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电影文化百年电影沉浮
摘要:
由于英美操持同一语言的特点,也因为历史上他们那种近乎兄弟的关系,一百年来,英国电影一直是在与好莱坞电影的纠结难分中度过的。
关键词:
英国电影、布莱顿、纪录电影运动、伊林喜剧、自由电影运动和新电影
英国电影的百年发展,一直是在与好莱坞电影的纠结难分中度过的。甚至在很多时候,英国电影的国族身份都很成问题。这也许是英国电影常常表现出对身份认同问题执着乃至焦虑的“身份情结”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英美操持同一语言的特点,也因为历史上他们那种近乎兄弟的关系,更因为在演员、导演、资金和制片上,英国电影与美国电影彼此之间交流流通的畅通无阻(它们之间没有语言上、文化上的天然屏障)。英国的很多电影用的是来自美国的资金,很多演员、导演在好莱坞和英国之间来回移动拍片。英国电影除了遭受美国电影的巨大冲击之外,英国民族构成的复杂(如北爱尔兰民族情绪的高涨)更使得一个统一的英国电影的称谓变得有点可疑起来。当然,这些越来越复杂的情况,并不妨碍在世界电影史中有自己独特位置的一部英国电影史或一种英国电影文化的存在。
一 英国电影的百年沉浮
我们结合在英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流派或现象来大致梳理整合一下英国百年电影的发展概貌。
(一)布莱顿学派
布莱顿学派是电影诞生的早期,在19、20世纪之交出现的第一个具有一定流派性质的电影群体。
近几年,世界电影史学界对英国的布赖顿学派评价很高,不但被认为是世界电影史上最早的一个电影流派,甚至把最早的蒙太奇手法的使用归之于布赖顿学派。然后才是美国的鲍特和格里菲斯等。而且,鲍特和格里菲斯的电影实践的确受到英国布赖顿学派一定程度的影响。
布赖顿学派源于英国海滨城市布赖顿,主要代表人物有史密斯、威廉逊等。史密斯和詹姆士·威廉逊原来都是静态摄影家,后涉足电影摄制领域。他们对于电影特技效果和剪辑技巧的探索影响了其他国家的许多电影工作者。其作品如《汽车中的婚礼》(1903)等,初步综合了卢米埃尔与梅里爱的探索:他们继承了卢米埃尔真实地记录现实生活的纪实美学原则,但又不再局限于对生活的简单再现和复制,而是吸取了梅里爱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的戏剧主义或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他们的创作原则是“通俗化”,即大多取材于普通日常现实生活,但又不是照相式的纯客观记录,而是触及并发掘一些社会问题,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可以说,这些原则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英国电影的诸多传统。在电影语言方面,他们较早试验了诸如两次曝光、移动摄影、叠印、停拍、特写镜头与全景镜头、移动镜头拍摄以及电影蒙太奇手法等。如史密斯1903年的怪异喜剧《玛丽·珍妮的灾难》就使用了相当复杂的剪辑手法。
布莱顿学派对美国电影,尤其是鲍特和格里菲斯早期的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布莱顿学派是电影从欧洲大陆“文化漂移”到美洲大陆的中介和桥梁。
(二)纪录电影运动
20世纪20、30年代,英国电影有一个初步繁盛的局面。随着电影声音问题的解决,希区柯克的《讹诈》(1929)成为英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纪录电影的拍制主要仍被限定在新闻影片与风景短片的拍制范围之内,虽偶尔也会有一些具有剧情长度的纪录片出现,但却并没有建立起这一电影类型的重要意义。故至此还不能说真正的、具有独立片种意义的纪录片。虽然如此,20年代期间,随着纪录电影逐渐被定位为艺术性的电影,它在电影大家庭中也逐渐获取了新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英国的纪录电影运动曾经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三)伊林喜剧
英国资深导演M·巴尔康于1938年主政伊林电影制片厂。巴尔康通过非常民主的经营决策方式,给予了一些电影工作者以极强的独立自主性,在此基础上生产了一些风格比较一致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对生活中的种种落后、可笑的现象进行温和的讽刺,在电影史上被称作“伊林喜剧”。伊林喜剧的电影生产一直持续到50年代,更为重要的是,伊林喜剧典型地代表了英国式喜剧风格与传统。这一传统对英国电影影响深远。
