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杨继洲《经络迎随设为问答》阴阳学说运用初探

来源:爱够旅游网
·758· 浙江中医杂志2018年1O月第53卷第lO期 杨继洲《经络迎随设为问答》阴阳学说运用初探 姚婷 。陈峰。 l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杭州310053 2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 浙江嘉兴314001 摘要《经络迎随设为问答》出自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卷四,集中体现了杨继洲的针刺手法理论精髓 及实践经验。本文从经络、针刺补泻、针刺辨证论治三个方面归纳总结了其中运用中医阴阳学说的内容,以 期能为针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关键词 杨继洲 针灸大成 经络迎随设为问答 阴阳学说针刺 《经络迎随设为问答》出白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 成》卷四,是杨继洲在经络理论和针刺手法等方面的经 验总结。该节共有36问,内容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现, 浓缩凝结了杨氏在针术方面的精华。其内容主要包括经 2阴阳之于针刺补泻 2.1针刺深浅:此为针刺治疗的重要方面,《黄帝内 经》“五刺”有刺皮、刺分肉、刺脉、刺筋、刺骨等,即刺 分深浅。杨氏以阴阳为纲指导临床运用,在答“刺阳者 卧针而刺之,刺阴者按令阳散乃内针”中日:“凡欲行 阳,浅卧下针,循而扪之,令舒缓,弹而努之,令气隆盛 络理论、针刺迎随之法、针刺补泻治法三个方面,其中迎 随之法中又论述了迎随、子午、候气、呼吸、徐疾、久速、 从荣置气、从卫取气、针头补泻、寒热虚实、补泻得宜 等…。文中论述无论是经络理论,还是针刺手法,亦或针 而后转针,其气自张布矣,以阳部主动故也。凡欲行 阴,必先按爪,令阳气散,直深纳针,得气则伸提之,其 气白调畅矣,以阴部主静故也。”这段论述强调了针刺 阳部(心肺之部)宜浅、宜卧针;针刺阴部(肝肾之部) 宜深、可直刺。 刺治法,均论及对中医阴阳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本文就 《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有关运用中医阴阳学说的内容 进行归纳总结,以期能为针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及 方法。 1阴阳之于经络 杨氏在答“迎随之法”中提及“春夏二十四息,先深 后浅;秋冬i十六息,先浅后深”。如《难经·六十九难》 中日:“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 杨继洲认为,经络分阴阳,阳经阴络行于脉外,阴经 阳络行于脉内;肢体分阴阳,筋骨为阴,皮肤为阳;五脏 分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荣卫分阴阳,荣为阴,卫为 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 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 秋冬必致一阳。”春夏两季,气候温暖,初进针时应将针 深刺到肝。肾之部(深达筋骨),得气后,将针提到浅层,以 阳。如其在答“迎随之理何如”中日:“所谓诸阳之经,行 于脉外;诸阳之络,行于脉内;诸阴之经,行于脉内;诸阴 之络,行于脉外,各有浅深。”在答“经络”中日:“外具阴 将阴气持之心肺之部;秋冬两季,气候寒冷,则初进针时 应浅,刺至心肺之部,得气后再将阳气随针推入深部,以 使阴阳之气调和。杨氏还说:“故泻者先深而后浅,从内 引持而出之。补者先浅而后深,从外推内而入之。乃是因 阳:筋骨为阴,皮肤为阳。内具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 阳。”在答“诸家刺齐异同”中日:“余读《难经》,常见针 师丁德用所注,乃言人之肌肉,皆有厚薄之处,但皮肤之 上,为心肺之部,阳气所行;肌肉之下,为肝肾之部,阴气 其阴阳内外而进退针耳。”明确说明提插补泻的理论依 据为人身之阴阳表里的变化。 2.2呼吸补泻:杨氏在答“呼吸之理”中曰:“此乃调和 所行也。”在荣卫问题上,杨氏也认为“卫外为阳部,荣内 为阴部”,如云:“夫荣卫者阴阳也,经言:阳受气于四 末,阴受气于五脏。”以上言明人身之内外、表里、脏腑、 经络的阴阳属性,对于指导根据病位的不同选用不同的 针刺手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讯作者:陈峰,E mail:cfly149@126.com 阴阳法也。故经言呼者因阳出,吸者随阴人”“诸阳浅在 经络,诸阴深在脏腑,补泻皆取呼吸,出纳其针。”说明了 阴阳理论是呼吸补泻的指导思想。杨氏在答“补者从卫 取气,泻者从荣置气”中日:“经日:卫者阳也,荣者阴 也。呼者阳也,吸者阴也。