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姣,苏文星
(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42)
[摘要]以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挂牌成立四周年为契机,总结了四年以来沈阳片区在制度创新、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并通过与厦门、西安、郑州等城市进行对比,指出了沈阳片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再从体制机制、发展基础、创新环境三个方面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为加快推进沈阳片区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制度创新;产业升级[中图分类号]F47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9-6043(2021)12-0017-03一、引言
负面清单以外的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实行备案制。2017年4月10日,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以下在提升贸易便利化方面,完成综保区桃仙园区建设并通简称沈阳片区)挂牌成立。四年以来沈阳片区抓住国家对过国家验收,开通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一点接入、一次提交、一次查验、一键跟踪、一站办理“五个一”,企业自贸区建设规划的难得机遇,贯彻落实*总书记系使用覆盖率超过80%,全市完成7万余单报关业务和2.3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各万余单报检业务。
级政府的领导下,省自贸办、省直机关厅局积极配合、协助沈阳片区管委会及市直各部门的各项工作,沈阳片区三、沈阳片区存在的问题
发展成效显著。四年来,沈阳片区以《中国(辽宁)自由贸虽然沈阳片区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厦门等先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为指导,制定了《沈阳片区总体实施行地区和西安、郑州、大连等同批城市比较,仍存在一些方案》,以制度创新为主线,树立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差距和不足。
识,充分发挥开放的引领作用和倒遇机制,以开放促改(一)制度创新成果不够突出
革、促转型、促创新,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整合国内外截至2018年底,沈阳片区拟全国复制推广创新案例资源和市场。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实现有2项(国有企业“内创业”模式、优化涉税事项办理程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探索了新路径、
积累了新经验。创新模式),厦门、西安、大连片区在全国复制推广创新案二、沈阳片区建设成果
例分别为4项、1项、1项;省级复制推广创新案例为26项,西安、郑州片区分别为6项、2项。沈阳片区创新案例沈阳片区自2017年4月10日挂牌以来,坚持边组在数量上与同批城市相比不少,但在制度创新的深度广建、边试验、边建设、边探索,在完成国家创新任务和促进度方面还不够,微观创新多,协同创新、集成创新少,包括地方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制度创新方面,截扩大东北亚对外开放等特色创新方面,省级创新案例仅止2018年底,完成省创新任务97项、完成3年任务的有1项(检验检疫支持装备制造业“全流程”集成)。西安84.35%,推动全市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区经验92项、完“一带一路”开放特色任务共形成7个省级以上创新案成3年任务的88.46%。形成创新案例39项,其中26项全例,协同和集成度高,运用效果好。
省复制推广,5项上报国家商务部,2项拟全国复制推广。(二)产业集聚效应还不明显
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牵头推动一是重点产业发展不充分。沈阳片区出台了重点发并完成自贸区及四个国家级开发区“证照分离”改革试展产业目录,促进先进制造、金融服务、融资租赁、科技创点,
在93项规定改革事项基础上,自主提出15项深化改新等产业发展,但与其他片区相比,在产业平台数量、发革事项,60%企业设立登记当天可以领到营业执照。在投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厦门片区重点发展融资资领域改革方面,积极对标国际通行规则和最高标准,对租赁、集成电路、航空维修等16个产业,其中航空维修产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对值143.51亿元(2018年沈飞民机等航空制造维修产值为
[作者简介]王姣(1974-),女,辽宁大连人,副教授,金融学博士,研究方向:普惠金融与区域金融环境优化研究;苏文星(1994-),河南鹤壁人,2019级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普惠金融与金融投资。-17-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商业经济第2021年第12期16.2亿元,厦门片区成立一年半时的2016年航空维修产值为121.06亿元)。郑州片区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7大重点产业,整车产量55.3万辆、产值850亿元,生产手机2亿部、产值3083.8亿元。
二是大项目还不多。2018年,沈阳片区新建亿元以上项目27个,计划总投资243.1亿元,远低于厦门片区新建亿元以上项目64个,计划总投资794.5亿元的水平。引进世界500强企业8家,远低于郑州片区的88家;引进的中西跨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航天科工、大唐集团、上汽通用等项目,相比厦门片区引进的太古、壳牌、亚马逊、波音、霍尼韦尔,西安片区引进的德国宝马、三星二期、法国赛峰飞机起落架维修、阿里巴巴总部,从影响力、体量上都有一定差距。
