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语言特色

来源:爱够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匮 虿避 2002年第2期 特色 论海明威作 品中的语言 。章永红 (四川行政学院基础部,四川 成都610073) 内容摘要:海明威是一位以文笔简练、内涵丰富著称于世的文学大师,其独特的创作风格 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就其作品中语言使用特色加以阐述。 关键词:海明威;语言特色;隐喻;反复;外来语 中图分类号:I1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9(2002)02—0067—03 海明威这位20世纪美国文坛的天才作家以文 笔简练、内涵丰富的风格著称于世。不论是写景状 物、叙述事实,还是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海明 威都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但所蕴涵的思想却深 很慢,似乎每挪动一步都会痛。”在这里表现男孩脸 色的“白”一词,在英语中,人们通常用“pale”(苍白 的)来表示病人的脸色,但海明威却用“white”,而且 三次写到男孩的脸色都用的是“white”而不是 “刻丰富,正像他在《午后之死》中提出的“冰山原 理”——“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 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海明威认为,好的文 学作品就应该像冰山那样,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有 八分之一,而作品的主要内容,即八分之七的部分, 却是表面上看不到的,需要读者去体会,去挖掘。 隐去了八分之七才显出八分之一的分量,而八分之 又强烈地暗示/ 分之七的存在。海明威的冰山 一pale”。为什么呢?因为当读者看到“pale”这个词 时,马上就会联想到虚弱的身体,这就是说pale这 个词除了表示病人的脸色外,实际上还会让人联想 到“虚弱”(weak),甚至“意志薄弱”、“软弱无能”等。 与此相对,“white”则是一个表颜色的中性词,还有 “洁白”、“纯洁”、“天真无邪”等意思,由此可见海明 威在用词上的独到匠心。他是想暗示读者,尽管男 孩生病了,但他并没有被病痛压倒,并没有因此而 原理在他的作品中尤为突出地表现在对语言使用 的特色上: 一、选词精练,寓意深刻。正如有的评论家所 变得虚弱,而是在病魔的折磨面前保持了人的尊 严,这不也是海明威在很多作品中要表现的一种 “重压下的堂堂气概”吗? 二、隐喻。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大量使用了隐喻 说,海明威是一位“手拿着一把斧”的作家,“他斩伐 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 目”,把附在英语文学上的“乱毛剪了个=f=净”。他 的小说几乎从来不以冗长的景色描写或人物的外 表刻画开始,而往往是单刀直入,直接切人故事。 海明威为了写出准确精练、含义丰富的句子,在选 这种修饰手法,最为成功的应数《永别了,武器》中 对雨的描写。海明威这位以简约凝炼开创一代文 风的作家,在该作品中却不惜笔墨反复地描述了 雨,使其成了厄运的代名词,只要雨天来临,就喻示 着主人公不幸的到来。在第一章的末尾第一次提 到了预示着整个悲剧的雨,“冬季一开始,就下起了 绵绵不绝的鱼,淫雨又带来了霍乱。”接着后来几乎 词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如在《一天的等待》中,他 描写男孩病体的一句话“他颤抖着 脸色发白,走得 收稿日期:2002—03—21 作者简介:章永 ̄ ̄r.(1963一 ),女,四川宣汉人,四川行政学院基础部讲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及英美文学研究。 6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所有灾难的场面都伴随着雨。第二十四章,当男主 人公亨利与女主人公凯瑟琳分手走向战场也发生 在雨中。亨利随意军撤退时,雨水甚多,道路泥泞 难行,这滴滴嗒嗒下个不停的雨水使败军更显狼 狈。酒吧招待给亨利报信的那天夜晚,也是风雨交 加,令人感到情况危急,灾祸将临。小说的最后,从 凯瑟琳难产到死亡,天一直下着雨,最后亨利冒着 大雨走回旅馆,虽然没有痛哭,没有流涕,但读者仿 佛看到了亨利心中的泪水随着雨水在流淌,从中刻 画出亨利内心的痛苦。除此之外,在《永别了,武 器》中海明威把平原、低地总是与战争、不幸、死亡 和悲哀联系在一起,而高原、山地却总是象征着幸 福、和平和安宁。 三、词类转换。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时常利用词 类的转换给他的作品平添一丝新意,达到其“画龙 点睛”的作用。例如,在《老人与海》中有下面两句: (1)He saw the phosphorescence of the gulf weed in the water as he rowed over the part of the ocean that the ifshermen called the great well because there was a sud- den deep of seven hundred fathems where all sorts offish congregatde because ofthe swirl hte current nlade agao l’nst hte steep walls of hte lfoor of hte ocP_,an.