为200mm,下节带底净高为100mm,由连接螺栓在两侧连结,上、下层连接处需加宽到3~5mm,并设有橡胶垫圈;水泥胶砂振动台,振幅0.85±0.05mm,频率50±3Hz;

2)砂浆稠度仪及木锤等。 5.6.4 试验步骤

1)将砂浆拌合物按砂浆稠度试验方法测定稠度;

2)将砂浆拌合物一次装入分层度筒内,待装满后,用木锤在容器周围距离大致相等的四个不同地方轻轻敲击1~2下,如砂浆沉落到低于筒口应随时添加,然后刮去多余的砂浆,并用抹刀抹平;

3)静置3min后,去掉上节200mm砂浆,剩余的100mm砂浆倒出放在拌合锅内拌2min,再按稠度试验方法测定其稠度。前后测得的稠度之差即为该砂浆的分层度值。

4)分层度由两次的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做为侧定值。两次分层度试验值之差大于20mm时,应重做试验。

5.7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5.7.1 试验使用仪器设备

1)试模,由铸铁或具有足够刚度和拆装方便的塑料制成的70.7mm³70.7mm³70.7mm试模,其应校验合格;

2)捣棒,直径10mm、长350mm、端部磨圆的钢棒;

3)压力试验机,采用精度(示值的相对误差)不大于±2%的试验机,其量程应能使试验件预期破坏荷载值不小于全量程的20%,也不大于全量程的80%;

4)垫板,试验机上、下压板及试件之间可垫钢垫板,垫板尺寸应大于试件的承压面,其不平度应为每100mm不超过0.02mm。 5.7.2 试件的制作、养护与测定

1)将无底试模放在预先铺有吸水性较好的新闻纸(或其它未粘过胶凝材料的纸)的普

68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通粘土砖上(砖应经磨平,砖的吸水率不小于10%,含水率不大于2%,砖的四个垂直面粘过水泥或其它胶凝材料后,不允许使用),试模内壁涂刷薄层机油或脱模剂;

2)向试模内一次注满砂浆,用捣棒均匀由外向里按螺旋方向插捣25次,并用油灰刀(批灰刀)沿模壁插捣数次,使砂浆高出试模顶面(6~8)mm,当砂浆表面开始出现麻斑状态时(约15~30min),将高出部分沿试模顶部削去,抹平;

3)试件制作后,应在(20±5)℃温度环境下停放一昼夜(24±2)h,当气温较低时,可适当延长时间,但不应超过两昼夜。然后将试件编号、拆模。拆模后应在标准养护条件下继续养护28d±3h,立即进行抗压强度试验;

4)抗压强度试验与测定

(a)试件自标准养护室取出后擦净表面,测量尺寸(测量精确至1mm,并据此计算试件承压面积,如实测尺寸与分称尺寸之差不超过1mm,可按公称尺寸计算),检查外观,放在压力试验机下压板上,使承压面与成型时的顶面垂直,试件中心应与试验机下压板(或下垫板)中心对准。开机后注意使接触面均衡受压、均匀加荷。加荷速度为0.5~1.5kN/s(砂浆强度5MPa及5MPa以下进取下限为宜,砂浆强度5MPa以上时取上限为宜),当试件接近破坏而开始迅速变形时,停止调整试验机油门,直至试件破坏。

(b)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按5-6式计算

fm,cuNu/A„„„„„„„„„„„„„„„„„„(5-6)

式中:

fm,cu——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MPa; Nu ——立方体破坏压力,N; A ——试件承压面积,mm2。

(c)砂浆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计算精确至0.1MPa。以六个试件测试值的算术平均值为该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值,平均值精确至0.1MPa。

(d)六个试件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与平均值的差超过20%时,以中间四个试件的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值。

第六章 外加剂匀质性检测

引自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GB/T8077-2000)中部分条款。

6.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减水剂、高效减水剂、缓凝高效减水剂、早强减水剂、缓凝减水剂、

69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早强剂、缓凝剂、引气剂、泵送剂、防水剂、防冻剂、膨胀剂和速凝剂共十四种混凝土外加剂。

6.2 一般规定

6.2.1 每项试验次数规定为两次,用两次试验平均值表示测定结果。 6.2.2 本标准所列允许差为绝对偏差。

6.3 固体含量测定

6.3.1 仪器设备

1)分析天平,称量200g,感量0.1mg; 2)恒温干燥箱,能控温在0~200℃范围内; 3)带盖称量瓶,容积25mm³65mm; 4)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等干燥剂等。 6.3.2 试验步骤

1)将洁净的带塞称量瓶在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称其质量(m0); 2)称量固体试样1~2g或液体试样3~5g,装入已经恒重的称量瓶内,盖好盖子称出试样及称量瓶的总质量(m1);

3)将盛有试样的称量瓶打开盖子,放入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量其质量(m2)。 6.3.3 结果计算

固体物含量按6-1式计算。

Xd(m2m0)/(m1m0)100„„„„„„„„„„„(6-1)

式中:

Xd——固体物含量,%; m0——称量瓶的重量,g; m1——称量瓶和试样的质量,g;

m2——称量瓶和试样烘干至恒重后的质量,g。

固体含量试验结果取两个试样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试值,结果精确至0.01%。 6.3.4 允差:室内允许差为0.30%;室间允许差为0.50%。

6.4 pH值测定

6.4.1 pH值测定原理

70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pH值根据奈斯特(Nernst)方程E=E0+0.05915³log[H+],E=E0-0.05915pH,利用一对电极在不同pH值溶液中能产生不同的电位差,这一对电极由测试电极(玻璃电极)和参比电极(饱和甘汞电极)组成。在25℃时每相差一个单位pH值时产生59.15mV的电位差,pH值可在仪器的刻度表上直接读出。 6.4.2 仪器设备

1)酸度计; 2)甘汞电极; 3)玻璃电极等。 6.4.3 试验步骤

1)接用原液测定;

2)电极安装:把电极夹子夹在电极杆上,将已在蒸馏水中浸泡24h的玻璃电极和甘汞电极夹在电极夹上,并适当的调整两支电极的高度和距离,将两支电极的插头引出线分别正确地全部插入插孔,以便紧固在接线上;

3)校正:将适量的标准缓冲液注入试杯,将两支电极浸入溶液;将温度补偿器调至在被测缓冲溶液的实际温度位置上;按下读数开关,调节读数校正器,使电表指针指在标准溶液的pH值位置;复按读数开关,使其处在开放位置,电表指针应退回pH=7处;校正至此结束,用蒸馏水冲洗电极,校正后不要再旋转校正器,否则要重新校正;

4)测量:手执滤纸片的一端,用另一端轻轻把附在电极上的剩余溶液吸干,或用被测溶液洗涤电极,然后将电极浸入被测溶液中,轻轻摇动试杯,使溶液均匀;把温度器拨在被测溶液的温度20±3℃位置上,按下读数开关。电表指针所指示的值即为溶液的pH值;测量完毕后,复按读数开关,使电表指针退回pH=7的位置,用蒸馏水冲洗电极,以待下次测量;

5)测试结果:测试结果取两个试样测定数据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试值,精确至0.1。 6.4.4 允差:室内允许差为0.2;室间允许差为0.5。

6.5 氯离子含量测定

6.5.1 测定原理

用电位滴定法,以银电极为指示电极,其电势随Ag+浓度而变化。以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用电位计测定两电极在溶液中组成原电池的电势,银离子下氯离子反应生成溶解度很小的氯化银白色沉淀。在等当点前滴入硝酸银生成氯化银沉淀,两电极间电势变化缓慢,等当点时氯离子全部生成氯化银沉淀,这时滴入少量硝酸银即引起电势急剧变化,指示出

71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滴定终点。 6.5.2 仪器设备

1)电位测定仪或酸度计; 2)电极; 3)甘汞电极; 4)电磁搅拌器; 5)滴定管(25mL); 6)移液管(10mL)。 7)硝酸(1+1)等。 6.5.3 试剂

1)称取10g分析纯氯化钠置入称量瓶中,放在130~150℃烘干2h,在干燥器内冷却后精确称取5.8443g,用蒸馏水溶解并稀释至1L,摇匀;

2)0.1mol/L硝酸银溶液:称取17g分析纯固体AgNO3,用蒸馏水溶解,放入1L棕色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摇匀,用0.1000mol/L氯化钠标准溶液对硝酸银溶液进行标定;

3)标定0.1mol/L硝酸银溶液: 用移液管吸取10mL0.1000mol/L氯化钠标准溶液于烧杯中,加蒸馏水稀释至200mL,加4mL(1+1)硝酸,在电磁搅拌下,用硝酸银溶液以电位滴定法测定终点,过等当点后,在同一溶液中再加入0.1000mol/L氯化钠标准溶液10mL,继续用硝酸银溶液滴定至第二个终点,用二次微商法计算出硝酸银消耗的体积V01,V02;

V0为10mL0.1000mol/L氯化钠标准溶液消耗硝酸银的体积,按6-2式计算

V0V02V01„„„„„„„„„„„„„„„„„(6-2)

硝酸银溶液的浓度按6-3式计算

CC/V//V0„„„„„„„„„„„„„„„„„„(6-3)

式中:

C ——硝酸银溶液的浓度,mol/L; C'——氯化钠标准溶液浓度,mol/L; V'——氯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0 ——消耗硝酸银溶液的体积,mL。 6.5.4 试验步骤

1)准确称取外加剂试样0.5000~5.0000g,放入烧杯中,加200mL蒸馏水和硝酸(1+1)4mL,使溶液呈酸性,搅拌至完全溶解,如不能完全溶解,可用快速定性滤纸过滤,并用蒸馏水洗涤残渣至无氯离子为止;

72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2)用移液管加10mL0.1000mol/L的氯化钠标准溶液入烧杯内,将烧杯放在电磁搅拌器上,开动搅拌器并插入银电极及甘汞电极,两电极与电位计或酸度计相连,用0.1mol/L硝酸银溶液缓慢滴定,记录电势和对应的滴定管读数。由于接近等当点时,电势增加很快,此时要缓慢滴加硝酸银溶液,直至电势趋向变化平缓。得到第一个终点时硝酸银溶液消耗体积;

3)在同一溶液中,用移液管再加入10mL0.1000mol/L氯化钠标准溶液(此时溶液电势降低),继续用硝酸银溶液滴定,直至第二个等当点出现,记录电势和对应的0.1mol/L硝酸银溶液消耗的毫升数V2;

4)空白试验:在干净的烧杯中加入200mL蒸馏水和4mL(1+1)硝酸。用移液管加入10mL0.1000mol/L氯化钠标准溶液,在不加入试样的情况下,在电磁搅拌器搅拌下,缓慢滴加硝酸银溶液,记录电势和对应的滴定管读数,直至第一个终点出现。过等当点后,在同一溶液中,再用移液管加入0.1000mol/L氯化钠标准溶液10mL,继续用0.1mol/L硝酸银溶液滴定至第二个终点,用二次微商法计算出硝酸银消耗的体积V01及V02。 6.5.5 结果计算

外加剂中氯离子所消耗的硝酸银体积V按6-4式计算

V[(V1V01)(V2V02)]/2„„„„„„„„„„(6-4)

外加剂中氯离子百分含量按6-5式计算

XCl35.45CV/1000m100„„„„„„„„„„„(6-5) 式中:

——外加剂氯离子百分含量,精确到0.01%; C ——硝酸银溶液浓度,mol/L;

V ——外加剂中氯离子所消耗硝酸银溶液体积,mL; m ——外加剂样品质量,g;

V01 ——空白试验中200mL蒸馏水,加4mL(1+1)硝酸加10mL0.1000mol/L氯化钠标溶液所消耗的0.1mol/L硝酸银溶液的体积,mL;

V02 ——空白试验中200mL蒸馏水,加4mL(1+1)硝酸加20mL0.1000mol/L氯化钠标准溶液所消耗的0.1mol/L硝酸银溶液的体积,mL;

V1 ——试样溶液加10mL0.1000mol/L氯化钠标准溶液所消耗的硝酸银溶液体积,mL;

V2 ——试样溶液加20mL0.1000mol/L氯化钠标准溶液所消耗的硝酸银溶液体积,mL。

用1.565乘以氯离含量,即获得外加剂中等量的无水氯化钙的含量,按6-6式计算:

73

XCl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XCaCl21.565XCl„„„„„„„„„„„„„„„„(6-6)

试样数量不应少于两个,结果取平均值。

6.5.6 允差:室内允许差为0.05%;室间允许差为0.08%。

6.6 硫酸钠含量试验(重量法)

6.6.1 仪器设备

1) 电阻高温炉,最高温度不低于900℃; 2) 分析天平,称量200g,感量0.1mg; 3) 坩埚,18~30mL; 4) 烧杯,400mL;

5) 慢速定量滤纸、快速定性滤纸; 6) 长颈漏斗等。 6.6.2 试剂

1)5%氯化铵溶液; 2)10%氯化钡溶液; 3)0.1%硝酸银溶液; 4)酸(1+1)等。 6.6.3 试验步骤

1)称取试样0.5g置于400mL烧杯中,加入200mL蒸馏水搅拌溶解,再加入5%氯化铵溶液50mL,加热煮沸后,用快速定性滤纸过滤,用蒸馏水洗涤数次后,将滤液浓缩至200mL左右,滴加盐酸(1+1)至浓缩滤液显示酸性,再多加5~10滴盐酸,煮沸后在不断搅拌下趁热滴加10%氯化钡溶液10mL,继续煮沸15min,取下烧杯,置于电热板上,保持50~60℃静置2~4h或常温静置8h;

2)用两张慢速定量滤纸过滤,烧杯中的沉淀用70℃蒸馏水洗净,使沉淀全部转移到滤纸上,用温热蒸馏水洗涤沉淀至无氯根为止(用0.1%硝酸银溶液检验);

3)将沉淀与滤纸移入预先灼烧恒重的坩埚中,小火烘干、灰化;

4)在800℃电阻高温炉中灼烧30min,然后在干燥器里冷却到室温(约30分钟),取出称量,再将坩埚放回高温炉,灼烧20min,取出冷却至室温称量,如此反复至恒重(两次相邻称量之差小于±0.0005g)。 6.6.4 结果计算

外加剂中硫酸钠含量按6-7式计算

74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XNa2SO40.6086(m2m1)/m100„„„„„„„„„(6-7)

式中:

XNa2SO4——Na2SO4的质量含量,精确至0.1%; m————试样质量,g; m1————空恒重坩埚质量,g; m2————灼烧后滤渣加坩埚质量,g; 0.6086——硫酸钡换算成硫酸钠系数。

6.6.5允许差:室内允许差为0.50%;室间允许差为0.80%。

第七章 粉煤灰检测

引自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2005)

7.1 混凝土掺合料的定义及分类

7.1.1 定义 混凝土生产中为改善其某些性能、调节混凝土强度等级、节约水泥材料,而加入的人造或工业废料以及天然矿物材料,称为混凝土掺合料。 7.1.2 分类 混凝土用掺合料可分为活性掺合料和非活性掺合料。

7.2 掺合料粉煤灰的技术指标

7.2.1 粉煤灰是由电厂煤粉炉排出的烟气收集到的灰白色颗粒粉未,因电厂除尘方式不同,分湿排灰和干排灰两种。湿排除尘的粉煤灰与炉渣混合排出,颗粒较粗,烧失量较大,质量差;静电除尘收集的干灰其细度较细、烧失量小,质量较好。粉煤灰是一种火山灰质混合材料,它表面光滑呈球形,密度1.95~2.40g/cm3,干灰堆积密度550~800g/cm3。粉煤灰的成分与高铝粘土相接近,主要以玻璃体状态存在,另一部分为莫来石、α石英、方解石及β硅酸二钙等少量晶体矿物。其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占45%~60%;Al2O3占20%~30%;Fe2O3占5%~10%,以及少量的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三氧化硫等。粉煤灰的活性,主要取决于玻璃体的含量,以及无定形的氧化铝和氧化硅的含量,而粉煤灰的细度、需水量比也是影响活性的两个主要物理因素,因此粉煤灰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 7.2.2 拌制水泥混凝土和砂浆时,掺合料粉煤灰技术指标如表7-1。

75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表7-1 粉煤灰技术指标

级 别 序号 1 2 3 4 5 指 标 Ⅰ 细度(0.045mm方孔筛筛余)(%)≯ 需水量比(%)≯ 烧失量(%)≯ 含水率(%)≯ 三氧化硫(%)≯ 12.0 95 5.0 Ⅱ 25.0 105 8.0 1.0 3.0 3 3 Ⅲ 45.0 115 15.0 7.3 粉煤灰试验方法

7.3.1 含水率测定 1)仪器

(a)天平:不应低于四级,精确至0.0001g; (b)鼓风电热恒温干燥箱:温度范围0~200 ℃; (c)带盖称量瓶:25mm³65mm; (d)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 2) 试验方法

(a)将洁净的带塞称量瓶在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m0);

(b)称取试样约1g,装入已恒重的称量瓶内,盖好盖子称出试样及称量瓶的总质量(m1); (c)将盛有试样的称量瓶打开盖子,放入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约30分钟),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量其质量(m2)。

3) 结果按7-1式计算:

PW(m1m2)/(m1m0)100„„„„„„„„„„„„ (7-1)

试验结果取两个试样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试值,结果精确至0.01%。 7.3.2 细度测定 1)仪器设备

(a)试验筛,分负压筛和水筛两种,筛网符合SSW0.080/0.056GB6004标准要求。负压筛应附有透明筛盖, 并与筛口有良好的密封性;

(b)负压筛析仪,能控制负压范围在4000~6000Pa,并自配吸尘器等装置; (c)水筛架和喷头,结构尺寸应符合GB3350.7第2.3~2.7条的规定,但其中水筛架

76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上筛座内径为1400mm。

(d)天平,最大称量100g,分度值不大于0.05g。 2)样品处理

试验前样品应充分拌匀,通过0.9mm方孔筛,记录筛余物情况,要防止过筛时混进其它杂质。

3)试验步骤 (a)负压筛法

(ⅰ)试验前,应把负压筛放在筛座上,盖上筛盖,接通电源,检查控制系统,调节负压至4000~6000Pa范围内;

(ⅱ)称取试样25g,置于洁净的负压筛中,盖上筛盖,放在筛座上,开动筛析仪连续筛析2min,在此期间如有试样附着在筛盖上,可轻轻地敲击,使试样落下。筛毕,称量筛余物质量;

(ⅲ)当工作负压小于4000Pa时,应清理吸尘器内水泥,使负压恢复正常。 (b) 水筛法

(ⅰ)试验前,应检查水中无泥、砂,调整好水压及水筛架的位置,使其能正常运行。喷头底面和筛网之间距离为35~75mm;

