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 (3分)
分歧(q 1)瘫痪(t 01)树杈(ch Q匿笑(n i)
B粼粼(I in)诀别(ju e)姊妹(z 荫蔽(y in)
菡萏(h m d m)徘徊(hu
C.一霎(sh Q 攲斜(q i)沐浴(m功 脸颊(xi① D捶打(chu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4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她焦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2)
慢慢地顷侧了来。
改为 。
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 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_ 。
(3)
的原故。
这个下午和这个晚上,妈妈就要在各个房间游魂似的飘来飘去,抱怨说是中午没有休息
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__ 。
黄色的……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________ 泼泼酒酒,秋风中 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正开得烂漫。
3.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 他这次的考试成绩令老师喜出望外。
B. 他翻来覆去地想,仍想不起来把钥匙放在哪儿了。 C. 没人陪奶奶的时候,她就喜欢边做事边絮絮叨叨。
D. 这次活动为了顾全大局,使大家各得其所,所以有一小部分人对其不是很满意。 4.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全文围绕一个“春”字,通过盼春、绘春、颂春三
部分内容,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B《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曹操写得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C《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 的济南的总的观感。 D《次北固山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 宋词。 5. 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礼是由传统和习俗形成的行为规范。
B. 传统文化培养了中国民众高尚文雅的气质和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 C重礼仪的民族,都是古代经济较为发达,衣食生活比较充足。 D.礼尚往来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喻户晓的礼节,也是人们交往的准则。
) (3分)
精选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散步》《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分别是莫怀戚和史铁生。
B. 冰心,原名谢婉莹,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作家、翻译家和儿童文学家。
C泰戈尔是日本诗人、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D.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除编有《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7•仿写句子,使前后构成排比句。
(3分)
______________
亲情是树,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根,让它吸收营养永葆青春;亲情是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情是火,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根火柴, 让它永不熄灭温暖四方。 8•综合性学习。(7分)
你所在班级正在开展“我爱我家”的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⑴某社区开展“温馨家庭”评比,准备给获奖家庭颁发匾额。下列作为匾额内容最恰当的 一项是(
) (2分)
B.家和万事兴 D.举天地之正气
A.妙手回春 C博古通今
(2)下面有四位同学都说了各自的家庭情况,主持人要求他们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自己家庭的
特点。你最羡慕哪一位同学的家庭?请简要说明理由。 第一位说:相亲相爱 第三位说:相敬如宾 答
第二位说:相依为命 第四位说:相安无事
(2分)
(3)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 (3分)
答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 — 13题。(13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 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2分)
精选
(1)与友期行(
⑶相委而去 (
) )
⑵去后乃至 ( ) )
(4)下车引之 (
10. 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
(4分)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友人惭,下车引之,兀方入门不顾。 译: 。
(2分) 11.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答 。 12.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答 (2分) 13•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合适不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2分)
温暖的劈柴
肖复兴
① 那一年,父亲病故,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还不到三十岁,也还没有结婚。那时候,我没 有意识到母亲已经老了。那时候,我还年轻,心像长了草,总觉得家狭窄憋屈,一有空就老 想往外跑,好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 犹豫地把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甩在家里。
可以让自己散心,也能够让自己成材,便常常毫不 母亲从来不说什么,由着我的性子,没笼头的马驹
子似的到处散逛,在她的眼里,孩子的事,甭管什么事,总是大的。 ② 都说年轻时不懂得爱情,其实,年轻时最不懂得的是父母。
③ 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里当老师,有一次,放寒假了,我没有想到有时间了,可以在家里 多陪陪已经老迈的母亲, 相反觉得好不容易放假了,打开了笼子的鸟, 利用假期和伙伴们到河北兴隆的山区玩了一个多星期。
④ 回来的那天,至傢已经是晚上了。推门进屋,屋里黑洞洞的,没亮灯。正纳闷,听见一个 老爷子的声音:“是复兴回来了吧? ”然后听见火柴噌噌响了好几声,大概是返潮,终于一
还不使劲儿地飞,便
精选
心里很惭愧,怀里的劈柴很沉,但很暖。 (《文苑•经典美文》
闪一闪的,点亮了炉膛里的劈柴。正是冬天,我才感到屋里一股冷飕飕的寒气。
⑤ 说话的是邻居赵大爷,年龄比母亲还要大几岁,身板很结实。我摸到开关,打开了电灯, 才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的被子里。赵大爷对我说:
“你妈两天没出门了, 我担心她一人在家
别出什么事,进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炉子也灭了,这么冷的天,人哪 儿受得了呀。这不赶紧找劈柴生火,连灯都没顾得上开。”
⑥ 炉火很快就生着了, 火苗噌噌往上蹿,屋子里暖和了起来,被子里的母亲也稍稍舒展了腰 身。赵大爷一身的灰和劈柴渣儿,母亲对我说,多亏了你赵大爷。我连忙谢他,他说街里街
坊的,谢什么呀,快给你妈做饭吧。母亲连连摆手,说嘴里一点儿味儿没有,不想吃,让我 先坐壶开水。我往水壶里灌好水坐在炉子上,回过头看了一眼瘦弱的母亲,心里充满愧疚。 ⑦ 赵大爷出门前,回头对我说:你要不先到我家拿点儿劈柴去,
“你家的劈柴没有了,我刚
才找了半天,才找出一点儿,刚刚够点着火炉子,明天火要是又灭了,你没的使。” ⑧ 我跟着他走到他家, 他抱来满满一怀劈柴放到我的怀里,
送我走出他家院门的时候, 对我
说了这么一句话,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 我还清晰地记得。 他说:“复兴呀,原来孔圣人说: 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别说是你们年轻人了,就是搁谁也做不到,但改一个字,父母老,
耳边老响着赵大爷的这句话。
不 远游,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⑨
那天的晚上,没有星星,天很黑,很冷。走在回家的夜路上,
2016年第2期)
14.