三是新注册企业偏少。截止2018年底,累计新增注册企业1.67万户,远低于厦门的4.07万户(挂牌两周年时为2.51万户)、西安的2.99万户、郑州片区的4.02万户。虽然沈阳片区新注册企业占全省自贸区的近一半,但与先进地区相比,由于产业基础有较大差距,注册企业数并不算多。
(三)开放合作促进作用不充分
一是对全市扩大开放拉动不够。2018年,新注册外资企业232户,数量低于厦门片区的2302户、郑州片区的244户。实际利用外资4550万美元、占全市3.2%,大连为18.43亿美元、占全市68.8%,郑州为5.97亿美元、占全市14.2%。进出口总额36亿元、占全市3.7%,厦门为1777.42亿元、占全市29.6%,大连为1596.22亿元、占全市34%,郑州为401亿元、占全市9.8%。厦门片区发挥对台交流合作优势,对台跨境人民币贷款占大陆85%,代理清算总量约占大陆1/10。西安片区打造“一园两国”产业发展新模式,促进区内产业转型升级,德国博世、宝马等企业的9个项目先后落地。沈阳片区虽然挂牌以来自身对外开放合作不断加快,但由于体量小和在全市占比小,对全市扩大开放合作的拉动作用还明显不足。
二是区域协同深度不够。与中德产业园和金融商贸开发区在政策、产业、制度创新协同方面进行了探索,但与外地相比有一定差距。郑州将自创区的创新成果和自贸区的制度政策实现无缝对接,实现“双自”联动和对其他区域的辐射带动。西安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率先在“双自”叠加区域开展金融创新、人才创新和制度创新有关试点,进一步降低创新的门槛和成本,通过“双自”联动,提高了科技创新对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带动力。
三是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不够。中欧班列作为连接中国与欧洲贸易运输的物流通道,能够有效带动周边商品集聚和仓储物流发展。从货源辐射面看,我市本省货源居多,而郑州和西安本省货源仅占20-30%,郑州货源地涉及全国3/4的省份、集货半径达1500公里。另外,西安片区还通过“通丝路”平台助力精准扶贫,覆盖陕西省60%的县域地区,其中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区)32个。从货运量、货值等方面看,我市中欧班列还有差距,累计开行182列、货值5.42亿美元,郑州开行1760列、货值84.62亿-18-
SHANGYEJINGJINo.12,2021
美元,西安开行1235列、货值31.47亿美元,厦门开行404列、货值10.51亿美元。
四、沈阳片区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体制机制方面
一是省级层面推动力度不大。
辽宁自贸区成立以来,全省仅召开一次领导小组工作会议,而福建省和陕西省分别召开了9次和3次,相比之下,我省在破解自贸区发展重大问题、向上争取更大改革权限和给予沈阳片区资金政策支持等方面,协调推动力度不足。二是市级层面合力不足。全市尚未形成共同参与自贸区建设的统一认识,还存在“自贸区建设是自贸区管委会的事”的思想,改革创新主动性不足;行政区与自贸区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合力不够,全市共同利用自贸区试验平台开展制度创新的参与度不高。三是与中直部门协作不密切。自贸区建设涉及的金融、通关等方面改革,需要得到人民银行、海关、证监会、银保监会等中直部门支持和参与,自贸区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在协调中直部门共同推进改革创新上层级较低、力量不足。
(二)发展基础方面
一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沈阳片区成立前原有企业仅611户,全口径税收仅2.3亿元,主要是规划之初为了划入内陆地区建设自贸区亟需的铁路和航空口岸功能,造成划入域内的产业比较薄弱。而郑州、西安、厦门、大连片区在规划时均是从原有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中挑选产业雄厚、发展成熟的区域组建的,原有企业分别为2.66、2.3、1.1、1万户。二是片区规划面积小。沈阳片区面积29.97平方公里,仅占全省自贸试验区1/4;远低于西安114.19平方公里、95.2%,郑州73.17平方公里、61.0%,大连59.96平方公里、50%,厦门43.78平方公里、36.5%。沈阳片区的规划面积与沈阳在辽宁乃至东北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符,功能承载能力偏低。三是土地供给不足。沈阳片区楼宇面积小,仅有创新天地、锦联、奥园、五州城、华越城市广场等部分空间可供企业入驻;可开发土地不足总面积的1/3,其中还有部分区域未完成拆迁、征收;土地成本相对较高,其中综保区内工业用地成本达到130万元/亩以上。
(三)创新环境方面
一是国家赋权不够。国家虽然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但赋予自贸区改革自主权不够。我市与作为经济特区的厦门和计划单列市的大连相比,在向上争取政策,进行自主改时,须通过省向上层层报批,程序繁琐,时间成本较大。二是省级支持力度较小。沈阳片区作为国家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仅具有省政府下放的133项行政权限,这些权限企业应用不多,感受度不高。我省没有自贸区专项资金支持,河南省每年给予全省自贸区2亿元扶持资金,用于支持自贸区建设和企业发展,其中郑州片区每年获得一半以上。三是区内试验载体不足。
沈阳片区96.4%.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王姣,苏文星: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建设成效及发展策略的企业为自贸区成立后的新注册企业,
均处于发展初期,对投资、进出口贸易、金融和类金融等业务需求少,企业对现有政策突破需求不多,加之区内国有企业少、综保区尚未运行,缺乏改革创新载体。
五、加快沈阳片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理顺体制机制
