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民俗文化的场效应与城市文化建设

来源:爱够旅游网
2012年2月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mNTIST (第2期,总第178期) 【语言与文化】 Feb. ̄.012 (No.2,General No.178) 民俗文化的场效应与城市文化建设 王衍军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10) 摘要: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所创造、沿袭的生活文化,在存在态势、作用方式上呈现出一 种文化场效应。它是城市文化的核心。也是城市个性的体现。城市文化建设要充分重视和利用民俗文化的场效应,以 城市主体文化为核心,充分体现民俗文化场的环境和个性特征,保存和营建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民俗文化;文化场效应;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2;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2)02—0148—03 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管理是决定城市发展的三大要 的根本属性是模式化、类型性,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其他属性。 素,其中,城市文化是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个城市的灵魂所在, 日常生活被抽象为‘模式’、‘类型’,才被认知为民俗,这说明民 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所以城市建设新一轮竞争实际上就是 俗是一个文化范畴。模式化的必定不是个别的,自然是一定范 这就是民俗的集体性:民俗是共同创造或接受并 城市文化的竞争。因此,城市文化建设成了当前学术界的热点问 围内共同的,题,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做了大量系统、深入的研究。如 共同遵循的。”旧 梅保华(1985)《城市文化若干问题的思考》m,唐永进(1999)(城 深入研究民俗文化的存在态势、作用方式,我们感到它有一 市文化内涵初探》圈,朱铁臻(2002)《城市文化与文化产业》口l,汪 种类似文化场的效应。“场”是现代物理学上的—个概念,被认为 寿松(20O6)《论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 ,单霁翔(2007)《城 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能传递实物间的相互 市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文化多样性》啕,戴庆锋(2009) 作用,如电场、磁场、引力场等。实物与“场”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任 《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嘲,这些文章探讨了城市文 何实物形态的“粒子”都不可能脱离相应的场而独立存在,在一定 化的内涵、层次以及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剖 条件下,实物与场还可以相互转化。随着对“场”研究的不断深入, 析了城市文化的地域差异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还有一些文 由物理“场”的概念又逐渐引申出“心理场”、“社会场”和“文化场” 章以不同的城市为例,探讨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 等概念。也即是说,事物在具备了某种特性的情况下,就能够产生 对策,为城市文化的形象建设和发展方向进行定位分析。如张士 定的影响力,代表某种力场。这种“力”作用于人,进而影响社 勋、黄家泉、孙云等(1999)《广州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的定位与对 会。它们就如同物理“场”一样,其作用无所不在。民俗是—个文化 策》【7】,冯立鳌(2000)( ̄广州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王健民 范畴,作为一种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某一民族或某一 (2001)《广州现代化进程中举足轻重的城市文化 ,玄颖双,潘 国家的特性,对特定范围内的民众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形成一 少梅(2009)(广州城市文化与当代艺术》旧,郭亮,樊纪相(2008) 个具有广泛性、传承性、稳定性、地域性的文化场。民俗文化的场 《论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以武汉市为例》【l1】。这些卓有 效应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弥散于全空间。从其表现和 创见的研究为当今现代化城市完善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 约束作用来看,这种场效应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借鉴和参考,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城市越现代 1.