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对世界的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方向的呼吁与展望。佛教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思想对于民族团结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和谐社会 佛教思想 作用
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贯坚持和深刻认识。和谐社会是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和谐、安详、稳定、有序的状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步进行,其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特色,是民族精神的源泉,因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民族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佛教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佛教思想对于民族团结和构建和谐社会,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一、“缘起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因缘观,他是佛教理论体系的基石,佛经云: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次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内因与外缘和合而成。因缘离则事物散,因缘聚则事物合。同时,一事物的因可成另一事物的缘,一事物的缘又可成一另事物的因,因与缘总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事事物物也总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如一张网,牵一点动全身,一荣共荣,一损俱损。为此,人类社会之间也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应当同舟共济,互相帮助,同甘共苦,因缘观是佛教界“实现社会和谐”在教义上的源头活水,是与提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相通的。
作为佛教基本教义和佛教伦理思想理论基础的“缘起论”,认为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由种种条件和合形成,不是孤立的存在。在现代视角下,缘起论含有世间众生相依相存的道理,世界既然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每一个体、每一部分都不是一个“孤岛”,都要依赖于其他部分或他人、他类才能存在并发挥作用1。这就要求人类需要以一种全面的眼光把人视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关系网络中的一点,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并对他人、他类给予普遍的关爱,促成世界和人类的和谐、持续发展。进而言之,佛教伦理作为全球伦理的一个部分,应对全球伦理建设有所裨益,且其缘起思想亦可为现世建立生命伦理、生态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规范提供启示。
从缘起论出发,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没有不变的本质,没有永恒的存在,只是相对的存在。佛教称之为“空”,即万事万物无自性,缘起性空。大乘佛教进而判断为人空、法空、即人无我、法无我,并说明无我论对于道德生活的意义,启发人们消除对“自我”的
1
执著,对外物的追逐,对贪欲的痴迷。佛教无我论在现代人类道德困境下,能消解“自我中心主义”,建立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和谐关系;能消解“我族中心主义”,消除世界民族间歧视和仇杀,建立各民族的相互尊重和价值认同;能消解“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人与自然和生态的亲和关系,进而认识到“人类就其本质来说优于其他物种这一观点是毫无根据的,这不过是人类为自己谋利益的一种荒谬的偏见”2。
二、佛教伦理的因果律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弘传人生的精神解脱法门的同时,还担负着扶世助化、劝善化俗的使命。中国佛教除在宗教立场上教人们明分善恶外,还以善恶业报轮回思想指导人们的道德生活,从而使佛教伦理在信众中产生信仰力量。在佛教伦理中,善恶观与业报轮回说相连,净染业力决定人生的果报,在伦理角度上,净业即善业,染业即恶业,善业恶业在因果律的作用下形成善业善报、恶业恶报的善恶报应。业的意思是行为、造作,在佛教典籍中,业从印度传统宗教的“仪式行为”、“祭祀”等语义演化为“普遍行为”,特别是“伦理行为”和“行为结果”3。“业”通常分身、口、意三业。从佛教伦理的眼光看,三业根源于善、恶、无记三种伦理性质的动机,从三种伦理动机或道德意志引发的行为称之为善业、恶业、无记业。善恶行为的潜在力量在时间空间中存续下来,成为一种“业力”,带来或苦或乐、或善或恶的果报,由前世引发今世,并延伸至未来,而果报就通过六道轮回来体现。轮回即指业的主体或生命在不同的存在领域、不同的精神状态中流转。业报轮回思想给人这样的伦理承诺:德行必将得到奖赏以及与它相应的福乐,恶行必遭恶果。这种承诺的基础是佛教的因果律及无尽缘起、多世报应原理。佛教伦理的因果律认为一切事物皆有因果法则支配,善因必产生善果,恶因必产生恶果,即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强调德行与幸福的一致性,陈述凡因必有果,凡果必有因。在宗教伦理意义上,告诉人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必定要担承一切身心行为的后果,以警示人们的道德自律。这一思想也告诉人们,现代社会中,那些作恶多端、贪赃枉法、残害生灵、破坏环境的行为必将遭到正义的惩罚和种种水土流失、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自然的报复。
佛教的善恶果报论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积善余庆”、“积恶余殃”思想相合拍,便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所为是”的三世两重因果说,使人们既立足于现实,又相信前途光明而非绝望,努力积累持续发展的道德资粮。
另外,依善恶果报中“共报”(山河大地所承受的果报)和“正报”(主体身心的果报)之分,可启发人们把关心自身德性的圆满、个人的生活与生命质量和关心生存环境的质量、社群生活的质量结合起来考虑,这对现代社会仍具普世价值。
2
三、佛教慈悲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佛教普度众生,慈悲为怀。“慈”是无条件给人以快乐,“悲”是无条件拨除人的痛苦。佛教慈悲思想是构建和会的实质。
1.自利利他,自度度他。佛教主张自利利他,自度度他,在获得个体受用(自利)的基础上,使他人也获得受用(利他)。大乘佛教的精髓是“悲智双运”。觉悟人生是上求菩提,为智;奉献人生是下化众生,为悲。悲智双运,大乘佛教的精神才能圆满。其中特别是下化众生、普度众生的大悲之心,更是被当作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
2.普度众生,慈悲为怀。佛教主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慈悲为怀、饶益众生的自我奉献精神,正是大乘佛教利他精神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我们建构和谐社会所倡导的扶危济贫、乐于助人的牺牲奉献精神。佛教中的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省音,意译为“觉有情”,即是使一切有情众生得到觉悟。维摩诘菩萨“众生得病则菩萨病”4,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赵州大师“度驴度马,度一切众生”5,都是佛教普度众生慈悲襟怀的生动显现。佛与菩萨“娑婆往来八千度”,不会停留在一己解脱之中,而是会无数次地回到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中来,灰土土面地为救度众生服务。大乘佛教一直主张积极入世,普济苍生,以促进人类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更是注重把佛教的利他精神贯彻到社会实践中去。事实证明,佛教的奉献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佛教之“和合缘起”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同体大悲”、“自利利他”的精神,指向一种和谐的生命存在,以及一种与天地万物和谐的共存。在某种意义上说,“和谐”理念确是在吸取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优秀文化的因素而融合创造新文化的积极尝试之一,其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不能低估。相对于“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ement)理念注重人类社会外在与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而言,“和谐”理念更注重人类内在与当下的存在,是相当有特色的思想,恰能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构成互补。
“和谐”是中国政府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对世界的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方向的呼吁与展望。佛教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柱石之一,经过当代的重新发掘、弘扬,可以净化人生,提升品格,为建构和谐社会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注释:
1
Ang Beng Choo.The Agenda of Buddhism in 21st Century.南洋佛教,1999,(4).
3
2
百丈怀海禅师.五灯会元:卷三,页8,北京:中华书局,1984.
3
参见[韩国]柳柄德等《基于永劫回归思想的主体主义宗教观探索》,韩国圆光大学宗教问
题研究所年刊《韩国宗教》1995年号。
45
《维摩诘经》,大正藏第14卷,页525c。 《景德传灯录》卷十,大正藏第51卷, 页277c。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