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陕西省2020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卷

来源:爱够旅游网
陕西省2020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对世界和人生的 ,对是非美丑的 ,对热情与幽默的 ,以及对文学本身的 和追求,都是从阅读中开始的。 A.认识 爱好 辨别 感受 B.感受 辨别 爱好 认识 C.感受 认识 爱好 辨别 D.认识 辨别 感受 爱好

2 . 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B.体育考试时,李明考试成绩优秀,无独有偶,王新也获得了优秀。

C.领导干部要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负起责任,决不允许马虎从事,敷衍塞责,玩忽职守。 D.谈起互联网,这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连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3 . 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凡山水,都有自己别样诗意的称谓, 。诗乃抒情之物,心中有情,需要抒发,便诞生了诗歌。硬要砍捍诗歌的抒情性,等于掏掉了诗歌之心。假如把中国的山水,用以叙事称谓,无疑,那是白水一杯,无味也无色了。诗歌的抒情性和形象思维之功,是断不可抹杀的。 A.这与我们古老的文化传承有关,尤其与沿袭创新有关 B.这与我们古老的写作手法有关,尤其与起承转合有关 C.这与我们古老的风俗习惯有关,尤其与风土人情有关 D.这与我们古老的传统文化有关,尤其与诗词歌赋有关

4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第 1 页 共 13 页

A.卑鄙(bǐ) 翌日(yì) 晦暗(huì) 挑拨离间(jiān) B.瞭望(liáo) 蘸水(zhàn) 缄默(jiān) 接踵而至(zhǒng) C.拙劣(zhuō) 隧道(suì) 寒噤(jìn) 哺乳动物(pǔ) D.蛮横(hèng) 蜿蜒(wān) 挚爱(zhì) 阳奉阴违(wéi)

5 . 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亚文在课堂讨论时感慨地说:“李老师的分析真是抛砖引玉,对我启发很大。” B.“稽首”是我国古代九拜中最隆重的礼节,行礼时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表示敬意。 C.今年恰好而立的张志华,有一个比他小6岁的妹妹盈盈,那么盈盈应该属“龙”。 D.“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黄”,讲的就是寒露期间的气候和物候。

6 .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我的叔叔于勒》选自小说集《羊脂球》,作者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 B.《范进中举》中有“谨具贺仪五十两”一句,其中“贺仪”指的是贺礼。

C.《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D.《故乡》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选自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

7 .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格列佛游记》中,皇宫失火,格列佛情急生智,撒尿把火扑灭,谁知却让皇帝大为恼火。于是,小人国君臣沆瀣一气准备除掉格列佛。格列佛听到风声,赶快逃出了布罗卜丁奈格帝国。

B.《格林童话》来源于德国民间文学,其中的名篇有《白雪公主》《小红帽》等。《安徒生童话》的作者是丹麦作家,其中名篇有《丑小鸭》《拇指姑娘》等。

C.《骆驼祥子》中刘四爷变卖了人和车厂的车外出享福,虎妞继承车厂的计划落空,只好向二强子买了一辆旧车给祥子拉。虎妞难产死后祥子卖了车安葬了虎妞。

D.《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十篇文章中,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优美和谐,朴实感人。

8 .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凌驾 风骚 睿智 脑羞成怒 C.损落 禁锢 亵渎 重倒覆辙

B.扶掖 佝偻 凭吊 言行相故 D.灰烬 庸碌 旁骛 恪尽职守

第 2 页 共 13 页

二、现代文阅读

迷雾灯塔之光

⑴(A)科林慢腾腾地从学校往家走。不远处是一个坐落在山上的爱尔兰小渔村,他的家就在那里。今天是圣诞节的前一天,但科林一点也感觉不到圣诞的气氛,也许是因为没有下雪。但科林知道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使他产生了这种感觉,这是一个他甚至不敢去想的原因。

⑵他看着远处灰色的大海,地平线上一艘船的影子也没有。七天前他的父亲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⑶“我会从设德兰群岛带一条牧羊犬来给你。”科林的父亲在出海的那天早上这样对儿子说,“在圣诞节前你就会得到它,我保证。”

⑷但现在已经是圣诞节前夜。科林朝山上的灯塔看去,一场暴风雨已摧毁灯塔的电线。明亮的灯塔之光已经熄灭。七天了,没有灯光指引他的父亲的渔船。

⑸科林推开家门。“科林,我们需要泥炭来生火。”科林一进门,母亲就对他说,“家里的泥炭已经烧完,并且快到点亮圣诞蜡烛的时间了。”