民俗文化场中多元文化因子交互融合,彼此依托互补 化,城市的历史记忆、代表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以及体现城市民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原夏族与东 俗的生活方式却离人们越来越远?在推进城市现代化、大力发展 部夷人、南部的三苗、西北的羌戎成为华夏共同体的最早成员。 城市文化的今天,如何看待我们固有的民俗文化?如何把城市发 此后,以中原政权为核心的民族国家不断汲纳其他民族的文化 展和民俗文化传承统一起来?就上述问题,本文拟从民俗文化的 成分,各民族杂居共处,逐步形成今天五十六个民族和平共处 场效应这一视角,谈谈城市文化的建设问题。 的统一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与生活习俗,在 中华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汲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 中,但同时又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族群特性,最终形成了 民俗文化的场效应及其特点 “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钟敬文语)。多民族错综复杂的文化因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所创造、沿袭的生活 子、民俗习惯、价值取向、认知方式、心理模式、审美情趣等交相 各种文化现象彼此依赖、掺杂、渗透、容纳,已 文化,是民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习成的生活模式,是 缠绕,相互融合,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民俗的发生 难以区分出孤立质态“粒子”的存在,从而生成了连续、弥漫、具 源自普通民众的生活,因某种需要而起,习久而成俗。它与普通 有作用力和约束力的空间场域。文化因子的密码只存在于某一 民众的生活融为一体,根基深,幅度广,稳定性强,对普通民众 特定的文化场中——即对某一文化现象的理解只有在懂得它 的情感、认知、价值选择、行为方式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民俗 所依附的文化场的含义时,才能得到合理贴切的阐释。 一一、一收稿日期:2011—10—11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9年资助项目(09SKLY26)的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衍军(1972一),山东泗水^、 ,文学博士,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俗文化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148 中国民俗文化既是多元的,也是一体的,即所谓“多元一体 互融合,从而熔铸成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尤其是近代以来,多 血缘、亲缘广泛交织,多样性的文化积聚融 化”。“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 种族群的聚居共存,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 合,时代变革对城市文化的冲击洗礼,更是使城市成为一个文 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 化熔炉。城市文化是多元的,但在其内核民俗文化的浸润、濡 多元统一体” 】。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是多元文化的融 染、规约、孕育之下,又是统一的,城市这一巨大的文化熔炉将 合,这种融合是互相整合,而不是互相灭绝,彼此依托、互补,异 多种文化因子熔铸为多元一体有着明确内核的主体文化,城市 质同构,整合为具有共同内核的主体文化。 文化的鲜明个性正是这一城市主体文化的集中体现。 2.民俗文化场体现出一种无形的征服和约束效应 比如广州古称“楚庭”,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9世纪的 民俗文化场体现出一种无形而又极具穿透性、极其广泛自 周朝,生活在这里的“百越之族”就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来往甚 然的强力效应,这种作用力无形无体,它同化着生活于其间的 密,当地人以“楚庭”来纪念这种友谊,这是广州最早的名字,它 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给他们涂抹上同样基调的文化背景和相互 告诉我们百越文化和楚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和过程。而到了 类同的意识观念。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举止言谈、善恶 春秋时期,由于楚国强大,对岭南一带已实行有效的控制。至秦 标准、是非界限、美丑约定……凡此种种无不受这种文化场引 始皇时统一岭南,大量移民,经过赵佗努力,中原文化与当地文 力的作用,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把人们牢牢地纳入这一文化 化得到更好的融合,从而在汉文化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岭南 场,并成为该文化场的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的场效应表明了文化对人的强制约束作用,强调 了人在文化面前的受动、依赖的一面。“文化是综合体,其中包 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 们掌握的其它能力和形成的习惯。”