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优质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爱够旅游网


浅谈优质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1.选地、选茬

宜选择土壤比较肥沃,保水性好,通气性强,两年未种过大豆的地块。杜绝重茬,避免迎茬,上茬作物施用过阿特拉津的地块最好隔一年种豆。

2.施肥

施有机肥。结合整地每公顷施腐熟的有机肥(有机质含量8%以上)30吨,结合秋整地做底肥一次施入。

施化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各地可根据测土结果因地制宜确定施肥量。参考施肥量:亩产150公斤地块每公顷化肥使用量尿素要在45-50公斤左右,64%磷酸二铵150公斤左右,50%硫酸钾50公斤左右;亩产200公斤地块每公顷化肥使用量尿素50公斤左右,64%磷酸二铵175公斤左右,50%硫酸钾75公斤左右。施肥方式。种肥要做到分层侧深施,上层施在种下5-6厘米处,施肥量占总施肥量的1/3,下层施在种下12-14厘米处,肥量占总施肥量的2/3。

3.合理轮作

大豆高产田多出现在连年大量施用有机肥的地块。前作施入的有机肥有相当一部分残留在土壤中,对后作大豆有着很好的增产效果。消耗土壤养分单一,大豆所需营养失调;土壤中的毒性和酸度增加,大豆根系发育不良,根瘤菌活动能力减弱。一般重茬大豆减产20%~40%,迎茬大豆减产5%~7%。

4.选用高产品种

4.1品种选用原则

4.1.1把好熟期关

品种的生育日数,要在当地无霜期内留有余地,能正常成熟,充分利用光热资源,防止越区种植。

4.1.2要注意地势和土壤肥力

低洼地肥力高的地块宜选择喜肥水的品种。

4.1.3良种配良法

垄上精量点播、等距穴播、三垄栽培等良法,宜选用中熟、中晚熟、植株高大,秆强茂密性好的品种。窄行密植等栽培方法宜选用早熟或中早熟、分枝少、

秆强、株形收敛的品种。

4.2种子处理

在保证选用品种保持原品种种性的增产潜力条件下,可采用富尔“千斤顶”(大豆专用型)拌种,最好少对水或不对水。该药剂每瓶250克,2瓶可拌1公顷地用种。要做到拌种均匀,阴干后种子不膨胀,种皮不开裂,然后采用含防虫、杀菌、含有微量元素或膜性好的种衣剂进行包衣。

4.3微肥拌种

未包衣处理的种子,可选用钼酸铵按种子重量的0.5%、硼砂0.04%、硫酸锌0.5%拌种或用生根粉10ppm浓度拌种。

5.播种

5.1播种方式

⑴垄上双行精量点播。

⑵垄上等量穴播。

⑶“两垄一沟”栽培法。在70厘米的垄作基础上,每隔1垄在垄沟增加1行苗带,大行距140厘米,小行距35厘米,垄台穴距离15-18厘米,每穴留苗3-4株;垄沟穴距20-22厘米,每穴留苗2-3株。

⑷窄行密植栽培法。平播行距30-50厘米,利用谷物播种机或改良播种机播种,覆土、镇压连续作业。

5.2精播条件

5.2.1合理轮作

最好选正茬,不重、迎茬种植。

5.2.2细致整地

根据前茬作物进行伏秋翻,深度22-25厘米,作业时不起大土块,不出明条、垡块,要扣严、不重、漏。耕堑直,百米内直线误差不超过20厘米,地表10米内高低差不超过15厘米。耙耢结合,达到平整细碎,10米宽幅内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平方米内直径3-5厘米土块不超过10个。耙深10-15厘米。要求地头齐,不出三角抹斜。起垄要直,50米长直线误差不超过5厘米,垄距误差不超过土1厘米,垄台误差不超过3厘米,垄幅误差在3厘米以内,起垄后镇压。