⑹“我不太关心点亮蜡烛的事,妈妈。” 科林回答母亲。“是,我也不想关心。”母亲答道,“但是每一个爱尔兰人在平安夜都会点亮蜡烛,即使在最伤心的时候。我知道现在家里充满了悲伤,但明亮的蜡烛表示我们的家和心扉向陌生人敞开。去吧,孩子。我有两根蜡烛,我们一人一根。如果你捡一些泥炭回来,我们待会儿就做晚饭。”科林点点头,走出了家门。

⑺他牵着驮泥炭的驴子来到山上。“谁会关心一根蜡烛?” 他看着灯塔说:“什么时候才能重新点亮灯光,指引渔船回家?”驴子摇摇头,悲伤地叫了几声,似乎它能听懂科林的话。

⑻科林凝望灯塔,叹了一口气。忽然,他的脑袋灵光一闪。“对,就这样。”他狂喜着向山顶跑去。到达灯塔,科林使劲地敲门。

⑼看守人达非先生打开门,“你来干什么,年轻人?你吓了我一大跳。要知道,平安夜就要降临了。” ⑽“达非先生,”科林喘着气说道,“您以前是如何让灯塔亮起来的?” ⑾“嗯,用电池,但它们现在已经没有电了。孩子。新年后才有新电池。” ⑿“不,我的意思是,在使用电池这种东西之前,如何点亮灯塔?” ⒀“用汽油灯。这盏灯现在放在地下室里。但我们现在没有汽油,孩子。”

第 3 页 共 13 页

⒁“用煤油行吗?”科林屏住呼吸问。“我想可以,”达非先生若有所思地说,“但是,我们最好不要采用这种愚蠢的方法。在这个村庄你不会找到一丁点多余的煤油。今年大家都没什么钱……”

⒂达非先生还没说完,科林已经跑出很远。回到家里,科林从厨房里拿了几个桶,然后又跑出了家门。 ⒃这时,几乎每一家都已经点亮了蜡烛。在平安夜,一盏烛光意味着一个陌生人会受到欢迎,无论他要求什么,都会得到满足。科林加快脚步,飞奔到第一间亮着烛光的房子前。

⒄“你可以从你的煤油灯里分给我半杯煤油吗?”他问。科林去了每一间有烛光从窗口透出的房子。 ⒅在一小时内,他讨到了两桶煤油。他费力地把两桶煤油提到了灯塔门前,然后又使劲地敲门。 ⒆看到煤油,达非先生非常惊讶,但是他摇着头说道:“这点煤油最多能让灯塔的灯燃烧一个小时。” ⒇“我会带更多煤油来,时间还早呢!”话没说完,科科林又向山下飞奔。

(21)三个多小时后,科林已经收集了五桶煤油。在他往山上运送第六桶煤油的时候,灯塔上突然亮起了火光。火光迅速在整个山谷扩散开来。同时,(B)它向大海的黑暗心脏处延伸,仿佛在召唤着迷航的人回家。达非先生重新点亮了灯塔上的灯!

(22)科林回到家时已经很晚了。他母亲从火炉旁的椅子上跳起来:“科林,你去哪里了?你没吃晚饭。也没点亮你的蜡烛!”

(23)“哦,妈妈。我已经点亮了一根蜡烛,并且是一根大蜡烛!这是一个秘密,我还不能告诉你。但它的确是一根很大的蜡烛。”

(24)那晚,科林睡得很香,梦里有蜡烛亮着。突然,一声惊叫吵醒了他。“船!船回来了!”

(25)然后,科林听到了:“灯光!他们说是灯光,灯塔上的灯光。他们其实只在十英里外,船在迷雾中迷失了方向。灯塔上的灯光让他们找到了回家的方向!”

(26)曙光从窗口射进来。科林cuān到窗口,他的母亲和邻居正冲向码头。是真的!在灰色的海面上,他父亲的双桅帆船正徐徐驶进码头。

(27)科林跑出家门,也向码头飞奔。他感到一股潮湿的风吹在脸上,下雪了。这才是真正的圣诞节早晨。

(选自《格言》,有改动)

9 . 为重新点亮灯塔,科林做了哪些事?

第 4 页 共 13 页

10 . 请按照要求,任选文中A、B一处的词语和句子作批注。 (A)从意义和作用两个方面为(A)句中框定的词语作注。 (B)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划线(B)句。

11 . 科林用收集来的煤油点亮了灯塔,可是他为什么说是“我已经点亮了一根蜡烛,并且是一根大蜡烛!”,而不说是点亮了灯塔?

12 .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科林是一个怎样的男孩?