(2)111e shaft of hte harpoon was proj ̄ang at 81'1 aI1gle from the fish’S hsoulder and hte sea was disoolouring wiht hte red of hte blood from his heart.这两句中名词化形容词的使用 起到了一种强调的作用。其中第(1)句中的sudden deep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一位置海的加深。如果 简单的使用deep的形容词形式,…it waS seven hun. dred fathoms deep…这句话就失去其力量。它仅仅 是在陈述深井的深度这样一个事实,而不象原文那 样使用deep的名词形式,从而可以使其处于主语 这一醒目的位置,配以sudden的修饰,更加突出了 海的深度。第(2)句中的the red of hte blood突出了 鱼血与海水的颜色对比。通过名词化形容词red 的使用,海明威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到了老人辉煌的 战果上。这个字与他随后的描写共同将老人的胜 利渲染出来。First it(the red)Wills dark as a shoal in hte blue water that was more than a mile deep.Then it spread like a cloud.此外,在《老人与海》中还有其它 词性的变异,如:He rubbed the c hand agao ̄nst his tlDIJSers and tride to gentle the fingers.形 动o He work iwth htejerk of his right ifst coming up agao,‘nst face 68 nad hte line burning out through his right hand.动 名。But perhaps 1 wil pick up a stray and perhaps my big list is around htem.动一名。这些词性的变异将 每一个细节恰当地描述出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 用。 四、反复。反复也是海明威作品中常用的语言 特色。所谓反复是指反复使用同样的词、词组、句 子或段落,借以加强语气和感情,产生突出的效果 和艺术感染力。在海明威作品中主要采用了“间隔 反复”和“紧接反复”两种形式。1.问隔反复。在前 面提到的《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对雨的描写,就 是一种间隔反复,他多次反复提到雨,从而赋予了 雨特定的内涵和意境,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雨在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雨象征着恶劣的外部环境, 深切的内心矛盾与痛苦,雨也兆示着不幸与死亡。 再如在《雨中猫》中,海明威对男主人公乔治这一形 象,就是通过间隔反复的修饰手法,让读者通过其 机械重复的“was readillg”(在看书)这一动作,越来 越深入地了解到其性格特征。111e husband went on readillg,lyign propped up with the two pilows at the fot of hte bed.(丈夫继续看书,他枕着垫得高高的 两只枕头,躺在床脚那儿)。George was readign 蜡aiI1.(乔治又在看书了)。”Oh,shut up and get osmething to read.”George said.He was reading agaiI1. (“啊,住口,找点东西来看看吧”乔治说。他又在看 书了o)George was not listening.He was reading his book.(乔治不再听他说话,他在看书)。通过上面 的反复动作,让读者不难看出,男主人公是一个没 有活力、没有朝气、冷漠孤僻的人,除了看书、不看 书了或从书本抬起眼睛来等动作,没有任何幅度大 点的动作,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死气沉沉、令 人窒息的丈夫形象。2.紧接反复。紧接反复是指 同一词语或句子紧紧相接。它所表现的情感强烈。 所强调的意义突出,节奏优美,格调明快。如在《雨 中猫》中,海明威在描述女主人公走出房间下楼去 捉猫,走过办公室看见旅馆老板时,一连用了六个 “她喜欢…”:她喜欢他听到任何怨言那种非常认真 的态度,她喜欢他那庄严的态度,她喜欢他那愿意 为她效劳的态度……这六个紧接排比结构使得老 板殷勤有礼、踏实敬业的形象充分地突现出来,与 她丈夫的冷漠虚假形成鲜明对比,同时让读者体会 到女主人公一离开那房问,好象心情就立刻起了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化。后来,当女主人公向丈夫诉说心愿,却得不到 丈夫的理解,也无法与他沟通,在极度失望和痛苦 之时,她发出了绝望的呼声:“我要用自己的银器来 吃饭,我要点上蜡烛。我要现在是春天,我要对着 镜子梳头,我要一只猫,我要几件新衣服。”