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云和雨”、“风的观察”、“气温的变化”、“我们关心的天气”四部分构成。前三部分呈现构成天气最基本要素即云、降水、风、气温的有关内容,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他们用观察、测量、描述、记录、推测的方法去展开对天气的研究,发现生活环境中天气要素的变化。后一部分呈现人们是如何了解未来天气的。
本单元的教学要通过一些活动,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能列举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影响的实例;知道天气的描述能够用温度表、简易风向仪、雨量器性观测。
下面分课来分析。
第一课:云和雨(鉴于内容多需课外进行,分两课时)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谈话,使学生知道人们熟悉天气、观测天气、猜测天气是很重要的。
2、培养学生在观察这一科学活动中,首先需要明确观察的内容及观察要做好预备的良好习惯。
3、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观察活动,能通过观察发现云是变化的,它们有高有低、有厚有薄、有深有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通过观察、记录、描绘、收集资料、交流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研究科学的精神。
5、知道云变化可以判定天气阴晴。
6、欣赏漂亮天气,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研究的爱好。
7、通过什么样杯子能用来做雨量器和测量雨水厚度方法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明白雨量器的原理和会测降雨量。了解雨量等级。
8、通过活动能发现云和雨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云的观察、雨量的测量活动。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工具测出降雨量。
第一课时:认识云
三、教学过程(一):
1、首先是激发学生观察云和雨的兴趣,可由以下四个环节去开展。
①可以向学生展示天气图片(蓝天白云、乌云滚滚、晴空万里、朵朵白云、大雨倾盆、毛毛细雨)。
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③让学生说说天气对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突出天气的重要性。
④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说说怎样观察天气情况。
⑤由此可让学生知道观察天气变化要从观察云开始。
2、观察云和熟悉云
①讨论观察云要做好那些预备,重点观察那些方面。(引导学生说出观察云要做好记录,注明观察时间、地点,画出云图,把自己的新发现用文字或图形记录下来。观察时要注重安全,眼睛不能直接看太阳,为防止强光伤眼,描绘云图时还可以戴墨镜。) ②学习如何看云量。出示几张云图请学生们说说云有多少?(使学生体会到云多云少
| 说法不统一,必须有统一的表达方式才行) 讲解:假如把天当做一个圆,再把它等分成四格。把看到的云,按 照它在天所占的多少,描绘到这个圆的格子里,如:估计云占天空的1/4, 可以用左图的方式来表达,也可以用文字来说明。如:哪方天空云很多; 整个天空云很少;几乎全部都是云。 |
3、外出观察活动。
分发云观察记录表(附图),分组去操场上观察4、交流活动。
让记录较全面的学生上台展示云观察记录表,说说观察到的云的情况。使学生都知
道云是能变化移动的,有厚薄、深浅、高低、多少之分。知道自己有哪些方面还没有观
察到,给予补充。
5、通过课件展示云的其他相关知识。
①介绍10种主要的云,欣赏大自然的美。(卷云、卷积云、卷层云、高积云、高层云、层积云、层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
②简单讲解:云的色彩是阳光照射产生的,云高的有一万多米,低的几十米,厚的
七八千米,薄的几十米。云的种类很多,千姿百态。
③与云相关的民间谚语。
附云观察记录表
| 第二课 |
趣,
引导学生从观察云到观察雨。通过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谈谈云与天气有什么关系?(请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②大家说的对不对呢?请学生们查阅资料。(天气预告是怎样按云量的多少区分大气情况的)
③讨论云量与天气变化有什么规律?(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总结归纳出:云量小,轻易是晴天;云量大,轻易是阴天)
④想一想:说说阴天与下雨有什么关系?
