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江都市郭村镇二姜小学 杨 刚
一、教学内容:
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理论阐述与实例分析,使家长了解什么是家庭环境,认识到家庭环境与孩子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
2、通过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了解,找出目前我校学生家庭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使家长了解如何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教育并能自觉执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了解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如何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
四、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 孟母三迁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环境对于人成长所起的作用。其实环境从载体而言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今天我们重点谈谈家庭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2、 什么是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简单地说,就是孩子受家庭影响的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一个和谐的家庭是很有必要的。还有就是孩子受至亲的影响最大,父母平常的行为、话语,以及各种品德方面,应该做好表率。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家庭环境的作用。
(二) 讲解:
一、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A、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教育孩子学会做人
父母在子女心中具有较高的权威,加上孩子从小就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对孩子影响时间最长也最深刻,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学习交往的最好榜样。研究表明:人的成就至多只有20%归于智商,而80%则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谓的“情商”。
在和睦、幸福、互助、互爱的家庭中,孩子自然会感到温暧、快乐、有安全感,情绪开朗性格活泼,能热情关心他人,敬爱父母和尊重长辈。相反,在家庭关系冷漠、紧张、争吵不断、纠纷常起的家庭中,孩子焦急恐惧、抑郁寡欢,缺乏安全感、自信心,往往变得性格暴躁、敌对、孤僻、胆小,对人冷漠,摧残小动物,进而心灵受到创伤,阻碍身心的
正常发展。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对中小学生家庭的一次调查表明:生活在家庭成员关系和谐友好的家庭中的学生,品德优良占39.3%,差的占7.3%,学习优良的占18.5%,差的占10.9%;生活在家庭成员关系紧张、时常争吵的家庭中的学生,品德优良的占33.3%,差的也占33.3%,学习优良的一个也没有,差的占16.7%。
在和睦、幸福、互助、互爱的家庭中,孩子自然会感到温暧、快乐、有安全感,情绪开朗性格活泼,能热情关心他人,敬爱父母和尊重长辈。相反,在家庭关系冷漠、紧张、争吵不断、纠纷常起的家庭中,孩子焦急恐惧、抑郁寡欢,缺乏安全感、自信心,往往变得性格暴躁、敌对、孤僻、胆小,对人冷漠,摧残小动物,进而心灵受到创伤,阻碍身心的正常发展。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对中小学生家庭的一次调查表明:生活在家庭成员关系和谐友好的家庭中的学生,品德优良占39.3%,差的占7.3%,学习优良的占18.5%,差的占10.9%;生活在家庭成员关系紧张、时常争吵的家庭中的学生,品德优良的占33.3%,差的也占33.3%,学习优良的一个也没有,差的占16.7%。
B、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父母的文化素养直接营造着家庭的文化环境,父母对知识渴求的欲望也影响着孩子对知识的追求。
有的家长把爱书、买书、读书、论书作为家庭中的一件共同参与的乐事;有的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收看电视,收听音乐,欣赏文学、艺术作品,议论国际大事,培养孩子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文化兴趣和评价能力;还有些家长经常带领孩子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爬山、远足、划船、游泳、放风筝、采野菜等,锻炼健康体魄和吃苦耐劳的意志,欣赏山林风光,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可也有不少家庭,沉湎于成人自己的吃喝玩乐,忽视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不注意家庭文化生活的质量和生活的优劣,这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有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选择一些成绩优秀的三四年级小学生抄写课文半小时,把他们分在三种不同的环境氛围中:第一种,父母在隔壁看电视或放录音磁带;第二种,父母断断续续地大声谈话;第三种,是宁静的环境。第一种环境在连续性高噪音的干扰下,孩子是注意力分散的,心里烦躁不安,抄写正确率下降,只有70%左右;第二种环境中的孩子是在间隙性的、低频噪音的干扰下,孩子有时偏头倾听父母的谈话内容,有时又关注自己的作业,抄写正确率为85%左右;第三种环境安静,孩子能保持平时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抄写正确率保持在95%以上。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不仅要依靠子女稳定的心理因素,还要依靠家庭文化氛围的支持。
C、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教育孩子学会做事
现代教育注重强调人的整体能力的培养,提倡孩子学会做事,包括生活常规,做事的方法技巧,还要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天津《每日新报》曾发表过《18岁大学生不会换衣服》的文章,说天津某高校某大学生,由于连续几天下雨,气温明显下降,但该生不看天气,只按父母编好的顺序穿衣服,以致被冻得感冒发烧。不会用搓衣板、不会用针线、有会用剪刀,甚至连煮熟的鸡蛋都不会剥,更别提有许多孩子生了病就在宿舍忍着,因为不知道该吃什么药。由这些事例提醒我们家长,劳动是一个人成长的必修课,劳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就是让学生在生活的磨炼中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其实适当的家务活,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更主要的是从做事的过程中培养起孩子做事的态度和责任心。