(ⅱ)称取试样50g,置于洁净的水筛中,立即用淡水冲至大部分细粉通过后,放在水筛架上,用水压为0.05±0.02MPa的喷头连续冲洗3min。筛毕,用少量水把筛余物冲至蒸发皿中,待颗粒全部沉淀后,小心倒出清水,烘干后称量筛余物。

4)试验结果处理

(a)粉煤灰的细度,即筛余百分数,应按7-2式进行计算:

3FRs/W100„„„„„„„„„„„„„„„„„ (7-2)

式中:

F——试样筛余百分数,精确至0.1%; Rs——筛余物重量; W——试样质量。 (b)筛余结果修正

(ⅰ)用一种已知80μm标准筛筛余百分数的粉状试样(该试样受环境影响筛余百分数不发生变化)作为标准样。按3.2.3试验方法测定标准样在试验筛上的筛余百分数。

(ⅱ)试验筛修正系数按7-3式计算:

CFn/Ft„„„„„„„„„„„„„„„„„„„(7-3)

77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式中:

C——试验筛修正系数精克至0.01,如修正系数C超出0.80~1.20时,该试验筛不能用水泥细度检验;

Fn——标准样给定的筛余百分数,%; Ft——标准样在试验筛上的筛余百分数,%。 (c)试样筛余百分数结果修正按7-4式计算:

FcCF„„„„„„„„„„„„„„„„„„„(7-4)

式中:

Fc——试样修正后的筛余百分数,%; C——试验筛修正系数;

F——试样修正前的筛余百分数,%。 5)说明

细度检测还可用手工干筛法等方法检验,此不详述。

负压筛法与水筛法或手工干筛法测定结果发生争议时,以负压筛法为准。 7.3.3 需水量比测定 1) 仪器设备

(a)胶砂搅拌机,符合GB177-1985的有关规定;

(b)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简称跳桌),符合JBW01-1-1标样检定要求; (c)试模,上口内径70±0.5mm,下口内径100±O.5mm,高60±0.5mm,截锥圆模上有套模,套模下口须与圆模上口配合;

(d)捣棒,直径20±O.5mm,长约200mm的金属棒; (e)卡尺,量程200~300m,分度值不大于O.5mm; (f)小刀,刀口平直,长度大于80mm。 2) 试验步骤

(a) 称取试验样品粉煤灰90g、硅酸盐水泥210g、标准砂750g,另外称取对比样品硅酸盐水泥300g、标准砂750g。将称取的2份样品加入适当用水量,分别进行拌合。

(b) 将拌合好的胶砂分两次装入预先放置在跳桌中心用湿布擦过的截锥形圆模内。一次先装至模高的2/3,用圆柱捣棒自边缘至中心均匀插捣15次;第二次装至高出圆模约20mm,再插捣10次,每次插捣至下层表面,然后将多余胶砂刮去抹平,并清除落在跳桌上砂浆。

(c) 将圆模垂直向上轻轻提起,立即开动跳桌,在25 ±1s内完成 25次跳动,然后

78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用卡尺量测胶砂底部扩散直径,以相互垂直的两直径平均值为测定值。如测定值在125~135mm范围内,则所加入的用水量,即为胶砂用水量。测定结果如不符合规定的胶砂流动度,应重新调整用水量,直至胶砂流动度符合要求为止。

流动度试验,从胶砂拌和开始至测量扩散直径结束,应在5min内完成。 3) 试验结果处理

粉煤灰需水量比,应按7-5式计算:

PwG2/G1100„„„„„„„„„„„„„„„„„(7-5)

式中:

Pw——需水量比(%);

G1——水泥胶砂需水量(mL),即对比样品达到同一流动度时的需水量;

G2——粉煤灰胶砂需水量(mL),即试验样品的流动度达到125~135mm时的需水量。 计算结果取整数。 7.3.4 三氧化硫含量

1) 试剂

(a)盐酸(1+1);

(b)氯化钡溶液(100g/L); (c)硝酸银溶液(1%)。 2) 分析步骤

(a)称取约0.5g干燥的粉煤灰试样,精确至0.0001g。置于300mL烧杯中,加入30~40mL水及10mL盐酸(1+1),加热至微沸,并保持微沸5分钟,使试样充分分解,中速滤纸过滤,用温水洗涤10~12次,调整滤夜体积至200mL,煮沸,在搅拌下滴加10mlBaCl2溶液,继续煮沸数分钟,取下烧杯置于加热板上,控制温度在50~60℃,静置2~4小时,或常温静置4~8小时(过夜),此时溶液体积应保持在200ml。

(b)用慢速定量滤纸过滤,烧杯中的沉淀用热蒸馏水洗2~3次后移入滤纸,洗至无氯离子(用1%硝酸银溶液检验),将沉淀及滤纸一并移入已灼烧恒重的瓷坩锅中,灰化后在800℃高温炉中灼烧30min,然后在干燥器中冷至室温,称量。然后再将坩锅灼烧15~20min,称量至恒重(两次称量之差应小于±0.0002g)。

3)三氧化硫的百分含量按7-6式计算

XSO30.343m1/m100„„„„„„„„„„„„„„(7-6)

式中:

XSO3——三氧化硫的质量百分数,%;

79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m1——----------沉淀质量,g; m————试样质量,g;

0.343——硫酸钡对三氧化硫的换算系数。

试验结果取两个试样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试值,结果精确至0.01%。 7.3.5 烧失量的测定

1)方法提要

试样在950~1000℃灼烧至恒重后,称量。 2)试验分析步骤

称取约1g试样,精确至0.0001g,置于已灼烧恒重的瓷坩锅中,将盖斜置于坩锅上,放在高温炉内从低温开使逐渐升高温度,在950~1000℃下灼烧15~20min,取出坩锅,置于干燥器中冷至室温,称量。如此反复灼烧,直至恒重。

3)烧失量的百分率按7-7式计算

XLOI(GG1)/G100„„„„„„„„„„„„„(7-7)

式中:

XLOI ——烧失量的质量百分数,%; G ———灼烧前试样的质量,g; G1 ———灼烧后试样的质量,g。

试验结果取两个试样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试值,结果精确至0.01%。

第八章 混凝土配合比

引自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中部分条款。

8.1 设计原则

8.1.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工程设计方面对混凝土性能如抗压、抗渗、抗冻融等所提出的要求;

8.1.2 选用材料(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除外)以工地易于取得为原则; 8.1.3 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骨料粒径等等应满足施工操作的要求; 8.1.4 符合节约水泥和经济合理的原则。

80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8.2 设计依据

8.2.1 工程特征,如结构种类、所处环境、截面尺寸、钢筋最小净距等;

8.2.2 工程设计方面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如强度等级、抗渗等级、抗冻等级等; 8.2.3 施工工艺,包括搅拌方法,运输方法,是否泵送以及捣实方法等。 8.2.4 原材料的技术性能。

8.3 设计流程

8.3.1 根据设计依据提出更具体详细的要求;

8.3.2 根据具体详细的要求选用材料和设计参数,这是整个设计的基础。材料和参数的选择,决定了配合比是否合理;

8.3.3 计算用料量,可用重量法或体积法计算;

8.3.4 对混凝土配合比的初步设计结果,进行试配、调整并加以确定;

8.3.5 配合比确定以后,应签发混凝土配合比报告。报告的格式用铁建函(97)203号规定的统一格式。搅拌站在进行搅拌前,应根据仓存砂、石的含水率作必要的调整,并根据搅拌机的规格确定每盘的投料量。搅拌后应将试件强度反馈签发报告的单位。

8.4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领和设计步骤

8.4.1 设计要领

普通混凝土由4种基本材料组成。配合比设计就是解决4种材料用量的3个比例,即水和胶凝材料之比,简称水胶比;骨料中砂子所占比例,简称砂率;胶凝体与骨料的比例,简称胶骨比。这几个比例,有其基本规律,如下:

1)决定混凝土强度的基本因素是水泥的强度和水灰比。在水泥强度确定以后,水灰比是决定因素;

2)在水灰比决定以后,用水量决定水泥的用量;

3)砂和石是混凝土的骨架,是主体,其用量占混凝土用料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砂率,按石子的空隙率和水灰比确定。 8.4.2 设计步骤

1)配制强度的确定

(a)混凝土的配制强度按8-1式计算

fcu,0fcu,k1.645„„„„„„„„„„„„„„„(8-1)

式中:

81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fcu,0——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强度,MPa; fcu,k——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MPa; ζ ——施工单位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b)遇有下列情况时应提高混凝土配制强度: (ⅰ)现场条件与试验室条件有显著差异时;

(ⅱ)C30级及其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采用非统计方法评定时。

(c)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宜根据同类混凝土统计资料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计算时,强度试件组数不应少于25组;

(ⅱ)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和25级,其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2.5MPa时,计算配制强度用的标准差应取不小于2.5MPa;当混凝土强度等级等于或大于C30级,其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3.0MPa时,计算配制强度用的标准差应取不小于3.0MPa;

(d)当无统计资料计算混凝土强度标准差时,其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取用。

2)水灰比的确定

(a)普通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C60级时,混凝土水灰比(W/C)宜按8-2式计算:

W/Caafce/(fcu,0aaabfce)„„„„„„„„„(8-2)

式中:

αa、αb——回归系数;

fcu,0————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fce ————水泥28d抗压强度实测值,MPa。

(b)当无水泥28d抗压强度实测值时,公式中的fce值可按8-3式确定:

fcecfce,g„„„„„„„„„„„„„„„„„„(8-3)

式中:

γc ——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可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 fce,g——水泥强度等级值,MPa。

fce,g值也可根据3d强度或快测强度推定28d强度关系式推定得出。

(c) 回归系数αa和αb应根据工程所使用的水泥、骨料,通过试验由建立的水灰比与混凝土强度关系式确定;当不具备上述试验统计资料时,其回归系数可按表8-1选用。

82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表8-1 回归系数αa、αb选用表

石 子 品 种 系 数 碎 石 αa αb 0.46 0.07 卵 石 0.48 0.33 3)用水量的确定

(a)用水量是根据粗骨料的品种、粒径和施工对混凝土的坍落度的要求而选用; (b)凝土坍落度的选用,请参阅表8-2;

表8-2 混凝土浇筑时的坍落度

结 构 种 类 基础或地面的垫层、无配筋的大体积结构(挡土墙、基础等)或配筋稀疏的结构 板、梁和大型中型截面的柱子等 配筋密列的结构(薄壁、斗仓、简仓、细柱) 配筋特密结构 坍落度(mm) 10~30 30~50 50~70 70~90 注:①本表采用机械振捣混凝土时的坍落度,当采用人工捣实混凝土时其值可适当增大;

②当需要配制大坍落度混凝土时,应掺用外加剂;

③曲面或斜面结构混凝土的坍落度应根据实际需要另行选定; ④轻骨料混凝土的坍落度,宜比表中数值减少10~20mm; ⑤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宜为80~180mm。

(d)混凝土用水量如表8-3(干硬性混凝土)、表8-4(塑性混凝土)。此两表只适用于水灰比在0.4~0.8范围内使用;水灰比小于0.4的混凝土以及采用特殊成型工艺的混凝土用水量,应通过试验确定;流动性和大流动性混凝土的用水量,可以坍落度90mm的用水量为基数,按坍落度每增加20mm,用水量增加5kg的幅度,计算所得的用水量即为未掺用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用水量;如掺用外加剂时,混凝土的用水量按(8-4)式计算。

mwamwo(1)„„„„„„„„„„„„„„„„(8-4)

式中:

mwa——掺外加剂混凝土每方中的用水量kg; mwo——未掺外加剂混凝土每方中的用水量; β——外加剂的减水率(%),经试验确定。

83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表8-3 每立方米干硬性混凝土的用水量(kg)

拌合物稠度 项目 指标 16~20 维勃 稠度 (s) 11~15 5~10 卵石最大粒径(mm) 10 175 180 185 20 160 165 170 40 145 150 155 16 180 185 190 碎石最大粒径(mm) 20 170 175 180 40 155 160 165 表8-4 每方米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kg)

拌合物稠度 项目 指标 10~30 坍落度(mm) 35~50 55~70 75~90 10 190 200 210 215 卵石最大粒径(mm) 20 170 180 190 195 31.5 160 170 180 185 40 150 160 170 175 16 200 210 220 230 碎石最大粒径(mm) 20 185 195 205 215 31.5 175 185 195 205 40 165 175 185 195 注:①本表用水量系采用中砂时的平均取值。采用细砂时,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可增加5~10kg;采用粗砂时则可减少5~10kg。

②掺用各种外加剂或掺合料时,用水量应相应调整。

4)水泥用量确定

以每方混凝土用水量(mco)除以水灰比(w/c)计算得到,同时满足最大水泥用量不宜大于550kg/m3和最小水泥用量不应低于JGJ55-2000规程中的最低要求和有关施工规范的规定。

5)砂率的确定

(a)砂率的确定可采用查表8-5来确定;

(b)按表8-5选用砂率时,混凝土坍落度宜为10mm~60mm;

(c)坍落度大于60mm混凝土砂率,可经试验确定,也可以在表8-5的基础上,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砂率增大1%的幅度予以调整;

(d)坍落度小于10mm的混凝土,其砂率应经试验确定; (e)对薄壁构件砂率应采用偏大值;

(f)如粗骨料只用一个单粒级配制混凝土时,砂率应适当增大。

84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6)骨料用量的两种计算法

经过以上的叙述,4种基本材料已解决了水和水泥的用量。未知的砂和石子用量计算有两种方法:重量法和体积法。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基本接近。这里只介绍重量法。

(a)重量法计算混凝土配合比的依据是假定混凝土的总量等于所投放材料的总量。其表达式如8-5式:

表8-5 混凝土的砂率(%)

卵石最大粒径(mm) 水灰比(W/C) 10 0.40 0.50 0.60 0.70 26~32 30~35 33~38 36~41 20 25~31 29~34 32~37 35~40 40 24~30 28~33 31~36 34~39 16 30~35 33~38 36~41 39~44 20 29~34 32~37 35~40 38~43 40 27~32 30~35 33~38 36~41 碎石最大粒径(mm) 注:①本表数值系中砂的选用砂率,对细砂或粗砂,可相应地减小或增大砂率;

②本表中的砂率系指砂与骨料总量的重量比。

mc0mg0ms0mw0mcp„„„„„„„„„„„(8-5)

式中:

mco——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kg; mgo——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kg; mso——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kg; mwo——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

mcp——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总用量,kg,其值可按表8-6选用。

表8-6 普通混凝土的假定总量(mcp)

混凝土强度等级 假定每立方米总量(kg) ≤C15 2360 C20~C35 2400 ≥C40 2450 (b)砂石总用量及个别用量的计算请参照JGJ55-2000规程中的公式计算。

(c)上列4种材料得出后,通常按一定次序列出,并以水泥的用量为100%,算出其他3种材料的比值,得出混凝土的初步配合比。

8.5 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及确定

8.5.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完成后必须进行试配。试配的作用是检验配合比是否与设计要

85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求相符。如不符合,应进行调整。 试配工作应注意下列几点:

1)所用的设备及工艺方法与生产时的条件相同; 2)所使用的粗细骨料应处于干燥状态;

3)每盘的拌合量:当粗骨料粒径≤31.5mm时,试配量应≥0.015m3;最大粒径为40mm时,试配量应≥0.025m3;

4)材料的总量应不少于所用搅拌机容量的25%;

5)混凝土试配项目次序的安排应为:稠度、强度、用料量。每个项目经过试配、调整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再安排下个项目试配和调整。 8.5.2 稠度的调整

稠度的调整应从检测三个项目入手。一是粘聚性,二是泌水性,三是坍落度。 1)粘聚性调整:粘聚性不好有两种原因,一是粗骨料过多,水泥砂浆不足;二是砂浆过多。应对原配合比仔细分析,针对原因采取措施。

2)泌水性调整:泌水性大,有可能降低混凝土强度,解决措施是减少用水量,但不减水泥用量。

3)坍落度调整:试拌出的混凝土坍落度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坍落度过小,可采取措施:一是维持原水灰比,略微增加用水量和水泥用量;二是略为加大砂率。另一种情况是坍落度过大,采取措施是维持原水灰比,略微减少用水量和水泥用量,或减小砂率。

4)调整幅度:进行调整时,每次调幅度应以1%为限。一次未能解决,则多次逐步进行,直到符合要求。调整时,应按前述流程重新计算用量。

5)稠度调整合格的配合比,亦即是下一个项目强度试验的基准配合比。 8.5.3 强度的检测及调整

1)强度的检测,是以稠度调整后的基准配合比为对象。 2)制作强度试件时,应按石子最大粒径选用模型

(a)当石子最大粒径为31.5mm时,用100mm³100mm³100mm试模; (b)当石子最大粒径为40mm时,用150mm³150mm³150mm试模; (c)当石子最大粒径为60mm时,用200mm³200mm³200mm试模;

(d)强度试验用试件每种配合比至少应制作1组,每组3块,标准养护至28天试压。一组按稠度调整后的基准配合比制作,称为基准组;一组按基准组的水灰比加大0.05计算其配合比制作,称为加水基准组;一组按基准组的水灰比减少0.05计算其配合比制作,

86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称为减水基准组。

3)试件强度经检测部门检测后,视其检测结果按下列情况处理

(a)强度满足fcu,0的要求,可选强度稍高于fcu,0的一组为强度调整后的基准配合比; (b)强度低于fcu,0,按强度较高的一组用降低水灰比的方法进行调整。如强度已比较接近,水灰比降低值可较少;如强度相差较大,则水灰比值可降低0.05,再制作3组试件试验。此时,应同时检测稠度,如稠度已符合要求,则不必减水,但按比例加水泥。直试至强度满足要求。

(c)强度过高时,如超强幅度不大,就不必调整,即经稠度调整后基准配合比为强度调整后配合比。如超强过大,则用加大水灰比方法进行调整。调整幅度视超强多少而定。如稠度已符合要求,则不加水,按比例减少水泥,按比例补回砂、石,直试至强度接近或稍高于fcu,0。此配合比即为强度调整后基准配合比。 8.5.4 用料的调整

经过稠度和强度检测后,混凝土的配合比便可确定。式8-5的材料计算,可以改用表观密度计算值表示,如8-6式:

c,cmcmgmsmw„„„„„„„„„„„„„(8-6)

但混凝土成型后(例如试件)的表观密度实测值与计算值可能不一致。当出现差异时,应进行调整。其校正系数如8-7式。

当δ值的绝对值<2%时,可不进行调整;如>2%时,则应进行调整。

c,t/c,c„„„„„„„„„„„„„„„„„„(8-7)