13 . 阅读全文,谈一谈你如何理解小说标题“迷雾灯塔之光”的含义? 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661年,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10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

第 5 页 共 13 页

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

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ī nī)”,意为“中国的”。“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作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

14 . 选文主体部分以________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 15 . 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蔗饧”与“西极石蜜”相比,在干燥程度、运输方便性、滋味品质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B.唐代引进的印度制糖技术在中国获得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C.“竹甑法”“树灰炼糖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制糖技术,“窨制法”“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制糖技术。

D.石蜜、糖霜、“煞割令”是中国生产的蔗糖品种,“西极石蜜”“西洋糖”是外国生产的蔗糖品种。

16 . 第④段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有何作用?

17 . 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

18 . 请简要分析第⑧段画波浪线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三、句子默写

19 . 默写填空。

(1)夕阳西下,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第 6 页 共 13 页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诸葛亮《诫子书》) (4)乡书何处达?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5)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刘禹锡《<秋词>其一》) (7)《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

(8)《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诗人睡梦中仿佛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内阅读

狼(蒲松龄)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0 . 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下车引之 C.两狼之并驱如故

21 .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C.意暇甚(从容,悠闲)

B.一狼径去(往,到) D.一狼洞其中(挖洞) B.择其善者而从之 D.又数刀毙之

第 7 页 共 13 页

22 .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可为分两个部分:①②③④/⑤

B.第①段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

C.第③段用“奔、倚、弛、持”四个连续的动作,表现屠户的优柔寡断。

D.这则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设计精巧,引人入胜。

23 .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一犬坐于前。

24 . 请用两个字概括故事情节

遇狼 → 狼 → 狼 →毙狼

25 . 文末一句“止增笑耳”,仅仅只是增加了笑料而已吗?谈谈你的理解?

五、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向雄字茂伯,河内山阳人也。雄初为主簿,事太守王经。及经之死也,雄哭之尽哀,市人咸为之悲。后太守刘毅尝以非罪笞雄,后及吴奋代毅为太守,以少言遣系雄于狱。司隶钟会于狱中辟雄为都官从事,会死无人殡殓,雄迎丧而葬之。文帝召雄而责之曰:“往者王经之死,卿哭王经于东市,我不问也。今钟会躬为叛逆,又辄收葬,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雄曰:“昔者先王掩骼埋胔①,仁泽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加,于法已备。雄感义收葬,教亦无缺。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何必使雄违生背死以立于时!”帝甚悦,与谈宴而遣之。

累迁黄门侍郎。时吴奋、刘毅俱为侍中,同在门下,雄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令复君臣②之好。雄不得已,乃诣毅,再拜曰:“向被诏命,君臣义绝,如何?”于是即去。帝闻而大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故绝?”雄曰:“古之君子入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进人若加诸膝退人若坠诸川。刘河内于臣不为戎首③,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帝从之。

(注释)①胔:受刑人的尸体。②君臣:这里指上级和下级。③戎首:敌人。 26 .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 岂:难道 B.往者王经之死 往者:过去的人

第 8 页 共 13 页

C.雄感义收葬 感义:被道义感化 D.安复为君臣之好 好:友好

27 . 为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古之君子入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进人若加诸膝退人若坠诸川 A.古之/君子入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进人若加诸膝/退人若坠诸川 B.古之/君子入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进人/若加诸膝退人/若坠诸川 C.古之君子/入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进人/若加诸膝退人/若坠诸川 D.古之君子入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进人若加诸膝/退人若坠诸川

28 .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向雄刚做官时就是给太守王经做事,所以王经死时,向雄哭得很伤心,市人都为他悲伤。 B.向雄认为先王埋葬受刑人的尸体是仁德之举。

C.文帝司马昭在向雄为钟会收殓安葬后责备他,向雄以道义为依据说服了文帝。

D.武帝曾下令让向雄与刘毅恢复上下级关系。向雄迫不得已,便到刘毅家里拜访他,表明希望能够重归于好,恢复上下级友好关系。

29 . 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钟会躬为叛逆,又辄收葬,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

六、诗歌鉴赏

诗词欣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0 . 这是一首抒情作品,极其出色地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游子的_____________。

31 . 这首小令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富有情味的画面,请你简要描述一下这个画面。

七、综合性学习

第 9 页 共 13 页

32 . 看图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按种类分,图一属于(_____)石桥,图二属于(_____)石桥。 (2)我国石拱桥有这样辉煌成就的原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带外国朋友来游览这两桥,你将怎样向他们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作文

33 . 经历是人生的财富,正如前人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次有益的尝试,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即使尝试不成功,也能给你生活的启迪。

请以“ 的尝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以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第 10 页 共 13 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二、现代文阅读

1

2

第 11 页 共 13 页

三、句子默写

1

四、课内阅读

1

五、课外阅读

1、

六、诗歌鉴赏

1

七、综合性学习

第 12 页 共 13 页

1、

八、作文

1

第 13 页 共 1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