D、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教育孩子学会交往
现代社会对人的交往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现代社会特别讲究一种团队的精神以及合作的理念,这些都是成功的人不能或缺的一种素质。因此只有在父母良好的态度下,在父母的鼓励和帮助下,学生在这些社会能力方面才能建立起较好的自我评价和自信心,很好地发展儿童的自主能力、独立能力和其他社会能力。
二、创建良好家庭环境的基本标准
1、树立良好的家风,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
2、保持家庭关系和睦,邻里之间各谐互动
3、创建家庭文化氛围,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
4、自我严格要求,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5、充分尊重孩子,实施民主宽容教育
6、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正确对待孩子的问题
7、主动承担家务,养成劳动习惯
8、提供学习环境,保持环境整洁
9、制订家庭常规,培养良好习惯
10、主动配合学校,实施家校联动
举例:日本家庭如何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这是每一个家长都深有感触的。近期,日本一些专家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主要强调要注意两个“度”,一个是“家庭文化度”,另一个就是“家庭快乐度”只要把握好了这两个度,也就自然而然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确认“家庭文化度”的五个重点
A、身边是否有深奥的书
B、家庭内是否有经常对时事新闻进行讨论的习惯
C、书架上是否有百科全书和辞书字典
D、家庭内是否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
E、家庭中有能够经常接触绘画和音乐的环境吗
这五个重点,实际上是家庭中文化氛围的渲染,这种氛围的长期影响和熏陶下,孩子很容易养成一种爱好学习、追求知识的良好习惯,这对推动孩子成长进步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来自父母的“无声的教育”,它能起到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过渡:“家庭快乐度”调查问卷的分析
(评分方法很好——4分,比较好——3分,不太好——2分,很不好——1分)
以上10点,评分合计30分以上,是“快乐父母”,合计在29分以下,为“不快乐父母”
这样的评定方法不见得全面,不过也许可以给为人父母的朋友作为一个参考。有一点是十分赞同的。对于自己的生活是否满足,除了金钱上的盈余,精神上的盈余也万万不可忽视,只有物质与精神都能做到游刃有余,生尖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富足。
三、怎样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上面谈了10项创建良好家庭环境的基本标准联系我们的实际,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1、建立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子女从父母那里获取最温柔、最纯洁无私的母爱和既严格又起着榜样示范作用的父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父母教育的力量,从而产生稳定感和安全感,有助于形成独立、乐观、自信的个性;子女对父母关爱的体验促使他们心身健康成长,孩子纯洁的心灵中也会逐渐滋生爱的幼苗,从小爱父母、爱家庭,在学校中爱伙伴、爱集体,将来爱人民、爱祖国,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青年。父母应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对自己的家庭有自豪感、愉快感、安全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2、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校学生有2/3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长应给孩子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并非装潢豪华,设备齐全,如:为他们准备一张书桌、一个书架、设置一个固定的学
习角,提供孩子必需的文化学习用品,是非常必要的,这既可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也便于学习。为增强学习气氛,家长和孩子还可以在墙上布置些激励学习的字画条幅、学习计划、课程表等。为创造清新浓郁的文化气息和高雅优美的艺术氛围,可设置家庭图书角,收看内容健康有益的电视节目,传播准确科学的资料信息等等,给孩子以健康的熏陶和影响。
只要孩子是在进行正当的学习,家长就不要轻易去打断孩子的思路。我们常看到这种情况:孩子在学习时,家长在一旁唠唠叨叨,教导不止,还自以为在督促孩子。珠不知,这种教育方针不仅破坏了安静的学习环境,更不利于的是孩子会因此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到以后家长的说服教育效果。还有的好心家长在孩子做功课时,喜欢给孩子去送吃、送喝,以为这样可以补充营养,提高学习效率。其实,这不光打断了孩子的学习思路,而且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也会在娇惯中给“吃”没了。
要避免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子女管教过多,监督过多,尤其是在子女教育上的要求过多。事实上每个人的天赋和成长环境不同,实在无法处处都顶尖拔萃。作为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比不上别人,当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若再逼他,他只有是更沮丧而已,退而求其次,让他成为一个守本分而有信心的快乐人,实比让他成为一个压抑、自卑的人要好得多。因而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指导他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其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让孩子从中体味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这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还是对将来的处世做人都极有好处。实事求是,是为人之道,也是家教之道。