2、熟悉降雨量,测量降雨量。
①出示课件(主要表现下小雨和下大雨,建议最好用视频,让学生观察的更直观)。②讨论下了多少雨?(让学生充分描述雨的情况,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要收集所有
的雨水来知道降水的多少是不可能的)
③出示雨量器或雨量器图片,讲解测量雨下了有多大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雨量器及
雨量器的原理。(让学生知道雨的大小只能用所降雨水的厚度表示雨下了多少)
④实地去量雨:把学生带到事先选好的、没有遮挡的空地上来收集雨水。假如不下雨,
可以用喷壶、水管喷淋模拟降雨过程。最主要就是让学生体验这个过程。
⑤查看资料:学习气象台制订的《雨量等级表》。(附图)
请学生对照《雨量等级表》说说刚才雨的等级(注意要说明通常是24小时的雨量)。
⑦讨论:云和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发表自己的见解。
3、通过交流讨论雨的其他扩展知识。
①讨论影响降雨量的因素。(引导学生说出,降雨持续时间不同、覆盖地域不同都
会影响雨量的大小)
②探究活动:假如不是直筒杯还能正确测出降雨量吗?
让学生用不同杯子收集雨水,看看杯中雨水的厚度,讨论为什么不同式样的杯子测
得降雨量不—样?(通过观察、比较,学生会发现不同的杯形水的厚度将受到影响,只有
直筒杯子才能正确测出雨水下了有多厚)
4、课外收集。
要求让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天气的习惯,把平时画的、拍的、剪的关于云和
雨的各种资料收集起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附雨量等级表
雨量等级表
等级 | 小雨 | 中雨 | 大雨 | 暴雨 | 大暴雨 | 特大暴雨 |
24 小时的雨量 | 小于10毫米 | 10~25 毫米 | 25~50 毫米 | 50~100毫米 | 100~200毫米 | 大于200毫米 |
第二课风的观测
设计思路:
1、由寻找风的踪迹开始,逐渐进入判定风的方向。通过学生用自己的风向标测定
风向,初步知道测定风向的方法。并能利用四周事物的现象对风向作出判定,进一步巩
固风向的概念。
2、通过吹纸风车体验到风是有力量的,风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3、通过学习书本上的风力表,明白生活中人们对风力的大小作了等级规定。然后,根据书上图中的现象作出风力大小的判定,最后,到操场上对今天的风力大小作出判定,从而初步形成风力大小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用简单的方法测定风向。
2、感受风的力量,设计制作简单的装置测定风力的大小。
3、能初步判定风力的大小及等级。
4、经历测定风向和风力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判定风向和风力的大小。
难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判定风向和风力的等级。
三、教学过程:
1、根据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交流“风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怎么知道起风了?”2、测定风的方向。
①带领学生,去操场寻找风并作出记录。
②测量风向
用自制的风向标测定风向。(在测定风向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吗?发现风向会不断改变,这个怎样解决呢?2分钟内出现次数最多的风向是当时的风向)
③讨论:旗帜、烟飘的方向和风向的联系。
3、风有力量
①让学生分析同风向的风一样吗?以此带出风有大小之分。进而让学生思考测量风的大小的方法。举例说明风是有力量的,力量是有大有小的。
介绍气象站也有用风杯的转动来测定风力大小的方法。
②制作一个纸风车。
钮扣有什么变化?思考这种变化和吹的气有关系吗?让学生对风车吹气,仔细观察,
学生分组吹风车后思考、讨论并把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
4、风力的大小
①让学生回忆电视、广播里是怎样报风的情况的?(了解风有级别之分)
②通过风力等级表判断今天的风是几级吗?仔细看书中的风力等级表。先让学生来判定一下书中的四幅图里的风是几级?
③去操场分组进行观察看看今天的风力是几级,然后进行比较。
第三课气温的变化
设计思路:
1、学生在熟悉了温度计的使用后提出要测定气温。因此在教学中将使用温度计的技能练习,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保证学生较顺利地获取我们生活中的环境与气象台预告气温的环境下的各种温度数据。
2、在强调动手实践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得失形成更理性的思考,所以在本课教学活动中,对温度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放在本课的核心地位,以突出交流活动和结构性探究作为本课的基本教学方式。
3、为了充分保证上述活动和学生自主观测,应当为学生的活动做好各种预备及有效的指导。如:百叶箱的设置、观测地点的选择,学生用温度计的课前检测,带领部分学生用学校百叶箱观测一周气温。收集上课当天本地(教室)的气温实况等。把测定的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教学中指导学生们作折线图,通过折线图,清楚地看出当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气温、天气预告的主要含义。
2、会用温度计等进行简单的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3、激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兴致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难点
测量气温和分析气温变化规律。
三、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①出示今天电视台的气温预告。
②让学生读出课室里温度计的温度。
③让学生发现教室里的气温可能和气象台预告的一样?