此处,海 明威又一次连用了六个“我要…”的重复旬式来表 达女主人公及其平常而强烈的愿望。虽然作者未 加任何评论,没有任何心理描述,也未说明她是否 提高了嗓门,但读者完全能想象她那痛苦而失望的 强烈呼喊,那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声!可是,丈夫 却置之不理,无动于衷,甚至叫她住口。这时候,她 降低要求,伤心地喃喃自语:“总之,我要一只猫,我 要一只猫,我现在要一只猫。如果我不能有长头 发,也不能有什么有趣的东西,我总可以有只猫 吧。”如果说前面六个紧接重复结构表达了女主人 公强烈的呼声,那么在后三个相同的结构中,则展 示给读者的是女主人公如诉如泣,表现出她可怜而 无助、伤心而失望的心情。在这些反复结构中,海 明威使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为读者生动地刻画出女 主人公活泼的个性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但却被牢 牢地禁锢在丈夫为其设置的令人窒息和与世隔绝 的圈子里。 五、恰如其分地使用外来语。海明威的作品 《老人与海》中另一个明显的语言特色就是恰如其 分地使用外来语——西班牙语。由于海明威笔下 的老人是古巴人,并且是一位文化水平不高的渔 民,所以当他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时,讲他最熟悉 的母语西班牙语就顺理成章了,也只有这样才能表 达其强烈的情感。如But after forty days without a ifsh the boy’s parents had told him that the old man was now definitely and fm'ally salao,which is the worst form of unlucky.这里salao的意义是tI1e worst form of Lln. 1ucky,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只有这个在当地 渔民中所熟知的词才能表达老人当时的极端霉运。 另外,为了表达老人对大海的感情,海明威也选择 了老人的母语,他把海看成女性(1a-mr),表达了老 人对大海的爱与感激。He always thought of the sea as la mar which is what people call her in Spanish when htey love her.…the old turn always thought on her as feminine and as something that gave or withheld great favours…甚至还包含了老人对大海的脾性的理解 与宽容...・if she did wild or wricked things it Was be— C ̄R1se she could not help them.The moon affects her as it does a wolTign.但是海明威并没有滥用外来语,只 有当英语中没有恰当的对应词汇,或需要表达一种 强烈的感情时,才选用了老人的母语——西班牙 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海明威作品中一些显著的语 言特征的分析,但它远远没有穷尽这位以简洁、含 蓄著称于世的作家笔下所蕴涵的深刻寓意。因为 海明威的“冰山”下那八分之七就如同毕加索的画 一样,给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需要读者去挖 掘。 参考文献: [1]Hemingway,Ernest.The Old Man and tI1e Sea.[M].New York:Charles Scribner’8 Sons,1961. 【2J Hemingway,Ernest.A Farewell to Arms[MJ. New York:C ̄lal-lse Scribner’8 Sons,1957 [3]Grebstein.S.N.Hemingway’8 Craft[M].I1. 1inois:Southem mlnois University Press,1974. [4]Leech,G.N.&M.H.Short.Style in Fic. tion[MJ.London:Longnan,1980,323. [5]邹溱.《一天的等待》赏析[J].太原:名作 欣赏,1999(6),93—96. [6]王健,王晖.《海明威小说的现代性》[J]. 太原:名作欣赏,2000(5),114—117. [7]陈晓菊.《永别了,武器》中的雨及其他 [J].太原:名作欣赏2ooo(7),79—82. [8]董衡巽.海明威谈创作[c].上海:三联书 店,1985. [9]董衡巽.海明威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85. [10]鹿金.海明威短篇小说选[c].上海:上 海译文出版社,1981. [11]曾传芳.论海明威《雨中猫》的语言特色 [J].重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o1(7),86—89. [12]赵翠莲,潘志高.语言变异与形象塑造 ——谈《老人与海》中的词汇变异和语域变异[J]. 重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4),80—83. 责任编辑:曹福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