式中: ρ

ρ

c,t

——混凝土表观密度实测值,kg/m3; ——混凝土表观密度计算值,kg/m3;

c,c

δ——校正系数。

8.6 混凝土配合比报告

8.6.1 通过配合比设计的各个阶段后,配合比得到确定,最后的工作是发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

8.6.2 搅拌站在投料生产前,应根据仓存砂、石的含水率进行调整。在用水量中扣除含水量,补回砂、石量。投产后应按期将实际用配合比及试件强度反馈给签发配合比报告的部门。配合比设计部门进行对照统计,改进工作。

87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第九章 土工检测

引自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及《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2004)中部分条款。

9.1 含水率试验

适用于粗粒土、细粒土和有机质土和冻土。 9.1.1 主要仪器设备

9.1.2 烘箱,应能控制温度在105~110℃的范围内;

9.1.3 天平,称量200g,感量0.01g;称量1000g,感量0.1g; 9.1.4 试验步骤

1) 取具有代表性试样15~35g或用环刀中的试样,砂类土、有机质土和整体构造冻土为50g,放入称量盒内,盖上盒盖,称盒加湿土质量,精确至0.01g;

2) 打开盒盖,将盒置于烘箱内,在105~110℃的恒温下烘干至恒量。烘干时间对粘性土、粉土不得少于8h,对砂性土不得少于6h。对于含有机质超过干土质量5%的土,应将温度控制在65~70℃的恒温下烘干至恒重;

3) 将称量盒从烘箱中取出,盖上盒盖,放入干燥容器内冷却至室温,称盒加干土质量,精确至0.01g。

4) 试样的含水率,应按9-1式计算,精确至0.1%

0(m0/md1)100„„„„„„„„„„„„„„„„(9-1)

式中: ω0——试样的含水率,%;

md ——干土质量,g; m0 ——湿土质量,g。

5) 含水率试验应进行两次平行测定,两次测定的差值,当含水率小于40%时不得大于1%;当含水率等于、大于40%时不得大于2%。取两次测值的平均值。

6) 含水率试验的记录,应包括工程编号、试样编号、湿土质量、干土质量。

9.2 密度试验(环刀法)

本方法适用于细粒土。 9.2.1 试验仪器设备

88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9.2.2 环刀,内径为61.8mm和79.8mm,高度为20mm; 9.2.3 天平,称量500g,感量0.1g;称量200g,感量0.01g。

9.2.4 环刀法测定密度,应按GB/50123-1999标准第3.1.4条2款的步骤进行。 9.2.5 试样的湿密度,应按9-2式计算

0m0/V„„„„„„„„„„„„„„„„„„„„(9-2)

式中:

ρ0——试样的湿密度(g/cm3),准确到0.01g/cm3; m0 ——湿土质量,g; V ——试样体积,cm3。

9.2.6 试样的干密度,应按9-3式计算:

d0/(10.010)„„„„„„„„„„„„„„„„„„(9-3)

9.2.7 环刀法密度试验应进行两次平行测定,两次测定的差值不得大于0.03g/cm,取两次测值的平均值。

9.2.8 环刀法密度试验的记录,应包括工程编号、试样编号、环刀编号、试样含水率和试样体积。

3

9.3 密度试验(灌砂法)

本方法适用于现场测定粗粒土的密度。 9.3.1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1) 密度测定器,由容砂瓶、灌砂漏斗和底盘组成。灌砂漏斗高135mm,直径165mm,尾部有孔径为13 mm的圆柱形阀门;容砂瓶容积为4L。容砂瓶与灌砂漏斗之间用螺纹联接。底盘承托灌砂漏斗和容砂瓶;

2) 天平,称量10kg,感量5g;称量500g,感量0.1g。 9.3.2 标准砂密度的测定,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标准砂应清洗洁净,粒径宜为0.25~0.50mm,密度宜为1.47~1.61g/cm3 ; 2)组装容砂瓶与灌砂漏斗,螺纹联接处应旋紧。称其质量;

3)将密度测定器竖立,灌砂漏斗口向上,关阀门,向灌砂漏斗中注满标准砂,打开阀门使灌砂漏斗内的标准砂漏入容砂瓶内,当砂停止流动时迅速关闭阀门,倒掉漏斗内多余的砂,称容砂瓶、灌砂漏斗和标准砂的总质量,准确至5g .试验中应避免震动。

4)倒出容砂瓶内的标准砂,通过漏斗向容砂瓶内注水至水面高出阀门,关阀门,倒掉漏斗中多余的水。称容砂瓶、漏斗和水的总质量,精确至5g,并测定水温。精确到0.5℃。

89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按本标准将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重复测定3次,3次测值之间的差值不得大于3mL,取三次测值的平均值;

9.3.3 容砂瓶的容积,应按9-4式计算

Vr(mr2mr1)/wr„„„„„„„„„„„„„„„„„(9-4)

式中:

Vr——容砂瓶容积,mL;

mr2——容砂瓶、漏斗和水的总质量,g; mr1——容砂瓶、漏斗的质量; ρ

ωr

——试验水温时水的密度,g/cm3,可查有关《水的密度表》。

9.3.4 标准砂的密度,应按14-5式计算

s(mrsmr1)/Vr„„„„„„„„„„„„„„„„„(9-5)

式中:

ρs——标准砂的密度,g/cm3;

mrs——容砂瓶、漏斗和标准砂的总质量,g。 9.3.5 灌砂法密度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根据试样的最大粒径,确定试坑的尺寸,见表9-1。

表9-1 试坑规格与土样最大粒径对照表

试坑尺寸(mm) 试样最大粒径(mm) 直径 5(20) 40 60 150 200 250 深度 200 250 300 将选定试验处的试坑地面整平,除去表面松散的土层。

按确定的试坑直径划出坑口轮廓线,在轮廓线内下挖至要求深度,边挖边将坑内的试样装入盛土容器内,称试样质量,准确到10g,并应测定试样的含水率。向容砂瓶内注满砂,关阀门,称容砂瓶,漏斗和砂的总质量,准确至10g。

将密度测定器倒置(容砂瓶向上)于挖好的坑口,打开阀门,标准砂注入试坑,当标准砂注满试坑时关闭阀门。称密度测定器和余砂的总质量,并计算注满试坑所用的标准砂质量。在注砂过程中不可有震动现象发生。 9.3.6 计算与结果评定

1)试样的密度,应按9-6式计算:

90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0式中:

mpms/s„„„„„„„„„„„„„„„„„„„„(9-6)

ms—注满试坑所用标准砂质量,g。

2)试样的干密度,应按9-7式计算,并应精确至0.01g/cm3。

dmp/(10.011)ms/s„„„„„„„„„„„„„„„„„„„(9-7)

3) 灌砂法密度试验的记录,应包括工程编号、试坑编号、试坑尺寸、试样粒径、标准砂密度、密度测定器容积、盛土容器编号、挖出试样质量和含水率。

9.4 比重试验

对小于、等于和大于5mm土颗粒组成的土,应分别采用比重瓶法、浮称法和虹吸管法测定比重。 9.4.1 比重瓶法

本方法适用于粒径小于5mm的各类土。 1)试验仪器设备

(a)比重量瓶,容积100mL或50mL,分长颈和短颈两种; (b)恒温水槽,精度应为±1℃; (c)砂浴,应能调节温度;

(d)天平,称量200g,感量0.001g;

(e)温度计,刻度为0~50℃,最小分度值为0.5℃。 9.4.2 比重瓶的校准,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将比重瓶洗净、烘干,置于干燥器内,冷却后称量,精确至0.001g;

2)将煮沸经冷却的纯水注入比重瓶。对长颈比重瓶注水至刻度处;对短颈比重瓶应注满纯水,塞紧瓶塞,多余水分自瓶塞毛细管中溢出。将比重瓶放入恒温水槽直至瓶内水温稳定。取出比重瓶,擦干外壁,称瓶、水总质量,精确至0.001g。并测定恒温水槽内水温,精确至0.5℃;

3)调节数个恒温水槽内的温度,温度差宜为5℃,测定不同温度下的比重瓶、水总质量。每个温度时均应进行两次平行测定,两次测定值的差值不得大于0.002g,取两次测值的平均值。绘制温度与瓶、水总质量关系曲线。 9.4.3 试样制备,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91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1)将土样从土样筒或包装袋中取出,对土样的颜色、气味、夹杂物和土类进行描述,并将土样切成碎块,拌和均匀,取代表性土样测定含水率。

2)试样宜在105~110℃温度下烘干,对有机质含量超过5%的土、含石膏和硫酸盐的土,应在65~70℃下烘干。

9.4.4 比重瓶法比重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将比重瓶烘干。称烘干试样15g(当用50mL的比重瓶时,称烘干试样10g)装入比重瓶,称瓶和试样总质量,精确至0.001g;

2)向比重瓶内注入半瓶纯水或中性液体,摇动比重瓶,并放在砂浴上煮沸。煮沸时间自悬液沸腾起:砂性土不应少于30min;粘土、粉土不得少于1h。沸腾后应调节砂浴温度,比重瓶内悬液不得溢出。对砂性土宜用真空抽气法;对含有可溶盐、在机质和亲水性胶体的土用中性液体代替纯水时,应真空抽气法排气,抽气时间不得小于1h;

3)将煮沸经冷却的纯水或中性液体注入装有试样的比重瓶。当用长颈瓶时,注纯水至刻度处;当用短颈瓶时,应将纯水注满,塞紧瓶塞,多余的水分可自瓶塞毛细管中溢出。将比重瓶置于恒温水槽内直至温度稳定,并且瓶内上部悬液澄清。取出比重瓶,擦干瓶外壁,称比重瓶、水、试样总质量,精确至0.001g;并应测定瓶内水的温度,精确至0.5℃;

4)从温度与瓶、水总质量关系曲线中查得各试验温度下的比重瓶、水总质量。 9.4.5 计算与结果评定

1)土粒的比重,应按9-8式计算

Gs式中:

mdGiT„„„„„„„„„„„„„„(9-8)

mbwmdmbwsmbw ——比重瓶、水总质量,g; mbws ——比重量、水、土总质量,g; md ——干土质量,g;

GiT ——T℃时纯水或中性液的比重。

水的比重可查物理手册;中性液体的比重应实测,称量应精确至0.001g。

2)比重瓶法试验的记录,应包括工程编号、试样编号、比重瓶编号、干土质量、瓶、水总质量、瓶、水、试样总质量和悬浮液温度。

9.5 虹吸筒法

适用于粒径选用等于、大于5mm的土,且其中粒径为20mm土的含水量大于、等于总质量的10%。

92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9.5.1 虹吸筒法比重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1)虹吸筒法装置,感量0.1g; 2)天平,称量1000g,感量0.1g; 3)量筒,容积应大于500mL。

9.5.2 虹吸法比重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取代表性试样700~1000g,试样应清洗洁净。浸入水中一昼夜后取出晾干,对大颗粒试样宜用干布擦干表面,并称晾干试样质量;

2)将清水注入虹吸筒至虹吸管口的水溢出时关管夹,试样缓缓放入筒虹吸筒中,边放边搅拌,至试样中无气泡逸出为止。搅动时水不得溅出筒外;

3)当虹吸筒内水面平稳时开管夹,让试样排开水通过虹吸管流入量筒,称量筒与水的总质量,精确至0.5g。并测定量筒内水温,精确至0.5℃;

4)取出试样,烘干,洪干试样质量,精确至0.1g。称量筒质量,精确至0.5g。 9.5.3 计算与结果评定

1)土粒的比重,应按9-9式计算

Gs式中:

mdGwT„„„„„„„„„„„„„„„(9-9)

(mcwmc)(madmd)mc ——量筒质量,g; md ——干土质量,g;

mcw ——量筒与水的总质量,g; mad ——晾干试样的质量,g。

9.5.4 虹吸筒法比重试验的记录,应包括工程、试样编号、量筒质量、晾干试样质量、量筒和水的总质量及水温。

9.6 颗粒分析试验(筛析法)

本方法适用于粒径大于0.075mm而不大于60mm的土。

9.6.1筛析法颗粒分析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分析筛

(a)粗筛,孔径为60、40、20、10、5、2mm; (b)细筛,孔径为2.0、1.0、0.5、0.25、0.075mm;

2)天平,称量5000g,感量1g;称量1000g,感量0.1g;称量200g;感量0.01g;

93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3)筛析机,筛析过程中应能上下震动。 9.6.2 筛析法的取样数量应符合表9-2规定。

表9-2 取 样 数 量

粒径尺寸(mm) <2 <10 <20 <40 <60 取样数量(g) 100~300 300~1000 1000~2000 2000~4000 4000以上 9.6.3 砂性土的筛析法颗粒分析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按表14-1规定称取试样质量,精确至0.1g,当试样质量多于500g时精确至1g。 2)将试样过2mm筛,称筛上和筛下的土样质量。当筛下的质量小于试样的总质量的10%时,不作细筛分析;筛上的试样质量小于试样总质量的10%时,可不作粗筛分析。

3)取筛上的试样倒入依次叠好的粗筛中,筛下的试样倒入依次叠好的细筛中,进行筛分析。细筛宜置于筛析机上震筛,震筛时间宜为10~15min。再按由上而下的顺序将各筛取下,称各级筛上及盘内试样的质量,精确至0.1g。

4)各筛中试样质量的总质量的总和与试样总质量的差值,不得大于试样总质量的1%。 9.6.4 含有粘土颗粒的砂性土,筛析法颗粒分析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按表9-1规定称取代表性试样,置于盛水容器中充分搅拌,应使试样的粗细颗粒完全分离;

2)将水、试样悬液过2mm筛,取筛上试样烘干,称烘干试样质量,精确到0.1g,并按标准GB/T50123-1999第7.1.4条之3、4款规定进行粗筛分析;

3)用带橡皮头的研杆研磨2mm筛下悬液,过0.075mm筛。并将筛上试样烘干,称烘干试样质量,精确至0.1g,然后按标准GB/T50123-1999第7.1.4条之3、4款规定进行细筛分析;

9.6.5 结果计算与评定

1)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比。应按9-10式计算

X式中:

mAdx„„„„„„„„„„„„„„„„„„„(9-10) mBX ——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比,%;

94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mA——小于某粒径试样质量,g;

mB——细筛分析时为所取的试样质量;粗筛分析时为试样总质量,g; dx——粒径小于2mm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比,%。

2)颗粒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比为纵坐标,取粒径的对数为横坐标。 3)筛析法颗粒分析试验的记录,应包括工程编号、试样编号、试样最大粒径、筛的孔径、通过各筛的试样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比。

9.7 界限含水率试验(液、塑限联合测定法)

本方法适用于粒径小于0.5mm以及有机质含量不大于试样总质量5%的土。 9.7.1 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液、塑限联合测定仪,圆锥质量为76g,锥角为30°,读数显示形式宜采用光电式,游标式,百分表式;

2)天平,称量200g,感量0.01g。

9.7.2 液、塑限联合测定法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液、塑限联合测定法宜采用天然含水率试样,当土样不均匀时,采用风干试样,当试样中含有粒径大于0.5mm土粒和杂物时,应过0.5mm的筛;

2)当采用天然含水率试样时,取代表性试样250g;当采用风干试样时,取0.5mm筛下的代表性土样200g,将试样放在橡皮板上用纯水将土样调成均匀膏状,放入调土皿,湿润过夜;

3)将制备的试样搅拌均匀,填入试样杯中,填样时不应留有空隙,对较干的试样应充分搓揉,密实地填入杯中,填满后刮平表面;

4)将试样杯放在联合测定仪的升降座上,在圆锥上抹一薄层凡士林,接通电源,使电磁铁吸住圆锥;

5)调节零点,将屏幕上的标尺调在零位,调整升降座,使圆锥尖接触试样面,指示灯亮时圆锥在自重下沉入试样,经5s后测读圆锥下沉深度(显示在屏幕上),取出试样杯,挖去锥尖入土处的凡士林,取锥体附近的试样不少于10g,放入称量盒内,测定含水率,液塑限联合测定应不少于三点。

6)以相同步骤分别测定三个试样的圆锥下沉深度和含水率。

7.3.1 以含水率为横坐标,圆锥下沉深度为纵坐标,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制关系曲线,三点应在一直线上。当三点不在一直线上时,通过提高含水率的点与其余两点连成两条直线,在下沉深度为2mm处查得相应的两个含水率,当两个含水率差值小于2%时,应以该两

95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点含水率的平均值与最高含水率的点连一直线。当两个含水率的差值大于或等于2%时,应重做试验。

7.3.3 在含水率与圆锥下沉深度的关系图上,查得下沉深度为17mm所对应的含水率为17mm液限,查得下沉深度为10mm所对应的含水率为10mm液限,查得下沉深度为2mm所对应的含水率为塑限,取值以百分率表示,准确至0.1%。 7.3.4 塑性指数应按9-11式计算

IPLP „„„„„„„„„„„„„„„„„„„„(9-11)

式中:

IP ——塑性指数; ωL ——液限,%; ωP ——塑限,%。 7.3.5 液性指数按9-12式计算

IL式中:

0PIP „„„„„„„„„„„„„„„„„„„(9-12)

IL——液性指数计算至0.01。

7.3.6 液、塑限联合测定法界限含水率试验的记录,应包括工程编号、试样编号、盛土器编号、试样含水率和相应的锥体下沉深度,查得的液限、塑限和计算的塑性指数。

9.8 击实试验

9.8.1 本试验分轻型击实和重型击实。轻型击实试验适用于粒径小于5mm的粘性土,重型击实试验适用于粒径不大于20mm的土。采用三层击实时,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 9.8.2 轻型击实试验的单位体积击实功约为592.2kJ/m3,重型击实试验的单位体积击实功为2684.9kJ/m3。

9.8.3 击实试验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击实仪,由击实筒和击锤组成;

2)击实筒,金属制成的圆柱形筒。轻型击实筒内径为102mm,筒高为116mm;重型击实筒内径为152mm,筒高116mm。配有护筒和底板,护筒高度不小于50mm。

3)击锤,锤底直径为51mm,轻型击锤质量为2.5kg,落距为306mm;重型击锤质量为4.5kg,落距为457mm。击锤应配导筒,锤与导筒之间应有足够的间隙,使锤能自由落下。击锤分人工操作和机械操作。电动击锤应配跟踪装置控制落距,锤击点应按一定角度均匀

96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分布;

4)推土器、螺旋式的千斤顶; 5)天平,称量200g,感量0.01g; 6)台秤,称量10kg,感量5g。 9.8.4 击实试验的试样制备

1)干法—应按下列步骤进行:用四分法取代表性土样20kg(重型为50kg),风干碾碎,过5mm(重型过20mm或40mm)的筛,将筛下土样拌匀,并测定土样的风干含水率。根据土的塑限预估最优含水率,称取过筛的风干土样平铺于搪瓷盘内,将水均匀喷洒于土样上,充分拌匀后装入盛土容器内盖紧,润湿一昼夜,砂土的润湿时间可酌减。测定润湿土样不同位置处的含水率,不应少于两点。选择五个含水率并按相同方法制备一组试样。相邻二个含水率的差值为2%。

