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

来源:爱够旅游网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曹冲智救库吏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

【注释】①太祖:指曹操。②自归:自首。③县:同“悬”,悬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世俗以为鼠啮衣者/自以为大有所益 B.今单衣见啮/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C.是以忧戚/杞人忧天 D.俄而库吏以啮鞍闻/俄而雪骤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3)结合选文,说说曹操为什么没有怪罪库吏。 【答案】 (1)B

(2)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3)曹操意识到马鞍被咬是难免的;且他刚劝解过儿子曹冲衣物被咬没什么大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没办法再追究自己的马鞍被咬而怪罪库吏。

【解析】【分析】(1)A. 世俗以为鼠啮衣者/自以为大有所益(以为:认为/认为);B. 今单衣见啮/见其发矢十中八九(见:被/看见);C. 是以忧戚/杞人忧天(忧:担忧,忧愁/担忧,忧愁);D. 俄而库吏以啮鞍闻/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不久,一会儿)。故选B。

(2)语句“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的意思是:曹冲于是用刀戳破(自己的)单衣,弄得像是被老鼠咬坏的一样,谎称内心有不快活的事,脸色上显出极不痛快的样子,来到曹操跟前。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3)从文章叙写的内容看,曹操刚劝慰儿子曹冲衣物被老鼠咬,所谓的“其主不吉”是“此妄言耳,无所苦也”。在这种情况下,库吏再说马鞍被咬的事,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再追究库吏的罪责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 B

⑵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⑶ 曹操意识到马鞍被咬是难免的;且他刚劝解过儿子曹冲衣物被咬没什么大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没办法再追究自己的马鞍被咬而怪罪库吏。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

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明确曹操没有怪罪库吏的原因。 【参考译文】

一次曹操的一副马鞍放在马厩中被老鼠咬坏。管马房的小厮害怕曹操怪罪,(他们)商量把自己捆绑起来,当面(向曹操)自首请罪。但还是害怕不能免除(罪责)。曹冲知道后,就对他说:“等待三天,然后再去自首。”曹冲于是用刀戳破(自己的)单衣,弄得像是被老鼠咬坏的一样,装出极不痛快的样子,来到曹操跟前。曹操看到儿子的失意神色,觉得奇怪,就问他有什么心事。曹冲回答说:“世上的人们都说,谁的衣服让老鼠咬了,谁就不吉利。如今单衣被老鼠咬了,所以心里很悲伤。”曹操一听,笑着安慰他说:“这都是些无稽之谈,不要信它。别再为这事苦恼了。”一会儿,马房小厮进来向曹操报告马鞍被老鼠咬坏的事,曹操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尚且被咬坏,何况马鞍是悬挂在梁柱上的呢?”他丝毫不加追究。

2.阅读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陈康肃公善射________ ②无他,但手熟尔________ ③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3)结合文中语句简要分析陈尧咨的性格特点。 【答案】 (1)擅长;只是;慢慢地

(2)看见他射得十九八中,只是微微点点头。 (3)骄傲自满但是知错能改。

【解析】【分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善”是“擅长”;“但”是古今异义词,“只是”的意思。

(2)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发矢(射箭)、但(只)、颔(点头)”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

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从“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康肃笑而遣之”等内容可以看出,陈尧咨是一个射箭技艺精湛且骄傲自满之人,当看到卖油翁的酌油的技艺后,又表现出知错能改的品质。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擅长;只是;慢慢地; ⑵看见他射得十九八中,只是微微点点头; ⑶骄傲自满但是知错能改。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3.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欧阳修)

(乙)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沈括)

注释:(1)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镠。(2)据:统治,割据。(3)布:铺排。(4)贻(yí):赠给。(5)讫(qì):完毕。(6)弥束: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弥:紧密。(7)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8)胠箧:打开的箱子。胠箧,音qū qiè。胠:从旁边打开,打开。(9)伏:通假字,通“服”,佩服。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安敢轻吾射________ ②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 ③患其塔动________ ④但逐层布板讫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3)甲文所说的道理,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________。“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意为________,“释”的这个意义还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________(写出一个含“释”这个意义的成语)

(4)《卖油翁》与《梵天寺木塔》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有哪些共同之处? 【答案】 (1)怎么,哪里;连词,表修饰;担心;只,只要

(2)①(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的点头赞许。 ②(匠师)就秘密的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3)熟能生巧;放下;手不释卷、如释重负等