Ⅱ4】文化一旦形成便是“超个 体”存在的,它在任何个体面前都是一种先天盼既定的不可抵 抗的力量。它是一股潜在的深流,默默地释放着巨大的能量,使 每个人都难以抗拒,并从内在的思维到外在的行为都打上了所 在民俗文化场的印痕。正因为如此,中国历代社会都十分重视 民俗的规范作用,称其为“不成文的习惯法”。 3.民俗文化的场效应具有环境和个性特征 中国有许多民俗具有全民性特征,为国人普遍沿袭,这是 由中华民族的文化共性决定的,但是在一般民俗扩布到全国的 过程中,往往因各种原因出现地方变异。另外,尽管中华文化具 备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点,但一些少数民族仍然在一定程度上 保存了自己的民族个性,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美丑约定等方 面体现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因此,某一文化现象、价值评判和美 丑约定标准等对人们是否具有征服和规约作用,还受到民俗文 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制约。 这一特点在节日民俗中表现得十分鲜明。比如就过年习俗 来说,农历年为广大汉族地区及南方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普 遍沿袭,但各地过节的具体内容各不相同。比如湖北荆州、沙市 一带,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而山东一带 过春节第一餐必定要吃饺子,而且一个饺子里面要包上一枚硬 币,一个饺子里面要包上麸皮。吃到包硬币的,寓意“新的一年能 挣钱,有钱花”;吃到包麸皮的,寓意“新的一年有福气”。正是由 于民俗文化场效应的地域环境和民族个性差异的存在,我们才 要“入境而问禁,人国而问俗,人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 二、民俗文化的场效应与城市文化特征 城市文化是个历史性的范畴,它反映了城市的品味和发展 水平,体现城市的文化个性和精神气质,是城市市民认同、凝聚 的内在磁力。而民俗文化关系城市历史文脉,可以说城市文化 的内核就是民俗文化,这是因为民俗是属于普通民众的,是民 众创造、习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而城市是某一空间区域内众 多民众的聚居地,世界上任何城市的文化传统和特性都积淀在 城市民众的骨髓里,奔腾在城市民众的血液中。城市建筑风格、 市民生活习俗、市民性情的形成、市民道德风尚、信仰体系、行 为习惯等,无不打上了民俗文化的深刻烙印。从其内核民俗文 化场效应的特点来看,城市文化有着三个相对应的典型特征: 1.多元性 中国民俗文化是多元文化的融合,是多元的,更是一体的。 同样,城市文化也是多元文化的积聚融合。因为城市文化是随 着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逐渐孕育而成的,而城市则是一个物质资 源和人文资源不断聚集的过程,从其形成之日起,城市就是多 民族、多种文化相互混合、相互作用的大熔炉,多种文化错综复 杂的文化因子、民俗习惯、价值取向、认知方式等交相缠绕,相 文化。而近现代以来,承载着厚重的岭南文化传统,在粤港文化 的互动和中西文化的融合之下,广州又吸纳了外来文化的文化 因子,从而逐步迈向现代化、都市化。因此,岭南文化是多元文 化融合的结晶,也是广州城市文化个性的集中体现,呈现出城 市文化多元一体的鲜明特点。 2.辐射性 民俗文化场具有一种无形而又极具穿透性、极其广泛自然 的辐射效应,以民俗文化为内核孕育发展而来的城市文化自然 也有着一种强力辐射性。并且由于城市往往处于某个区域中心 或节点,这种地域优势使城市自然而然地成为区域文化中心。 城市文化的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代表着一个区域文化的最高水 平。它不断地向四周辐射,构建成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场,使人 类文明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城市文化场的辐射能力同样极具 穿透性,城市建筑、经济生产、市民趋尚、行为方式等无不受到 它的辐射影响。 比如,南国重镇广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很早 就成为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一个千 年商都。甚至在闭关锁国的大清王朝,广州也以十三洋行闻名 于世。2010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上,广州挤掉上 海、北京等地,首次问鼎该榜,成为“千年商都”最好的诠释。历 史上作为通商口岸的地位,造就了今天广州成熟、深厚的岭南 商业文化。在这种商业文化的辐射影响下,广州所处的珠江三 角洲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企业群落。顺德、深圳、东莞 等地构成了早年间中国的新经济中心,以大规模的工业制造为 轴心,源源不断地把“MADE IN CHINA”的产品以令人惊叹的廉 价运往世界各地,而广州正是这一经济三角地带的辐射中心。 3.地域性 各类城市是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不同民俗文化哺育 的,而民俗文化的场效应具有鲜明的环境和个性特征,因此,城 市文化无疑也会体现不同的民族特色、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 而且作为某一地域的中心,城市承载着其所在区域历史文化传 统的厚重积淀,这种积淀是城市文化产生认同感、归宿感的基 础,也是城市个性形成的根本原因。如北京市一般少有高层建 筑,单体建筑布局以四合院居多,占地宽阔而气势庄严。