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人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中试卷
《人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中试卷
李轶凡 51150400051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下列那些情况属于发展(ABD )
A.智力提升 B.身高增长
C.习得不良行为D.掌握第二语言
2.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的智力理论,(A )随着个体的发展持续逐渐稳定
地增长,直到60岁以后才开始下降;(C )则在成年初期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A.晶体智力 | B.智商 | C.流体智力 | D.情绪智力 |
3.简单来说,负强化可以理解为(D )
A.给予奖励 B.移除惩罚 C.给予惩罚 D.拿走奖励4.青少年在以下哪个阶段不仅要考虑清楚“我是怎样的人”,还要考
虑“我将成
为怎样的人”,(B )
A.勤奋对自卑
C.亲密对孤独
B.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繁殖对停滞
5.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权威人物的单方面要求,是大家共同约定的,只要
大家同意,规则也可以修改,这意味着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开始进入
(C )
A.自我中心阶段 | B.权威阶段 | C.可逆性阶段 | D.公正阶 |
段
6.皮亚杰认为,守恒是(C )阶段儿童具备的能力。
D.形式运算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7.“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现象(B) C.分化A.强化 B.泛化
8.一般说来,态度包括以下几个成分:(ACD )
A.认知成分 | B.道德成分 | C.情感成分 | D.行为倾向成分 |
9.社会学习理论将学习分为(BC )
A.亲历学习 | B.自主学习 | C.观察学习 | D.合作学 |
习
10.用列课文结构提纲、画网络图的方法促进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C)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资
源管D.消退
理策略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计10分)
1.突触增长主要包括_、_________等两种基本方式。2.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练习律、准备律和_。
3.研究道德发展的常用方法有_、_。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30分)1.增强自我效能感的常用策略有哪些?
答:
(1)行为的成败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成功机会。
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效能影响是最大的。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为学生树立合适的学习榜样。
这是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它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
(3)言语说服。
这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由于使用简便它成为一种极为常用的方法。然而,依靠这种方法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不易持久,一旦面临令人困惑或难于处理的情境时,就会迅速消失。
(4)唤醒身心状态——对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适当的归因反馈。
唤醒也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唤醒使得个体处于兴奋状态,驱使他们完成任务。他们变得兴奋,表现得更好。
2.友谊对青少年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答:
朋友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关于他人、社会和世界各地的信息;同龄朋友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理解和情感支持,能够帮助同伴应对紧张和
压力,并提供一定的动力;朋友能够帮青少年提供管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的方法;青少年间的友谊可以促进其学习与他人交流;青少年间的友谊能够促进智力的增长,也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简述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答:
斯滕伯格认为智力包括三个部分──成分、经验和情境,它们代表了智力操作的不同方面。三种智力成分为:
(1)成分智力。指个人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通过思维、判断推理以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它包含有三种机能成分。一是元成分,是指人们决定智力问题性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分配资源的过程。
这个决定就是由智力的元成分控制的。二是执行成分,是指人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三是知识习得成分,是指个人筛选相关信息并对已有知识加以整合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2)经验智力。指个人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时整合不同观念所形成的创造能力。
(3)情境智力。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学得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结合实际案例,具体分析班级里的某位同学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针对不足,分析其原因,并尝试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
答:
我所任课的班级有一个男孩子,他比同班的孩子小一岁,他的学习成
绩属于中等偏低的程度。这个孩子我比较了解,比较清楚这个孩子的优质和不足。
优势有:
(1)理科思维比较强,喜欢学有关逻辑思维的学科。
(2)可提升空间大。
(3)后劲足
(4)态度端正,愿意学习
不足有:
(1)贪玩
(2)语文英语学科成绩一般
(3)学习不自主
(4)容易受其他同学影响
不足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1)这个孩子贪玩,是因为他的生理基础。这个孩子比自己的同班同学小一岁,
他的智力还没有发展到能完全接受他所接触的课业的程度,自己的自控能力还不足。他的身体还没有发展完全,学业成绩自然不会太好。针对这个,我会努力让自己不要着急,等到这个学生再大一岁,他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自然会发展到一定程度。
(2)语文英语这类偏文科的科目成绩不好,是因为这个学生可能对于某一种或
者某几种的学科内容极度不感兴趣,或者完全没有该学科所需要的某
种思维方式,那他在学习这种学科的时候就会非常吃力,也会造成学业成绩低下。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适当的给这个孩子增加一些有关语文英语的兴趣类知识,让这个学生感兴趣,从而提升这类学科的成绩。
(3)这个学生学习不自主,是因为他的学习动机有问题。有可能这个学生在早
期学习的时候,父母就采取物质奖励的方法,来鼓励孩子进行学习,但是随着孩子的发展和要求的提升,父母可能不再能够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这也就造成了孩子的失去了学习的动机,没有学习目标,自然学业水平下降。针对这个,我们要多进行鼓励,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帮他来设置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比如说下次考试提升多少分数,下次作业做对的题目增加。长期目标比如说高考之后想报哪所学校,将来想做什么职业等等。
(4)容易受其他人影响,也就是他的学习环境的问题。如果没有学习氛围,或
者这个学生的朋友都不太喜欢学习,或者都学习成绩比较低,这个学生自然也不会在学业上下太多功夫,甚至对学习没有正确认识。其中人际交往
也很重要。人际交往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影响。人际关系差,其他同学讨厌,老师讨厌,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态度,从而导致学业不良。针对这个问题,我会建议家长也会自己开导这个学生,告诉他如何选取自己的朋友,什么样的朋友对你有最积极的影响。通过周围朋友和家长老师的影响,他对自己的学业态度应该有所改善。
2.结合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举例说明,如何塑造学生的行为。
(1)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符合教师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以进一步
的加强、重复出现。在班里出现符合你预期的一些情况的时候,要及时的予以奖励,这些奖励可以是口头鼓励,也可以是真正的奖励。要让孩子们明白这样的行为是对的,进行这样的行为的正强化,学生才能够知道 从而继续进行自己的这种行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符合老师预期的行为,
(2)惩罚。当学生出现一些不符合教师目标的行为时,采取惩罚的办法,可以
约束这些行为少发生或不再发生。惩罚是力图使所不希望的行为逐渐削弱,甚至完全消失。用这样的行为来惩罚那些出现不合适行为的孩子,让这些孩子和其他所有孩子知道这是不符合老师期望的行为,明白自己的行为是错的,从而让很多孩子意识到,也让这些不好的行为越来越少。
(3)负强化,负强化强调的是一种事前的规避。俗语“杀鸡儆猴”形象说明了两
者的联系与区别。对出现了违规行为的“鸡”加以惩罚,意欲违规的“猴”会从中深刻地意识到组织规定的存在,从而加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在事情发生之前,要进行教育。提前说明学生的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还有要对不符合规定的行为作出及时的回应,这样很多还没有犯错的孩子会注意到自己的行为,从而规避这些行为。
(4)忽视,就是对已出现的不符合要求的行为进行“冷处理”,达到“无为而治”
的效果。学生其实很害怕不受关注。教师对学生的不关注是最大的惩罚。学生会努力引起教师注意,所以根据这种心理,教师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来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学生为了让老师关注他会努力向着教师希望的方向发展,如果冷处理,可以让他意识到他这样的行为会让教师不高兴,从而改掉自己的这种行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