(4)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正面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反衬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1)①翻译为: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安”翻译为怎么;②翻译为: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这里“而”是一个连词,表修饰;③翻译为:嫌它晃动;因此“患”译为“嫌,担心,担忧”;④翻译为:只要逐层铺好木板;“但”翻译为“只要”。 (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注意关键词的含义:①但:只是;②使:派;贻:赠送。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文中卖油翁酌油的技巧和语言“但手熟尔”可知,由于长期的酌油的原因,使之技巧非常熟练,因此可以用“熟能生巧”这个成语来概括其道理。“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中的“释”解释为“放下”现在还保留这个解释的成语有“爱不释手”等。 (4)阅读甲文可知,在人物描写上运用了语言描写,从“睨之”“但微颔之”“康肃笑而遣之”

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还运用了神态描写,又用卖油翁的酌油技巧来衬托陈康肃射箭的技巧,因此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乙文中从匠师和喻皓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运用了语言描写,由“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句中可知建塔过程中塔身出现不稳定的问题,凭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皓笑曰”通过神态描写,写出了喻皓的胸有成竹,并讽刺了匠师的无能,同时也反衬了喻皓的技艺精湛,因此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故两篇文章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也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衬托人物形象。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 怎么,哪里 ;② 连词,表修饰 ;③ 担心 ;④ 只,只要 ⑵ ①(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的点头赞许。 ②(匠师)就秘密的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⑶ 熟能生巧 ; 放下 ; 手不释卷、如释重负等

⑷ 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正面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反衬人物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平时多注意积累课本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注意结合文章内容,明确涉及的成语及意思。

⑷本题考查文章人物描写的方法。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附参考译文】 (甲)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的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

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4.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选自《后汉书·逸民传·高凤》)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自以为\\大有所益 B.及\\鲁肃过寻阳 C.曝麦\\于庭 D.不觉潦水\\流麦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见往事耳 往事: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 更:________ ③妻尝之田 尝:________ ④时天暴雨 时:________

(3)下列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旦辞爷娘去 B.治经为博士邪 其后遂为名儒 C.妻尝之田 康肃笑而遣之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往事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妻还怪问,凤方悟之。

(5)甲文中吕蒙的变化让我们明白了________;乙文“高凤流麦”的典故现在多用来形容________。 【答案】 (1)D

(2)历史;重新;曾经;当时 (3)B

(4)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妻子回来感到奇怪(惊异)询问他,他才醒悟。

(5)吕蒙变化告诉我们:①开卷有益。②读书学习非常重要。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

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一定能学有所成。(写出一点即可);“高凤流麦”的典故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1)“不觉潦水/流麦”改为“不觉/潦水流麦”。句意为: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此题要注意把谓语部分与宾语部分之间划开。故选D。

(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往事”:历史。“更”:重新。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时”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当时”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A.前者“推托”,后者“告辞,辞别”。B.都是“成为”之意。C.前者动词“去,到”,后者代词,指卖油翁。D.前者“认清”,后者“了解”。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历史。“怪”:感到奇怪。“方”:才。

(5)一空,写吕蒙变化的启示。蒙的变化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只要肯学习,什么时候也不算晚,只要你肯刻苦努力,就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还告诉了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等。二空,可分析“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等句,即可归纳出“高凤流麦”的典故现在多用来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答案。 故答案为:⑴ D

⑵① 历史 ;② 历史 ;③ 曾经 ;④ 当时 ⑶ B

⑷ 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妻子回来感到奇怪(惊异)询问他,他才醒悟。

⑸吕蒙变化告诉我们:①开卷有益。②读书学习非常重要。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一定能学有所成。(写出一点即可);“高凤流麦”的典故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把握,注意结合语义结合词义。

⑷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⑸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一)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二)

高凤,字文通,是南阳叶人。在他青年还是书生时,他的家庭以种田为生,但却精通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息。他的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庭院里面晾晒着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后来突然下了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读经书,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妻子回来后责问他,高凤这才恍然大悟(小麦被冲走了)。后来高凤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教书。

5.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1)解释划线的词。 ①将援引射之________ ②宜燔________ ③烹燔半焉________ ④已而索雁________

(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

(3)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答案】 (1)拿起;应当;煮食;寻找

(2)但等到他们再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凌空高飞无影无踪了。

(3)三个人。都不正确。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 【解析】【分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烹”是“煮食”;“索”是古今异义词,“寻找”的意思。

(2)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已而(不久)、索(寻找)、凌(升)”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则寓言叙写了两兄弟望着空中的大雁,为如何吃

