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下都江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自信下都江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都江堰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历史悠久,传承并发展非遗文化对我们建立文化自信有着特殊且重大的作用。充分挖掘并利用非遗文化,在活态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借助非遗文化的魅力重新唤起广大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自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们的精神生活日益贫瘠,非物质文化正逐渐被遗忘。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支撑。本论文以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其传承与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自信传承发展
都江堰是一座具有20XX多年建城史,因堰而起,因水而兴的城市。都江堰是天府之国农耕文化,水利文化,道教文化,园林文化,熊猫文化的集中展示之地,有着“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美誉。其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形成和发展了具有较高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目前的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仍存在不少崇洋媚外的现象,不少国人被西方个人英雄主义洗脑。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进步的基石,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实践。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我们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进取的精神动力。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传统文化,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等这些千百年来传承的理念,早已成为国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二、都江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别
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涵盖有民间文学,传统手工艺,节庆民俗等方面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20余项,其中有国家级1项,省级5项,成都市级2项,都江堰市级5项。都江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精湛,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2.1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都江堰市的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包括清明放水节,春节迎财神,青城三月三采茶节等。清明放水节是在清明节当天为庆祝都江堰水利工程和进入春耕生产季节举行的庆典仪式,主要有祭祀,砍杩槎放水,清明会等活动,这对中国古代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都江堰市赵公山是财神赵公明的祖庭和迎财神活动的策源地,春节迎财神的民俗活动旨在保平安,迎丰收,是當地财神民俗文化和吉祥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2.2传统手工艺
传统手工艺是指人们在日常工作中的技艺和手法。都江堰的传统手工艺包括有聚源竹雕,传统金铜手工艺,安龙川派盆景和青城马椅子。聚源竹雕结合现代工艺和材料特点,融汇了浅浮雕、深浮雕、圆雕、留青雕等多种雕刻手法。传统金铜手工艺是在铜工艺品上运用錾刻、镶嵌、错金银等技法,进行艺术创作的传统手工工艺。安龙川派盆景则以气派大,寓意深见长,其现存的“汉文拐”造型的银杏古弯已有300余年历史。青城马椅子以拙朴,淳厚,经久耐用的特点,广为流传。
2.3传统音乐
都江堰的传统音乐包括集古蜀巫乐、道教音乐、佛教音乐、儒家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之大成的青城洞经古乐,歌曲调唱腔多变的柳街薅秧歌和天马轿房唢呐。
2.4传统武术
青城武术是一个重要的中国武术流派,发源于中国道教圣地青城山。青城武术以玄门太极和剑术见长。玄门太极拳法自成体系,不拘一格,而啸云剑、七星剑、龙虎剑、八仙剑等扬名天下,被誉为中华四大剑派之一。
三、都江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途径
从我国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可知,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都存在诸多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力度也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各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逐渐加大。对此针对都江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从政府,群众,工匠等主体出发,全方位的建设传承与发展都江堰非遗文化的体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