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与代数部分
知识与技能方面:有余数的除法。1000以内数的认识。笔算加法、加法的估算与验算,连加;笔算减法,减法的估算与验算;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十数加整十数(和不超过100)及相应的减法;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过程与方法方面:与有余数除法有关的实际问题。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部分。
知识与技能方面: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认识,比较简单的路线图。角的初步认识,直角、锐角与钝角。分米和毫米,简单的度量,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简单的长度测量。
过程与方法方面:应用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或根据有关方位的描述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或设计简单的路线图。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单位和适宜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统计与概率部分
知识与技能方面: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根据统计结果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方面: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角度、采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合理地解决问题。实践活动。测定方向(用东、南、西、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词语描叙现实生活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你能跳多远(通过实验和简单的数据整理、分析,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价值)。 二、教材简析
(一)教学内容方面
1、合理地确定认数的教学内容。 本册只要求学生在百以内数的基础上认识千以内的数,以后再学习万以内的数,减低了学生认数学习的难度,便于他们将学习数与其他表示的现实的意义联系起来,形成数感。
2、加强估算。本册把估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并把估算和口算、笔算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时把估算安排在笔算之后教学,用笔算的原理支持估算;例:教材在P14~P15页之后的P19页就安排了“哪个数接近600?”。有时把估算安排在笔算教学之前,用估算为探索笔算方法导向。例:P39页。有些计算(实际问题)只要求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或在什么范围之内,有些计算则要求先估算再笔算。能使学生体会到,估算不仅仅是技能技巧,更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本册把东北、东南、西南、西南等方位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并把生活中常用的路线图引入教材。这些内容不仅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而且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好素材。4、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出发安排教学内容的。首先在初步了解乘除、除法的含义,掌握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安排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学生运用平均分的知识,能很容易地获得对余数的认识,也能很自然地运用乘法口诀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等等。
(二)教学内容安排方面。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经验基础出发安排教学内容。2、注意结合有关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活动”。
(三)教材的编写方面。1、注意数学知识与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2、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累经验。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有余数的除法单元)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认数单元)
1、充分感知千以内的数的大小,增强用数描述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2、进一步加深对十进制计数法的理解,知道千以内的数与百以内的数一样,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数值是不同的,而且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分米与毫米单元)
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较为清晰的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加法单元)
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连加式题,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选择验算方法,不断增强自觉验算的意识。认识方向单元---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在图上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用方位词描述行走的路线。
(减法单元)
1、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被减数在1000以内的减法; 2、会把被减数和减数分别看作与其接近的整百数进行估算。 (认识角单元)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能正确辨认角和直角,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乘法单元)
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2、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能灵活应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 (统计单元)
学会用统计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相关的数据。 教学难点:
(有余数的除法单元)
1、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
2、单位的书写认数单元——接近整百、整千的数的数数、写数。 (分米与毫米单元)
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准确表达一些线段和物体的长度。 (加法单元)
两、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以及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估算的策略。
(认识方向单元)
在图上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用方位词描述行走的路线。 (减法单元)
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认识角单元)
能正确的辨别角和直角。 (乘法单元)
1、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2、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
题。
(统计单元)
正确确定分类标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数与代数。在把若干个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剩余”现象,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规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会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学具操作认识千位,知道计算单位百和千的关系,掌握三位数的组成,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对千以内数的大小进行简单的估计和判断。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探索三位数加、减笔算的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进行相关的估算和验算。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掌握算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和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会估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的范围。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能应用加、减法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联系乘法含义,理解“倍”的概念,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在现实情境中,初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运用乘法和加、减法正确解答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能根据给定的东、南、西、北某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方位词语清楚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看懂、会设计简单的路线图。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角,会用直角判定锐角与钝角。在测量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计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3、统计与概率。经历从简单实际生活情境中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有关数据,进一步感受标准对于分类的意义,体会数据的价值。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认识千以内的数,进一步提高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能力。通过有关口算、笔算和估算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理解,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解释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发展数感。通过探索和发现数、计算以及平面图形中的一些简单规律,进一步提高比较、归纳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符号感。使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100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等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不断提高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以及一些需要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不段经历从现实生活或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解题思路的经验,进一步增强有根据、有条理进行思考的意识,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使学生在认识分米和毫米,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认识角和直角,以及相关的测量、操作、交流等活动,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进一步体会现实空间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进一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相应物体的联系,不断增强只管思考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必要性。通过简单的实际调查以及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活动,进一步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体会分类方法的多样性,更加客观地理解统计结果,从而发展统计观念。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中,继续发展推理能力,学习有条理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从日常生活、问题情境和各种数学现象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
学问题,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积极尝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和分析问题,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评价。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体会合作的益处,提高参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测量长度、描叙物体位置和简单的行走路线,直观比较角的大小,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以及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中,进一步学会与同学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学会在表达前整理、在倾听后思考,逐步增强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情感与态度与价值观。
从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内容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主动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作出调整。使学生在进行四则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培养发现错误及时更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测量物体长度、描叙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从典型物体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分类整理数据,以及解决其它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使学生通过参与有关的数学实践活动,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感受合作交流的价值与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进度安排(具体到周次) 本册一共安排了58课时。另有期末复习4课时,还有25%机动课时,具体安排如下:时间 课题内容 课 时
第1周--第2周 有余数的除法 5 第3周--第5周 认数 8 第5周 分米和毫米 2 第6周~第8周 加法 10 第8周-第9周 认识方向 3 第10周 期中考试与讲解 4 第10周~第12周 减法 9 第12周 认识角 2 第13~第16周 乘法 16 第17周 统计 3 第17周-第18周 期末复习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