雁而争论不休,最后争论社伯那里,两个人顾争论,然而自己的目标早已经飞走了,错过了射雁的时机,什么都没有得到。从中可以看出,三个人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因为做事情要抓住时机,错过时机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 拿起;应当;煮食;寻找;

⑵ 但等到他们再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凌空高飞无影无踪了。

⑶ 三个人。都不正确。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疏通文字,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来吃。” 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栖息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鸿的大雁适合烤着吃。” 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社伯建议把大雁剖开,一半煮食,一半烤食。 等到兄弟两个再次去射大雁时,大雁早就飞远了。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②可以调素琴(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本文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形容陋室之陋。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文中作者以诸葛、杨雄自比,含蓄表达了自己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答案】 (1)唐;刘禹锡

(2)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不加装饰

(3)没有嘈杂的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4)B

【解析】【分析】(1)《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2)“谈笑有鸿儒”翻译为“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鸿儒”意思是“博学多识的人”。“可以调素琴”翻译为“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素”意思是“不加装饰的”。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句中“乱”意思是“扰乱”。“案牍”指官府的公文,“劳”意思是“使……劳累”。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4)B.“陋室之陋”表述有误,应该是“陋室不陋”。故选B。 故答案为:⑴唐;刘禹锡

⑵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不加装饰

⑶没有嘈杂的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⑷B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

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河中石兽》)

(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

(1)解释下面句划线的词语。( ) ①阅十余岁________ ②山门圮于河________ ③卒逢暴雨________ ④伯牙善鼓琴________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吾于何逃声哉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②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5)“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乙)中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知音的语句是:“________”;(甲)中“________ ”也可谓老河兵堪称是石兽的“知音”。 【答案】 (1)经历(经过);倒塌;通“猝”,突然;擅长或善于 (2)隐藏;逃跑;事物的道理;物理学 (3)D

(4)①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主观臆断吗?②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5)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当求之于上流。(或:遂反溯流逆上矣)

【解析】【分析】(1)“阅十余岁”翻译为“过了十多年”,“阅”意思是“经过”。“ 山门圮于河”翻译为“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圮”意思是“倒塌”。“ 卒逢暴雨”翻译为“突然遇上暴雨”,“卒”同“猝”意思是“突然”。“ 伯牙善鼓琴”翻译为“伯牙擅长弹琴”,“善”意思是“善于”。

(2)“吾于何逃声哉”翻译为“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所以“逃”的古义是“隐匿”,在现代汉语中“逃”意思是“逃跑”。“尔辈不能究物理”翻译为“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句中“物理”意思是“事物的道理”,在现代汉语中“物理”是一门学科。(3)A.代词,指这件事。B.代词,指石兽。C.代词,指这件事。D.助词,的。故选D。

(3)①“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句中“然则”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臆断”意思是“主观判断”。②“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句中“每”意思是“每次”,“辄”意思是“就”,“穷”意思是“穷尽”。据此翻译即可。

(4)对于事物的清楚认识建立在对对方的知晓的基础上。甲文中,老河兵由于经验丰富,所以他认为石兽“遂反溯流逆上矣”,乙文中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的弹琴,而且对他的感情理解的很透彻,“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可见两个人是真正的知音。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① 经历(经过) ;② 倒塌 ;③ 通“猝”,突然 ;④ 擅长或善于 。 ⑵① 隐藏 ; 逃跑 ② 事物的道理 ; 物理学 ⑶ D

⑷ ①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②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5)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当求之于上流。(或:遂反溯流逆上矣)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古今意义,注意平时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⑷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

(甲)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

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乙)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连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 ②不蔓不枝________ ③香远益清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课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质,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势态的厌恶。

B.《爱莲说》和《陋室铭》两篇短文在写作上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一者借陋室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一者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美德。

C.“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但在本文中,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均有所见。

D.本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答案】 (1)多;横生枝蔓;远播

(2)①我只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②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 (3)C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注意“蔓”“远”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

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独:只,仅仅。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长出。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只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②宜:当。众:众多。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

(3)ABD分析正确。C错在“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均有所见”的表述,这篇文章没有运用记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故答案为:⑴多;横生枝蔓;远播

⑵ ①我只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②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及语言特点,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9.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喜雨亭记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 , 狱③讼繁兴,而盗贼滥炽。则吾与二三子④ , 虽欲优游⑤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①忭(biàn):欢乐。②荐饥:连年饥荒。③狱:案件。④二三子:你们。⑤优