1949年的《好心与王冠》(又译《慈悲心肠》)由英国著名喜剧演员亚力·坚尼斯一人饰演八个不同的角色,这使他一夜成名。与大多数好莱坞风格的喜剧片往往是通过插科打诨的逗趣或嬉皮笑脸的搞笑而营造喜剧效果不同,伊林喜剧的幽默大多建立在普通的生活情境中,更为日常生活化。但是英国喜剧常常在普通生活中加入一个大胆的假想的前提或假设。
另一部典型的伊林喜剧,是由查尔斯·克莱顿执导的《雷文坡的匪徒》(1951)。这部影片混合了写实主义与风格化表现。开场的几个片段以近乎纪录片的风格,展示了主角的日常生活惯例。英国电影的这种喜剧风格其实我们在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著名小说中也似曾相识。克莱顿在几十年后的1989年,又以《一条叫旺达的鱼》引人注目。这部影片充满了古怪刁钻的英国式的黑色幽默风格,可以说这部影片是对伊林喜剧传统的现代提升,或者也可以说是传统的伊林喜剧风格的后现代变调。
(四)自由电影运动和新电影
英国的“自由电影运动”是英国纪录电影传统与现实主义传统的重叠。它又被称为“厨房水槽电影”,这是因为这些电影的题材往往取自卑微琐碎的日常生活。但从某种角度看(如发生的年代,其艺术革新意味,其“愤怒青年”特征等)却相当于英国的法国“新浪潮”。其主要导演有林赛·安德森、卡莱尔·雷兹、瓦尔特·拉萨利等。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英国的戏剧与小说中,因为以具有叛逆性的普通劳动阶级为主要表现对象,从而形成了一个“愤怒的青年”的浪潮。这一文学浪潮也波及到电影。先是林赛等人组织的一系列纪录电影的拍摄和播映,继而他们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团体组织,后来人们习惯称之为“自由电影委员会”。其纲领是“强调电影制作者的自由”;电影工作者应当成为当代社会的评论家”,“公正地探索当代英国社会”。这一运动继而发展到剧情片创作领域。此类电影也被称作新电影。代表性作品有托尼·里查森的《愤怒的回顾》《蜜的滋味》《一个长跑运动员的孤独》、卡莱尔·雷兹的《星期六晚上与星期天早上》等
(五)青年电影
英国电影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一个明显的衰落期。票房与电影产量都急剧下降。
有时甚至年产量下降到三十几部。英国本土成为了美国电影的生产工地和放映场所。
直到进入80年代,英国电影才出现了明显的转机。1982年,《火的战车》的编剧科林·韦兰在获得奥斯卡原创剧本奖时甚至宣称:“英国人的时代来了。”
一批被称为“撒切尔时代电影”如《富足》《丑闻》等,一批对英国殖民历史进行反思的文化反思电影,如《甘地》《印度之行》,以及试图重整英国民族精神的《火的战车》《希望与光荣》《我的左脚》等,一向长于从文学改编电影(其电影因而被称为“文学电影”)的著名导演詹姆斯·艾弗里的《四重奏》《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莫里斯》《霍华德庄园》等,均是80年代英国电影业复苏以后的重要作品,代表了英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高峰。
此间英国电影的导演队伍组成也更为复杂化、年轻化,如导演《杀戮之地》《使命》(也译《传道》)的罗兰·乔菲、导演《蒙娜丽莎》《精神亢奋》《哭泣的游戏》的乔丹、导演《画师的合同》《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的格林纳威、导演《四个婚礼与一个葬礼》的麦克·纽威尔等,都是一批出生于战后40年代的影坛新秀。这批电影导演也就是被称作“青年电影”的导演群体。他们的创作使得英国电影的风格、题材和主题意向等更为多元复杂而摇曳多姿。按照斯蒂芬·奇布诺尔在《英国心灵怪异的兄弟们》一文的概括则是:“80年代的英国电影极大地忽略过去观众的传统,而偏向寻求另类的身份关系、多元文化,以及多重性别的市场定位。”
参考文献:
[1] [美]克里斯汀·汤普逊,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英]斯蒂芬·奇布诺尔.英国心灵怪异的兄弟们——英国新电影中的社会性别、家庭和民族[J].世界电影,2002,(4).
[3] 李亦中,吕晓明.世界一百年名作精选丛书:英国电影卷[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17.
[4] 约翰·希尔.当代英国电影——工业、政策,以及身份认同[J].世界电影,200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