注:轻型击实五个含水率中二个大于塑限含水率,二个小于塑限含水率,一个接近塑限含水率。

2)湿法,应按下列步骤进行:将天然含水量的土样碾碎,过5mm的筛,将筛下土样拌匀,并测定土样的天然含水率。根据土的塑限预估最优含水率,选择五个含水率的土样(方法同干法土样制备相同),分别将土样风干或加水制备,应使制备好的土样水分均匀分布。 9.8.5 击实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将击实仪稳置于刚性基础上,击实筒与底座联接好,安装好护筒,在击实筒内壁均匀涂一薄层润滑油,称取一定量试样,倒入筒内,分层击实,轻型击实试样为2~5kg,分三层,每层25击;重型击实试样4~10kg,分五层击实,每层56击,若分3层,每层94击。每层试样高度宜相等,两层交界处土面应刨毛。击实后,超出击实筒顶的试样高度应小于6mm;

2)卸下护筒,用直刮刀修平击实筒顶部的试样,拆除底板,试样底部若超出筒外,也应修平,擦净筒外壁,称筒和试样的总质量,精确至1g,并计算试样的湿密度。

3)用推土器将试样从筒中推出,取两块代表性试样测定含水率,两个含水率的差值不大于1%;

4)对不同含水率的试样依次进行击实试验。 9.8.6 结果计算与评定

1)试样的干密度,应按9-13式计算:

d0/(10.01i)„„„„„„„„„„„„„„„„(9-13)

式中:

ωi—某点试样的含水率,%。

97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2)干密度和含水率的关系曲线,应在直角坐标纸上绘制。并应取曲线峰值点相应的纵坐标为击实试样的最干密度,相应横坐标为击实试样的最优含水量。当关系曲线不能绘出峰值点时,应进行补点,土样不宜重复使用。

3)气体体积等于零(即饱和度100%)的等值线应按9-14式计算,并应将计算值绘于关系曲线上。

set[w/d1/Gs]100„„„„„„„„„„„„„(9-14)

式中:

ωset——饱和含水率,%; ρρ

w

——温度4℃的水的密度,g/cm3; ——试样的干密度,g/cm3;

d

Gs ——土颗粒比重。

4)当试样中粒径大于5mm的土质量小于或等于试样总质量的30%时,应按9-15式对最优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进行校正。

/ dmax11P5dmax式中:

P5wGs2„„„„„„„„„„„„„„„(9-15)

3/dmax——校正后试样的最大干密度,g/cm;

P5——粒径大于5mm土的质量百分数,%; Gs2——粒径大于5mm土粒的饱和面干比重。

注:饱和面干比重指当土粒呈饱和面干状态时的土粒总质量与相当于土粒总体积的纯水4℃时质量的比值。

5)最优含水率,应按9-16式进行校正,计算至0.1%。

/optopt(1P5)P5ab„„„„„„„„„„„„„(9-16)

式中:

ω´opt ——校正后试样的最优含水率,%; ωopt ——击实试样的最优含水率,%; ωab ——粒径大于5mm土粒的吸差含水率,%。

6)击实试验的记录,应包括工程编号、试样编号、试样含水率、土粒比重、粒径大于5mm土粒饱和面干比重、粒径大于5mm土粒的吸着含水率和试样的干密度。

98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9.9 填土密度湿度测试(核子仪法)

9.9.1 规定

1)核子仪必须按《核子湿度密度测试仪检定规程》((铁道)JJG128-1991)检定合格后才能使用,检定周期为2年;

2)核子仪的操作和维修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证书,方可上岗; 3)采用核子仪测试填土压实密度和含水率时,宜采用透射法,不易成孔时可采用反射法;

4)采用核子仪在基坑边缘或沟中测试时,仪器的侧面与坑壁的距离不宜小于600mm;有特殊补偿功能的仪器,可直接对测试结果进行校正;

5)核子仪报废后,使用单位不得擅自处理,应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送指定地点,统一回收。 9.9.2 测试

1)仪器设备:核子仪。 2)准备工作

测试前,应检查仪器电池储电是否充足,当显示电池储电不足的警告信号时,应及时充电。充电时仪器应显示正常充电符号,充电时间宜为12~14h。

每次测试前,仪器必须进行标准计数。操作时,仪器应放置在洁净的标准块上,周围3m范围内无建筑物、10m以内无其他放射源。标准计数的结果应在规定的范围以内,方可使用。

铁路路基的测点布置应符合现行铁道行业标准《铁路路基施工规范》(TB10102-2002)的要求;铁路站场的测点布置,其纵向与铁路路基相同,横向间距不宜大于4m;其他大面积填土工程的布点应符合现行有关规定。

测点位置选定后,首先应平整测点表面,宜用薄刮板刮平;必要时可用少量细粒填料铺平,但不得对表面进行压实。

测点表面平整后,应用导板和钻杆造孔,孔深必须大于测试深度,孔应垂直,孔壁光滑,不得坍塌。严禁使用仪器放射源杆造孔。

输入设定参数应包括下列各项: ①测试计数时间,不宜小于30s; ②计量单位可选择g/cm3或Kg/cm3; ③最大干密度(由室内试验测得);

99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④密度、含水率的偏移量(对比试验测得),当无偏移量时应输入“0”; ⑤测点记录号,当人工记录时可不输入。 3)现场测试

现场测试时应按规定方法将仪器就位,放置平稳;并将放射源定位到预定的测试深度,放射源应达到压实层的底部;

启动仪器进行测试计数时,操作人员应退到2m以外的安全区; 测试结束,应立即将放射源退回安全位置,并记录或贮存测试数据;

同一测点,仪器应在初始位置进行第一次读数,然后将仪器绕测孔旋转180°进行第二次读数,取两次读数的平均值;当两次干密度的读数差值大于0.02g/cm3时,应将仪器再绕测孔旋转到90°和270°的位置进行两次读数,取四次读数的平均值。

4)数据处理及评定

填土含水率应按9-17式计算:

式中:

swsw100„„„„„„„„„„„„„„„(9-17)

swdω ——含水率,%,计算至0.1%; ρd——干密度,g/cm3; ρ ——湿密度,g/cm3;

ρsw——含水量(单位体积土中水的质量),g/cm3。 填层测点全部测完后,应计算压实系数或相对密度;

当填料不是砂类土或粘性土时,应根据对比试验测得的修正值,对测试结果进行修正; 填层密度系统测试中,比规定密度小于0.04g/cm3的抽检点数不大于总抽检数的10%时为合格;大于10%时,应在不合格区段内进行补充压实,然后再布点抽查,抽检结果必须全部合格。

9.10 地基系数K30试验

9.10.1 检测仪器

本试验采用仪器包括:刚性承压板、千斤顶、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基准支架和反力装置。

(1)刚性承压板:钢质,板厚25mm、直径D=300mm (2)千斤顶:5吨级,带有精密压力表(精度1%)。

100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3)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全量程不应小于10mm,最小刻度为0.01mm。 (4)基准支架:由3米的杆件和支脚组成,杆上固定百分表。

(5)反力装置:如果是集装式专用试验车,可利用试验车自重、采用汽车或压路机作为反力。 9.10.1 现场检测

(1)场地测试面应进行平整,并使用毛刷扫去表面松土。当测试面处于斜坡上时,应将承载板支撑面做成水平面。

(2)安装加载装置和测量装置 ① 根据测试要求合理选择测点位置。

② 平整试验场地:应注意保持试验主体的原始状态,特别要避免松动大颗粒的碎石或石块;将承载板放置于测试地面上,应使承载板与地面良好接触,必要时可铺设一薄层干燥砂(2~3mm)。安装时不得对测点表面进行压实。

③ 放置承压板:利用承载板上水准泡或水平尺来调整承载板水平。将反力装置承载部位安置于承载板上方,并加以制动。承载板外侧边缘与反力装置支撑点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m。

④ 将千斤顶放在承载板的中心位置,使千斤顶保持垂直。用加长杆和调节丝杆使千斤顶顶端球铰座与反力装置承载部位紧贴,组装时应保持千斤顶垂直不出现倾斜。 ⑤ 安置测桥,测桥支撑座应设置在距离荷载板外侧边缘及反力装置支承点1m以外,测表的安放必须相互对称,并且应与荷载板中心保持等距离。 (3)加载试验

① 预先加0.01MPa荷载约30s,稳定后卸除荷载,读取百分表读数作为下沉量的初始读数或将百分表调零;

② 以0.04MPa的增量逐级加载,每增加一级荷载,当1min的沉降量不大于该级荷载产生的沉降量的1%时,读取荷载强度和下沉量读数,然后增加下一级荷载。 ③ 当总下沉量超过规定的基准值(1.25mm),或荷载强度超过估计的现场实际最大接触压力,或达到地基的屈服点,试验即可终止。

(4)当试验过程荷载板严重倾斜,应将试验点下挖相当于荷载板直径的深度,重新进行试验。

(5)由被测土体表面状态影响,所出现的随机误差按规范内容执行。 9.10.2 资料处理

(1)绘图及计算工作

101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根据试验结果绘制荷载强度与下沉量(S)关系曲线,如图9-1,并按下式计算地基系数:

K30S/SS „„„„„„„„„„„„„ 9-18

式中:K30——地基系数(MPa/m),计算取整数;

S——Ss3S1.2510m相对应的荷载强度(MPa); sS曲线中

3——下沉量基准值(1.2510m)。

图9-1 荷载强度—下沉量S关系曲线

(2)误差校正(作图法)

当测试结果如图9-2中曲线②时,曲线经过坐标原点,可不校正。

当试验误差结果如图9-2中曲线①时,应在曲线出现明显拐点的位置沿正常曲线曲率延伸,使交S轴于O1点,此时零点下移S'',标准下沉量应为S1SsS'',并由此对应的荷载强度1计算出Ks值。

当试验误差结果如图10.2.1-2中曲线③时,应在曲线出现明显拐点的位置沿正常曲

''OSSSS33s线曲率延伸,使交S轴于点,此时零点上移,标准下沉量应为,并由此

对应的荷载强度3计算出Ks值。

图9-2 随机误差的校正示意图

102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9.11 变形模量Ev2试验

9.11.1 检测仪器

(1)变形模量Ev2测试仪器应包括承载板、反力装置、加载装置、荷载量测装置及沉降量测装置。

(2)荷载量测装置的量测表量程应达到最大试验荷载的1.25倍,最大误差应不大于1%,显示值应能保证承载板上的荷载有效位至少达到0.001MPa。 (3)沉降量测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 沉降量测装置应由测桥和测表组成。

② 测桥的测量臂可采用杠杆式或垂直抽拉式。测量臂应有足够的刚度。

③ 承载板中心至测桥支撑座的距离应大于1.25m。杠杆式测量臂杠杆比可在1:1至2:1

范围内选择,选定后不得改变。

④ 沉降量测表最大误差不应大于0.04mm,分辨率应达到0.01mm,量程不应小于10mm。 ⑤ 应配备相应的辅助工具,包括:铁锹、钢板尺、毛刷、刮铲、水平尺、干燥中砂等。 ⑥ 检测仪器应按规定定期标定。 9.11.2 现场检测

(1)场地测试面应进行平整,并使用毛刷扫去表面松土。当测试面处于斜坡上时,应将承载板支撑面做成水平面。

(2)测试仪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 根据测试要求合理选择测点位置。

② 将承载板放置于测试点上,使承载板与地面完全接触,必要时可铺设一薄层干燥砂(2~3mm)。同时利用承载板上水准泡来调整承载板水平。安装时不得对测点表面进行压实。

③ 将反力装置承载部位安置于承载板上方,并加以制动。承载板外侧边缘与反力装置支撑点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75m。

④ 将千斤顶放在承载板的中心位置,使千斤顶保持垂直。用加长杆和调节丝杆使千斤顶顶端球铰座与反力装置承载部位紧贴。

⑤ 安置测桥时应将沉降量测装置的触点自由地放入承载板上量测孔的中心位置,沉降量测表必须与测试面垂直。测桥支撑座与反力装置支撑点的距离不得小于1.25m。

103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⑥ 试验过程中测桥和反力装置不得晃动。 ⑦ 沉降量测装置应用遮阳挡风设施。

(3)预加载时,应预先加0.01MPa荷载约30s,待稳定后卸除荷载,将沉降量测表读数调零。

(4)加载与卸载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 变形模量试验第一次加载应至少分6级,并以大致相等的荷载增Ev2量(0.08MPa)逐级加载,达到最大荷载为0.5 MPa或沉降量达到5mm时所对应的应力后,再进行卸载。

② 承载板卸载应按最大荷载的50%、25%和0三级进行。

③ 卸载后,按照第一次加载的操作步骤,并保持与第一次加载时各级相同的荷载进行第二次加载,直至第一次所加最大荷载的倒数第二级。 ④ 每级加载或卸载过程必须在1min内完成。

⑤ 加载或卸载时,每级荷载的保持时间为2min,在该过程中荷载应保持恒定。 ⑥ 试验中若施加了比预定荷载大的荷载时,应保持该荷载,并将其记录在试验记录表中,加以注明。

(5)当试验工程中出现承载板严重倾斜,以致承载板上水准器上的气泡不能与圆圈标志重合或承载板过度下沉及量测数据出现异常等情况时,应查明原因,另选点进行试验,并在试验记录表中注明。 9.11.3 资料处理

(1)根据试验结果绘制应力-沉降量曲线,应力-沉降量曲线上应用箭头标明受力方向。

(2)变形模量Ev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 第一次加载和第二次加载所得到的应力-沉降量曲线,可用下式表达:

Sa0a1a22 „„„„„„„„„„„„„ 9-19

式中,

——承载板下应力(MPa);

S——承载板中心沉降量(mm);

a0——常数项(mm); a1—一次项系数(mm/MPa); a2—一次项系数(mm/MPa2)

104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② 应力-沉降量曲线方程的系数是将测试值按最小二乘法计算得到的。用于计算系数的方程式为

a0na1ia2i1i1nn2iSii13in „„„„„„„„„„„„„ 9-20

na0ia1i1ni1nn2ia2i1ninSiii1ni „„„„„„„„„„ 9-21 „„„„„„„„„„ 9-22

a0i12ia1i1n3a2i14Si2ii1式中i,Si(i=1,2,3,„..,n)分别为每级荷载的应力和相应的承载板中心沉降量测试值。

③ 变形模量Ev是通过应力-沉降量曲线在0.31max和0.71max之间割线的斜率确定的,变形模量应按下式计算:

Evi1.5r1a1a21max „„„„„„„„„„„ 9-23

式中,Evi——变形模量(MPa);

r——承载板半径(mm);

1max——第一次加载最大应力(MPa)。

9.12 动态变形模量Evd试验

9.12.1 检测仪器

(1)动态变形模量测试仪器由加载装置、载荷板和沉陷测定仪三部分组成。 (2)加载装置主要由挂(脱)钩装置、落锤、导向杆、阻尼装置等部分构成。 (3)荷载板主要由圆形钢板和传感器等部分构成。

(4)沉陷测定仪主要由信号处理、显示、打印机和电源等部分构成。 (5)沉陷测试范围:(0.1~2.0)mm0.05mm。 9.12.2 现场检测

(1)荷载板放置在平整好的测试面上,安装上导杆并保持垂直。

(2)将落锤提升至(脱)挂钩装置上挂住,然后使落锤脱钩自由落下,当落锤弹回时将其抓住并挂在(脱)挂装置上。按此操作进行三次预冲击。

(3)进行三次冲击测试,作为正式测试记录。测试时应避免承载板的移动和跳跃。 (4)测试时,应记录每个测点的工程名称、检测部位、试验时间、土的种类、含水率

105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以及相关参数。 9.12.3 资料处理

(1)试验结果按下式计算动态变形模量:

EVd1.5r/S „„„„„„„„„„„ 9-20

式中,EVd——动态变形模量(MPa),精确至0.1MPa; r——荷载板半径(mm),r=150mm;

——荷载板下最大动应力,=0.1MPa;

S——实测荷载板下沉降量(mm)。

(2)取三次冲击测得的平均值S计算EVd,作为该测点的测试值。

(3)在试验记录表格中应附有动态变形模量测试仪打印出的实测结果及实测St(沉陷-时间)曲线。

第十章 混凝土

10.1 混凝土拌合物凝结时间检测方法

10.1.1 概述

本方法按《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0-2002)编制。 10.1.2 试验步骤

1)在按标准制备或现场取样的混凝土拌合物试样中,用5mm标准筛筛出砂浆,每次筛净,然后将其拌合均匀。将砂浆一次分别装入三个试样筒中,做三个试验。取样混凝土坍落度不大于70mm的混凝土宜用振动台振实砂浆;取样混凝土坍落度大于70mm的宜用捣棒人工捣实。用振动台振实砂浆是振动应持续到表面出浆为止,不得过振;用捣棒人工捣实时,应沿螺旋方向由外向中心均匀插捣25次,然后用橡皮锤轻轻敲打筒壁,直至插捣孔消失为止。振实或插捣后,砂浆表面应低于砂浆试样筒口约10mm;砂浆试样筒应立即加盖。

2)砂浆试样制备完毕,编号后应置于温度为202oC的环境中或现场同条件下待试,并在以后的整个测试过程中,环境温度应始终保持202oC。现场同条件测试时,应与现场条件保持一致。在整个测试过程中,除在吸取泌水或进行贯入试验外,试样筒应始终加盖。

106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3)凝结时间测定从水泥与水接触瞬间开始计时。根据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确定测针试验时间,以后每隔0.5h测试一次,在临近初、终凝时可增加测定次数。

4)在每次测试前2min,将一片20mm厚的垫块垫入筒底一侧使其倾斜,用吸管吸去表面的泌水,吸水后平稳地复原。

5)测试时将砂浆试样筒置于贯入阻力仪上,测针端部与砂浆表面接触,然后在10±2s内均匀地使测针贯入砂浆252mm深度,记录贯入压力,精确至10N;记录测试时间,精确至lmin;记录环境温度,精确至0.5oC。

6)各测点的间距应大于测针直径的两倍且不小于15mm。测点与试样筒壁的距离应不小于25 mm。

7)贯入阻力测试在0.2~28Mpa之间应至少进行6次,直至贯入阻力大于28Mpa为止。 8)在测试过程中应根据砂浆凝结状况,适时更换测针。 10.1.3 计算:

fpr=P/A (10-1) 式中:

fpr—贯入阻力(Mpa); P —贯入压力(N);

