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作者:徐艳艳
来源:《商情》2015年第33期
【摘要】在标志设计中汉字图形设计具有独特的造型表现,它集形、声、意三位于一体,具有高度的简洁性。从汉字与标志设计的渊源探析出发,阐述汉字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并对汉字标志经典案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标志设计,汉字,图形
标志作为大众传播的符号,以明确的造型、图形来表示事物、代表事物,具有独特的创意,新颖的构思,深刻的寓意等特点,同时具有强大的视觉信息传达的功能,它不受国界的限制,易于被人们接受和理解,成为国际化的视觉语言。
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三大要素之一的文字,集形、声、意三位于一体,具有高度的简洁性,成为本土化标志设计的首选,早在几天年前的商、周就有人开始利用汉字进行标志设计。 1、汉字与标志设计的渊源探析
汉字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即从黄帝时期的仓颉造字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再到秦汉时的小篆和宋明时的印刷字体,一直到我们今天常用的宋体、黑体、仿宋等,这些在汉字标志设计中都可以得以运用。东汉的许慎对造字规律进行了总结,提出六书之说较为科学地概括了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其中的象形字是根据事物的外部形象制造出来的文字,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即所谓的“六书者,象形为本”之说,在此基础上产生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表意体系,今天我们使用的文字虽然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趋于抽象化,但仍有许多字保留了象形字的特征。如:两木为“林”,三木为“森”,两火重叠为“炎”,而这些单个字的寓意、信息涵盖量远远超过了其他的语言文字,在设计师看来,象形字就是现成的标志。 2、汉字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日益激烈的竞争,迫使各国的标志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便在日益尖锐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既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又能在众多的企业中独树一帜。从形式上来看,标志由繁琐、复杂逐渐转变为单纯、简洁,由沉重逐渐转变为灵巧、优美、舒展、挺拔。从表现手法上来,由绘画形式逐渐转变为图形化,由具象图形逐渐转变为抽象几何图形,进而发展到写意图形及纯文字的标志设计,而且纯文字的标志在设计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2.1汉字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优势
2.1.1汉字的图案性。标志设计利用汉字的图案性结合形式美法则、平面设计的构图原则,在字形、笔画和结构上进行设计,制作出许多优秀作品。如工商银行标志,整体标志是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个隐性的方孔圆币,体现金融业的行业特征,标志的中心是经过变形的“工”字,中间断开,使工字更加突出,表达了深层含义。图案中两个对应的几何图型象征工行和客户间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合作的融洽关系。设计手法的巧应用,强化了标志的语言表达力,中国汉字与古钱币形的运用充分体现了现代气息。
2.1.2汉字的寓意性。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往往能以形现义,许多设计师认为,古老的象形文字几乎都是现成的标志,这主要是因为象形文字是根据事物的外部形象制造出来的,正所谓“观其形,解其意”。今天使用的汉字经过漫长的演化,虽然远离了物象的本身,但是仍能从字本身看出它的表意性质,而汉字的表意功能正是设计师们所不倦追求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为了某种吉祥寓意的表达,常借助汉字的谐音来进行表达。如“蝠”代“福”,“鱼”代“余”, 以“芹”谐“勤”,“韭”谐“久”,而这些都可以作为设计师们在设计标志时很好的创意。 2.1.3汉字的书法艺术。中国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端庄古雅的隶书,严谨秀丽的楷书,流畅奔放的行书,跌宕如韵的草书,这些不但给文字提供了丰富的审美特征,而且成为标志设计较好的题材。它们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个性美感,在标志设计中充分的将书法的意境美和现代设计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如:黑龙江电视台的台标,以草书的“龙”字进行创意,结合蜿蜒的黑龙江和传统的中国印造型设计而来,寓意正在腾飞的黑龙江;四川电视台的台标,由草书“四川”二字完美结合,流畅自然,动感十足。汉字书法艺术弘扬了东方文化精髓,体现中国人独特的理念和智慧,向世界展示了当今世界最完美、最艺术、最具有诗情画意的文字艺术。 3、结语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汉字,不仅仅承载着信息的传递,也展示了它独特的视觉魅力,而这一特征在标志设计中也独占一席之地,汉字标志设计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活动,没有固定的程式,只有对中华文化进行广博和精深的学习,具有开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才能设计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汉字标志作品。当今把汉字应用在标志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以及对标志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相信,作为标志设计者,我们有义务也有能力把汉字标志这一独特的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苏克.标志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8.
[2]李巍、吕曦、毛德玲.标志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2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苏卉君,王家民,陈鹏.汉字的双重性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07,(12):203-205.
[4]汪隆友.汉字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67-70. [5]李小红.汉字图形标志设计中的“形、声、意”探析[J].包装工程,2007,(4):165-166. 基金项目:2013年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立项号:zlgc2013026)
作者简介:徐艳艳(1982—),女,汉族,工程硕士,安徽滁州人。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