中的“温暖”的含义。
通读全文,说说标题“温暖的劈柴”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 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 选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写出了 “我”怎样的心理?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赵大爷的人物形象。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父母老,不远游”的理解。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阅读下文,完成19 — 23题。(15分)
那年的欢喜
精选
郑彦英
① 应该是1966年,我上高小,暑假的时候,咸阳北塬上的马庄逢集,母亲给了我两毛 钱,叫我带三个弟弟到集上逛逛,顺便买一斤盐。
② 一到集上,小弟弟兴奋地指着吃食摊子嚷嚷: 给你钱了么!”
③ 我一声喝住了: “还要买盐呢!一斤盐两毛钱,能吃半年。一碗馄饨两毛钱,一吧嗒 嘴就没了!”小弟弟没敢再吭声,二弟和三弟见我瞪眼,也都噤了声。
④ 二弟和三弟都看着我, 其实我也被炒凉粉那特别的香味馋得直咽口水, 但我还是去拉 小弟弟:“走,买盐去。”
⑤ 小弟弟不走,死犟着坐在凉粉摊子前,我把他提起来,他又坐下去,如一摊泥。油在 鏊子里发出吱啦吱啦的声音,拱得我肚子里的馋虫乱爬。
⑥ 我不再吭气,心里盘算着,吃一盘凉粉,就要少称二两半的盐!于是我吼: 走不要你了!”但是小弟弟铁了心,我吓不倒他,他硬着头死坐着,不看我。
⑦ 我实在没法了,捏着口袋里的两毛钱,转过身,背对着三个弟弟和凉粉摊子。但是, 炒凉粉师傅的每一个动作, 我都听得清清楚楚, 特别是炒到最后, 铲锅底那一层黄灿灿的凉 粉锅巴的时候,师傅有意铲得浅,铲得慢,一下一下地,引诱着一街的人。
⑧ 凉粉铲到盘子里了, 筷子重重地放到矮桌上, 随后, 放凉粉盘子的咯噔声响在小弟弟 的面前。 ⑨ 二弟拽拽我的衣服, 小声地: “哥! ”三弟见我不吭声, 走到我面前, 怯怯地看着我。 我低下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⑩ 这时候小弟弟说话了:“哥,闻着把人香死咧,我只吃一口,剩下的你们三个吃。” (11) 小弟弟这一句话感动了我几十年。
当我转过身来的时候, 看见小弟弟眼巴巴地看 着我,我
“走,不
\"油糕,麻糖,还有馄饨。哥,妈不是
软软地说了一句:“吃吧。”他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夹了小小一点,放到嘴 里,没敢嚼,似乎在等着凉粉化在嘴里,等到咽的时候,声音却很大,我知道那是和着口水 咽下去的。
(12) 小弟弟站起来,把筷子递给我,真诚地说: 我说:“我不爱吃凉粉,你三个吃。”说着把筷子递给二弟。
(13) 二弟和三弟推让着,一人吃了一口,又让我吃,我自然还是推。小弟弟夹起一筷 子炒凉粉送到我嘴前面,那棕红的酱色,那飘忽的白色蒸气,顿时攻破了我的所有防线。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三个弟弟吃了两堆,剩下一堆,让我吃,我问是谁没吃,二弟说是小弟 弟没吃,留给我。
(14) 我没有再说话,其实也就小小三块,我吃了一块,夹起两块,一下子喂到小弟弟 嘴里。回到家里,母亲见我们弟兄四个满面红光, 就招呼我们吃饭。我把盐袋放到盐罐子上, 母亲掂了一下,笑着说:“吃饭。”
(15) 从这天开始的几个月里,我总觉得饭菜的味道淡了,
少放了盐。我悄悄地问几个 弟弟,
“哥,好吃得不得了,里头还有豆瓣 酱呢!”