A—测针面积(mm2)

计算应精确至0.1 Mpa。

1)凝结时间宜通过线性回归方法确定,将贯入阻力和时间分别取自然对数后,将贯入阻力对数值为自变量,时间对数值为因变量列线性回归方程式.:

ln(t)=A+Bln(fpr) (10-2) 式中: t—时间(min)

fpr—贯入阻力(Mpa) A、B—线性回归系数。

2)凝结时间也可用绘图法确定,以贯入阻力为纵坐标,经过的时间为横坐标(精确至1min),绘制出贯入阻力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以3.5 Mpa和28 Mpa划两条平行于横坐标的直线,分别与曲线相交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混凝土拌合物的初凝和终凝时间。

10.1.4 结果处理:

用三个试验结果的初凝和终凝时间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此次试验的初凝和终凝时间。如

107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果三个测值勤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有一个与中间值之差超过中间值的10%,则应以中间值为试验结果;如果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中间值的10%时,则此次试验无效。 凝结时间用h:min表示,并修约至5min。

10.2 混凝土拌合物泌水率检测方法

10.2.1 概述

本方法按《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0-2002)编制。 10.2.2 泌水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应用湿布湿润试样筒内壁后立即称量,记录试样筒的质量,再将混凝土试样装入试样筒,混凝土的装料及捣实方法有两种:

(a)方法A:用振动台振实。将试样一次装入试样筒内,开启振动台,振动应持续到表面出浆为止,且应避免过振;并使混凝土拌合物表面低于试样筒筒口303mm,用抹刀抹平。抹平后立即计时并称量,记录试样筒与试样的总质量。

(b)方法B:用捣棒捣实。采用捣棒捣实时,混凝土拌合物应分两层装入,每层的插捣次数应为25次;捣棒由边缘向中心均匀地插捣,插捣底层时捣棒应贯穿整个深度,插捣第二层时,捣棒应插透本层至下一层的表面;每一层捣完后用橡皮锤轻轻沿容量外壁敲打5~10次,进行振实,直至拌合物表面插捣孔消失并不见大气泡为止;并使混凝土拌合物表面低于试样筒筒口303 mm,用抹刀抹平。抹平后立即计时并称量,记录试样筒与试样的总质量。

2)在以下吸取混凝土拌合物表面泌水的整个过程中,应使试样筒保持水平、不受振动;除了吸水操作外,应始终盖好盖子;室温应保持在202oC。

3)从计时开始后60min内,每隔10min吸取1次试样表面渗出的水。60min后,每隔30min吸1次水,直至认为不再泌水为止。为了便于吸水,每次吸水前2min,将一片35min厚的垫块垫入筒底一侧使其倾斜,吸水后平稳地复原。吸出的水放入量筒中,记录每次吸水的水量并计算累计水量,精确至1 mL。

10.2.3 泌水量的结果计算及其确定应按下列方法进行:

泌水量应按下式计算:

BaV (10-3) A式中:

Ba—泌水量(mL/mm2)

108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V—最后一次吸水累计的泌水量(mL)

计算应精确至0.01mL/mm2。泌水量取三个试样测值的平均值。三个测值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如果有一个与中间值之差超过中间值的15%,则以中间值为试验结果;如果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中间值的15%时,则此次试验无效。

10.3 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检测方法

10.3.1 概述

本方法按《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0-2002)编制。 10.3.2 用湿布擦净容器和盖的内表面,装入混凝土拌合物试样。捣实可采用手工或机械方法。当拌合物坍落度大于70mm时,宜采用手工插捣,当拌合物坍落度不大于70mm时,宜采用机械振捣,如振动台或插入或振捣器等;用捣棒捣实时,应将混凝土拌合物分3层装入,每层捣实后高度约为1/3心容器高度;每层装料后由边缘向中心均匀地插捣25次,捣棒应插透本层高度,再用木锤沿容器外壁重击10~15次,使插捣留下的插孔填满。最后一层装料应避免过满;

表面出浆即止,不得过度振捣;

若使用插入式振动器捣实,应避免振动器触及容器内壁和底面;

在施工现场测定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时,应采用与施工振动频率相同的机械方法捣实。

10.3.3 捣实完毕后立即用刮尺刮平,表面如有凹陷应予填平抹光;如需同时测定拌合物表观密度时,可在此时称量和计算;然后在正对操作阀孔的混凝土拌合物表面贴一小片塑料薄膜,擦净容器上口边缘,装好密封垫圈,加盖并拧紧螺栓;

10.3.4 关闭操作阀和排气阀,打开排水阀和加水阀,通过加水阀,向容器内注入水;当排水阀流出的水流不含气泡时,在注水的状态下,同时关闭加水阀和排水阀;

10.3.5 然后开启进气阀,用气泵注入空气至气室内压力略大于0.1 Mpa,待压力示值仪表示值稳定后,微微开启排气阀,调整压力至0.1 Mpa,关闭排气阀; 10.3.6 开启操作阀,待压力示值仪稳定后,测得压力值P01(Mpa);

10.3.7 开启排气阀,压力仪示值回零;重复上述5至6的步骤,对容器内试样再测一次压力值P02(Mpa);

10.3.8 若和的相对误差小于0.2%时,则取、的算术平均值,按压力与含气量关系曲线查得含气量(精确至0.1%);若不满足,则应进行第三次试验,测得压力值P03(Mpa)。

109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当P03与P01、P02中较接近一个值的相对误差不大于0.2%时,则取此二值的算术平均值查得Ao;当仍大于0.2%,此次试验无效。 10.3.9 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应按下式计算:

A=AoAg (10-4)

式中 A—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

Ao—两次含气量测定的平均值(%);

Ag—骨料含气量(%)。

计算精确至0.1%。

1)擦净容器,并将含气量仪全部安装好,测定含气量仪的总质量,测量精确至50g; 2)往容器内注水至上缘,然后将盖体安装好,关闭操作阀和排气阀,打开排水阀和加水阀,通过加水阀,向容器内注入水;当排水阀流出的水流不含气泡时,在注水的状态下,同时关闭加水阀和排水阀,再测定其总质量;测量精确至50g;

3)容器的容积应按下式计算:

V=(m2-m1)/ρw³1000 (10-5) 式中

V——含气量仪的容积(L); m1——干燥含气量仪的总质量(kg); m2——水、含气量仪的总质量(kg);

3

ρw——容器内水的密度(kg/m)。 计算应精确至0.01L。

附注:含气量测定仪的率定按下列步骤进行:

1)按第7.0.4条中第5条至第8条的操作步骤测得含气量为0时的压力值;

2)开启排气阀,压力示值器示值回零;关闭操作阀和排气阀,打开排水阀,在排水阀口用量筒接水;用气泵缓缓地向气室内打气,当排出的水恰好是含气量仪体积的l%时。按上述步骤测得含气量为l%时的压力值;

3)如此继续测取含气量分别为2%、3%、4%、5%、6%、7%、8%时的压力值: 4)以上试验均应进行两次,各次所测压力值均应精确至0.01 Mpa;

5)对以上的各次试验均应进行检验,其相对误差均应小于0.2%;否则应重新率定; 6)据此检验以上含气量0、l%、„、8%共9次的测量结果,绘制含气量与气体压力之间的关系曲线。

110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7)气压法含气量试验报告内容除应包括本标准第1.0.3条的内容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粗骨料和细骨料的含气量; 2 混凝土拌合物的含气量。

10.4 混凝土拌合物密度检测方法

10.4.1 试验步骤

1)用湿布把容量筒内外擦干净,称出容量筒质量,精确至50g。

2)混凝土的装料及捣实方法应根据拌合物的稠度而定。坍落度不大于70 mm的混凝土,用振动台振实为宜;大于70 mm的用捣棒捣实为宜。采用捣棒捣实时,应根据容量筒的大小决定分层与插捣次数:用5L容量筒时,混凝土拌合物应分两层装入,每层的插捣次数应为25次;用大于5L的容量筒时,每层混凝土的高度不应大于100 mm,每层插捣次数

2

应按每10000mm截面不小于12次计算。各次插捣应由边缘向中心均匀地插捣,插捣底层时捣棒应贯穿整个深度,插捣第二层时,捣棒应插透本层至下一层的表面;每一层捣完后用橡皮锤轻轻沿容器外壁敲打5~10次,进行振实,直至拌合物表面插捣孔消失并不见大气泡为止。

采用振动台振实时,应一次将混凝土拌合物灌到高出容量筒回。装料时可用捣棒稍加插捣,振动过程中如混凝土低于筒口,应随时添加混凝土,振动直至表面出浆为止。

3)用刮尺将筒口多余的混凝土拌合物刮去,表面如有凹陷应填平;将容量筒外壁擦净,称出混凝土试样与容量筒总质量,精确至50g。 10.4.2 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的计算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3

=(W1-W2)/Vn³1000 (10-6)

——表观密度(kg/mhγ);

——容量筒质量(kg);

——容量筒和试样总质量(kg); ——容量筒容积(L)。

试验结果的计算精确至10kg/m3。

111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10.5 混凝土拌合物压力泌水率检测方法

10.5.1 试验步骤

混凝土拌合物应分两层装入压力泌水仪的缸体容器内,每层的插捣次数应为20次。捣棒由边缘向中心均匀地插捣,插捣底层时捣棒应贯穿整个深度,插捣第二层时,捣棒应插透本层至下一层的表面;每一层捣完后用橡皮锤轻轻沿容器外壁敲打5~10次,进行振实,直至拌合物表面插捣孔消失并不见大气泡为止;并使拌合物表面低于容器口以下约30 mm处,用抹刀将表面抹平。

将容器外表擦干净,压力泌水仪按规定安装完毕后应立即给混凝土试样施加压力至3.2Mpa,并打开泌水阀门同时开始计时,保持恒压,泌出的水接入200mL量筒里;加压至10s时读取泌水量Vi0,加压至140s时读取泌水量V140。

(10-7)

式中 :

——压力泌水率(%); VB

V10——加压至10s时的泌水量(mL); V140——加压至140s的泌水量(mL)。 压力泌水率的计算应精确至1%。

混凝土拌合物压力泌水试验报告内容除应包括本标准第1.0.3 条的内容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加压至10s时的泌水量V10,和加压至140s时的泌水量V140; 压力泌水率。

10.6 混凝土力学性能抗压强度检测方法

10.6.1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混凝土试件的抗压。 10.6.2 总则

在进行混凝土试件的抗压时严格执行本规程。 10.6.3 实施步骤

1)试件从养护地点取出后应及时进行试验,将试件表面与上下承压面擦干净。

112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2)将试件安放在试验机的下压板或垫板上,试件的承压面应与成型时的顶面垂直。试件的心应与试验机下压板中心对准,开动试验机,当上压板与试件或钢垫板接近时,调整球座,使接触均衡。

3)在试验过程中应连续均匀地加荷,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时,加荷速度取每秒钟0.3~0.5Mpa;混凝土强度等级≥C30且<C60时,加荷速度取每秒钟0.5~0.8Mpa;混凝土强度等级≥C60时,加荷速度取每秒钟0.8~1.0Mpa。

4)当试件接近破坏开始急剧变形时,应停止调整试验机油门,直至破坏。然后记录破坏荷载。

5)试验结果计算及确定按下列方法进行 (a)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F

ƒcc= A (10-8)

式中

ƒcc—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Mpa; F—破坏荷载,N; A—试件承压面积,mm2。

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计算值应精确至0.1 Mpa。 (b)强度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以三个试件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值。

ⅱ)三个测值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如有一个与中间值的差值超过中间值的15%时,则把最大及最小一并舍除,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值;

ⅲ)如有两个测值与中间值的差均超过中间值的15%,则该组试件的试验结果无效。 (c)混凝土强度等级<C60时,用非标准试件测得的强度值均乘以尺寸换算系数,其值为对200 mm³200 mm³200 mm试件为1.05;对100 mm³100 mm³100mm试件为0.95。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60时,宜采用标准试件;使用非标准试件时,尺寸换算系数应由试验确定。

10.7 混凝土力学性能抗折强度检测方法

10.7.1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混凝土试件的抗折。 10.7.2 总则

113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在进行混凝土试件的抗折时严格执行本规程。 10.7.3 实施步骤

1)试件从养护地点取出后应及时进行试验,将试件表面擦干净。

2)试件安装尺寸偏差不得大于1mm。试件的承压面应为试件成型时的侧面。支座及承压面与圆柱的接触面应平稳、均匀,否则应垫平。

3)施加荷载应保持均匀、连续,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时,加荷速度取每秒钟0.02~0.05Mpa;混凝土强度等级≥C30且<C60时,加荷速度取每秒钟0.05~0.08Mpa; 混凝土强度等级≥C60时,加荷速度取每秒钟0.08~0.10Mpa。至试件接近破坏时,应停止调整试验机油门,直至试件破坏,然后记录破坏荷载。

4)记录试件破坏荷载的试验机示值及试件下边缘断裂位置。 5) 试验结果及确定应按下列方法进行:

(a)若试件下边缘断裂位置处于二个集中荷载作用线之间,则试件的抗压强度ff(Mpa)按下式计算:

ƒf = FL/ bh2 (10-9)

式中

ƒf—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抗拆强度,Mpa; F—破坏荷载,N; L—支座间跨度,mm; b—试件载面宽度,mm; h—试件载面高度,mm。

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抗拆强度计算值应精确至0.1 Mpa。 (b)抗折强度值的确定:

以三个试件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抗折强度值。三个测值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如有一个与中间值的差值超过中间值的15%时,则把最大及最小值一并舍除,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抗折强度值。如有两个测值与中间值的差值均超过中间值的15%,则该组试件的试验结果无效。5.3三个试件中如有一个折断面位于两个集中荷载之外,则混凝土抗折强度值按另两个试件的试验结果计算。若这两个测值的差值不大于这两个测值的较小值的15%时,则该组试件的抗折强度值按这两个测值的平均值计算,否则该组试件的试验无效。如有两个试件的下边缘断裂位置位于两个集中荷载作用之外则该组试件试验无效。

114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10.8 混凝土力学性能弹性模量检测方法

10.8.1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混凝土试件受压弹性模量的试验。 10.8.2 总则

在进行混凝土试件的弹性模量试验时严格执行本规程。 10.8.3 实施步骤

1)试件从养护地点取出后先将试件表面与上下承压板面擦干净。

2)取3个试件,按轴心抗压强度方法测定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fcp)。另3个试件用于测定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3)在测定混凝土弹性模量时,变形测量仪应安装在试件两侧的中线上并对称于试件的两端。

4)仔细调整试件在压力试验机上的位置,使其轴心与下压板的中心线对准。开动压力试验机,当上压板与试件接近时调整球座,使其接触匀衡。

5)加荷至基准应力为0.5 Mpa的初始荷载值F0,保持恒载60s并在以后的30s内记录每测点的变形读数εo。应立即连续均匀地加荷至应力为轴心抗压强度fcp的1/3的荷载值Fa,保持恒载60s并在以后的30s内记录每一测点的变形读数εa。

6)当以上这些变形值之差与它们平均值之比大于20%时,应重新对中试件后重复以上的试验。如果无法使其减少到低于20%时,则此次试验无效。

7)在确认试件对中符合本条第6款规定后,以与加荷速度相同的速度卸荷至基准应力0.5 Mpa (F0),恒载60s;然后用同样的加荷和卸荷速度以及60s的保持恒载(Fo及Fa)至少进行两次反复预压。在最后一次预压完成后,在基准应力0.5 Mpa (F0)持荷60s并在以后的30s内记录每一测点的变形读数εo;再用同样的加荷速度加荷至Fa,持荷60s并在以后的30s内记录每一测点的变形读数εa。

8)卸除变形测量仪,以同样的速度加荷至破坏,记录破坏荷载;如果试件的抗压强度与fcp之差超过fcp的20%时,则应在报告中注明。

10.8.4 混凝土弹性模量试验结果计算及确定按下列方法进行:

1)混凝土弹性模量值应按下式计算:

Fa-Fo L

Ec= ³ (10-10) A △n

115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式中 Ec——混凝土弹性模量(Mpa);

Fa——应力为1/3轴心抗压强度时的荷载(N); Fo——应力为0.5MPa时的初始荷载(N); A——试件承压面积(mm2); L——测量标距(mm); △n=εa-εo

式中 △n——最后一次从Fo加荷至Fa时试件两侧变形的平均值(mm); εa——Fa时试件两侧变形的平均值(mm); εo——Fo时试件两侧变形的平均值(mm)。

混凝土受压弹性模量计算精确至100 Mpa;

2)弹性模量按3个试件测值的算术平均值计算。如果其中有一个试件的轴心抗压强度值与用以确定检验控制荷载的轴心抗压强度值相差超过后者的20%时,则弹性模量值按另两个试件测值的算术平均值计算;如有两个试件超过上述规定时,则此次试验无效。

10.9 混凝土力学性能动弹性模量检测方法

10.9.1 概述

本方法按《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2002)编制。适用于测定混凝土的动弹性模量,以检验混凝土在经受冻融或其它侵蚀作用后遭受破坏的程度,并以此来评定它们的耐久性。 10.9.2 总则

在进行混凝土动弹性模量测定时严格执行本规程。 10.9.3 实施步骤

1)测定试件的重量和尺寸。试件的没量精度应在±0.5%以内,尺寸的测量应在±1%。每个试件的长度和截面尺寸均取3个部位测量的平均值。

2)将试件安放在支承体上,并定出换能器或敲击及接收点的位置。

3)用共振法测量混凝土弹性模量时,先调整共振仪的激动功率和接受增益旋钮至适当位置,变换激动频率,同时注意观察指示电表的指针偏转,当指针偏转最大时,即表示试件达到共振状态,这时所显示的激振频率即为试件的基频振动频率。每一测量应重复测读两次以上,如两次连续测值之差不超过0.5%,得这两个测值的平均值作为该试件的测试结果。

4)用敲击法测量混凝土动弹性模量时,用击锤激振。敲击时敲击力的大小以能激起试

116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件振动为度,击锤下落后应其自由弹起,此时即可从仪器数码管中读出试件的基频振动周期,试件的基频振动频率应按下式计算:

f=1/T³106 (10-11) 式中:f—试件模向振动时的基振频率(赫)

T—试件基频振动周期(微秒),取6个连续测值的平均值。 10.9.4 混凝土动弹性模量应按下式计算:

Ed=9.46³10-4WL3f2³K/a4 (10-12) 式中:Ed—混凝土动弹性模量(Mpa) a—正方形截面试件的边长(毫米) L—试件的长度(mm) W—试件的重量(公斤)

f—试件横向振动时的基振频率(赫)

K—试件尺寸修正系数:L/a=3时,K=1.68 L/a=4时,K=1.40

L/a=5时,K=1.26混凝土动弹性模量以3个试件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计算精确到100兆帕(1000公斤/平方厘米)。