这种建 筑样式的形成,与北京地区的地势较高,气候偏冷,多有风沙的 地域特征有关;当然也与北京作为帝都的王者之气的熏染有 关。而南方城市建筑崇尚精致,房舍一般都显得玲珑精致,强调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交融。这与南方的青山绿水、茂林修 竹、山石清泉等物候有关。 城市文化的这种地域性差异是城市应保存的有价值的文化 内涵,是城市个性的体现,是历史的产物和文化的凝结,是城市市 民对本民族与所在城市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及其载体的一种成 熟的、认同了的看法及行为表现。—个城市只有在历史和文化的 传统上不断塑造和美化自己,激发活力,才会具有真正的魅力。 综上,在城市文化孕育、发展的进程中,作为其内核的民俗 文化有着许多其他文化范畴无法替代的作用,它与城市历史一 脉相承,成为这个城市最本原的活态文化基因。每个城市都是 在各自不同的民俗文化场的影响和规约下,在城市发展的历史 149 文化,“守望相助、睦邻友好”的民俗古风,对提高市民的文明素 质,对沟通维系协调市民的心理,对构造和谐的人际网络,对强 化市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回归意识,起到有利的推动作用。 三、民俗文化的场效应与城市文化建设 3.城市文化建设要体现民俗文化场的环境和个性特征 传统和岁月的磨砺、环境和族群的差异孕育了特色鲜明的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一方面,代表传统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已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新 民俗文化,而由于不同民俗文化的滋养,鲜时尚的东西往往最先兴起于城市,这使城市更易于受到外来 又同样造就了城市的特色和个性。特色鲜明、个性鲜活的城市 是一座城 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很多城市中,本土的城市文化记忆正逐步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底蕴、内涵、形象和生命力的体现,被外来强势文化所冲淡,从而逐渐浅薄了自身城市文化的底 市文化个性和文化品位的综合表征。例如我们提到平遥就想到 蕴。比如在城市中,肯德基、麦当劳等外来饮食文化的引入,对 晋商,提到苏杭就想到小桥流水、西湖、虎丘和丝竹之声,提到 岭南盆景和粤派曲艺,提到曲阜就想到 城市原有的饮食文化产生了重大冲击,热衷于时尚和新潮的年 广州就想到广彩、广绣、轻一代,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外来的饮食文化而摒弃对本土饮食 孔庙、孔府、孔林和儒家文化……单霁翔先生指出:“城市是完 它有内涵,有个性,而其中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 文化的自我认同。因此,加强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宣传,增 整的生命体系,强民俗文化场的同化和渗透力,进而增强抵御外来文化强势入 遗产是城市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对城市传统文化的认 进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 侵的免疫力,在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中已经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 任务。从民俗文化的场效应与城市文化的内在关系及城市文化 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认为城市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思路: 1.城市文化建设要以城市主体文化为核心 城市主体文化是城市个性的体现,丧失个性,也就丧失了 自己的文化品格,丧失了城市发展的根基,因此城市文化建设 要以城市主体文化为核心。比如广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辖内 文物古迹众多,辉煌的历史积淀了丰富而富有特色的文化,形 成具有岭南地区特色的城市文化品格。这里有代表岭南民间工 艺的广彩、广绣、彩扎、盆景等,有代表岭南文化艺术的岭南古 琴、岭南画派,有享有“南国红豆”美誉的写意派粤剧,有代表粤 商文化的黄埔村和黄埔古港等等。岭南文化即是广州城市文化 的主体,它体现了一种包容气度以及多元品格共存的个性。在 广州城市文化建设中,就必须要以岭南文化为主体,不断挖掘、 弘扬岭南文化,而绝不能游离于岭南文化之根。 2.城市文化建设要重视和利用民俗文化的场效应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社会活动过程中,适应生产、生活 的各种需要创制出来,并世世代代延续和传承下来的,具有很 强的文化渗透性和社会功能性,在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方面体 现出一种强大的文化场效应。它接近于一般道德规范的作用, 又胜过一般道德规范的能量,是一种潜隐不露而又极具穿透力 的社会文化规范。它既可以从精神层面规范人们的心理和行 为,又可以对城市文化的孕育和发展发挥持久有力的补充和完 善的作用,因为在城市市民生活中,较之主流文化,民俗文化更 具凝聚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因此,城市文化建设必须要重视和 利用民俗文化的场效应。 培养城市文化最重要的是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塑造市民 的高尚品格,而民俗文化与质朴的民风息息相关,是市民性格的 成因之一。因此,民俗文化应成为培育城市文化的基本铺垫。