他们也说感觉出来了,不敢问。多年以后,我问母亲那天掂出盐的重量没,母亲笑着
精选
说:“咋能掂不出来?! ”
(16) 我又问:“你知道我们把钱花在啥地方了?”母亲笑笑说:
的欢喜,还有比这便宜的事么!”
“五分钱买了四个娃
(《阅读》2016年第9期)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分)
19.
答
20. 品析下列句子在表达上的妙处。
(3分)
他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夹了小小一点,放到嘴里,没敢嚼,似乎在等着凉粉化在 嘴里,等到咽的时候,声音却很大…… 答
21.
么? 答 你觉得文中最感动人心的地方在哪里?为什(3分)
22.
行分析。 文中小弟这个人物形象非常鲜活,请简要进(3分)
23.
太馋了,太不懂事了,你认为呢? 有人说,文中的这几个小孩子(3分)
三、作文(50分)
“散步”,可结伴同行,也可独自一人;“散步”,可在自然的田野,也可在精神的
天地……生活中,我们需要奔跑,也需要“散步”。请以“散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 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参考答案
(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50字;④不得
1. A (解析:B项“姊妹”的“姊”读作“ zi”,“荫蔽”的“荫”读作“ y n ”; C项“脸 颊”的“颊”
精选
读作“ ji a”; D项“徘徊”的“徊”读作“ huf'。)
2. (焦—憔 ) (顷—倾 ) (原—缘 ) (酒酒—洒洒 )
3. D解析:“各得其所”是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与后半句意思矛盾。 4. D
5. C(解析:C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民族”。 6. C (解析:C项泰戈尔是印度诗人。)
7. 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支流,让它永不干涸澎湃向前
8. (1) B (2) 示例:我最羡慕“相依为命”的家庭,因为患难见真情。
(3) 同学们,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天起,就有两位天使一直守护着我们。跌倒时,他们把我
们扶起;受伤时,他们抚平我们的伤口;
高兴时,他们分享我们的快乐……他们为我们营造
)
)
了一个温暖的家,让我们齐声说:“我爱我家。”
9. (1)约定 (2)才 (3)离开 (4) 拉,牵拉
10. (1)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
(他的 )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元方却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11.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2. 意识到自己错了,表示歉意;同时看到元方如此不凡,想和他进一步谈论。
13. 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 “无礼”在前,对“无信” “无礼”之人无需 以礼相待。示
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 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14. 一是指赵大爷的帮助所带来的温暖;二是指“我”愧疚后感到了沉甸甸的亲情。 1 5.这句话写屋里冷,从侧面写出母亲在家里的无助与孤单,也为作者的自责埋下伏笔。
16. 一是看到母亲蜷缩在被子里,不想吃东西,心里既难受又自责;二是赵大爷的一席话触 动心扉,使作者
感到内疚,对不住母亲。
17. 赵大爷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他照顾“我”生病的母亲,送劈柴给“我” ; 他还是一个心思
缜密、 考虑周全的人: 他能发现母亲生病, 叫“我” 去生火, 去他家拿劈柴。
18. 示例:强调当父母老了的时候,子女更要对父母负起责任,尽量在父母身边尽孝,多陪 伴和照顾他们。 19. 示例:我带三个弟弟上街买盐,拿出五分钱买一锅凉粉的故事。
20. 动作描写,“拿、夹、放、咽”等一系列动词,把小弟吃凉粉时的样子生动呈现在读者 面前,既写出了
凉粉的好吃,更写出了小弟的投入、如痴如醉。
21. 觉得最感人的地方是“兄弟四人相互推让,谁也不多吃”那一幕,这体现出了他们的懂 事,相互关爱,
精选
体现了浓浓的真情
22. 小弟嘴馋、任性,面对好吃的,不停的嚷嚷,甚至一屁股赖在凉粉摊前不愿离开;但他 却是那么懂事、
克制、想着别人,只吃了一点点便不愿再吃,令人感动。
23. 并非如此。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平时连填饱肚子都成问题,根本就没有零食吃,作 为小孩子, 自
然难以挡住诱惑。 从这兄弟四个只吃了五分钱, 而且相互推让这些细节看,他 们是懂事的。
24. 作文略。
精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