10.10 混凝土耐久性抗渗性检测方法

10.10.1 概述

本方法根据《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GBJ82-85)编制。本方法对混凝土试件抗渗性作了具体规定,以确保加工质量和生产安全。 10.10.2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混凝土试件抗渗性试验。 10.10.3 总则

进行混凝土试件的抗渗性试验时严格执行本规程。 10.10.4 实施步骤

1)试件养护至试验前1d取出,将表面晾干,然后装上专用密封套或封腊。随即在螺旋或其它加压装置上,将试件压入经烘箱预热过的试件套中,稍冷却后,即可解除压力、连同试件套装在抗渗仪上进行试验。

2)试验从水压为0.1 Mpa开始。以后每隔8h增加水压0.1 Mpa,并且要随时注意观察试件端面的渗水情况。

3)当六个试件中有三个试件端面呈压力水渗透现象或试验水压已达到试验要求而

117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仍不足三个试件端面渗透时,即可停止试验,记下当时的水压。

4)在试验过程中,如发现水从试件周边渗出,则应停止试验,重新密封。

5)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以每组六个试件中四个试件未出现渗水时的最大水压力计算,其计算式为:

P=10H-1 (10-13)

式中

P—抗渗等级;

H—六个试件中三个渗水时的水压力,Mpa。

10.11 混凝土耐久性收缩性检测方法

10.11.1 本方法根据《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GBJ82-85)编制。本方法适用于混凝土耐久性收缩性检测方法进行规定。

10.11.2 测量前应先用标准杆校正仪表的零点,并应在半天的测定过程中至少再复核1~2次,如复核时发现零点与原值的偏差超过±0.01mm,调零后应重新测定。

10.11.3 试件每次在收缩仪上放置的位置、方向均应保持一致。为此,试件上应标明相应记号。试件在放置及取出时间应轻稳仔细,勿使碰撞表架及表杆,如发生碰撞,则应取下试件,重新以标准杆复核零点。

10.11.4 用接触式引伸仪测定时,也应注意使每次测量时试件与仪表保持同样的方向性。每次读数应重复3次。

10.11.5 试件在恒温恒湿室内放置在不吸水的搁架上,底面架空,其总支承面积不应大于100乘截面边长,每个试件之间应至少留有30mm的间隙。

10.11.5 需要测定混凝土自缩值的试件,在3天龄期时从标准养护室取出后应立即密封处理,密封处理可采用金属套或蜡封,采用金属套时试件装入后应盖严焊死,不得留有任何能使内外湿度交换的缝隙,外露测头的周围也应用石蜡反复封堵严实,采用蜡封时至少应涂蜡3次,每次涂蜡前应用浸蜡的纱布或蜡纸包裹严实,蜡封完毕后应套以塑料袋加以保护。

自缩试验期间,试件应无重量变化,如在180天实验间隔期间重量变化超过10克,该结果无效。

ε

st

=(Lo-Lt)/Lb (10-14)

118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式中:ε

st

——试验期为t天的混凝土收缩值,t从测试初始长度时算起

Lb——试件的测量标距,用混凝土收缩仪测定时应等于两侧头内侧的距离,即等于混凝土试件的长度减去2倍侧头埋入深度,mm Lo ——试件长度初始读数,mm Lt——试件在试验期为t时测得长度读数,mm

作为相互比较的混凝土收缩值为不密封试件于3天龄期自标注养护室移入恒温恒湿室中放置180天所测得的收缩值。取3个试件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混凝土的收缩值,计算精确到10³10-6。

10.12 混凝土耐久性电通量检测方法

10.12.1 概述

本方法根据《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条件》(2005年7月)编制。对混凝土试件电通量快速测定作了具体规定,以确保加工质量和生产安全。 10.12.2 适用范围

1)本方法通过测定混凝土在直流恒电压作用下通过电量值的大小来评价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对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影响,也可用来间接评价混凝土的密实性。

2)本方法适用于直径为95~102mm,厚度为51±3mm的素混凝土芯样。

3)本试验方法不适用于掺亚硝酸钙的混凝土。掺其它外加剂或表面处理过的混凝土,当有疑问时,应进行氯化物溶液的长期浸渍试验。 10.12.3 总则

在进行混凝土试件电通量快速测定时严格执行本规程。 10.12.4 实施步骤

1)在规定的56d试验龄期前,对预留的试块进行钻芯制作,试件直径为95~102mm,厚度为51mm,试验时以三块试件为一组。

2)将试件暴露于空气中至表面干燥,以硅橡胶或树脂密封材料涂于试件侧面,必要时填补涂层中的孔道以保证试件侧面完全密封。

3)测试前应进行真空饱水。将试件放入1000ml烧杯中,然后一起放入真空干燥器中,启动真空泵,数分钟内真空度达133Pa,保持真空3h后,维持这一真空度并注入足够的蒸馏水,直至淹没试件,试件浸泡1h后恢复常压,再继续浸泡18±2h。

4)从水中取出试件,抹掉多余水份,将试件安装于试验槽内,用橡胶密封环或其它密封

119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胶密封,并用螺杆将两试验槽和试件夹紧,以确保不会渗漏,然后将试验装置放在20~23℃的流动冷水槽中,其水面宜低于装置顶面约5mm,试验应在20~25℃恒温室内进行。

5)将浓度为0.3%的氯化钠和0.3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注入试件两侧的试验槽中,注入氯化钠溶液的试验槽内的铜网连接电源负极,注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试验槽中的铜网连接电源正极。

6)接通电源,对上述两铜网施加60V直流电压,并记录电流初始读数,通电并保持试验槽中充满溶液。开始时每隔5min记录一次电流值,当电流值变化不大时,每隔10min记录一次电流值,当电流变化很小时,每隔30min记录一次电流值,直至通电6h。 5、试验结果计算

1)绘制电流与时间的关系图,将各点数据以光滑曲线连接起来,对曲线作面积积分,或按梯形法进行面积积分,即可得到试验6h通过的电量。

2)取同组3个试件通过的电量的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电通量。

10.13 混凝土耐久性抗裂性检测方法

10.13.1 总则

本方法根据《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条件》(2005年7月)编制。在进行混凝土抗裂性试验时严格执行本规程。 10.13.2 实施步骤

1)试件和制备:浇筑成的试件尺寸为内径305mm,外径425mm (即壁厚60mm),高度100mm。每组圆环试件至少浇注3个。经振动成型后养护一定时间,拆去外模,将试件连同模具内环一起移入养护室或置于规定温度、湿度的环境中。

2)测试前可在试件外侧表面应贴片,用来记录试件收缩时受到模具内环约束而产生的拉应变,并监测试件出现开裂的时间。定时观测试件顶面和外侧的开裂情况和裂缝宽度。 10.13.2 试件抗裂性能的评价准则为:

混凝土抗裂性能以试件侧面的开裂程度进行判定,试件侧面裂缝宽度越小,开裂出现的时间表越晚,混凝土的抗裂性能越好。

10.14 混凝土耐久性抗腐蚀性检测方法

10.14.1 概述

本方法根据《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条件》(2005年7月)编制。对混凝土抗腐蚀系数试验作了具体规定,以确保加工质量和生产安全。

120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10.14.2 适用范围

本试验主要根据水泥或胶凝材料胶砂试体浸泡在硫酸钠溶液中的抗折强度与洁净的饮用水中的同龄期抗折强度之比计算抗蚀系数,以比较胶凝材料抗硫酸盐侵蚀的性能。 10.14.3 总则

在进行混凝土抗腐蚀系数试验时严格执行本规程。 10.14.4 实施步骤

1)试体成型:称取水泥或胶凝材料共100g(工程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用量应按照配合比进行计算),标准砂250g,拌合均匀后加入50g蒸馏水,湿拌3min,将胶砂分别装入6个三联模内。把带有模芯、模套的试模放到小型千斤顶压力机上加压到8 Mpa a压力下保持5s,然后取出试模,刮平,编号,放入养护箱养护24±2h,脱模。

2)试体的养护:脱模后的试体放入50℃水中养护7d。

3)试体的浸泡:将试体分成两组,一组9块放入20℃饮用水中养护,一组9块放入3%的Na2SO4侵蚀溶液中浸泡。试体在侵泡过程中,每天一次用1N H2SO4溶液滴定以中和试体在溶液中释放出的Ca(OH)2,边滴定边搅拌使溶液的pH值保持在7.0左右。

试体在Na2SO4溶液中浸泡时,每条试体需有200mL的侵蚀溶液,液面至少高出试体顶面10mm,为避免蒸发,容器必须加盖。

4)试体破型:试体在20℃饮用水中养护28d,以及在侵蚀性溶液中养护28d后,取出并用小型抗折机进行抗折试验。其中,试体支点跨距50mm,支撑圆柱直径5mm,加荷速度控制在0.8N/s。

破型前,须擦去试体表面的水份和砂粒,清除支点圆柱表面粘着的杂物,试体放入抗折支点上时,应使侧面与圆柱接触。 10.14.5 试验结果计算

1)试体的极限抗折强度(Mpa),系由破坏荷载乘以0.75得到,抗折强度计算到0.01Mpa。

2)剔去9块试体破坏荷重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其余7个试体抗折强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体的抗折强度。

3)水泥胶砂的抗蚀系数以同龄期的水泥胶砂试体分别在侵蚀溶液中浸泡和在20℃水中养护的抗折强度之比,以k表示,计算精确到0.01。B.0.6 结果判定抗蚀系数大于0.80时,判定水泥或胶凝材料胶砂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合格。

121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10.15 矿物掺和料碱活性抑制性检测方法

10.15.1 概述

本方法根据《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条件》(2005年7月)编制。对矿物掺碱活性抑制性试验作了具体规定,以确保加工质量和生产安全。 10.15.2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评定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抑制混凝土碱—硅酸反应的有效性。 10.15.3 总则

在进行混凝土碱活性抑制性试验时严格执行本规程。 10.15.4 实施步骤

1)骨料的制备。粗骨料应全部破碎至5mm以下,细骨料应将大于5mm的部分破碎至5mm以下,将骨料筛分后分级洗净烘干后备用。

2)称料。将置于20±2℃环境中存放24h后的原材料按骨灰比为2.25׃1的比例进行称料(一组三个试件应称取骨料900g,水泥、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共计400g),其中矿物掺合料与外加剂的用量应参照工程配合比进行计算,骨料的各级配用量应按照下表进行称取,用水量应以10次/6s时砂浆流动度为105~120mm进行控制。

表10-1 骨料级配表

筛孔尺寸(mm) 分级质量(%) 分级质量(g) 5.0~2.5 10 90 2.5~1.25 25 225 1.25~0.63 25 225 0.63~0.315 25 225 0.315~0.16 15 135 3)搅拌。按GB/T 17671规定的程序搅拌砂浆。

4)成型。将砂浆分两层装入试模内。试模装入砂浆后先用小刀来回划匀胶砂(装入第二层砂浆时,划入深度应透过第一层砂浆的表面),然后用捣棒在试模内顺序往返各捣压20次。捣压完毕,将试件表面抹平、编号并标明测定方向。

每组试件按上述方法制作3条试件。

注:当工程中仅是粗骨料具有碱—硅酸反应活性时,只取粗骨料按上述要求成型一组试件;当工程中仅是细骨料具有碱—硅酸反应活性时,只取细骨料按上述要求成型一组试件;当工程用粗、细骨料均具有碱—硅酸反应活性时,应分别取粗、细骨料按上述要求成型二组试件。

5)拆模。试件成型后应放入标准养护室内养护24±2h。取出试模并小心将试件脱模。 6)预养护。拆模后的试件应迅速放入80℃的水溶液中预养24±2h。

7)养护与测长。将经过预养护的试件进行初长测试后迅速放入80℃、1mol的NaOH养

122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护液中进行养护(养护容器中试件养护液的体积与试件的体积比应为4∶1)。分别在3d、7d、14d、21d、28d龄期时测量试件的长度。试件长度的测量时间(从养护液中取出起计)应控制在15s以内。每次测量时,应仔细观察试件表面的变化情况,包括变形、裂缝、表面沉积物或渗出物等。 10.15.5 结果计算与处理

1)试件长度膨胀率按下式计算:

LtL0100L02 (10-15)

t式中:t——试件在第t天龄期时的长度膨胀率,%,精确至0.01%; Lt——试件在第t天龄期时的长度,mm; L0——试件的初长,mm;

——测头的长度,mm。

2)当单个试件的长度膨胀率与同组3个试件长度膨胀率的算术平均值之差符合下述两种情况之一的要求时,取3个试件长度膨胀率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件长度膨胀率:

(a)当平均值小于或等于0.05%时,单个试件长度膨胀率与平均值之差的绝对值均小于0.01%;

(b)当平均值大于0.05%时,单个试件长度膨胀率与平均值之差均小于平均值的20%。 3)当单个试件的长度膨胀率与3个试件长度膨胀率的算术平均值之差不符合上述要求时,去掉3个试件长度膨胀率的最小值,取剩余2个试件长度膨胀率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长度膨胀率。 10.15.6 结果评定

当工程中仅是粗骨料具有碱—硅酸反应活性时,若取粗骨料按本方法试验的28d龄期试件长度膨胀率小于0.10%,则将矿物掺合料或外加剂抑制混凝土碱—硅酸反应评定为有效。

当工程中仅是细骨料具有碱—硅酸反应活性时,若取细骨料按本方法试验的28d龄期试件长度膨胀率小于0.10%,则将矿物掺合料或外加剂抑制混凝土碱—硅酸反应评定为有效。

当工程中粗、细骨料均具有碱—硅酸反应活性时,若分别取粗、细骨料按本方法试验的28d龄期试件长度膨胀率均小于0.10%,则将矿物掺合料或外加剂抑制混凝土碱—硅酸

123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反应评定为有效。

10.16 混凝土耐久性抗冻性性检测方法

10.16.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在水中经快速冻融来测定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快冻法抗冻性能的指标可用能经受快速冻融的次数或耐久性系数来表示。 10.16.2 总则

在进行混凝土抗冻性时严格执行本规程。 10.16.3 实施步骤

1)如无特殊规定,试件应在28天龄期时开始冻融试验。冻融试验前四天应把试件从养护地点取出,进行外观检查,然后在温度为15~20℃的水中浸泡(包括测温试件)。浸泡时水面至少高出试件顶面20毫米,试件浸泡4开后进行冻融试验。

2)浸泡完毕后,取出试件,用湿布擦出表面水分,称重,测定基横向基频的初始值。 3)将试件放入试件盒内,为了使试件受温均衡,并消除试件周围因水分结冰引起的附加压力,试件的侧面与底部应垫放适当宽度与厚度的橡胶板,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盒内水位高度应始终保持高出试件顶面5毫米左右。

4)把试件盒放入冻融箱内。其中装有测温试件的试件盒应放在冻融箱的中心位置,此时即可开始冻融循环。

10.16.4 冻融循环过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1)每次冻融循环应在2~4小时内完成,其中用于融化的时间不得小于整个冻融时间的1/4。

2)在冻结和融化终了时,试件中心温度应分别控制在-17±2℃和8±2℃

3)每块试件从6℃降至-15℃所用的时间不得少于冻结时间的1/2。每块试件从-15℃升至6℃所用的时间也不得少于整个融化时间的1/2,试件内外的温差不宜超过28℃。

4)冻和融之间的转换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

5)试件一般应每隔25次循环一次横向基频测量,测量前应将表面浮渣清洗干净,擦去表面积水,并检查其外部损伤及重量损失。横向基频的测量方法及步骤应按标准的规定执行。测完后应立即把试件掉一个头重新装入试件盒内。试件的测量、称量及外观检查应尽量迅速,以免水份损失。

6)保证试件在冷冻液中冻结时温度稳定均衡,当有一部分试件停冻取出时,应另用试件填充空位。

124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如冻融循环因故中断,试件应保持在冻结状态下,并最好能将试件保存在原容器内用冰块围住。如无这一可能,则应将试件在潮湿状态下用防水材料包裹,加以密封,并存放在-17±2℃的冷冻室或冰箱中。

试件处在冻融状态下的时间不宜超过两个循环,特殊情况下,超过两个循环周期的次数,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只允许1~2次。

7)冻融到达以下3种情况之一即可停止试验: (a)已达到达300次循环;

(b)相对动弹性模量下降到60%以下; (c)质量损失率5%。

10.16.5 混凝土试件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可按下式计算:

P=100³fn2/ fo2 (10-16) 式中: P—经N次冻融循环后试件的相对动弹性模量,以3个试件的平均值计算(%)

fn—N次冻融循后试件的横向基频(赫)

fo—冻融循环试验前测得的试件横向基频初始值(赫)

混凝土试件冻融后的重量损失率应按下式计算:

△Wn=100³(Go-Gn)/G (10-17)

式中: △Wn—n次冻融循环后试件的重量损失率,以3个试件的平均值计算(%) Go—冻融循环试验前的试件重量(公斤); Gn—n次冻融循环后的试件重量(公斤)。

混凝土耐快速冻融循环次数应以同时满足相对动弹性模量值不小于60%和重量损失率不超过5%时的最大循环次数来表示。 混凝土耐久性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K=P³N/300 (10-18)

式中:K—混凝土耐久性系数; N—达到规定的冻融循环次数;

P—经N次冻融循环后试件的相对弹性模量。

125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第十一章 钢 材

适用或引自下列标准中部分条款:

《钢材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取样规定》(GB2975-98) 《金属拉伸试验试样》(GB6397-86)

《金属材料 室温拉伸试验方法》(GB/T228-2002)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07) 《钢筋混凝土用热扎光圆钢筋》(GB13013-91) 《低碳钢热扎圆盘条》(GB701-1997) 《碳素结构钢》(GB700-2006)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1994) 《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方法标准》(JGJ/T27-2001) 《焊接接头拉伸试验方法》(GB2651-1989)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焊接接头弯曲及压扁试验方法》(GB2653-89) 《金属材料 弯曲试验方法》(GB/T232-1999)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还原型硅钼酸盐光度法测定酸溶硅含量》(GB/T223.5-1997)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锑磷钼蓝光度法测定磷量》(GB/T223.59-1987)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高碘酸钠(钾)光度法测定锰量》(GB/T223.63-1988)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管式炉内燃烧后碘酸钾滴定法测定硫含量》(GB/T223.68-1997)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管式炉内燃烧后气体容量法测定碳含量》(GB/T223.69-1997)

11.1 钢材拉伸试验

11.2.1 试验总则

1)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2)试验前检查样品的数量规格,与委托单进行核对,发现数量规格不符合时,应及时与委托单位联系,并在原始记录和试验报告中注明。