游:悠闲自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余拏一小船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③既而弥月不雨________ ④丁卯大雨,三日乃止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为亭于堂之北/天下之伟观也 B.拉余同饮/余至扶风之明年 C.官吏相与庆于庭/相与步于中庭 D.天与云与山与水/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4)下列对《湖心亭看雪》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一痕”“一点”“芥”“两三粒”等数量词的组合,巧妙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和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

B.两个赏雪人见到志趣相投的作者,惊喜劝酒,作者被迫喝下三大杯酒后赶紧离去。 C.“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D.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拏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5)《喜雨亭记》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撑船;哪能;下雨;才 (2)D

(3)①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②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 (4)B

(5)与民同乐、关心人民疾苦。

【解析】【分析】(1)此题多是古今异义词,如,雨:下雨。乃:才。

(2)A项,都是助词,的。B项,都是,我。C项,都是共同,一同。D项,连词,跟,和/参与,这里指欣赏。故选D。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俱:都。绝:消失。以为:把……当作。 (4)B项,“被迫”是对“强”的误解,文中也没有赶紧离去之意。故选B。

(5)苏轼于嘉祐六年(1061)任凤翔府签书判官,第二年修建此亭,恰逢喜降春雨,于是命名为“喜雨亭”。这篇散文紧扣“喜雨亭”三个字来写,从该亭命名的缘由写起,记述建亭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与民同乐、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

故答案为:⑴撑船;哪能;下雨;才;

⑵ D;

⑶①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②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 ⑷B;

⑸与民同乐、关心人民疾苦。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⑸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

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10.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结合语境写出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恐已暮矣________ ②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

本文与《孙权劝学》都是谈学习的,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答案】 (1)迟、晚;怎么

(2)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3)年纪大;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语意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容与文段有关即可)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恐怕已经晚了。暮:迟、晚 ②句意:我哪敢戏弄我的君主呀!安:怎么

③句意: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更:重新 ④句意: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及:等到、到了…时候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少:年轻时

句意:年轻时喜欢学习,如同升起的太阳。 ②重点词有: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句意: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故答案为:⑴迟、晚;怎么; ⑵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⑶年纪大;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语意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容与文段有关即可)。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理解概括。解答时,了解文言文大意,从文中概括出答案即可。

11.阅读《短文两篇》,回答下列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社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 名:出名,有名 B.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 C.亭亭净植 植:种植 D.宜乎众矣 宜:应当

(2)下面句子中,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何陋之有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陋室铭》一文,作者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开篇,引出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陋室铭》一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爱莲说》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统领全篇,引出下文对“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的阐发,为表达主题作准备。

D.《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助对菊花、牡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羡慕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对世人追逐名利的厌恶态度。 【答案】 (1)C (2)D (3)D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解释。C:“亭亭净植”翻译为“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植”意思是“立”。故选C。

(2)A.是否定句。B.是倒装句,宾语前置。C.是否定句。D.是判断句。故选D。 (3)D:“借助对菊花、牡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羡慕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表述有误,应该是“借助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菊花和牡丹属于衬托,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故选D。 故答案为:⑴ C;⑵ D;⑶ D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把握,注意结合语义和句式特点判定是否属于判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陋室铭》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爱莲说》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①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②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

曰:“安有为人臣而戏④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⑤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⑥与昧行⑦乎?”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①师旷:春秋时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②暮:晚,迟。③炳烛:点燃火把火炬。先秦时尚无蜡烛,称火炬为烛。④戏:戏弄。⑤盲臣:师旷为盲者,故自称盲臣。⑥孰:谁,哪个。⑦昧行:在昏暗中行走。昧,黑暗。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________ ②恐已暮矣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晋平公担心自己学而无获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4)从师旷劝说晋平公的言辞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怎么;恐怕

(2)点亮了火把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3)晋平公担心自己会因为年纪大而学不好。

(4)“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心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劝谏要讲究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安”“恐”都是古今异义词。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孰:比;昧 :黑暗;情行:好。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点亮了火把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晋平公想学习,就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概括来说就是晋平公担心自己会因为年纪大而学不好。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获得的启示,晋平公已经七十岁了,还想学习,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活到老学到老”。师旷说: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这是师旷用比喻的方法告诉晋平公 “只要有心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我们也能从中获得启示。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怎么;恐怕

⑵ 点亮了火把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⑶ 晋平公担心自己会因为年纪大而学不好。

⑷ “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心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劝谏要讲究方法”。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

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和关键词概括即可。

⑷此题考查拓展探究能力。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深入分析语句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然后再结合句子的含义来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