5.2.3土壤水分适宜

整地后土壤水分含量(干土重%),播种时应为22%左右,确保种子正常吸水出芽。

5.2.4适期播种

在土壤5-7厘米深处,地温稳定在8℃时,即为播种时期。

5.3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的原则:同一品种因耕地肥力不同,适宜的密度不同。必须遵循肥地宜稀,薄地宜密的原则;繁茂性强、分枝多、秆弱的品种适当稀植;繁茂性差、分枝少、秆强的品种适当密植;晚熟品种一般具有植株高大、生长繁茂、分枝较多的特点,因此宜稀植;早熟品种,生育期短、植株繁茂性差,故应密植。

6.田间管理

6.1深松

在大豆拱土时,进行铲前垄沟深松,打破犁底层。

6.2铲趟

及时铲趟,做到三铲三趟,铲趟伤苗率小于3%。后期拔净大草。

6.3中耕管理

在大豆生育期内机械中耕3遍,第一遍中耕在大豆出苗期进行,中耕深度以15-18厘米为好,或于垄沟深松18-20厘米,要垄沟和垄帮有较厚的活土层。第二遍中耕在大豆2片复叶时进行,深度以8-12厘米为宜,这次中耕可以高速作业,以提高拥土挤压苗间草的效果。第三遍中耕深度仍以8-12厘米为好,要注意保持土壤清洁层,防止伤根或培成小垄,以利机械收割。三次中耕的深度变化,一般是深~浅~浅。

6.4间苗

大豆间苗要根据品种、地力等因素所确定的密度进行,间去弱苗、病苗、杂苗,留大苗、壮苗和纯苗,做到合理留苗、等距均匀。大豆两个对生单叶平展时为间苗的适宜时期。

6.5灌水

根据土壤墒情和大豆生长发育需水规律,要因地制宜进行灌水。一般在大豆

开花期,鼓粒期分别灌水一次。

6.6促控结合

大豆前期长势较弱时,每公顷用尿素7.5公斤加磷酸二氢钾1.5-2.5公斤溶于500公斤水中喷施,并根据需要加入硼钼等微量元素肥料。大豆植株生长旺盛,在初花期时选用多效唑、三碘苯甲酸等化控剂进行调控,控制大豆徒长,防止后期倒伏。

6.7化学除草

豆田化学除草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播种后出苗前施用,具体方法是用25%豆黄隆每公顷60~70克,加50%乙草胺2.5~3.0升,对水600~750公斤进行喷雾。另一种是在出苗后施用的除草剂,即在大豆长出两片复叶之后,阔叶杂草2~4叶期,每公顷用48%苯达松2.5~3升对水600公斤,进行第一次茎叶喷雾;当禾本科杂草4~6叶期时,每公顷用12.5%拿扑净1.5升,对水600公斤进行第二次喷雾。苯达松和拿扑净不可混合使用。

6.8科学防虫

①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孢囊线虫等取食大豆种子﹑幼根和地下茎节,造成缺苗断垄。防治方法:种子包衣﹑辛硫磷拌毒土撒在播种沟内。

②苗期害虫:以蒙古灰象甲﹑金龟子为主,可用绿柳枝浸泡辛硫磷诱杀成虫。

③大豆蚜虫:在防治大豆蚜虫上要抓住“早”字,要在6~7月蚜虫盛发期前及早防治,不同药剂交替使用,防止蚜虫产生抗药性。

④大豆食心虫:大豆食心虫一年发生1次,主要危害大豆籽粒,严重影响大豆质量和产量,所以要抓住8月10~15日成虫高峰期,选择晴朗高温天气进行防治。防治方法采用玉米棒沾敌敌畏原液,每5垄插1垄,5m插1根,高度为大豆高度的1/2,进行成虫熏杀,防治大豆食心虫。

7.适时收获与贮藏

⑴大豆收获的最佳时期是当大部分叶片脱落,茎荚变黄色或褐色,籽粒呈现品种固有色泽,籽粒与荚壳脱离,摇动植株有响声。

⑵大豆籽粒不耐储藏,入仓前要充分干燥,含水量要求低于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