④组织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此导入课题。
2、熟悉气象台预告的是什么环境下的气温。
①出示百叶窗图片(课本35页)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要适当进行引导,让学生观察讨论的范围紧扣以下五个环节:“百叶箱的构造怎样的”、“百叶箱这样的构造有什么作用”、“百叶箱里有哪些仪器”、“百叶箱应放在什么地方”、“百叶箱里的气暖和外界气温有什么不同”
②百叶窗原理:百叶窗是安装温、湿度仪器用的防护设备。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白天,空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弱于任一种温度感应元件;夜晚,空气的红外辐射能力又弱于任一种温度感应元件的表面。任何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的测温元件,其测量值在白天将系统偏高于气温,夜间则系统偏低。为避免这种辐射误差,必须对测温元件采取有效的辐射屏蔽措施。百叶箱是其中的一种,广泛安装在气象台站网的气象观测场上。
③简单介绍气象台情况。
3、测量教室的温度:
①根据百叶箱的原理让学生思考温度计应该挂在教室的什么位置比较合适,怎么挂?
②请学生设计一下,你认为怎样测教室气温的变化:
引导学生围绕“一天测气温几次”、“每次什么时候测”来分析。并要养成记录的习惯,便于数据的对比得知变化的趋向。(具体见课本36页)
4、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①观察课本第36页上图,2002年不同季节的气温记录。
比较一下: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里,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距有什么不同 ②观察课本第36页下图:2002年12月8日的气温变化折线图
注意做折线图时,应注重些什么。教师示范:制作气温折线图,从这幅图中,12月8日工资这天的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③课外活动模拟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
让学生课后学生模拟12月8日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做出自己记录的一天的气温折线图。注意测量次数和时间。
第四课:我们关心的天气
设计思路:
1、本课教学内容共分4个部分:不同的天气,生物预告天气,猜测未来的天气,了解天气预告中的新内容及阅读与拓展。
2、不同的天气是让学生通过交流的形式,了解自然界里各种各样的天气,感知不同的天气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让学生们尝试用简单的图画来记录天气情况。
3、生物预告天气是简单介绍生物中为什么能预告天气的道理,有很多生物都有比我们人类更早地知道天气的本领。让学生收集和天气有关的谚语、儿歌等。激励学生去观察动物和植物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使学生养成长期注重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良好习惯。
4、猜测未来的天气是让学生讨论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可以了解明天的天气,利用课本第40页两幅卫星云图,从卫星云图上可以看到本地区当天的云层情况,尝试推测当地第三天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5、了解天气预告。为了更好地关注人们的生活,人们可以根据天气预告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或生活行为。
一、教学目标要求:
1、了解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天气,感知不同的天气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2、激励学生去观察动物和植物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
3、使学生能坚持观测天气和长期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
4、在观察和研究天气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对四周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教师和学生观察天气,熟悉天气,猜测天气。
难点:推测天气变化的经验和用物象预告天气的活动。
三、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通过天气预告让学生知道天气的多样性以及关注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天气的一些问题。
2、不同的天气
(1)、首先小组交流不同天气的体验,教师规定讨论的大概方向。①说说自己曾经碰到过哪些天气。②在不同的天气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③你印象最深的一次非凡天气是怎样?有什么样的感受?并且记录下来。
(2)、在不同的天气里,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印象最深的天气通常都是比较恶劣的天气,并会有一些特殊的感受,这样我们就便于让学生讨论分析对于这类天气,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①让学生知道怎样保护自己。
②好天气里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恶劣的天气时又该怎么办?
(3)、用图画记录天气
①让学生想一个记录天气既方便又形象的办法吗。由此引出天气符号。
②让学生为各种天气设计一种符号来记录。
③展示学生作品。
④展示国际通用天气符号进行对比。
④提醒学生们用符号记录当天的天气。
(4)、鼓励学生坚持用简图记录一周的天气。(或者长期记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