特 别是在当今时代,工业现代化给传统社会带来的冲击日益加剧, 市民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水泥森林之中,被阻隔于一道道厚重 的防盗门之后,邻里之间大多“老死不相往来”,质朴厚重的民俗 参考文献: [1】 梅保华.城市文化若干问题的思考Ⅱ】.北京社会科学,1985, (2):132—137. f2] 唐永进.城市文化内涵初探卟齐鲁学刊,1999,(6):121-124. 【3】 朱铁臻.城市文化与文化产业m.江南论坛,2002,(6):17-18. [4】 汪寿松.论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卟南方论丛,2006,(3): 101—1O5. [5】 单霁翔.城市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文化多样性卟 南方文物,2007,(2):2—28. [6 6】戴庆锋.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Ⅱ】.社会科学评 论,2009,(1):5卜54. [7】 张士勋,黄家泉.广州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的定位与对策D】. 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1999,f1):1-5. [81 冯立鳌.广州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硼.广州大学学报(综合 版),2000,(6):18—22. [9】 王健民.广州现代化进程中举足轻重的城市文化Ⅱ].探求, 1 50 知,与城市的文化空间和生态环境密切相联。”旧因此,城市文 化建设必须要体现民俗文化场的环境和个性特征,它是造就城 市特色和个性的基础,也是吸引外界目光的魅力所在。 然而可悲的是,很多城市的文化建设和开发改造未能做到 这一点,毫无特色的“千城一面”的开发模式成了当前我国很多 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全球化的文明演进中,城 市的面貌和生活方式从没像今天那么雷同和千篇一律。因而, 保存和营建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不仅是一种属于历史的、地 域的、民间的文化的自我拯救,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 严肃课题,一个重大的挑战。”【l5】 结语 城市历史、城市建筑、经济生产、生活习俗……一切的一 切,都淋漓尽致地展示着这个城市的文化个性,折射出这个城 市的文化品味。因此,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要注重民俗文化的场 效应,坚持以城市主体文化为核心,做好城市民俗文化的薪火 相承,是保证中华民族文化本原性的根本所在,也是更好地体 现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必要步骤。我们要挖掘、整理、保 护和利用民俗文化的宝贵财富,使之富有更强的生命力;同时, 我们还要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既继承其优秀传 统,保留其独特的地方风韵,又要输入当今时代的新鲜血液,使 之具有现代意识。 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意义重大,但是, 民俗文化毕竟带有较多的传统农耕社会的烙印,而城市文化是 城市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 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怎样将民俗文化和城市文 化完美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市民的文明素 质,构建和谐社区,始终是广大社科工作者的研究课题。本文在 探讨民俗文化场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希 望藉此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民俗文化和城市文化建设交互关 系的关注,以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001,(2):61—63. [10】玄颖双,潘少梅.广州城市文化与当代艺术口】.广州大学学 报 会科学版),2009,(2):80—83. 『111郭亮,樊纪相.论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以武汉市 为例卟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m(11): 118-119, 『121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M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 [1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9.1. f141(英)爱德华・泰勒,连树声.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 艺术和*-3俗发展之研究 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0. 【15】单霁翔.城市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文化多样性Ⅱ】 _南方文物,2007,(2):11. [16】杨东平.城市季风[M】.上海:三联书店,1998.11. [责任编校:黄晓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