还要注意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在工余时间,家长钻研业务,或通过读书,看报等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不仅有益于自己,同时也有益于孩子。这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同时也给家庭营造了一种好学、向上的气氛,为孩子的学习带来促动力。须知,在一个天天行酒令、日日设牌局的家庭中,再聪明的孩子
也难以成才。
3、尊重、理解、信任孩子:
家长要尊重孩子。没有对孩子的尊重,家长和孩子之间就谈不上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于家长来说,要尊重孩子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老是本着“你是孩子就要听话”这种僵化的思维来考虑问题,甚至任意打骂、体罚孩子,完全把孩子视作家长的附属品。在生活中,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表情和身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尊重,诸如面带微笑和孩子谈话,尝试着和孩子共同探讨问题……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举动,都会使孩子感到家长的尊重。当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是尊重,他们就会从心理上拉近与家长的距离,这样就会使得双方的关系处于一种良好的互动状态。家庭教育中最忌讳的就是家长总是摆出一副“家道尊严”的面孔,对孩子进行简单的说教。有些孩子逆反心理强,对此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从而造成与家长关系紧张的局面。
家长要理解孩子。陶行知说过:“教育儿童,就要揣摩儿童的心理。”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这离不开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家长应该注意了解孩子平时的一言一行,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孩子的长处和短处。做家长的如果对孩子有较深的了解,就能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容地解决问题,从而避免与孩子之间出现不必要的误会而导致关系紧张。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孩子的情绪起伏、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他们正处于思维发展的活跃期,思维还不够成熟,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因此,家长只有充分理解孩子,才能针对孩子所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而不是老拿“一岁孩子的衣服去给五岁的孩子穿”,这样做怎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所以,家长应该尝试以孩子的观念去看周围的世界,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加强对孩子的教育。
家长要信任孩子。有些家长总是说:“孩子长多大都是孩子。”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为他们安排好一切。殊不知这样一来却使孩子独立性差、自理能力差。因此,家长应该敢于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们的能力,相信他们的勇气,相信他们的智慧。家长可以在适当情况下放手让孩子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诸如打扫卫生、叠被子、洗碗,甚至可以“创设”各种情景“放”孩子去探索,锻炼他们的能力。比如学校开展的郊游等集体活动便是家长“放”孩子的一个好时机,也好似考验家长敢不敢“放”、肯不肯“放”的试金石。只要家长敢于适当的“放”,那么必将发现孩子可以发展得更好!而这对于双方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也是非常有利的
4、营造言传身教的氛围:
家长的人格、品德、学识、情感,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完善自身人格,对子女的教育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父母应做到乐观进取、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热爱生活、情趣高尚(如看书、旅游、帮助他人),营造言传身教的氛围。
首先,家长要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要留心国际政治风云、国家大事,言谈举止与国家的命运、前途同喜同悲,培养孩子爱国情感。如台湾问题成为目前的焦点,可让孩子和你一起看电视、报纸、杂志上关于台湾的话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孩子明白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有人从中作梗,身为中国人有信心、有能力、更有义务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每个家长要多学习岳飞母亲的鸿鹄之志、博大胸怀……
生活中要自觉按时上下班,积极工作;为人正直、清廉;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给孩子以榜样进行熏陶。
其次面对文化商品纷沓而来,家长要分情良莠,区别真、善、美、精和假、恶、丑、
粗,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多看书看报,知晓一定的政治经济、天文地理、艺术体育等知识。家长的博学多才会成为孩子上进的动力,会自觉地加强自身锻炼,提高自己,向家长所期望的方向努力。
面对几代人宠爱的独生子女,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也是家长应努力做到的。教育部门一再重申,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是有其深层原因的。现实中青少年屡见不鲜的自杀案件不能不为我们敲响警钟。家长要教育孩子接受批评,正确面对挫折,于失败面前百折不挠。要帮孩子分析挫折,与他一起笑对挫折,战胜挫折,还可有意识地创设适当的挫折情境,让孩子提前在逆境中锻炼挫折容忍力,使他们在逆境中经受意志品质的磨炼。可以让孩子隔几天过点“苦日子”,吃几餐粗粮咸菜,对孩子买玩具、制新衣等要求不能有求必应,要求他们进行某些难度较大的实验,在比赛中有意识安排与强手交锋,利用寒暑假送他们到艰苦的环境中磨炼……
小结:有人说,孩子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前途的收获。家长们,改一改家教方法,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全面健康地发展,快乐地成长!
四、家长畅谈学习感受,交流创造家庭教育氛围的经验(讨论)
五、解答家长提出的疑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