呼尽纳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 浙江中医杂志2018年10月第53卷第1O期 故者,即是取气于卫。吸则纳针,以得气为故者,即是置 气于荣也。”此即以呼吸调荣卫之法。杨继洲在浅取卫 分、深取营分的基础上,增加了呼吸方法。呼气纳针而针 入卫分,吸气时出针为补;吸气纳针而针人营分,呼气时 出针为泻 。 2.3子午补泻:杨氏日:“一日之内,有阴有阳,有阳中 隐阴,有阴中隐阳,有日为阳,夜为阴,子一刻一阳生,午 一刻一阴生,从子至午,故日:子午之法也。”故子午补泻 之法亦源于阴阳。 杨氏于答“子午补泻”中日:“故左转从子,能外行 诸阳;右转从午,能内行诸阴。人身则阳气受于四末, 阴气受于五脏,亦外阳而内阴也……男子生于寅,寅, 阳也,以阳为主,故左转顺阳为之补,右转逆阳为之 泻。女子生于申,申,阴也,以阴为主,故右转顺阴为之 补,左转逆阴为之泻,此常法也。”子午补泻的主要手 法是左右转针而从阴阳,从阳为补,从阴为泻。男性左 转为补,右转为泻;女性右转为补,左转为泻。其继言: “假令病热,则刺阳之经,以右转为泻,以左转为补;病 寒则刺阴之经,以右转为补,左转为泻,通变之法也。” 热性疾病刺阳经。左转为补,右转为泻;寒性疾病刺阴 经,右转为补,左转为泻∞ 。这也是中医阴阳思维在针 刺实践中的运用。 2.4杨氏针刺复式补泻要法:杨继洲以阴阳理论指导 针刺复式补泻。如其在《诸家得失策》中日:“天地之道, 阴阳而已矣;夫人之身,亦阴阳而已矣。阴阳者,造化之 枢纽,人类之根柢也,惟阴阳得其理则气和,气和则形亦 以之和矣。” 杨氏在答“补针之要法”中说到:“补针之法……催 气针沉,行九阳之数,捻九撅九,号日天才。少停呼气三 口,徐徐又插至筋骨之间三分,又如前息数足,复觉针下 沉涩,再以生数行之,号日地才。”在答“泻针之要法”中 说到:“插入三分,刺入天部,少停直入地部,提退一豆, 得气沉紧,搓拈不动,如前息数尽,行六阴之数,捻六撅 六,吸气三口,回针提出至人部,号日地才。又待气至针 沉,如前息数足,以成数行之,吸气二口,回针提出至天 部,号日天才。”可以看出,杨氏在补泻手法中提倡用天、 人、地三才法在三部行针,其在行文中也明确了三部的 固定部位(天部在皮下,人部在肉,地部在筋骨),天为 阳,地为阴,人于天地之间,则交感于阴阳流通之变化。 其补泻亦行阴阳之数术,补针行九阳之数,泻针行六阴 之数。 3 阴阳之于针刺辨证论治 针刺的辨证论治是《经络迎随设为问答》的主要内 容。杨氏以八纲辨证为指导进行针刺辨证论治的应用。 杨氏在答“阴阳居易之理”中日:“此则阴阳相乘之意也 ……其实者为痛,其虚者为痒。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 不得者,亦阴也,法当深刺之;痒者阳也,法当浅刺之。病 在上者阳也,在下者阴也;病先起于阴者,法当先治其 阴,而后治其阳也;病先起于阳者,法当先治其阳,而后 治其阴也。”阴阳相乘,即阴阳不和交争之意,杨氏认为 实证多表现为疼痛,为阴证;虚证多表现为痒证,为阳 证。阴证法当深刺,阳证法当浅刺。此为从虚实辨阴阳而 后定针刺之方法,另外也指出针刺治病需分清病位之阴 阳以及阴阳相乘起病之先后。 杨氏在《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言及寒热之治时 日:“大寒在外者,留而补之。人于中者,从合泻之。上 寒下热者,推而上之。上热下寒者,引而下之。寒与热 争者,导而行之。”其在《针有深浅策》中言:“吾尝考之 《图经》,受之父师,而先寒后热者,须施以阳中隐阴之 法焉。于用针之时,先人五分,使行九阳之数,如觉稍 热,更进针令人一寸,方行六阴之数,以得气为应。夫 如是,则先寒后热之病可除矣。其先热后寒者,用以阴 中隐阳之法焉。于用针之时,先人一寸,使行六阴之 数,如觉微凉,即退针,渐出五分,却行九阳之数,亦以 得气为应。夫如是,则先热后寒之疾瘳矣。”认为先寒 后热证,须施以阳中隐阴之法;先热后寒证,需施以阴 中隐阳之法。杨氏对此治疗效果给予了针之可除,病 则瘳矣的肯定。 4结语 阴阳学说为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之一,也是中医学理 论体系当中极其重要的学说,其被用来认识和概括人体 发生的各种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 。在八纲辨证中,阴 阳为其总纲;六经辨证更是将阴阳学说与经络学说紧密 相连。《灵枢·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 阴与阳,精气乃光。”杨氏云:“学者苟不明此经络、阴 阳、升降、左右不同之理……遂致贼邪未除,本气受弊, 则有劳无功,反犯禁刺。”言明不将阴阳与经络的理论厘 清,并用以指导实践,则无异于盲人摸象,于临床上易犯 针灸的禁忌。 5参考文献 [1]张缙.针灸大成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404. [2]董锐,高颖,王富春.古代营卫补泻针法对比分析[J].山 东中医杂志,2008,27(4):251—253. [3]林祥军,王富春.古代捻转补泻技术探析[J].针灸临床杂 志,2008,24(6):5-6. [4]姜青松,罗建,罗才贵.论针刺手法中的阴阳五行蕴意 [J].浙江中医杂志,2018,53(1):卜3. 收稿日期 2018-05—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