3)试样标距长度的标记应选用小冲点、细划线或有颜色的记号做出一系列等分格标记以标明标距长度。标距长度应化整到5或10mm的倍数。

4)试样计算横截面积采用公称横截面积,并取四位有效数据,即面积小于10mm2时,保留小数点后三位;面积为10~100mm2时,保留到小数点后二位;面积为100~1000mm2

126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时,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面积为1000mm2以上,保留到个位数。

5)试验时,根据试样的形状规格选择夹头,扁平试样采用平面夹头,圆柱试样采用V形夹头。

6)根据试样的级别和直径,估计其最大荷载,从而选择相应的测力度盘。 7)试验前应检查油标量和测力部分是否完好,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除下钳口部分及试件重量后,调试自动采集仪仪表归零。 11.2.2 拉伸试验过程

1)按GB228-2002标准规定的应力加荷速度、温度下进行试验,如试验条件特殊,则需专门注明。对于屈服点不明显的钢材,在报告中要注明。如委托单位认为必要,可重新取试样重做。

2)由试样拉断时的荷载Fb计算抗拉强度。

3)将试样拉断后的两段在拉断处紧密对接起来,尽量使其轴线位于一条直线上。如果拉断处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缝隙,则此缝隙应计入试样拉断后的标距部分长度内。

4)如拉断处到邻近标距端点的距离不小于L0/3时,可直接测量两端点间的距离;小于L0/3时,若断后伸长率大于或等于规定值,可直接测量两端点间的距离,否则按移位法测量。

5)试验过程中如发生停电等不得不暂停试验的情况,应关闭送油阀,打开回油阀,关闭电源,待来电后继续进行试验,并在原始记录中注明。若荷载已超过该级别钢筋屈服强度而停电,则该试件不作为评定依据。

6)试验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试验结果无效,应重新补作试验: (a)试验在标距点上或标距外断裂;

(b)试验操作不当,如试样夹偏而造成不符合规定要求; (c)试样记录有误或设备发生故障影响试验结果; (d)试验后试样出现二个或二个以上缩颈;

(e)试验后试样上显示出冶金缺陷(如分层、气泡、夹渣及缩孔等)应在试验记录及报告中注明。 11.2.3 试验结果评定

按现行标准GB1499-1998、GB13013-91、GB701-1997的有关规定进行评定。

11.2 钢筋焊接接头拉伸试验

11.3.1 试验总则

127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本细则适用于建筑钢筋焊接性能的拉伸试验。 11.3.2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1)试验前检查来样的数量,与委托单进行核对,发现送检试样不同批、材质不同、直径不等、轴线偏差、接头处弯角及搭接长度不正确等情况,应在原始记录及报告中注明。试样的数量和长度,应依据JGJ18-2003中的有关规定。

2)焊接件的横截面积根据其公称直径计算。面积小于10mm2时,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面积为10~100mm2时,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面积为100~1000mm2时,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等于和大于1000mm2时,保留到个位数。试验中所有数字运算,在所需位数以后的数字,按四舍五入奇偶法处理。

3)试验前应检查标油量和测力部分是否完好,调试自动采集仪仪表归零。 11.3.3 拉伸试验过程

1)根据GB228-2002规定的应力加荷速度、温度下进行试验,如试验条件特殊,则需专门注明。

2)试验时,根据试样的形状选择夹头。扁平试样采用平面夹头,圆柱试样采用V形夹头。根据试样的级别和直径,估计其最大载荷,从而选择相应的测力盘度。

3)由试样拉断时的荷载计算抗拉强度。

4)试验过程中如发生停电等不得不暂停试验的情况,应关闭送油阀,打开回油阀,关闭电源,待来电后继续试验,并在原始记录中注明。

5)试验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试验结果无效,应重新补作试验。 (a)试验操作不当,如试样夹偏而造成不符合要求;

(b)试验后发现记录有误或设备仪器发生故障,影响试验结果;

(c)焊接如有缺陷,焊件的破坏情况以及试验后试件上显出分层、汽泡、夹渣及缩孔等冶金缺陷,应在记录及报告中注明。 11.3.4 试验结果评定

试验结果按JGJ18-2003有关规定进行评定。

11.3 建筑钢材及焊件弯曲试验

11.4.1 试验总则

本细则适用民用建筑及焊件的弯曲试验。 11.4.2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1)分别根据GB/T232-1999和JGJ18-2003标准规定,取一定长度,数量的原材和焊件,

128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对焊试样的两焊接轴线应在同一条直线上。

2)对焊试样弯曲试验时,应将受压面的金属毛刺和墩粗变形部分去除,与母材的外表齐平。焊缝应处于弯曲的中心点。

3)根据JGJ18-2003选择焊件的弯曲角度,90°。

4)根据GB/T232-1999选择原材弯曲的弯心及弯曲角度,180°。 5)两支持辊间约等于d+2.5a。 11.4.3 弯曲试验过程

1)如果焊接件弯曲的试验速度在相应标准或技术无条件无规定时,则应控制试验机平台升速度不大于60mm/min。

2)弯曲到规定角度后,立即卸荷,检查试件受弯曲情况并记录。 11.4.4 试验结果评定

试验结果分别按GB1499-1998、GB13013-91、GB700-88、GB/T1591-94和JGJ18-2003(焊接件)等现行国家标准进行评定。

注:如果操作不当或设备仪器发生故障而影响试验结果准确性时,应补做试验。

11.4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

11.5.1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8 金属应力松弛试验方法 GB/T 5223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筋 GB/T 10120-1996 金属应力松弛试验方法 GB/T 17505 钢及钢产品交货一般技术要求 YB/T 146 预应力钢丝及钢绞线用热轧盘条 YB/T 170 制丝用非合金刚盘条 11.5.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1)标准型钢绞线 standard strand 由冷拉光圆钢丝拎制成的钢绞线

129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2)痕钢绞线 indented strand 由刻痕钢丝拎制成的钢绞线。 3)模拔型钢绞线 coMPact strand 拎制后再经冷拔成的钢绞线

4)公称直径 nominal diameter 钢绞线外接圆直径的名义尺寸。

5)稳定化处理 stabilizing treatment

为减少应用时的应力松弛,钢绞线在一定张力下进行的短时热处理。 11.5.3 分类和标记

1)分类与代号

钢绞线按结构分为5类。其代号为:

用两根钢丝拎制的钢绞线 1x2 用三根钢丝拎制的钢绞线 1x3 用三根刻痕钢丝拎制的钢绞线 1x3I 用七根钢丝拎制的标准型钢绞线 1x7 用七根钢丝拎制又经模拔的钢绞线 (1x7)C 2)标记 (a)标记内容

按本标准交货的产品标记应包含下列内容:

预应力钢绞线,结构代号,公称直径,强度级别,标准号。

(b)标记示例

示例:公称直径为15.20 mm,强度级别为1860MPa的七根钢丝拎制的标准型钢绞线其标记为:预应力钢绞线1x7-15.20-1860-GB/T5224-2003 11.5.4 尺寸、外形、质量及其允许偏差

1)17结构钢绞线尺寸及允许偏差、每米参考质量应符合表11-1的规定。 2)盘重:每盘卷钢绞线质量不小于1000kg,允许有10%的盘卷质量小于1000kg ,但不能小于300 kg。

3)盘径:钢绞线盘卷内径不小于750mm ,卷宽为750mm50mm, 或者600mm50mm。供方应在质量证明书中注明盘卷尺寸。

表11-1 17结构钢绞线的尺寸及允许偏差、每米参考质量

130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钢绞线 结构 公称直径 Dn/mm 9.50 11.10 直径允许 偏差/mm 钢绞线参 考截面积 Sn/mm2 54.8 74.2 98.7 每米钢绞线 参考质量 (g/m) 430 582 775 1101 1178 1500 890 1295 1750 中心钢丝直径d0加大范围/%不小于 0.30 0.15 17 12.70 15.20 15.70 17.80 12.70 0.40 -0.20 140 150 191 112 2.5 (17)C 15.20 18.00 0.40 -0.20 165 223 11.5.5 技术要求

1)牌号及化学成分

制造钢绞线用钢由供方根据产品规格和力学性能确定。牌号和化学成分应符合YB/T 146或YB/T170的规定,也可采用其他的牌号制造。成分不作为交货条件。

2) 制造

(a)制造钢绞线用盘条应为索氏体化盘条,经冷拉后拎制成钢绞线。拎制刻痕钢绞线的钢丝应符合GB/T5223 中相应条款的规定。

(b)钢绞线的拎距为钢绞线公称直径的12-16倍。模拔钢绞线其拎距应为钢绞线公称直径的14-18倍。钢绞线内不应有折断、横裂和相互交叉的钢丝。

(c)钢绞线的拎向一般为左(S)拎,右拎(Z)拎需在合同中注明。 (d)拎制后,钢绞线应进行连续的稳定化处理。

(e)成品钢绞线应用砂轮锯切割,切断后应不松散,如离开原来位置,可以用手恢复到原位。

(f)成品钢绞线只允许保留拉拔前的焊接点。 3)力学性能

(a)17结构钢绞线的力学性能应符合表11-2规定。

(b)供方每一交货批钢绞线的实际强度不能高于其抗拉强度级别的200MPa。 (c)钢绞线弹性模量为(19510)Gpa,但不作为交货条件。 (d)允许使用推算法确定1000h松弛率。 4)表面质量

(a)除非需方又特殊要求,钢绞线表面不得有油、润滑脂等物质。钢绞线允许有轻微

131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的浮锈,但不得有目视可见的锈蚀麻坑。

(b)钢绞线表面允许存在回火颜色。

表11-2 1x7结构钢绞线力学性能 抗拉强度整根钢绞线的最大钢绞线 钢绞 公称直径 Rm(MPa) 力Fm/(KN) 线结构 (mm) 不小于 不小于 1720 9.50 1860 1960 1720 11.10 1860 1960 1720 12.70 17 1860 1960 1470 1570 15.20 1670 1720 1860 1960 15.70 17.80 (17) C 12.70 15.20 18.00 1770 1860 1720 1860 1860 1820 1720 94.3 102 107 128 138 145 170 184 193 206 220 234 241 260 274 266 279 327 353 208 300 384 最大力总伸长率 规定非比例延伸力Fp0.2/(KN) (L0400mm)不小于 84.9 91.8 96.3 115 124 131 153 166 174 185 198 211 217 234 247 239 251 294 318 187 270 346 对所有规格 3.5 Agt/%不小于 注:规定非比例延伸力Fp0.2值不小于整根钢绞线公称最大力Fm的90% 5)钢绞线的伸直性

取弦长为1m的钢绞线,放在一平面上,其弦长与弧内侧最大自然矢高不大于25mm。 6)疲劳性能和偏斜拉伸性能

经供需双方协商,并在合同中注明,可对产品进行疲劳性能和偏斜拉伸试验 11.5.6 试验方法

1)表面检查

表面质量用目视检查。 2)尺寸检查

钢绞线的直径应用分度值为0.02 mm的量具测量。17结构钢绞线 直径应以很穿直

132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径方向的相对两根外层钢丝为准。在同一截面不同方向上测量两次取平均值。

3)每米质量测量

钢绞线每米质量测量应采用如下方法:取三根长度不小于1m的钢绞线,每根钢绞线长度测量精度到1mm。称量每根钢绞线的质量精确到1g,然后按下公式计算钢绞线的每米质量。

M式中:

M——钢绞线每米质量,单位为克每米(g/m);

m (11-1) L; m——钢绞线质量,单位为克(g)L——钢绞线长度,单位为米(m). 实测单重取三个计算值的平均值。 4) 拉伸试验 (a)最大力

整根钢绞线的最大力试验按GB/T228的规定进行。如试样在夹头内和距钳口2倍钢绞线公称直径内断裂达不到本标准性能要求时,试验无效。计算抗拉强度时取钢绞线的参考界面面积值。

(b)规定非比例延伸力

钢绞线规定非比例延伸力采用的是引伸计标距的非比例延伸达到原始标距的0.2%时所受的力(Fp0.2)。为便于供方日常检查,也可以测定规定总延伸达到原始标距1%的力(Ft1),其值符合本标准规定的Fp0.2时可以交货,但仲裁试验时测定Fp0.2。测定Fp0.2和Ft1时,预加负荷为规定非比例延伸力的10%。

(c) 最大力总伸长率

最大力总伸长率Agt的测定按GB/T 228的规定进行。使用计算机采集数据或者使用电子拉伸设备测量伸长率时,预加负荷对试样所生产的伸长率加在总伸长内。

5) 应力松弛性能试验

(a)钢绞线的应力松弛性能试验应按GB/T 10120 的规定进行。 (b)试验期间,试样的环境温度应保持在200C20C内。 (c)试验标距长度不小于公称直径的60倍。 (d)试样制备后不得进行任何热处理和冷加工。

(e)初始负荷应在3 min-5 min内均匀施加完毕,持荷1 min后开始记录松弛值。

133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f)允许用至少100h的测试数据推算1000h的松弛率值。 6)疲劳及偏斜拉伸试验

疲劳性能试验按规定进行;偏斜拉伸试验按规定进行。 11.5.7 检验规则

钢绞线的检验规则应按GB/T 17505 的规定。 1)检查和验收

产品的检查由供货方技术监督部门按表3的规定进行,需方可按本标准进行检查验收。 2)组批规则

钢绞线应成批验收,每批钢绞线由同一牌号、同一规格、同一生产工艺拎制的钢绞线组成。每批质量不大于60 t。

3)检验项目及取样数量

钢绞线的力学性能要求按表11-2的相应规定进行检验。检验项目及取样数量应符合表11-3的规定。

表11-3 供方出厂常规检验项目及取样数量

序号 1 2 3 4 5 6 7 检验项目 表面 外形尺寸 钢绞线伸直性 整根钢绞线最大力 规定非比例延伸力 最大力总伸长率 应力松弛性能 取样数量 逐盘卷 逐盘卷 3根/每批 3根/每批 3根/每批 3根/每批 不小于1根/每合同批[注] 在每盘卷中任意一端截取 取样部位 检验方法 目视 按本标准6.2规定执行 用分度值为1mm的量具测量 按本标准6.4.1规定执行 按本标准6.4.2规定执行 按本标准6.4.3规定执行 按本标准6.5规定执行 注:合同批为一个订货合同的总量。在特殊情况下,松弛试验可以由工厂连续检验提供同一原料、同一生产工艺的数据所代替。 4)1000h的应力松弛性能试验、疲劳性能试验偏斜拉伸试验只进行型式检验,仅在原料、生产工艺、设备有重大变化及新产品生产、停产后复产时进性检验。 11.5.8 复检与判定规则

当7.3.1中规定的某一项检验结果不符合本标准规定时,则该盘卷不得交货。并从同一批未经试验的钢绞线盘卷重取双倍数量的试样进行该不合格项目的复检,复检结果即使

134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有一个试样不合格,则整批钢绞线不得交货,或进行逐盘检验合格后交货。供方又权对复检不合根产品进行重新组批提交验收。

第十二章 预应力锚具静载试验

摘至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 85—2001 摘至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2007

12.1 一般规定

12.1.1 试验用的预应力筋—锚具、夹具或连接器组装件由产品全部零件和预应力筋组装而成。试验用的零件应是在进场验收时经过外观检查和硬度检查合格的产品。组装时锚固零件应擦拭干净(允许残留微量油膜),不得在锚固零件上添加影响锚固性能的介质,如金刚砂、石墨、润滑剂等。组装件中组成预应力筋的各根钢材应等长平行、初应力均匀,其受力长度不应小于3m。

单根钢绞线的组装件试件及钢绞线母材力学性能试验用的试件,不包括夹持部位的受力长度不小于0.8m ;其他单根预应力钢材的组装件最小长度可按照试验设备确定。

对于预应力筋在锚具夹持部位不弯折的组装件(全部锚筋孔均与锚板低面垂直),可不安装束口状的锚下垫板;预应力筋在锚具夹持部位有偏转角度(部分锚筋孔与锚板的底面有倾斜角),使预应力钢材在某个位子须加弯折时,可在此处安设轴向可移动的偏转装置。当对组装件施加拉力时,该偏转装置不应与预应力筋之间产生摩擦。

12.1.2 试验用预应力钢材应有良好的匀质性,可有锚具生产厂或检验单位提供,同时还应提供该批钢材的质量合格证明书。所选用的预应力钢材,其直径公差应在受检锚具、夹具或连接器设计的匹配范围之内。试验用预应力钢材应根据抽样标准,先在有代表性的部位取至少6根试件进行母材力学性能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供需双方也可协议采用其他国家的相关标准)。并且,其实测抗拉强度平均值在相关钢材标准中的等级应与受检锚具、夹具或连接器的设计等级相同,超过该等级时不应采用。用某一中间强度等级的预应力钢材试验合格的锚具,在实际工程中,可不用高于该强度等级的预应力筋。已受损伤的预应力钢材不应用于组装件试验。

12.1.3 试验用的测力系统,其不确定度不得大于2%;测量总应变的量具,其标距的不确定度不应大于标距的0.2%;指示应变的不确定度不应得大于0.1%。

135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12.2 静载试验

12.2.1 预应力筋—锚具或夹具组装件应按要求装置进行静载试验;预应力筋-连接器组装件应按图2的装置进行静载试验;被连接段预应力筋安装预紧时,可在试验连接器下临时加垫对开垫片,加荷后适时撤除。锚具、夹具或连接器在试验装置上的支承条件(方式、部位、面积等),应与工程实际情况一致。

12.2.2 各种测量仪表应在加载之前安装调试正确,各根预应力钢材的初应力调匀,初应力可取钢材抗拉强度标准值的5%-10%。测量总应变的量具标距不宜小于1m。如采用测量加荷千斤顶活塞伸长量计算时,应减去承力台座的弹性压缩、缝隙并紧量和实验锚具(夹具或连接器)的实测内缩量。而预应力筋的计算长度应为两端锚具(夹具或连接器)的起夹点之间的距离。

12.2.3 施加试验荷载步骤::按预应力钢材抗拉强度标准值的20%、40%、60%、80%,分4等级速度加载,加载速度每分钟宜为100MPa;达到80%后,持荷1小时,随后用低于100MPa/min加载速度缓慢加载至完全破坏,使荷载达到最大值。试验过程中应按本规程12.25条的项目进行测量和观察。对于仅要求到“合格”标准的试件,可以在锚具效率系数、总应变、夹具效率系数满足要求后停止试验。

12.2.4 用试验机或承载力台座进行单根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静载试验时,加荷速度可以加快,但不超过200MPa/min;在应力达到80%时,持荷时间可以缩短,但不应少于10 min。应力超过80%后,加荷速度不应超过100 MPa/min。 12.2.5 试验过程中应测量和观察的项目如下:

1)选取有代表性的若干根预应力钢材,按施加荷载的前4级逐级测量器与锚具(连接器或夹具)之间的相对位移(a)。a应与预应力筋的受力增量成比例变化;如不成比例,应检查预应力钢材是否失锚滑动;

2)选取锚具(或连接器、夹具)若干有代表性的零件,按施加荷载的前4级逐级测量期间的相对位移(b),b应与预应力筋的受力增量成比例变化;如不成比例,应检查相关零件(锚环、锚板等)是否发生了塑性变形;

3)在预应力筋应力达到80%时,在持荷1小时期间,ba应保持稳定。如继续增加、不能稳定,表明已失去可靠锚固能力;

4)试件达到最大拉力时,应记录极限拉力和预应力筋自由长度的总应变。该测定值应满足标准;

5)夹片式锚具的夹片在预应力达到80%时不允许出现裂纹和破断;在满足本标准后允许出现微裂和纵向断裂,不允许横向、斜向断裂及碎断。因受预应力筋多根或整束激烈破

136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断的冲击引起夹片的破坏或断裂属正常情况。预应力筋拉力达到极限破断时,锚板及其锥形锚孔不允许出现过大属性变形,锚板中心残余变形不应出现明显扰度;b如比预应力筋应力为80%时成倍增加,表明已失去可靠锚固能力。

6)预应力筋在未达到标准的要求之前发生破断时,如是预应力钢材存在对焊接口或损伤因而被拉断的情况,此试件应报废,;另补试件重做试验。握裹式锚具的静载试验,在满足锚固系数大于等于95%、总应变2。0%之后失去握裹力时,属正常情况:

12.2.6 静载试验应连续进行三个组装件的试验,全部试验结果均应做出记录。据此应进行评定;最后对试验结果做出是否合格的结论。三个试验结果均应满足本标准的规定,不得以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检验单位应向受检单位提出完整的检验报告。其中包括被破坏部位及形式的图象记录,并有准确的文字述评。

12.3 疲劳试验

12.3.1 预应力筋-锚具或连接器组装件的疲劳试验应在疲劳试验机上进行。当疲劳试验机能力不够时,可以按试验结果有代表性的原则,在实际锚板上安装预应力钢材,或用本系列中较小规格的锚具组装成试验组装件,但预应力钢材根数不应少于实际根数的1/10。为了保证试验结果具有代表性,直形及有转折(如果锚具有斜孔时)的预应力钢材都应包括在试验用组装件中。

12.3.2 以约100MPa/min的速度加荷至试验应力上限值,在调节应力幅度达到规定值后,开始记录循环次数。

12.3.3 选择疲劳试验机的脉冲频率,不应超过500次/min.