一是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市有关部门应会同省有关部门与人民银行、海关、证监会、银保监会等中直部门建立更有效的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自贸区运行中政策、创新、资金和开放平台建设等问题。二是争取省级部门支持。加强与省自贸办和商务厅等相关部门联系,在制度创新、国资国企改革、开放通道建设、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衔接、土地等要素保障、平台建设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三是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向国家和省申请将高新区、经开区、沈阳港等设为自贸区协同发展区,建立沈阳片区与中德园、高新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协同发展机制,最大限度利用自贸区政策创新优势,加快形成多区联动、协同发展态势。加强自贸区与浑南和苏家屯两区协作,在土地资源利用、招商引资等方面统筹规划、成果共享。与其他行政区通过作飞地经济”
等方式实现共同发展。(二)强化产业集聚升级
一是强化要素保障做强新兴产业。对自贸区重点发展的信息技术、数字医疗、工业设计、保税维修与再制造、新能源汽车、跨境金融、贸易金融、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
新兴产业,各有关部门在安排用地指标,落实高端领军人才奖补政策,实现水、电、煤、气与工业企业同质同价等方面,应给予优先支持。二是引进龙头项目带动重点产业。实施“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招商模式,大力引进成长性好、牵动力强、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努力打造郑州富士康级别的全球智能制造基地。三是发展跨境电商优化产业结构。把跨境电商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加快完善保税仓、自提店等跨境电商基础设施。与沈阳铁路局、沈阳桃仙国际机场集团等部门联合向国家申请,尽早打通航空、铁路物流通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支持跨境电商发展政策,推动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尽快落地。通过跨境电商带动三次产业、特别是出口加工、服务和货物贸易加快发展。
(三)推进制度创新
一是强化特色创新。在国资国企改革方面,支持国资国企借助自贸区平台,通过案例推广和复制使全市国资国企在资源整合、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成为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主体。在促进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方面,通过自贸区平台进一步强化与东北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融合,发展与香港的跨境金融和保理业务,大力发展与日韩的服务外包业务,通过丹东加快与朝鲜的开放与合作,完善中-俄-蒙跨境物流业务,推进东北亚经济走廊建设。二是推动协同创新。充分利用中德园、金融商贸开发区、
高新区和经开区已有的产业优势、政策优势和创新成果,整合高端制造、金融服务、自主创新、国资国企改革等创新资源,放大自贸区大胆试大胆闯的制度创新优势,
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加快形成全市“一盘棋”协同创新局面。三是加强集成创新。强化自贸区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项层设计,推动全市各部门及17个工作组,结合分管业务主动创新,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集成创新。强化考核激励,将各成员单位创新成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
(四)扩大对外开放
一是进一步完善开放平台功能。加快综合保税区建设。完善桃仙园区跨境电商保税仓、服务贸易中心以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海关沟通协调,争取海关早日入驻,封关运行。推进沈阳港建设。向国家有关部委申请,加强与辽宁机场集团、沈阳铁路局会商,推动沈阳港项目立项,争取纳入全省“是进一步完善港口建设体系。强化对中欧班列支持力度,对开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班列按运营里程、重载率、货运量和实载开行量给予奖励和补贴。二是完善口岸功能。目前,航空燃油保税储备功能已经获批,相关部门应抓紧筹备落地,争取早日开仓运营。在已有农产品、水产品进口功能基础上,参照厦门、郑州、西安完善口岸功能的经验做法,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药品进口功能。借鉴郑州经验,
加强与天津港合作,增加平行车和整车进口功能。三是深化区域开放合作。深度参与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统筹推进沈阳“一带一路”枢纽建设,积极融入“纽建设,积区域合作。鼓励企业通过自贸区平台、利用自贸区政策“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技术转让、第三方检验检测等服务。[参考文献]
[1]蔡玲,杨月涛.自贸区政策与经济增长[J].现代经济探讨,2021(6):68-76.
[2]张颖,逯宇铎.自贸区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及创新能力影响研究———以辽宁自贸区为例[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3):130-133.
[3]李航.沈阳自贸区的国际化、贸易便利化发展路径探究[J].对外经贸实务,2020(3):21-25.
[4]王昆强,唐蒙,成睿熙,王树恩.海南自贸区科技创新战略路径解析与管理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21,39(1):90-95.
[5]李善民.中国自贸区的发展历程及改革成就[J].人民论坛,2020(27):12-15.
[6]张绍乐.中国自贸区体制机制创新的问题与方向[J].区域经济评论,2020(4):116-122.
[7]李昆霖.中国自贸区建设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20(5):84-89.
[8]李磊,李梓阁.基于LDA主题模型的自贸区治理政策文本聚类分析———以辽宁自贸区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2):23-34.
[责任编辑:赵磊]
-19-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