12.4 周期荷载试验

预应力筋-锚具或连接器组装件的周期荷载试验,可以在试验机或承力台座是进行,以100MPa/min的速度加荷至试验应力上限值,再卸荷至试验应力下限值为第一周期,然后荷载自下限经上限值再回复到下限值为第二个周期,重复50个周期。

经疲劳荷载试验合格后且完整无损的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可用于本项试验。

12.5 外观、尺寸及硬度检验

12.5.1 产品外观用目测法检验;裂缝可用有刻度或无刻度放大镜检验。

12.5.2 产品尺寸按机械制造常规方法用直尺、游标卡尺、螺旋千分尺和塞环规等量具检验。

137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12.5.3 硬度检验按产品零件设计图样规定的硬度值种类,选用相应的硬度测量仪器进行检验。

12.6 辅助性试验

12.6.1 锚具的内缩量试验

本项试验可用单根或小规格锚具配合预应力筋,在5m~10m长的台座或构件的预应力孔道上多次张拉和放张,直接测得锚具内缩量(以mm计);张拉应力为预应力筋的80%。用传感器测量锚固前后预应力筋张拉力差值,也可计算求得内缩量。试验用的试件每个规格不得少于3个,取平均值。 12.6.2 锚固端摩阻损失试验

本项试验是测定张拉千斤顶工具锚下至喇叭形垫板收口处的预应力损失。它包括预应力筋在锚具中的摩阻损失和在喇叭形垫板中两次弯折所引起的拉力损失。

试验可在模拟锚固区的混凝土块体或张拉台座上进行,锚具、垫板及附件应安装齐备,两端安装千斤顶及传感器,张拉力按预应力筋的80%*面积取用。用传感器测出锚具前后两侧拉力差值即可算出锚固端摩阻损失,通常以张拉力的百分率计。试验用的试件可在锚具规格系列中选取三种规格,试件数量不应少于3个,取平均值。 12.6.3 张拉锚固工艺试验

根据预应力张拉锚固体系的构造安排,设计制作专门的钢筋混凝土模拟块体,做为试验平台,混凝土块体中,应包含多种弯曲和直线孔道、喇叭形垫板或垫板连体式锚板,各种塑料预埋件均应埋入混凝土中。用该体系的张拉设备进行分级张拉、多次张拉和放松操作。最大拉力为预应力筋的80%*A。

通过张拉锚固工艺试验应能证明:

a) 本预应力体系具有分级张拉设备倒换行程需要临时锚固的可能性; b) 经过多次张拉锚固后,预应力筋内各根预应力钢材受力仍是均匀的; c) 在张拉发生故障时,有将预应力全部放松的措施;

d) 单根垫板连体式锚具,有能使预应力筋在锥形夹片孔中自由对中的构造及不顶压锚固的可靠性。

12.7

检测规则

12.7.1 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的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两类。型式检验为对产品全面性能控制的检验。在下列情况之一时,一般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的试制定型鉴定;

b) 正式生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138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c) 正常生产时,定期或积累一定产量后,每2至3年进行一次检验; d) 产品停产两年后,恢复生产时;

e)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f) 国家或省级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要求时。

为技术或质量鉴定用的型式检验应由国家指定的质量检测机构主持进行;为新产品研制和生产厂产品质量控制的各种试验可由本单位自己进行。 12.7.2 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的检验项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产品检验项目

锚具、夹具、连接器类别 出厂检验项目 型式检验项目 外观 硬度 静载性能检验 疲劳性能检验 周期荷载性能检验 辅助性能试验(选项) 外观 硬度 静载性能检验 锚具及永久留在混凝土 结构或构件中的连接器 外观 硬度 静载性能检验 夹具及张拉后将要放张和拆卸的连接器 外观 硬度 静载性能检验 12.7.3 组批和抽样

1)出厂检验时,每批零件产品的数量是指同一种产品,同一批原材料,用同一种工艺投料生产的数量。每个抽检组批不得超过2000(套)。外观检验抽取5%~10%。对有硬度要求的零件应做硬度检验,按热处理每炉量的3%~5%抽样。静载试验用的锚具、夹具或连接器按成套产品抽样,应在外观及硬度检验合格后的产品中抽取,每生产组抽取三个组装件的用量。

2)锚具及永久留在混凝土结构中的连接器的型式检验,除按上条的规定抽样外,尚应为疲劳试验、周期荷载试验及辅助性能试验(选项)抽取三个组装件用的样品。

3)大批量连续生产时,出厂检验可按月取样进行。外观检验抽样数量不得少于月生产量的5%;对有硬度要求的零件,硬度检验量不得少于月生产量的3%;静载试验数量,按同一规格每两月不得少于三个组件。上述检验结果如质量不稳定,应增加取样。 12.7.4 检验结果的判定

外观检验:受检零件的外形尺寸和外观质量应符合图样规定。全部样品均不得有裂纹出现,如发现一件有裂纹,即应对本批全部产品进行逐件检验,合格者方可使用。

硬度检验:按设计图样规定的表面位置和硬度范围检验和判定,如有一个零件不合格,

139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则应另取双倍数量的零件重做检验;如仍有一个零件不合格,则应对本批零件逐个检验,合格者方可使用。

静载试验、疲劳荷载试验及周期荷载试验:如符合规定技术要求,应判为合格;如有一个试件不符合要求,即判定为不合格;但允许另取双倍数量的试件重做试验,若全部试件合格,即可判定本批产品合格,如仍有一个不合格,则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

辅助性试验为测定参数及检验工艺设备的项目,不做合格与否的判定。

140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第四部份:原材料取样方法和委外试验141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1. 总 则

1、严格管理原材料各环节,杜绝抽样、取样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原材料应从生产、运输、进场检验、使用,做到百分之百的有效控制。

2、材料进场后,要求材料物资部门填写取样通知单,试验室取样填写取样台帐,试验室的取样台帐和物资部门的材料台帐均以通知单为准。

3、所用的全部原材料必须有相关的原件质量保证证明,合格证、出厂证、检验报告(不得用复印及传真件)批号与实际材料批号相附,经检测试验合格,向监理工程师提交。

4、原材料取样方法

2. 水 泥

按国家标准进行抽样、取样数量,按以下程序。

检测内容:细度试验,标准稠度试验,安定性试验,凝结时间试验和胶砂强度试验。 ①以同一水泥厂生产的同期出厂的同品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以一次进场的同一出厂编号的水泥为一验收批。但一批的总量不超过200t(袋装)、500t(散装),不足200t(袋装)、500t(散装)时也应为一验收批。

②取样数量不少于12kg随机地从20个以上的不同部位或20袋中抽取等量水泥,经混拌均匀后,再从中取不少于12kg水泥作为检验试样。

③检验试验分成两等份,一份由试验室按标准进行试验,另一份密封保存以备校验用。 ④对已进场的每批水泥,视其存放情况,应重新采集试样复验;水泥存放超过一个月,应重新进行试验,若水泥强度等级降低,该水泥不能用于主要结构部位,可降级使用。 ⑤对于集料有碱反应的混凝土使用低碱水泥时,其水泥的碱含量应<0.6%,并应控制混凝土的总碱含量不超过3.0kg/m3。

3. 钢 材

1)光圆钢筋

检测内容: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

①应按批进行验收,每批重量不大于60t,每批由同一生产厂、同一牌号、同一炉号、同一规格、同一交货状态的钢筋组成。

②抽样数量每批应取拉伸试件2根、弯曲试件2根、共4根组成一组试样。 ③抽样方法在每批材料中任意取2盘/根钢筋,将每盘/根钢筋从端头截取500mm。然后,从其中一盘/根钢筋中依次切取拉伸试件1根、弯曲试件1根。 2)带肋钢筋

检测内容: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

①应按每批进行检查和验收,每批重量不大于60t。每批应由同一生产厂、同一牌号、同一规格、同一交货状态的钢筋组成。

②抽样数量每批钢筋应取拉伸2根、弯曲2根、组成一组。 在每批钢筋中任意抽取2

142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根钢筋。每根钢筋从端头截去500mm后,依次切取拉伸试件1根、弯曲1根,组成一组。 热轧光圆钢筋、热轧带肋钢筋取样尺寸见表(二) 钢筋直径(mm)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5 28 32 拉伸试验(mm) 350 350 400 400 400 450 450 500 500 500 550 弯曲试验(mm) 200 200 250 300 300 300 300 300 350 400 400 3、型钢

检测内容: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

①应按每批进行检查和验收,每批重量不大于60t。每批应由同一生产厂、同一牌号、同一规格、同一交货状态的钢筋组成。

②抽样数量每批型钢应取拉伸1根、弯曲1根、组成一组。 在每批型钢中任意抽取1根型钢。

③取样部位 对于腿部有斜度的型钢,在腰部1/4处取样,样坏切割线至试验边缘必须留有足够的加工余量。宽度为厚度的两倍,要经过车床加工抛光。取样厚度小于≤16mm时,拉伸试样取450mm,冷弯长度为250mm;取样厚度小于>16mm时,拉伸试样取500mm,冷弯长度为300mm。 4)空心注浆锚杆 检测内容:最大拉力

①应按每批进行检查和验收,每批次按3%进行抽样检验。每批应由同一生产厂、同一牌号、同一规格、同一交货状态的空心注浆锚杆组成。 ②取样尺寸 450mm一根 5)钢板

检测内容: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

①应按每批进行检查和验收,每批重量不大于60t。每批应由同一生产厂、同一牌号、同一规格、同一交货状态的钢筋组成。

②抽样数量每批型钢应取拉伸1根、弯曲1根、组成一组。 在每批型钢中任意抽取1根钢板。

③取样部位 应在钢板宽度1/4处取样,样坏切割线至试验边缘必须留有足够的加工余量。宽度为厚度的两倍,要经过车床加工抛光。取样厚度小于≤16mm时,拉伸试样取450mm,冷弯长度为250mm;取样厚度小于>16mm时,拉伸试样取500mm,冷弯长度为300mm。

143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6)钢管

检测内容: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

①应按每批进行检查和验收,每批重量不大于60t。每批应由同一生产厂、同一牌号、同一规格、同一交货状态的钢筋组成。

②抽样数量每批钢管应取拉伸1根、组成一组。 在每批型钢中任意抽取1根钢管。 ③取样部位 钢管直径≤42mm时应直接截取450mm钢管作为拉伸试样。钢管直径>42mm样坏切割线至试验边缘必须留有足够的加工余量。宽度为厚度的两倍,要经过车床加工抛光。,拉伸试样取450mm。 7)闪光对焊接头

试验内容:抗拉强度、弯曲角度。

①以同样钢筋品种、同直径、同级别、同样接头形式的200个接头作为一验收批,接头不足200个时,仍作为一批。

②在同一台班内,由同一焊工完成的200个同级别、同直径钢筋焊接、接头应作为一批。当同一班内焊接的接头数量较少,可在一周之内累计计算,累计仍不足200个接头,应按一批计算。

③对焊接头应从每批中切取3个拉伸试件、3个弯曲试件,组成一 组。 闪光对焊接头试件取样尺寸见表(三)

钢筋直径(mm) 10 12 14 16 18 20 22 25 28 32 8)电弧焊接头

试验内容:抗拉试验。

①以同样钢筋品种、同直径、同级别、同样接头形式的200个接头作为一验收批,接头不足200个时,仍作为一批。

②抽样数量,从每批电弧焊接头中随机切取3个拉伸试件。 钢筋电弧焊接头试验取样尺寸见表(四) 双面邦条焊、双面搭接单面邦条焊、单面搭接钢筋焊 焊 直径 Ⅰ级 Ⅱ级 Ⅰ级 Ⅱ级 (mm) 144

拉伸试验(mm) 300 300 350 350 400 450 500 500 600 600 弯曲试验(mm) Ⅰ级 200 200 250 250 300 300 -- -- -- -- Ⅱ级 230 230 250 250 300 300 350 350 400 400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5 28 32 / 320 350 370 400 420 450 450 500 555 600 / 330 360 380 400 450 450 500 550 555 600 / 330 360 400 450 450 450 500 550 550 600 / 350 400 400 450 500 550 550 600 600 600 焊接试验抽样:由工地试验员按频率在焊接成品内随机抽取,由负责该成品的焊工,协助配合切割或加工焊接样品。

4. 集料

1)建筑用砂

试验内容:颗粒级配,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含泥量试验。

①按同一产地、同规格、同一进场时段分批验收。以400m3为一验收批,不足上述数量者以一验收批。

②抽样方法、在料堆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均匀分部,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面铲除。然后由各部抽取大致相等的砂共8份,组成一组试样。 ③抽样数量、每一验收批取样(物理性能)22kg。 2) 碎石、卵石

试验内容:颗粒级配试验,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含泥量试验和压碎值试验。

①按同产地、同规格、同一进场时间分批验收。以400m3为一验收批,不足上述数量者以一验收批。

②抽样方法、在料堆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均匀分部,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面铲除。然后由各部抽取大致相等的石料15分(在料堆的顶部、中部、和底部、均匀分部,五个不同部位取样)组成一组样品。

③抽样数量、每一验收批取样(物理性能)80kg。

5. 外加剂

按国家标准进行抽样、取样数量,按以下程序。

检测内容:减水率,常压泌水率,含气量,凝结时间、凝结时间差、胶砂强度、抗压强度比试验。

①以同一厂家生产的同批号、同品种、同出厂日期的产品每50吨为一批,不足50吨时也按一批计。

②取样数量不少于1kg随机地从10个以上的不同部位或10袋中抽取等量样品,经混

145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拌均匀后,再从中取不少于1kg,作为检验试样。

③检验试验分成两等份,一份由试验室按标准进行试验,另一份密封保存以备校验用。

6. 原材部分指标的委托检验

(1)水泥

比表面积(硅酸盐水泥)、 烧失量、游离CAO含量、MgO含量、SO3含量、CL-含量等指标,任何新选货源,使用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的水泥达3个月及出厂日期达3个月的水泥,委外检测上述指标一次。 (2)细骨料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CL-含量、碱活性等指标,任何新选货源,使用同料源、同品种、同规格的细骨料达一年,委外检测上述指标一次。

(3)粗骨料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CL-含量、碱活性等指标,任何新选货源,使用同料源、同品种、同规格的细骨料达一年,委外检测上述指标一次。 (4)外加剂

匀质性、水泥净浆流动度、硫酸钠含量、氯离子含量、碱含量、坍落度保留值、常压泌水率、压力泌水率、含气量、凝结时间差、抗压强度比、对钢筋的锈蚀作用、耐久性指标、收缩率比等指标,任何新选货源,使用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的产品达6个月及出厂日期达6个月的产品,委外检测上述指标一次。 (5)矿物掺和料 1)粉煤灰 含水率、三氧化硫、碱含量、氯离子含量、游离氧化钙含量、安定性等指标,任何新选货源,使用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的产品达3个月及出厂日期达3个月的产品,委外检测上述指标一次。 2)磨细矿渣粉

氧化镁含量、三氧化硫含量、氯离子含量、氧化钙含量、碱含量、活性指数等指标,任何新选货源,使用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的产品达3个月及出厂日期达3个月的产品,委外检测上述指标一次。 3)硅灰

氯离子、二氧化硅含量、比表面积、含水率等指标,任何新选货源,使用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的产品达3个月及出厂日期达3个月的产品,委外检测上述指标一次。 (6)拌合用水

PH值、不溶物含量、可溶物含量、氯化物含量、硫酸盐含量、碱含量同一水源涨水季节检验一次。

PH值、不溶物含量、可溶物含量、氯化物含量、硫酸盐含量、碱含量、凝结时间、抗压强度比等指标新选水源或同一水源的水使用达一年委外试验上述指标一次。 (7)委托检验材料

取样方法与数量根据设计、规范和检测单位的要求进行取样。 ①钢绞线:按规定进行取样抽检。 (委托权威部门试验)

146

长沙中大监理联合体莞惠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中心试验室

②预应力锚具:按规定进行取样抽检。 (委托权威部门试验) ③桥梁支座:按规定进行取样抽检。 (委托权威部门试验) ④隧道防水材料:按规定进行取样抽检。(委托权威部门试验)

1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